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總則159條
A. 如何理解民法總則153條
《民法總則》第153條: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屬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
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對於民法總則中備受關注的法律行為,因為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而無效的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153條中沒有再出現最高法院頒布的《合同法司法解釋》(二)中出現的管理性強制規定與效力性強制規定的二分法。在理解和適用《民法總則》第153條「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時,可以援用最高法院司法解釋所引入的二分法,以指示法官在做出法律行為是否因為違法而無效時,要判定所違反的法律的強制性規定,究竟是管理性的強制規定,還是效力性強制規定。
B. 民法總則152條
第一百五十二條【本法生效前的國企法人資格】本法生效以前,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以上主管機關批准開辦的全民所有制企業,已經向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登記的,可以不再辦理法人登記,即具有法人資格。
解讀:
1、批准主體:省、自治區、直轄市以上的單位批準的,下級單位批準的不在此列。
2、企業類型限制:全民所有,其他的私營企業不在此列。
3、登記限制:要求已經向工商行政進行了登記,工商沒有批準的不在此列。
4、法人設立:設立需要進行登記,並且進行公示,這里取消了這條程序限制。
總結:這條可以理解為對部分全民所有制企業設立限制的一種放寬,但是這種放寬也是有各種條件限制的,應當是國家支持發展某種類型的企業的一種政策方式。
C. 最新民法總則143條有哪些相關規定
《民法總則》第143條撇開形式要件,直接規定了有效的要件,在法技術上是回不妥當的。更嚴重的是答143條與153條第1款發生了矛盾,該款規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也許有人會做這樣的解釋:153條第1款是143條的例外,或者是效力的特別規定,特別規定優於一般規定。----這是解釋不通的,因為143條規定的是「有效」要件,143條規定的是「無效」事由,兩者是一正一反的。還應當指出兩點:(1)153條第1款前半句與後半句是矛盾的。(2)「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是啥意思,大家都心知肚明,但宛如文字游戲。打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你行為違法了就不行,但不導致不行的就行」。盡管德國學者對效力性強制性規定有所論述,但還有個水土服不服的問題呢。
D. 民法總則第153條解釋有哪些內容
《民法總則》第一百五十三條 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E. 民法總則第15條是什麼
第十五條
自然人的出生時間和死亡時間,以出生證明、死亡證明記載的時間為准;沒有出生證明、死亡證明的,以戶籍登記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記記載的時間為准。有其他證據足以推翻以上記載時間的,以該證據證明的時間為准。
F. 如何理解民法總則153條的規定
您好來,《民法總則》第自153條: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
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對於民法總則中備受關注的法律行為,因為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而無效的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153條中沒有再出現最高法院頒布的《合同法司法解釋》(二)中出現的管理性強制規定與效力性強制規定的二分法。在理解和適用《民法總則》第153條「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時,可以援用最高法院司法解釋所引入的二分法,以指示法官在做出法律行為是否因為違法而無效時,要判定所違反的法律的強制性規定,究竟是管理性的強制規定,還是效力性強制規定。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G. 民法總則159條什麼意思
您好,
第一百五十九條 附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當事人為自己的利益不正當地阻止條件成就的,視為條件已成就;不正當地促成條件成就的,視為條件不成就。
解讀
這是沿用《合同法》的規定。條件本身是一種未來的不確定事件,這是當事人意思自治的結果。如果他人故意促成或阻止條件的成就,那麼就按照反方向擬制,以便排除他人惡意干涉,使當事人得自由實現其意志。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需要注意,即對附條件的權利人的保護——期待權。雖然條件尚未成就,但條件畢竟具有成就的可能,因此需要對因條件成就將獲得權利者予以保護。[1]這里具體涉及兩類情況:
1.在與行為相對方關系中的保護
(1)附延緩條件下的權利保護
如果行為相對方在條件成就與否未定期間因過錯破壞或侵害取決於條件的權利。但需要注意的是,損害只有在條件成就時才會出現。
(2)附解除條件下的權利保護
就附解除條件的法律行為而言,雖然法律行為已經生效,但鑒於條件成就可能,法律行為效力隨時喪失,原有的法律狀態必須恢復。因此,如果他人由於自己的過錯破壞了「原有法律狀態恢復可能性」使原權利人受損,那麼其負有損害賠償義務,同樣須以該解除條件成就為前提。
2.在與第三人關系中的保護
如果處分人在進行了附延緩條件但有利於相對人的處分後,在條件成就前又進行一次有利於第三人的處分,那麼附條件的權利人在條件成就時同樣可以取得該權利。立法者通過如下手段達到這一目的:對條件成就前一直是權利人的處分權施加有利於附條件權利人的限制。也即處分人在條件成就未定期間所實施的新處分在條件效力限度內不發生效力。但如果第三人對第一次附條件處分並不知情,鑒於對交易安全以及善意的保護,不能再適用上述規定,即應當類推適用善意取得規定。
如果所附條件是解除條件,其法律效果與附延緩條件並無不同。一旦解除條件成就,則第一次處分失效,第三人原則上不能取得權利,除非其對附解除條件之事實並不知情,可類推適用善意取得。
[1] 這里主要是指期待權。但個人認為,當一方惡意組織條件成就時,視為條件成就,也是對附條件權利人保護的一種方式。
H. 民法總則法律行為規定有哪些
您好,《民法總則》第一百三十三條民事法律行為是民事主體通過意思表示設內立、變更、容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
《民法總則》第六章是對民事法律行為的規定。
第六章民事法律行為
第一節一般規定
第二節意思表示
第三節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
第四節民事法律行為的附條件和附期限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