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手段錯誤

刑法手段錯誤

發布時間: 2021-12-08 20:48:40

A. 為何古代最殘忍的刑罰手段「醢刑」會讓死囚不寒而慄

明代小說《封神演義》中,西伯侯姬昌的大兒子伯邑考曾前往朝歌救父親回國。因為不從妲己,被污衊行刺弒逆,

妲己就用釘子釘住伯邑考的手足,將他剁為肉醬,其名曰:醢(hai)。

隨後為了試探姬昌,紂王和妲己又命人將伯邑考的肉醬做成肉餅,送給姬昌吃下。

每每看到此處,再聯想到書中的“炮烙、蠆盆”等殘忍手段,讓人不寒而慄,表現了商紂之殘忍。但作者許仲琳如此描述,很多人覺得不過是小說家言,是為了構建人物形象所用。但在真實的商代奴隸制社會的制度下,如何殘忍的殺人,是一項統治者必須掌握的技術。


上圖_ 袁崇煥(1584年—1630年)

至於明清兩代,正史中再無此種記錄,當然袁崇煥被“磔”,隨後被民眾爭相食之,不屬於“醢”或者“烹”等刑罰之列。將人用烹制食物的方法殘忍對待,可以看做是集權統治下威權主義對民眾和各方勢力的威脅和震懾,美劇《紙牌屋》中總統曾有名言:如果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就讓他們感到威脅和恐懼。可能就是這些殘忍刑罰的出現的原因之一。

B. 古代最殘忍的刑罰手段「醢刑」,為何會讓死囚不寒而慄

明代小說《封神演義》中,西伯侯姬昌的大兒子伯邑考曾前往朝歌救父親回國。因為不從妲己,被污衊行刺弒逆,妲己就用釘子釘住伯邑考的手足,將他剁為肉醬,其名曰:醢(hai)。隨後為了試探姬昌,紂王和妲己又命人將伯邑考的肉醬做成肉餅,送給姬昌吃下。

每每看到此處,再聯想到書中的“炮烙、蠆盆”等殘忍手段,讓人不寒而慄,表現了商紂之殘忍。但作者許仲琳如此描述,很多人覺得不過是小說家言,是為了構建人物形象所用。但在真實的商代奴隸制社會的制度下,如何殘忍的殺人,是一項統治者必須掌握的技術。

上圖_ 袁崇煥(1584年—1630年)

至於明清兩代,正史中再無此種記錄,當然袁崇煥被“磔”,隨後被民眾爭相食之,不屬於“醢”或者“烹”等刑罰之列。將人用烹制食物的方法殘忍對待,可以看做是集權統治下威權主義對民眾和各方勢力的威脅和震懾,美劇《紙牌屋》中總統曾有名言:如果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就讓他們感到威脅和恐懼。可能就是這些殘忍刑罰的出現的原因之一。

文:魏四維

C. 古代最殘忍的刑罰,行刑過程長達2年,開始很舒服最後卻慘不忍睹

在中國的古代有很多殘忍的刑法,刑法的產生實際上就是君王為了讓大臣們服從自己,讓他們不敢違抗自己的命令,這是古代帝王的一種統治手段,他們的最終目的就是維護自己的統治,維護皇帝的權力,保衛皇室的利益,刑罰的產生和古代官員缺乏監管有關系,沒有一個好的監管。官員在執法的過程中隨心所欲,加重了刑罰,就造成了很多殘忍的刑罰。

其實還有一種最殘忍的刑法是古代最殘忍的刑罰,這種刑罰叫做滴水刑,聽名字不是很殘忍,但是一滴水的威力或許看起來微不足道,造成不了什麼傷害,但有一個詞語叫做水滴石穿,這個時間長達兩年,非常殘忍。時間長了人就會被水滴貫穿。

D. 中國現代刑罰手段都有哪些

刑事處罰是指違復反刑法,應當受制到的刑法制裁,簡稱刑罰。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刑事處罰包括主刑和附加刑兩部分。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有:罰金、剝奪政治權利和沒收財產;此外還有適用於犯罪的外國人的驅逐出境。

E. 刑法中的方法錯誤到底是指什麼

法律上的認來識錯誤,指行為人對自源己行為的法律性質發生誤解。表現為三種情況:

1、行為人的行為在刑法上不認為是犯罪,而行為人誤認為是犯罪。此種行為缺少刑法意義上的社會危害性,行為人不負刑事責任。

2、行為人的行為在刑法上已構成犯罪,而:行為人誤認為不是犯罪。此種誤解一般不影響犯罪的成立,但可視具體情節酌量從輕處罰。

3、行為人對其犯罪行為應當成立的罪名性質或者應處的刑罰輕重存在誤解。此種誤解對於行為人的定罪量刑不發生影響。

(5)刑法手段錯誤擴展閱讀

事實上的認識錯誤:

