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稱司法
⑴ 司法和執法有什麼區別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要「推進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司法監督,促進司法公正,維護司法權威。」公平正義作為一種崇高的價值理念,是人類社會孜孜不倦追求的理想。沒有公平正義,和諧社會就無從談起。法治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手段。要把公平正義的價值理念貫穿於法治的全過程,就必須維護司法公正。
從詞源上考察,「司」在古漢語中有管理,主管,職掌,操作、處理的意思,司是動詞,顧名思義,司法就是執法。從這個意義上講,所有的執法活動都可以納入司法的范疇。隨著現代法治社會行政執法活動的頻繁發生,司法逐漸與廣義理解的執法有了區別。「立法、司法、執法、守法」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其中的「執法」就是指行政執法活動。司法不同於行政執法。前者與後者的區別主要在於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司法是以訴訟方式來解決紛爭的活動,而行政執法並不採用訴訟方式。「訴訟」的本義就是既有告,也有辯,並且是要使紛爭得以解決的活動,它有一套嚴格的程序來保障當事人充分爭辯的權利,並且最終由法院作出是非曲直的裁斷。相比之下,行政執法活動就較為簡單,盡管也要作出是非的裁斷,但往往不可能為當事人提供充分爭辯的程序和機會。
第二,司法是具有最終裁決力的活動,而行政執法則不具有這一功能。司法的最終裁決力是只有法院才能擁有的一項國家權力。行政執法雖然具有裁決是非的功能,但如果當事人不服行政裁決,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並通過訴訟程序來獲得最終解決。盡管法院的最終裁決結果可能與行政裁決結果是一致的,但現代法治理論認為,只有經過法院依照嚴格訴訟程序作出的裁斷才被認為是公正的。這就有了「司法是社會公正的最後一道防線」的說法。現代法治理念之所以要確立和強調司法最終解決的原則,並不等於說司法解決的結果最後一定就比行政解決的結果要公正,而是在於司法是依照包括公開審判、辯護、迴避、上訴等一系列程序來最後實現的裁斷是非的方式,它具有兼聽則明的特點,因此,較之行政解決能夠最大限度地保障紛爭當事人的權利,最大限度地給予其申辯和權利救濟的機會。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司法本身內含著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向。
司法公正是司法機關的司法活動體現出來的公平正義。司法內含的公平正義並不等於這一價值的必然體現。司法作為解決紛爭,判明是非曲直的方式,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司法機關的執法活動。司法公正就是指司法機關對紛爭的解決所體現出來的對公平正義原則的符合性,因此,司法內含的公平正義需要司法機關的公正執法活動來體現。司法公正包括司法活動的結果和過程都要堅持和體現公平與正義的原則。具體地講,司法公正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司法機關對當事人作出的裁決或處理結果是公正的;第二,訴訟活動的過程對有關人員來說是公正的,或者說訴訟參與人在訴訟過程所受到的對待是公正的。因此,司法公正包括了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兩個方面的內容。
司法公正是司法活動的根本要求和最高准則。司法之所以具有平定紛爭的功能,主要取決於兩個不可或缺的因素:一是司法裁判應當具有強制執行力;二是司法裁判應當具有公正性。如果裁判沒有強制執行力,紛爭當事人可以不去執行其裁判結果,紛爭就可能難以平息,裁判也就變得毫無意義;如果裁判不公正,則不可能服人,也不可能真正平息紛爭,或者說即使強制當事人執行了不公正的裁判結果,也還可能導致新的紛爭。由於司法裁判被賦予了國家強制執行力,因此,司法裁判的結果是否公正,當事人都會被強制接受。如果司法不公,實際上就等於對紛爭當事人的人身、權利和財產的侵害和掠奪,是對公平正義價值的嚴重損害。因此,司法活動正當性的關鍵在於司法公正。具體來說,司法公正對於維護公平正義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司法公正是民主法治建設的重要內容。當今時代,和諧社會應當建立在民主法治的基礎之上。