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中國古代最為完備的行政法典是

中國古代最為完備的行政法典是

發布時間: 2025-08-25 03:21:44

㈠ 中國古代最早的1部比較完整的行政法典是什麼拜託了各位 謝謝

《永徽律疏》又稱《唐律疏議》,是唐朝立法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國封建製法律的典型代表。唐高宗時期,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已發展到鼎盛階段。永徽二年,唐高宗命長孫無忌等人以《貞觀律》為藍本,稍加修改,制定出了《永徽律》12篇,500條。同時,鑒於當時中央和地方的審判中對法律條文理解不一,每年科舉考試時也缺乏統一標準的情況,高宗又下令對《永徽律》逐條逐句的進行統一而詳細的解釋,闡明《永徽律》的精神實質,重要原則制度的源流演變和立法意圖,並設問答,解決法律適用中的疑難問題。這些內容稱為「律疏」,附於律文之下,經皇帝批准,於永徽四年頒行天下,律文與律疏具有同等法律效力。這部法典當時稱為《永徽律疏》,元代以後稱之為《唐律疏議》。 《永徽律疏》是我國迄今為止完整保存下來的一部最早、最完備、影響最大的封建成文法典。它總結了中國歷代統治者立法和注律的經驗,繼承了漢代以來德主刑輔的思想和禮律結合的傳統,使中國封建法律至此發展到最成熟、最完備的階段,標志著中國封建立法技術達到最高水平。《永徽律疏》以其豐富的內容、高超的技術和鮮明的特色成為中華法系的代表性法典,並對當時周圍其他亞洲國家和後世各王朝的封建立法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永徽律疏》在整個中國法律制度發展史上佔有最重要的地位,在世界法制史上獨樹一幟。

㈡ 唐代法律特徵

中國古代法律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作為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的中華法系,其傑出的代表之一就是唐律。唐律是我國封建社會最完備、最具代表性的法典,在中國及東南亞地區的法制史上都具有深遠的影響。

唐朝繼承發展了封建社會「禮法並用」的正統法律思想,強調社會風氣需要禮教與刑罰相結合的原則,突出禮教對法律的指導作用。唐朝法律體系的核心《唐律疏議》就是完全以儒家禮教綱常作為法律的指導思想的,它大量援用儒家經典的內容,儒家思想又集中表現為禮。它是禮法結合的產物,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法中的禮法關系。唐律的內容遵循禮的精神和要求。在唐律中,禮是確定其一般原則、罪名和刑罰的主要依據。同時也大量的溶入了封建等級身份差別的思想,將親疏、尊卑、良賤之間的種種法律關系和法律行為之後果表達得很詳細。唐律中的一般原則都規定在它的首篇名例律里,它集中體現了整部法典的立法精神和基本准則,對其它十一律的內容均有制約作用。

《唐律疏議》是唐高宗制定的完成的刑法典,是一部綜合性的封建法典,其講律文與疏議有機地結合未一體,反映了唐代律學的統一和發達。唐律共十二篇,篇目結構比較簡單,律令簡約也是唐朝統治者立法的原則之一,各篇律條的排序有著內在的邏輯性,分別是名例、衛禁、職制、戶婚、廄庫、擅興、賊盜、斗訟、詐偽、雜律、捕亡和斷獄等篇(律)。記載了大量有關唐代政治、社會經濟的資料,是研究唐代階級關系、等級關系以及官制、兵制、田制、賦役制的重要依據。

《唐律疏議》的基本特徵就是對唐律律文進行周密、系統、完整的解釋,即「疏議」部分,這部分是中國古代律學之精華的體現,它對律文所做的解釋,豐富了律文的內容及其法理的色彩,建立起了一個律學的體系,從而使中國古代的律學達到了最高的水平。代表著中國乃至世界封建法律的最高成就。它從結構上包含律文和相應的法律解釋兩部分,內容清晰且便於適用;唐律的條文涵蓋廣泛,疏而不漏,全面維護著唐朝封建統治秩序的穩定。唐代對律文的疏解是古代社會解律經驗的集中體現,對律文的各種解釋基本上都包括在這一部刑律之內。

唐律是在隋朝《開皇律》基礎上制定的,而隋律則繼承了前代的法律。唐律根據秦漢以來封建立法和司法的經驗,把一些行之有效的罪名、刑制及司法原則加以整理,對社會關系各主要方面都作出了明確的規定,所以它集唐以前我國封建法律之大成,成為宋元明清歷代制定和解釋封建法典的藍本,並對古代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建立和完善封建法制產生過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唐代的另一部重要的法典就是《唐六典》——封建國家行政制度的一部重要文獻,這部文獻與《唐律疏議》一樣,對後世封建社會的政治法律制度產生巨大影響。它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一部行政法典,它的編纂在中國封建立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它的制定,不僅是唐文化的珍品,對唐朝政治的穩定、對唐朝國家機構職能的正常發揮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而且對後世各朝代的政治、法律制度、經濟與文化的發展,都產生深遠影響,使我國古代封建行政體制能超乎尋常地、穩定地沿續千餘年。《唐六典》把凡具有行政性質的立法匯集在一起,經精心編纂,與律令格式相輔而行,使得行政法典成為與封建刑律並行的兩大基本體系,這不僅是我國封建立法史上的創舉,是中國行政法制走向成熟完備的標志之一,在世界中世紀法律制度史上也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