1、客體錯誤,指行為人預想侵犯的對象與實際侵犯的對象在法律性質上不同(分屬不同的犯罪構成)。

2、對象錯誤,指行為人預想侵犯的對象與行為人實際侵犯的對象在法律性質上是相同的(屬於同一構成要件)。

3、手段錯誤,指行為人對犯罪手段發生誤用,如甲本想使用毒葯殺害張三,但因為誤認而錯用了一種無毒的葯物(手段不能犯未遂)。

4、行為偏差,又叫做目標打擊錯誤、打擊錯誤,指行為人預想打擊的目標與實際打擊的目標不一致。

5、因果關系錯誤,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和所造成的結果之間因果關系的實際情況發生誤認。

F. 下列關於刑法的說法錯誤的是( )

  • 簡單來說,我國刑法將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兩大類。

  • 主刑只能獨立適用,不能專附加適用。主刑包括管制、拘役屬、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五種。

  • 附加刑,又稱從刑,是補充主刑適用的刑罰方法。附加刑的基本特點是既能獨立適用,也可以附加適用。

  • 我國刑法規定,附加刑包括罰金、剝奪政治權利和沒收財產三種。此外,還有對犯罪的外國人獨立適用或附加適用的驅逐出境。

G. 刑法中犯罪的方法錯誤和對象錯誤如何區別

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區別:

1、定義:

對象錯誤:行為人因為誤認導致預定指向的對象與實際指向的對象不一致,而這種不一致仍未超出構成要件的范圍。

方法錯誤(打擊錯誤):也叫行為誤差、目標打擊錯誤等,指行為人因行為而導致實際打擊的目標(對象)與預期打擊的目標(對象)不一致。

例舉如下:

例1,甲欲炸死乙,誤將乙妻子的車當作乙的車,將炸彈裝到了乙的妻子車上,炸死了乙的妻子。甲屬於對象錯誤。

例2,甲欲炸死乙,將炸彈裝到了乙的車上,不料乙的情人來開乙的車,炸死了乙的情人。 甲屬於打擊錯誤。

2、強調方向:

對象認識錯誤強調的是對象的認識措施,而對該對象利用什麼手段來進行傷害不考慮。

打擊錯誤強調的是採取打擊的方式進行犯罪的情況。

3、法定符合說的統一性:

對象錯誤,不影響定性,此種錯誤具體符合說和法定符合說的結論一致。

方法錯誤指由於行為本身的差誤,導致行為人所欲攻擊的對象與實際受害的對象不一致,但這種不一致仍然沒有超出同一犯罪構成。

根據法定符合說,行為人主觀上具有殺人的故意,客觀上的殺人行為也導致他人死亡,二者在刑法規定的故意殺人罪的犯罪構成內是完全一致的,因而成立故意殺人既遂。具體符合說認為成立某罪(既遂或者未遂)與過失犯罪的想像競合犯。

網路--對象錯誤

H. 犯罪主觀方面的認識錯誤

刑法上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法律性質和事實的認識錯誤。這屬於犯罪主觀方面的特殊問題,主要是解決行為人主觀上對自己行為的法律性質和事實情況發生誤解時的刑事責任。
刑法上的認識錯誤可以分為法律上的認識錯誤和事實上的認識錯誤兩大類。 所謂法律上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法律性質有不正確的理解。行為的違法性是構成犯罪的基本特徵之一。具體說,有以下幾種情況:
1、某種行為在刑法上並不認為是犯罪,而行為人由於誤解法律而認為是犯罪。
2、行為人認為自己的行為並不構成犯罪,但實際上是刑法所禁止的犯罪行為。
3、行為人對自己的犯罪行為在犯罪性質和刑罰輕重上有不正確的認識。 所謂事實上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時的事實情況有不正確的理解。行為人對犯罪客體和犯罪客觀方面事實的認識,是罪過的重要內容。具體說,這包括以下內容:
1、行為人對目標的錯誤認識,即行為人對自己行為所指向的事物的性質和種類的認識錯誤。這方面的問題比較復雜,如果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社會危害性沒有認識,例如,誤人為獸加以殺傷的,根據實際情況應當構成過失犯罪或者意外事件;如果行為人對犯罪對象認識有錯誤,但是對犯罪客體認識沒有錯誤,例如,誤甲為乙加以殺傷的,則對形式責任不發生任何影響;如果行為人對犯罪客體的種類認識有錯誤,則依行為人主觀認識的客體種類定罪。
2、行為人對犯罪手段的錯誤認識,即行為人對其選擇的犯罪手段的性質的認識錯誤。這種情況不影響罪過的成立。但是由於死亡結果沒有發生,行為人只負犯罪未遂的刑事責任。
3、行為人對因果關系的錯誤認識,即行為人對其所實施的行為和所造成的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的實際發展有錯誤認識,對行為人仍然根據主客觀相一致原則處理。
4、行為差誤問題。這是指行為人在實施某種危害行為時,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發生了並不是行為人所期望的結果,行為人一般仍要負未遂的刑事責任。嚴格地說,行為差誤不屬於認識上的錯誤,但由於它與認識上的錯誤在觀念上有許多相似之處,我們才把它放在一起研究。