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發展不僅僅是經濟增長與效率,而且應當包括民主法治在內的社會的全面發展。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法治國家是我們黨的治國方略,其基本要求就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司法公正是這一基本要求的題中應有之義。在這個意義上,和諧社會必定是法治社會,法治社會則必須維護司法公正。法治社會的重要特徵之一,就是要在整個社會確立法律具有高於任何個人和組織的權威,樹立起法律至上的意識和觀念。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依法辦事,實現依法治國的方略。公平正義是法律的最高價值,法律也是公平正義的象徵。司法公正對法律至上觀念的形成和維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司法機關通過公正執法可以向人們明確昭示:什麼行為是合法的,什麼行為是不受法律保護的,人們可以從中獲得一種穩定的行為預期,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尊法和守法的心理,從而使法律的評判功能和導向功能得以充分發揮。人們對法律的尊崇和擁護,必然進一步維護法律至上的權威。反之,如果司法過程和結果是不公正的,人們不僅會懷疑司法機關的權威性,而且也必然動搖對法律尊崇的理念,進而影響對法律權威和法治社會秩序的維護。
第二,司法公正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內容。正是由於司法作為社會公正的最後一道防線,具有維護公平正義的功能,因此,如果司法是公正的,即使社會上存在著不公正的現象,亦可通過司法來矯正和補救,使社會公正得以恢復;但如果喪失司法公正,整個社會就可能沒有公正了,當然也就不可能有社會的和諧。司法公正是保障社會公正的最後一道關口,也是保障法律得以貫徹實施的最重要和最有實效的一種手段。在這個意義上,司法公正是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基礎性條件和底線保障。司法不公不僅會縱容和放大社會的不公,而且必然造成對社會公平正義底線的嚴重損害。因此,只有司法公正,才能維護社會公正,才能維護整個社會的和諧。
第三,司法公正是維護和實現社會安定有序的重要內容。和諧社會是安定有序的社會,但和諧社會並不是不存在矛盾沖突的社會,而在於它擁有一套有效處理和化解矛盾沖突的社會機制。司法就是社會機制的重要構成部分。公正司法是化解矛盾沖突的有效方式。在和平時期,對於大量一般性的社會矛盾和沖突的化解,很大程度取決於當事人的訴求能夠得到充分表達,正義能夠得到申張。公正的司法過程恰恰就具有讓當事人合法充分地表達訴求,申張正義的功能。司法機關通過公正司法,充分發揮法對社會的控制功能,依法妥善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和沖突,引導民眾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要求,使違法行為受到制裁和糾正,及時地消除社會的緊張關系,維護和諧的社會秩序。和諧社會的安定有序必須以公平正義作為前提和基礎。如果喪失司法公正,即使司法裁判可以用國家強制力來維持,也不會長久,社會的矛盾和沖突不僅不會得到有效地解決,反而可能會越來越激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通過公正司法來為維護和實現安定有序提供有力的保障。(
⑵ 司法制度形成和運作的社會環境稱為什麼
1.司法制度的定義:司法制度是指國家體系中司法機關及其他的司法性組織的性質、任務、組織體系、組織與活動的原則以及工作制度等方面規范的總稱。我國的司法制度包括偵查制度、檢察制度、審判制度、監獄制度、司法行政管理制度、人民調解制度、律師制度、公證制度、國家賠償制度等。
2.中西司法制度的區別
2.1司法制度形成的理論基礎比較:
司法制度是指國家體系中司法機關及其他的司法性組織的性質、任務、組織體系、組織與活動的原則以及工作制度等方面規范的總稱。
西方國家的司法制度是建立在「三權分立」理論基礎之上的,「三權分立」理論以權力分立和制衡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將司法權與立法權、行政權分開、並立,分別由不同的國家機關行使,由此形成了獨立的司法制度。
而我國的司法制度建立的理論基礎是「議行合一」,即決定和執行國家重大事務的權力由國家權力機關統一行使,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統一行使國家權力。