法律是一個國家統治階級意志和願望的體現,隋朝統治者的暴政和嚴苛的刑罰導致農民起義的歷史給唐朝的建立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接受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採取多方面的措施,建立和穩定專制統治體系。唐太宗李世民在唐初國策制定中是一位關鍵人物。他對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系有了較深刻和明智的認識。他強調要保持長治久安,就要實行開明統治,重視法律,刑法要寬平、簡約,強調德主刑輔的治國手段。立法活動就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唐初統治者,為了恢復經濟、穩定局勢、鞏固統治秩序,在總結前朝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一整套完備的刑罰體系——封建制五刑(包括笞刑、杖刑、徒刑、流刑和死刑),歷來為後世各朝所稱贊。

唐前期,以修定律令格式作為立法活動的主要內容。到了唐後期,「編敕」成了唐後期立法活動的主要內容,成為根據形勢需要調整法律的主要形式。唐後期的法制,既是唐前期法制的繼續,又非前期法制的照搬。在唐後期,敕的地位日益重要,它不僅躋身正式法典,而且法律效力和適用范圍也遠遠超過律、令、格、式,而後者則大多成為具文。

綜上所述,作為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的中華法系長期居於世界法律發展過程的領先地位,並影響周邊國家,成為東亞廣大地區的主導性法律體系,唐朝的法律制度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中國傳統法制的成熟形態,形成中華法系的特色,奠定了中華法系的理論基礎。

㈢ 中國古代各個王朝的法典

1、《新律》

新律指我國歷史上曹魏政權的法律。魏明帝時,鑒於漢朝律令繁雜,在太和三年(公元229年)下詔改定刑制,作《新律》十八篇,也叫《魏律》、《曹魏律》。

三國時期,吳、蜀雖制定過一些科條,但沒有編纂出系統的法典。曹魏的《新律》是三國時代最有影響、最具代表性的法律,是一部系統的法典。

2、《泰始律》

由於《魏律》內容繁雜,早在司馬昭執政時即命賈充、羊祜、杜預、裴楷等人參考《漢律》及《魏律》來修編新法律。

晉武帝泰始三年(267年)完成編纂工作,次年頒行全國,此即《晉律》。因於泰始年間頒行,又稱《泰始律》。

3、《開皇律》

《開皇律》是隋代第一部法典,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國家憲法。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命高熲等撰定新律,同年頒布,是為《開皇律》。

開皇三年又命蘇威、牛弘等重修,刪繁就簡,成12篇,即名例、衛禁、職制、戶婚、廄庫、擅興、賊盜、斗訟、詐偽、雜、捕亡、斷獄,共500條。「自是刑網簡要,疏而不失」。(《隋書·刑法志》)。原文已失傳。

《開皇律》廢除前代的鞭刑及梟首、轅裂等酷刑和孥戮相坐之法,更定刑名為笞、杖、徒、流、死五種,並定「八議」,還將北齊時的「重罪十條」改為「十惡」大罪,規定在《名例》篇中,對後世法律影響很大。

5、《大明律》

《大明律》是明朝的主要法典。它是中國法制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法典。它草創於金戈鐵馬的戰爭時期,完成於重典治國的洪武年代。

這部大法不僅繼承了明代以前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的歷史優點,是中國古代法律編纂的歷史總結,而且下啟清代乃至近代中國立法活動的發展,為中國近現代的法制建設提供了一些寶貴的借鑒。

5、《永徽律》

永徽律是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頒行的法典。永徽初,長孫無忌、李勛、於志寧等根據《貞觀律》撰成,計12篇,500條。內容基本與《貞觀律》相同。

唐統治者為了確保法律適用的統一,使執法官吏懂得每一條文的精確含義,發揮法律的效能,永徽三年,又詔長孫無忌等人撰寫《疏議》,對《永徽律》逐條逐句進行解釋。

永徽四年撰成奏上,共30卷,附於律文之後,同時頒行,與律文具有同等效力。律與疏合在一起,稱《永徽律疏》,後世稱《唐律疏議》。

是唐律發展到完備階段的標志,也是宋、元、明、清、各代制定和解釋法律的藍本。對越南、日本等國的封建法律也有很大影響。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備的封建法典。

6、《朝律》

《朝律》是西漢中期立法活動成果之一,別名是《朝賀律》,主要是朝賀制度方面的專門法律。

西漢中期立法活動成果之一。漢武帝時期趙禹制定的《朝律》6篇,又名《朝賀律》,主要是朝賀制度方面的專門法律,它進一步規范了臣子朝見君主的禮儀。

《九章律》、《傍章》、《越宮律》、《朝律》,統稱為「漢律六十篇」,構成了漢律的基本框架。

7、《宋刑統》

宋太祖建隆四年(公元963年),時任工部尚書判大理寺竇儀主持立法,是年7月制定完成了《宋建隆重詳定刑統》,簡稱《宋刑統》,由宋太祖詔令頒行全國。

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年)頒布《大中刑律統類》, 將《唐律疏議》的條文按性質拆分為121門,然後將「條件相類」的令、格、式及敕附於律文之後。