I. 刑法(認識錯誤/工具錯誤)

我國刑法理論的通說認為,刑法上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的刑法性質、後果和有關事實情況的不正確認識,也就是行為人對自己實施的行為的法律意義或者事實情況發生的認識錯誤。刑法上的認識錯誤可分為兩種:法律上的認識錯誤和事實上的認識錯誤。

(一)刑法上的法律認識錯誤

法律上的認識錯誤與事實認識錯誤相對,指行為人對自己實施的行為在有關法律性質和法律意義的評價上的不正確認識,又稱為法律上的認識錯誤,也謂法律錯誤。此種錯誤一般不會對行為人是否為罪產生影響,主要表現為以下三類:[1]

1、將有罪行為誤認為無罪行為,也稱「假想非罪」。一是行為人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具有社會危害性的違法行為或不道德行為,但認為未達到犯罪程度,不是犯罪。如刑法第二百五十九條的破壞軍婚罪,其行為人可能只認識到與軍人配偶同居不道德,但不至於犯罪。二是行為人更本就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合法行為,而事實上確實犯罪行為。如「大義滅親」、「同態復仇」等行為。

2、將無罪行為認為是有罪行為,也稱「假想有罪」、「幻覺犯」。 行為人的該種行為在刑法上並沒有規定為是犯罪,而行為人誤以為是犯罪。典型如正當防衛、盜取財物尚不足犯罪數額要求的。

3、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定性及刑罰輕重的認識錯誤。一是對自己行為應成立罪名的誤解,這種錯誤認識在法條產生競合時極易出現。例如盜竊正在使用中的電線,本來行為人觸犯的是破壞電力設備罪。二是對行為應處刑罰輕重的誤解,例如行為人不知刑法對加重或減輕情節有從重或從輕處罰的規定而受到與自己預想不同的刑罰。如正當防衛的過限行為,行為人知道刑法應對其過限行為給予處罰,但卻不知道應該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二)刑法上的事實認識錯誤

事實上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與自己行為有關的事實情況的認識與實際情況、客觀事實不一致,即行為人主觀上所認識之構成犯罪之事實與客觀發生之構成犯罪之事實不相一致。這種認識錯誤可能影響到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存有犯罪故意,進而影響到行為人是負故意責任還是負過失責任,亦或是不負責任。事實認識錯誤對於合理地解決行為人犯罪和刑事責任問題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事實上的認識錯誤理論比法律上的認識錯誤理論更加復雜,它主要分為以下五種:[2]

1、行為性質的認識錯誤。指行為人由於對某種客觀事實產生誤解,而導致其對自己所實施的行為是否具有危害社會的性質的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不符。典型如假想防衛、假想避險等行為。如一行人夜晚行路中被打劫,恰巧一民警路過救援,由於事發突然,光線不明,該行人以為其系劫匪之同夥,並將其打傷。

2、對象錯誤,指行為人預想侵犯的對象與行為人實際侵犯的對象出現偏差。該種認識錯誤有二種情形:第一,預想侵害的對象和實際侵害到的對象屬同一犯罪構成要件,例如,甲欲殺乙,卻誤認丙為乙而殺死了丙。第二,預想侵害的對象和實際侵害的對象不屬於同一犯罪構成要件,如甲預想侵犯的對象是乙,於夜晚等在乙必經之路,後終於看到一黑影走過,遂開槍射殺,近前一看,乃是一熊。區分上述兩種情形的效果在於行為人將承擔的刑事責任不同,原因是由於其行為導致犯罪構成要件產生了偏差。

3、手段、方法的錯誤,指行為人對犯罪手段、方法的誤用,使行為人主觀上的犯罪構成和客觀上的犯罪構成產生了偏差。如甲本欲毒葯殺張三,但因為誤認而錯用了一種無毒的葯物。另如誤把毒葯當葯酒給他人治病,但卻要了他人的命。

4、行為偏差,又叫做目標打擊錯誤,指行為人預想打擊的目標與實際打擊的目標有偏差。如甲欲殺張三,朝張三射擊卻擊中張三身旁的李四。

5、因果關系錯誤,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所造成的結果之間因果關系的認識不符合實際情況。(1)行為造成了預定的結果,但誤以為沒有造成該結果;(2)行為沒有實際造成預定的結果,但誤以為造成了該結果;(3)知道行為已經造成了預定的結果,但對造成結果的原因有誤解。