2.2組織體系比較:
中西方司法機關組織體系的構成存在明顯差異。西方國家的司法機關組織體系一般是指法院的組織構成,而偵查機關、檢察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嚴格地說,不是司法機關。就中國而言,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司法行政機關以及律師組織、公證組織、仲裁機構等組織統一構成我國的司法組織體系。
就法院組織體系而言,西方國家大多實行三級制,只有少數國家是四級制(如英國)。而在中國,法院體制實行單一制,上下級法院之間存在嚴格的控制關系。
2.3審判制度比較:
審判制度也稱法院制度,是審判機關適用法律過程中的一系列有關組織和活動的法律制度,包括法院的設置、審判組織、法官、審判原則、審判方式等方面的法律制度。
2.3.1法官。作為國家審判權的行使者,法官如何運用法律,如何正確地實施法律,直接影響審判工作的質量,影響司法的公正。因此基本上各國都對法官的資格、任免、保障等一系列要求做出了嚴格而明確的規定。
1.法官的任職資格。即對法官在業務、政治和道德素質上的要求。英美法系國家對法官的任職資格要求較高。在業務素質上,一般要求首先通過律師資格考試,並且從事律師工作若干年,具備一定的實踐經驗。在政治素質上,西方國家一般要求法官中立,名義上禁止參加政治活動,在道德素質上,一般需要有良好的社會評價,有良好的職業道德。
依據我國05年制定的法官法,擔任法官同樣必須具有良好的政治、業務素質和良好的品行。在業務素質上,一般要求高等院校法律專業本科畢業或者高等院校非法律專業本科畢業具有法律專業知識,從事法律工作滿二年(中高級法院的要求更高)。在道德素質上,必須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秉公執法,公正廉潔,作風正派。
2.法官的任免與任期。西方各國的法官都依一定的程序產生,主要有任命、選舉兩種方式。大多數國家的法官由國家元首或議會或政府首腦任命產生。在任期上,西方大多數國家實行法官終身任期制。
中國法官的任免權由同級人大及其常委會掌握。除了法院院長由選舉產生,其他法官均以任命方式產生;除了法院院長有任期限制(每屆任期五年,可連選連任但不超過二屆),其他法官均可終身任職,「非法定事由,非因法院程序,不被免職、降職、辭退或處分」。
3.法官保障制度。即從職業、身份、工資、人身等方面對法官履行職責予以法律保障。西方國家強調司法獨立,而司法獨立的表現就是「法官獨立」。只有在構成法律規定的罪行時(如德國,故意枉法罪)才負法律責任。實踐證明,西方對法官的保障卓有成效。
中國法官法同樣對法官履行職責提供了法律保障:依法審理案件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非因法定事由,非因法定程序,不被免職、降職、辭退或者處分;執行國家公職人員統一的福利保險等政策和定期增資制度;法官的人身權受法律保護。然而,在司法實踐中,法官仍然受到諸多內外因素的影響,很難做到獨立行使職權。
2.3.2審判方式
在審判方式上,西方國家實行兩種不同的原則。英美法系國家一般實行四級三審終審制度。多採用當事人主義的審判模式。在庭審中,強調起訴方與被起訴方力量的均衡,法官居中公斷,是消極的「仲裁者」,舉證責任由起訴方承擔,特別重視證據法。在刑事訴訟中,控辯雙方地位平等,保障被告人的訴訟權利。在整個審判過程中,庭審的作用極大。
中國實行四級兩審終審制,採取類似於職權主義的審判模式。而且具有自身特色:公、檢、法機關在刑訴中分工負責、相互配台、相互制約,檢察機關不僅是公訴機關,更是法律監督機關。在庭審過程中,法官居於審判主導地位,控訴雙方職能相對弱化。法官在法庭調查中成了主要舉證人,可主動調查取證,不受起訴方證據的限制;而且在開庭前,受理案件後即進八實質審判階段。
綜上可見,中國司法制度如果只是生搬硬套地學習運用西方的司法制度是行不通的。只有理性地看待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差異,找准中西方在法文化上的共通點,尋找解決兩者文化沖突的方法而又保留和發展我國自身法律文化的獨特性,才能更好地建設和完善我國司法制度。當然,這也是建設我國法治社會的必由之路。
⑶ 司法警察制服要與公安區別開么
司法警察指的的法院,檢察院的法警,有些把監獄警察也稱司法警察是因回為監獄警察隸屬答司法部;司法警察的制服只在臂章和胸徽、警號有區別,臂章警察下面的黃色警種是檢察或法院,這與胸徽一致,警號前兩位是省份代碼,比如北京市是11;公安臂章警種是黃色公安二字,胸徽是公安部、公直和各省名稱,同時也包括行業公安比如民航、森林等,警號各省獨立排列,前兩位是城市編碼,一般各省會城市是01,省廳是00.