這種將律、令、格、式、敕混為一體,分門編排的體例,改變了自秦、漢以來的法典編纂的傳統,開辟了新的立法形式,後人簡稱該形式為《刑統》。

《大中刑律統類》的立法模式為後世效法,五代至宋,「刑統」取代「律」,成為主要的法典,如《同光刑律統類》《大周刑統》。

宋朝沿用該立法模式,頒布了《宋刑統》,並由大理寺刻板印刷發行全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刻板印行的法典。

《宋刑統》和唐律一樣也是十二篇,除了個別要避諱的字外,內容和唐律基本一致,可見唐律對於《宋刑統》巨大影響。除了大量本朝的詔敕外,也收錄了唐朝的一些法令和詔敕,作為參考。

五刑制度也沿用了唐律的規定,其他有關定罪量刑的規定如議、請、減、贖等也和唐律相同。但宋朝的刑罰也有了一些變化,如凌遲刑的開始合法化就是在宋仁宗時期。

8、《大清律例》

《大清律例》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部法典。《大清律例》的制定工作,開始於順治元年,經過順治、康熙和雍正三朝君臣的努力。

到高宗乾隆皇帝即位時,命王泰為律令總裁官,重修《大清律例》,在經過乾隆御覽鑒定後,正式「刊布中外,永遠遵行」,形成清朝傳世的基本法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清律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宋刑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朝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新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泰始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永徽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開皇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明律

㈣ 晚清與中國古代立法的主要區別

清朝仿照明朝做法,從康熙至光緒,都編修會典。有《康熙會典》、《雍正會典內》、《乾隆會典》容、《嘉慶會典》、《光緒會典》。這些會典總結了國家行政管理經驗,記載了清朝各機關的編制、職掌和事例,是中國封建社會比較完備的行政法典,其內容比《唐六典》、《明會典》豐富,體例也更為嚴謹。

清王朝除了強調法律政令的統一之外,還根據統治少數民族地區的需要,變通地制定了許多單行法規,如《回律》、《番律》、《蒙古律》、《苗律》、《西寧番子治罪條例》等。這些法規為團結少數民族上層分子,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起了一定作用。

㈤ 中國古代的法律類典籍有

有《唐律疏議箋解》《唐六典》《天一閣藏明鈔本天聖令校證》《通制條格校注》《大清律例》《歷代刑法考》等,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中國古代法律制度有「刑起於兵,法源於禮」之說。自夏商周到明清四千多年,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沿革清晰、特點鮮明的法律體系

1.夏、商、周的法律是奴隸製法律,其特點是禮刑並用,《禮記·曲禮》有載:「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2.秦律是中國秦代法律的總稱。公元前359年,商鞅以《法經》為藍本,改法為律,制定《秦律》6篇。
3.曹魏制定《魏律》18篇,並改漢具律為刑名,冠於全律之首;規定五刑,使刑名進一步規范化;保護貴族、官僚、地主等8種權貴人物在審判上享有特權的「八議」也正式上升為法律制度,充分體現了「舉賢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權貴」。
4.隋朝制定的《開皇律》。唐太宗時,制定《唐律》12篇;高宗永徽年間,編定《唐律疏議》30卷。唐律把「十惡」特標篇首,律文全面反映了唐代社會的等級劃分,明確規定了社會各等級的不同身份、地位、權利和義務,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唐律》和《唐律疏議》是中國歷史上最完整的封建法典,其中《唐律》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成熟、最完備的封建法典。《唐六典》是唐朝一部行政性質的法典,是我國現有的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是現存最早的一部會典。
5.宋代《宋刑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刊印頒行的法典。元代英宗時制定了《大元通制》
6.明、清法規以律為主,律外有誥、例、令、條例、則例、會典等。制定了《大明律》《明大誥》等一系列重要法律。清代制定的《大清律例》,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部封建法典。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㈥ 中國歷史上的行政法典有

《唐六典》、《大明會典》、《大清會典》。我國自古就有行政法成文化編纂的傳統,在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的行政法典是《唐六典》,在明清時期編撰的《大明會典》、《大清會典》也是行政法典。

熱點內容
行政法追訴期限 發布:2025-08-25 07:36:09 瀏覽:455
法治教育展板 發布:2025-08-25 07:30:36 瀏覽:828
新華網依黨的想法治國 發布:2025-08-25 07:25:33 瀏覽:6
2018年公司法 發布:2025-08-25 07:22:00 瀏覽:271
勞動法員工自己計算自己工資 發布:2025-08-25 07:22:00 瀏覽:929
律師事務所法律顧問工作總結 發布:2025-08-25 07:16:20 瀏覽:66
徐道德律師 發布:2025-08-25 06:55:53 瀏覽:88
河北省獻血條例 發布:2025-08-25 06:54:24 瀏覽:783
日照五蓮律師 發布:2025-08-25 06:49:53 瀏覽:334
陳雪梅法官 發布:2025-08-25 06:42:21 瀏覽: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