J. 刑法中客體錯誤和對象錯誤到底有啥區別

對於客體錯誤與對象錯誤的界限問題,理論界一直存有爭議,表現在以下兩方面:第一,客體錯誤與對象錯誤是否有必要分清界限。第二,怎麼分清它們的界限。我國刑法理論界有一種較為流行的觀點認為,客體錯誤與對象錯誤是相互交叉滲透的,即客體錯誤中可能同時存在對象錯誤,對象錯誤又可能導致客體錯誤。這些都屬於日本刑法理論中客體錯誤的范疇。可以看出,日本的刑法理論也沒有把客體錯誤與對象錯誤區分開來,在他們看來,客體錯誤與對象錯誤是同一種錯誤形式。事實上,犯罪客體是一種社會關系,而犯罪對象是目的物,這兩種要素在刑法中的區別是顯而易見的,無論是在區分罪與非罪,還是在定罪量刑中,都體現著重大的差異。因此,必須分清這兩者的界限,否則在司法實踐中就不能夠准確地區分罪與非罪,在量刑中也不能夠准確地根據犯罪人的罪責施以適當的刑罰。根據這個觀點的意思,就是說兩者的界限沒有必要劃清,也不能夠劃清。對此,日本刑法界對客體錯誤有著這樣的定義:客體錯誤,是指行為人誤把某種客體當作自己意欲侵害的客體加以侵害。例如,行為人誤以為甲是乙而予以殺害;誤以為黑影是狗而開槍射擊,實際上是人,結果將人殺死。
筆者認為:理論界對於這兩者所說的界限不清,其實不是指它們的定義或外延不清,而是不同的事實錯誤在同一行為人實施侵害行為中「競合」的問題。比如,行為人甲欲殺死乙,卻誤把丙當成了乙作為射擊對象,如果此時甲射死了丙,那麼甲的行為就屬於對象錯誤,這一點不存疑問;但如果甲此時誤拿了一把假槍,誤把丙當乙,對丙進行瞄準射擊,結果也沒殺死丙,那麼此時甲的行為就同時存在著兩種事實錯誤——手段錯誤和對象錯誤。這就是不同的事實錯誤在同一個侵害行為中的並存,我們姑且將這種情形稱為「事實錯誤的競合」。同樣的道理,對客體錯誤與對象錯誤來說,行為人在實施一個侵害行為時,他在主觀意識上會同時存在著兩種認識,一個是他想要侵害誰,這就是他所認識的犯罪對象,還有就是他將要侵害的犯罪客體,這兩者在行為人實施犯罪行為之前是有非常清楚的認識的。就拿殺人行為來說,一個人想要實施殺人行為,他在實施行為之前心裡很清楚他想要殺誰,並且也很清楚他要侵害的是他人的生命權這個客體。此時,如果他把他人當作自己原先要殺的那個人殺害了,行為人主觀認識上欲侵害的對象與客觀實際所侵害的對象不一致——對象錯誤,但這種情況行為人主觀認識上欲侵害的客體與客觀實際所侵害的客體是一致的——都是他人的生命權,所以不存在客體錯誤,只存在著對象錯誤。但如果此時,他誤把別人家的牲畜當作犯罪對象殺害了,那他的行為就同時存在了對象錯誤與客體錯誤,即主觀認識的對象是人而實際侵害的對象不是人——對象錯誤;主觀認識要侵害的客體是他人的生命權,實際上侵害的是他人的財產權——客體錯誤。綜上所述,對於客體錯誤與對象錯誤,可以認為是存在於同一侵害行為中的競合,而不存在對象錯誤與客體錯誤在概念上界限上的不清。

熱點內容
用人單位違法解除勞動合同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23 02:56:39 瀏覽:316
道德風尚類型 發布:2025-08-23 02:55:54 瀏覽:120
法院最骯臟 發布:2025-08-23 02:54:27 瀏覽:683
道德講堂誦經典100條 發布:2025-08-23 02:54:25 瀏覽:21
北京市職業病防治條例 發布:2025-08-23 02:49:43 瀏覽:923
2015年法律碩士法學考試大綱 發布:2025-08-23 02:39:31 瀏覽:622
社會與法頻道方圓劇陣白蓮下集 發布:2025-08-23 02:32:42 瀏覽:424
中國共和國民法典是 發布:2025-08-23 02:28:23 瀏覽:237
公司分改子法律意見書 發布:2025-08-23 02:13:08 瀏覽:169
軟體工程師職業道德 發布:2025-08-23 02:11:38 瀏覽: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