⑷ 司法考試改革,聽說2016年非法本科生無法參加司法考試,這是真的么
非法律專業本科畢業並具有法律專業知識的,可以報名參加國際司法考試。
根據《國家司法考試實施辦法》第十五條規定: 符合以下條件的人員,可以報名參加國家司法考試:
(一)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二)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三)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四)高等院校法律專業本科畢業或者高等院校非法律專業本科畢業並具有法律專業知識;
(五)品行良好。
司法考試也稱司法資格考試,即初任法官、初任檢察官,申請律師執業和擔任公證員必須通過國家司法考試,取得法律職業資格。因此報考人員一般為法律專業本科畢業,非法律專業本科畢業的,需要具有相應的法律專業知識。
⑸ 請問中西司法制度的區別謝謝
中西法律文化比較依然是21世紀中國法律文化研究中的一項重大課題。經驗和科學告訴我們,法律制度的有效建構和運作依賴於相應的法律文化的存在,法治的成長必須紮根於相應的法律文化土壤。追本溯源,中國法律現代化的建設是在西方法律文化沖擊而與自己固有的法律傳統人為割裂的情況下展開的,因此,百年來一直存在著中西兩種法律文化的沖突。目前,我國正在進行一場轟轟烈烈的司法制度改革,可見,我國司法制度改革的順利推進,必須依賴於對法律文化的理性分析,而從司法角度對中西法律文化進行分析更是其中的關鍵。
在研究中西法律文化異同之前,先說一個有趣的現象。作為法律的形式化象徵,在西方有「司法女神」,在中國有「司法神獸」。司法女神鵰塑在西方法院建築中會經常看到,我們在港劇裡面也能經常看到。司法女神一手執寶劍,一手拿天平,最值得注意的是女神的眼睛是閉著的或是用布蒙著的,所以也叫蒙目女神。寶劍表示力量,天平表示公平,額發表示誠實,閉眼表示「用心靈觀察」。造像背面往往刻著古羅馬法顏:「為實現正義哪怕天崩地裂」。中國的「司法神獸」,是一隻像牛或羊的獨角獸。它是中國的司法神,最值得注意的是它的眼睛不僅睜著,且睜得很大,怒目圓睜。它是中國第一位法官皋陶在辦案時如爭執不下,就將這叫做獬豸獸牽出來,它會用那隻獨角去抵觸真正的罪犯。西方和中國的司法神有一個顯著的區別,就是司法女神的眼睛是閉著或用布蒙著的,而中國的司法神獸眼睛是怒目圓睜。這一顯著區別體現著中西司法理念的不同,更深一層地看則是中西方法律文化的不同。
以司法制度為例,下面就來分別探討中西法律文化的特點。
一、 西方的法律文化
西方司法制度一般是指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國家的司法制度,其基本特點是:司法權獨立於立法權、行政權;實行審判公開制度,訴訟活動的透明度較高;律師辯護和代理制度發達,當事人獲得辯護率較高;推行自由心證和無罪推定原則;注重對當事人訴訟權利的保護;訴訟作為主要的糾紛解決機制,適用率極高。西方司法制度體現了司法獨立性、中立性、終局性等屬性,是一種比較先進的司法制度。它經歷了漫長的發展完善過程,真正發揮了司法的功效,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所以,從某種程度來說,西方的司法制度代表著現代化的司法制度。
然而,西方司法制度的形成和發展,不是一個偶然的現象,而是有其獨特深厚的文化內涵的。個人本位和權利本位是西方司法制度最核心的文化內涵。個人本位的價值觀認為,每一個人都是理性的自然存在,任何人都無權將他人視為達到主觀目的的手段,每個人都是自治的主體人、目的人,個人價值應當優於社會價值。權利本位是伴隨著個人本位而產生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認為,國家權力來源於公民,公民有權主宰國家,國家應優先保障公民的主人地位及相應權利的取得。個人本位和權利本位的價值觀源於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古希臘、古羅馬發達的契約關系為自由、平等、權利等法權觀念的生長提供了社會條件。古希臘法與羅馬法所倡導的個人本位和權利本位的價值觀後來隨著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的大力宣揚而成為西方法律文化的主流,並進一步上升為法律觀念。西方國家的諸多訴訟原則、規則都是對個人本位、權利本位的一種回應。例如,確立了被告人獨立的訴訟主體地位,被告人不再是訴訟的客體,不得對其進行刑訊逼供和有罪推定;被告人不僅有權就自己無罪、罪輕或減輕、免除刑罰作自行辯護,還有權聘請律師協助辯護或接受法律援助。再如,確定國家刑事訴訟的主要目的是保障人權,尤其是個人利益與國家、社會利益發生沖突時,更多的是強調對個人利益的保護,比較突出的一個表現是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和疑罪從無規則。
法律和民主至上的價值觀也是西方司法制度的重要文化內涵。西方國家向來具有濃厚的法律與民主色彩。這也與他們早期發達的商品經濟密不可分。商品經濟講求平等競爭,它是孕育民主的天然土壤。而商品經濟下產生的契約關系則是一種法律關系,它直接推動了法律的發展。今天,法律和民主在西方國家的滲透面更廣。無論是經濟、文化、政治、宗教領域還是個人的日常生活領域,都在推崇民主,追求法治。法律和民主至上的價值觀同時也成為西方司法制度發展的內在動力。為了體現民主,賦予被告人與原告人同等的訴訟地位和訴訟權利;為了體現民主,司法權獨立於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的運作向民眾公開,並讓更多的民眾參與。法律至上的觀念使訴訟成為解決糾紛的首要途徑,並促成了律師業的極大發展。總之,法律和民主至上的價值觀使西方的司法制度處於一種民主、有序、理性的運行狀態中。
二、 中國的法律文化
我們現在的制度建設從總體上來說是學習西方的結果,而且是從不同國家的法律文化中東拼西湊的結果。大體上說來,我們總體上的制度因素有三個方面:第一方面是歐洲大陸的,以及日文版的歐洲大陸的法律傳統。第二方面是社會主義的,尤其是俄文版的社會主義學說和社會主義制度。直到今天,法院的地位低微,檢察院的監督權以及司法權行使方式過程中的所謂的群眾路線,這些東西都跟蘇聯的制度很有關系,對具體審案法官的司法解釋權的剝奪都跟蘇聯的司法制度有很密切的關系。第三方面就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我們中國人做事情所喜歡採取的方法,我們的政治文化,我們的法律文化,這些東西也許在我們的表層制度上看不到多少,我們的表層制度都是西方化的,但我們骨子裡的運作過程,我們所遵循的一些准則,我們自覺不自覺地所採取的一些方法,都還是我們兩千年來所一直採取的方法。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形成有其獨特的經濟基礎、社會制度、地理環境等方面的原因。今天,我們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取代了傳統的封建制經濟,而且我們不再閉關自守,而是在經濟、行政、司法等領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可以說,傳統法律文化產生的基礎已不復存在。然而,用中國的手段操作西方的模式,這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非常明顯的一種狀態。例如,法院院長很少有人會覺得自己是獨立於地方政府的法官,他覺得自己只是一個下屬,他只是地方權力格局中的—個棋子,下棋的人把他搬到哪兒就是哪兒。正是在這種前提下,分析我國的法律文化不能光從傳統法律文化分析,而應該分析引進西方法律文化後的中國法律文化所產生的獨特性和沖突。具體體現在:
第一,受家國本位、義務本位價值觀的影響,我國的訴訟目的偏向於懲治違法犯罪行為,維護社會整體利益,而對個人尤其是被告人的權利保障不力。我國引入了辯護制度,賦予被告人辯護權,但是在司法實踐中,被告人的辯護權並沒有得到真正實現。被告人的自行辯護權利受到種種限制,辯護律師沒有充分的調查取證權,訴訟權利也得不到應有的保障。法官無視辯護意見,先判後審的現象屢禁不止。另外,法律雖然規定舉證責任在於控方,但又規定被告人應當「如實供述」,「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為了盡快查明案件,違法取證、刑訊逼供的現象也較為常見。比如我們常常能在一些譯製片和港劇中,聽到這樣一句與「坦白從寬,抗拒從嚴」同樣熟悉的話:「你有權保持沉默!」這兩句話充分反映了中西方兩種不同法律文化、不同人文精神的差異所在。
第二,等級特權思想仍然存在於不少人尤其是實權人物的觀念里。有些司法人員辦理案件不是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而是以當事人的身份、職務、社會地位為依據;某些高級官員違法犯罪,可以憑借其權勢與地位逃避法律責任;某些權大、官大的所謂「上級人物」可以任意干涉司法活動,強迫司法機關按照他們的意圖辦事,強行更改或拒不執行法院的裁判,甚至憑借特權隨便調離秉公執法的司法人員。等級特權思想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司法獨立、司法公正等法律原則遭到了嚴重破壞。
第三,雖然我國已實行司法獨立,然而司法行政不分,行政權力過於膨脹的傳統使我國司法帶有濃厚的行政色彩,司法機構的改革困難重重。我國的司法機構設置與行政區劃重疊,在機構名稱前均冠以某某省、某某市的名稱。司法人員的級別與行政機關的級別完全相同,也有處級、科級之分。在工作機制上,採用行政化的層層批示制,合議庭報庭長、院長審核、審批,院長提請審判委員會決定或者是下級法院向上級法院請示。這些與行政機關雷同的做法不符合司法工作的特點,也不能滿足司法工作的要求。另外,司法機關還有一個非常突出的行政化現象,即其財政受制於地方行政機關,司法機關沒有獨立的經費來源,而是每年由同級政府提供經費。司法經費的不獨立使得司法領域內地方保護主義惡性蔓延,嚴重影響了司法的獨立性。
第四,受息訟觀念的影響,我國訴訟制度解決糾紛、保障法律實施的功效得不到充分發揮。訴訟觀念的淡薄使得我國民眾遇到糾紛時寧願選擇和解或通過民間調解。民間調解雖然在表面上避免了一些糾紛的公開化,但由於它以傳統的倫理道德乃至家法家規為主要依據,因而不利於人們法律意識的培養,也不利於法律的實施。而且和解、民間調解等非訴訟機制的過多適用,限制了訴訟機制功效的發揮,不利於現代司法制度的構建。
第五,人情、地緣關系也是我國司法改革中某些難題的症結所在。因為重人情、重關系,證人不願出庭作證,以免得罪他人,破壞良好的人際關系,所以證人的出庭率極低,作證質量也不高;因為重人情、重關系,很多情況下,打官司成了「打關系」,沒有關系也要找關系、拉關系,所以司法不公、司法腐敗現象日益嚴重;因為重地緣關系,地方保護主義盛行,使得異地取證、異地執行難上加難。由此可見,引入的先進司法制度如果沒有相應的文化理念支持,相反卻受到本土傳統法律文化的不良影響,那麼其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異化,在本土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
綜上可見,中西方司法制度的差異根本在於兩者法律文化的差別。根源於傳統法律文化的中國司法制度,只是生搬硬套地學習運用西方的司法制度是行不通的。只有理性地看待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差異,找准中西方在法文化上的共通點,尋找解決兩者文化沖突的方法而又保留和發展我國自身法律文化的獨特性,才能更好地建設和完善我國司法制度。當然,這也是建設我國法治社會的必由之路。
⑹ 宋朝的地方司法機構有哪些
宋朝地方政權分為路、州(府)、縣二級。路設提點刑獄司,作為中央在地方各迴路的司答法派出機構。真宗時稱提點刑獄公事,仁宇後稱提刑司。州設專職司法參軍,也稱司寇參軍。司寇參軍的人選則由中央通過考試加以選拔,以加強對地方司法機關的控制。州縣長官負責審判,「杖罪以下在縣斷遣」。地方死刑案件一般由州一級審判,上報路以後轉送刑部復核。
⑺ 司法行政系統人民警察是什麼
一般是司法警察,比如監獄隸屬於司法系統,監獄里的警察就是司法警察。
⑻ 司法預防也稱為什麼預防
加大監察力度。
⑼ 秦朝的司法機關是什麼
皇帝是秦朝封建專制集權統治的集中體現,總攬全國一切大權,他的意志就是法律,所有政事全憑皇帝個人的專制權裁決,所謂「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
皇帝對司法權的控制,一方面表現在為秦王朝建立了一整套在皇帝控制下的司法機關體系,對一切重大案件的判決,皇帝擁有最後決定權;另一方面則表現為皇帝有權直接審判案件,史籍中有許多關於秦始皇專任刑罰、躬操文墨、親自斷獄、隨意輕重的記載。
秦朝,設廷尉作為中央最高司法長官,屬於「九卿」之一,其官名稱「廷尉」,其機構也稱廷尉。戰國時就有延尉的設置,為各國的最高司法官,惟獨齊國稱大理,楚國稱廷理。廷尉的職責,是審理皇帝交辦的案件和地方不能審理的重大案件,以及審核平決各郡的疑難案件。
地方司法機關與行政機關合二為一,郡守、縣令也掌管司法,並在縣令之下設縣長,主管文書、倉庫和司法等事務。基層組織「鄉」則設「嗇夫」和「秩」,掌訴訟和賦稅。遇有「盜賊」案件,則由「游繳」偵緝逮捕人犯。鄉不能審決的,報郡,由郡守審理。郡不能審決的,則上報中央廷尉。
訴訟
秦朝的訴訟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官糾,即官吏代表國家糾舉犯罪;另一種是民舉,即當事人直接告訴。對於當事人直接告訴的案件,必須屬於「公室告」,官府才予以處理。依據雲夢秦簡的解釋,所謂「公室告」,就是控告他人的賊、盜行為。所謂「非公室告」,是指父母對子女盜竊自己財產的行為提出控告,子女對父母、奴婢對主人擅自施加的刑罰提出控告。「賊殺傷、盜他人為公室告。子盜父母、父母擅自刑、殺子女及奴妾,不為公室告」。凡屬非公室告,官府不予受理。如果當事人堅持告發,則「告者罪」。這是維護封建等級特權的規定,也是奴隸制殘余的反映。
秦時是根據犯罪的性質和訴訟當事人的身份,區分「公室告」和「非公室告」。「公室告」和「非公室告」的劃分,是封建尊卑倫常關系和主奴等級在訴訟制度上的反映。但由於秦統治者受儒家思想影響較少,因此在訴訟中儒家綱常倫理沒有明顯的約束力。秦律中「子告父母,臣妾告主,非公室告。勿聽」,也只是不予受理而已,並非列為「不孝」之罪。不僅如此,秦律甚至鼓勵妻告夫,由此可見秦時訴訟中仍盛行法家「嚴酷」的法律觀念。
秦統治者為了分化犯罪集團,打擊頑固的犯罪分子,規定了自首者即秦簡中所謂的「自告」,可以減免刑罰,所謂「先自告,除其罪」。
秦朝在「明主治吏不治民」的思想指導下,一方面重視基層官吏向縣級司法機關的糾舉,另一方面也強調御史對官吏枉法負有糾彈告劾的。
1.重視現場勘驗
從秦律所記載的案件來看,比較重視現場勘驗和司法鑒定。一般派縣令史親臨現場勘驗,並寫出詳細報告。雲夢秦簡的《封診式》中關於「賊死」、「經死」、「穴盜」「出子」等幾個案件的愛書(秦時的司法文書)記錄,非常詳細具體。既有被害人的衣著、殺傷部位和作案人殘留痕跡等細節,又有周圍情況及知情人提供的旁證材料,體現了執法者慎重的態度,反映了當時司法官吏在司法實踐方面的豐富經驗,同時也說明秦時在生理學、法醫學上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司法機關調查取證、勘驗現場,須查封,被稱為「封守」,然後再進行審訊,即訊獄。
2.拷訊制度
關於秦的審判原則,在秦簡律文中有如下規定:「治獄,能以書(筆錄)從跡其言,毋答掠而得人情為上;答掠為下;有恐為敗」。意思是說,能根據供詞追蹤盤問,不用拷掠而得到真實情況是上策;用拷掠的辦法得到案情,是下策;因為恐嚇而搞不清案情的,是審判的失敗。
依據這條原則,對刑訊又作了進一步的具體規定,凡訊獄,「必先盡聽其言而書之」,然後,就矛盾及交代不清之處詰問,再聽取當事人陳述,如多次變供「更言不服」者,可用刑訊。凡受答掠的,必須在筆錄上寫明:當事人某某多次更改供詞,經過答訊,再沒有辯解了;答訊人簽名。正是由於口供是判案的惟一依據,所以秦朝統治者十分重視審判的方式,要求聽取各方面的陳述,不輕易詰問,並以「愛書」的形式記錄整個鞫訊過程。「愛書」的存在,說明秦朝審判制度是比較健全的。
這些原則反映了封建國家初建時期依法為治的某些精神,比起一味地刑訊逼供斷獄有值得肯定之處。
3.讀鞫與「乞鞫」
取得口供以後,田法官作出裁決,並向被告宣讀,稱為一讀鞫」。讀鞫之後,如當事人不服,可以要求復審,稱為「乞鞫」、重審的要求可以由被告自己提出,也可以由他人代為提出。
⑽ 監察部,司法部,法院,檢察院都是司法部門,它們有什麼分工
我國的國家機構體系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
你所列舉的四個機關中監察部不是司法機關,它屬於國務院下屬的行政機關,行使行政監察權。司法部也不是真正含義的司法機關,它也屬於行政機關,常被稱為司法行政機關(部門),行使行政司法權,如法制宣傳、行政審批、法制教育、監獄管理等。檢察院和法院才是真正意義的司法機關,他們分別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也稱法律監督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