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總則54

民法總則54

發布時間: 2021-12-10 03:49:22

1. 民法通則第54條與繼承法第25條的沖突

沒有沖突啊?民法通則中的公民或自然人都規定的是活人……
至於繼承人的放棄或同意繼承遺產也是符合民法通則中公民的權利的啊?沒發現沖突

2. 民法通則59條與合同法54條的區別

很大區別的 民法調整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合同法調整的是合同當事人之間關系 五十九條所講的民事行為 民事行為中包括簽訂合同 但簽訂合同只是民事行為中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已 希望幫助到你

3. 民法通則第54條是什麼

第五十四條 民事法律行為是公民或者法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

4. 民法總則143條對民事法律行為規定有哪些

根據《民法總則》第一百四十三條【民事法律行為有效的條件】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1、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實。

3、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4)民法總則54擴展閱讀:

民事法律行為的內涵與特徵:

我國在民事法律制度的制定過程中吸收了許多德國與蘇聯的立法經驗。「民事法律行為」亦稱「法律行為」。

我國《民法通則》第54條中對其定義如下:民事法律行為是公民或法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

我國對民事法律行為(以下簡稱法律行為)「合法性」特徵的規定不同於大多數國家。之所以在立法時我國將「合法性」作為法律行為特徵是因為,當時我國在很大程度上參照了前蘇聯關於法律行為之界定。

民事法律行為與事實行為:

1、法律行為以意思表示為要素,它本質上是行為人設立法律關系意圖的外在表示。

而事實行為則完全不以意思表示為構成要素。當事人實施行為目的並不在於追求民事法律後果。因而法律對事實行為的構成要件的概括中也並不考慮不同行為人的具體意圖內容。

因此事實行為必然是某種客觀行為,是某種業已實施的、客觀外界造成影響或後果的行為。僅停留在內在意志階段或意志表示階段,而未表現為作為或不作為的行為,不構成事實行為。

2、法律行為依行為人的意思表示內容而發生效力。

有效成立的民事法律行為使行為人的意思表示發生效力,而並非使行為人的客觀行為發生法律後果。而事實行為直接產生法律後果。

因此,產生法定後果的法律事實和產生意定後果的法律事實兩者間有著本質的區別:法律行為之所以發生法律效力是基於法律對表意人「意思自決」價值認許的結果。其他非法律行為所產生之法律關系是基於「法律本身」價值的考慮。

3、法律行為本質不在於事實的構成,而在於意思的表示。

而事實行為相反。這是由法律行為的主觀性特徵和權利義務效果的非法定性決定的。在法制史角度看,正如我們所知道的,早期交易只存在即時交付情況。

而法律行為觀念僅僅是在意思表示從事實行為中分離出來之時才逐漸形成。只有在商品經濟較為發展的階段才產生了交易活動中約定(諾成)行為與實際履行行為相分離的要求。

也才形成了「法律上可期待的信用」這一觀點。正如梅因所說:「羅馬法上契約觀念的成熟是經過『要式交易行為』到『諾成契約行為』的一系列轉變後最終完成的」。

5. 民法總則54條有哪些改變和意義

您好,民法總則第54條的突破點:
總則第五十四條規定:「自然人從事工商業經營,經依法內登記,為個體工容商戶。」該條款為「在家辦公」這種新經濟主流生產生活方式掃清了法律障礙,使中國成為第一個為新經濟打開大門的國家。
對照修改前的法律,《民法通則》第26條規定,公民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依法經核准登記,從事工商業經營的,為個體工商戶。總則原規定:自然人經依法登記,從事工商業經營的,為個體工商戶。

其實質性的改變在於:原規定中,自然人須先登記,成為個體工商戶,才能從事工商業經營。而現在的規定是,自然人不登記,也可以憑自然人身份從事工商業經營;如果登記,則可以轉為以個體工商戶身份從事工商業活動。
二、民法總則第54條的意義
總則第五十四條意味著——自然人有權營商,依法登記的,是個體工商戶;不登記,不叫個體工商戶,但並不意味著無權營商,總則這樣規定,不僅是對線上自然人營商地位的保障,還是對線下自然人營商進行賦權,徹底破除登記才准許經營的桎梏。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6. 求民法通則第54條的司法解釋

民法通則來第54條是民事法律行為的源概念,該條沒有相關的司法解釋。‍
民法通則‍第五十四條【行為概念】民事法律行為是公民或者法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

7. 民法通則59條與合同法54條有什麼不同

民法通則:
第五十九條 【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下列民事行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關予以變更或者撤銷:
(一)行為人對行為內容有重大誤解的;
(二)顯失公平的。
被撤銷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無效。
合同法:
第五十四條 下列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一)因重大誤解訂立的;
(二)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當事人請求變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不得撤銷。

8. 合同法54條與民法通則58條

希望你滿意:《民復法通則》第制五十八條與《合同法》第五十四條間並不存在沖突。《合同法》第五十四條第二款情況下訂立的合同根據該法第五十二條是無效合同,這一點與違法合同、損害國家集體利益合同不同,受害者只是受欺詐、受脅迫、被乘人之危的一方當事人,根據意思自治原則,受害方可以選擇合同有效的權利,可以撤銷或者變更合同而使合同無效。王澤鑒說:私法自治是民法之基本指導原則,而法律行為則為達成私法自治手段。法律行為之基本要義在於表意人得依其意思表示而發生一定私法上之效果。意思表示既足以創造當事人為規律自己社會生活之規范,則表意人決定其意思時,應有自由,否則將無以實踐私法自治之理想。因此表意人於決定其意思表示時,因被他人詐欺或脅迫,受有不當之干涉者,法律上即應有救濟之必要。(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三卷,第35頁,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出版)

9. 民法總則第147條和合同法第54條的區別

您好,民法總則相比,合同法規定的更為具體,針對的是合同。但是民法總則不僅僅版是針對合同而言權的,對於民事法律行為都可適用。根據《民法總則》第一百四十七條基於重大誤解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行為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五十四條 下列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一)因重大誤解訂立的;
(二)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當事人請求變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不得撤銷。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10. 民法通則58條與合同法52、54條的區別聯系

依照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應認定為可撤銷合同。

熱點內容
行政復議決定書發生法律效力的時間是什麼 發布:2025-08-22 20:09:29 瀏覽:302
上海大學政法學院 發布:2025-08-22 20:03:40 瀏覽:788
司法鑒定機構注銷後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22 20:02:09 瀏覽:143
法院量刑錯誤 發布:2025-08-22 19:55:23 瀏覽:303
法院強執通告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8-22 19:23:45 瀏覽:715
公司列印機實用規章制度 發布:2025-08-22 19:15:33 瀏覽:788
建立農村法律顧問 發布:2025-08-22 19:08:08 瀏覽:432
2017四川大學法律碩士 發布:2025-08-22 18:52:05 瀏覽:800
村委會有關法律法規 發布:2025-08-22 18:50:32 瀏覽:184
房產糾紛律師案例 發布:2025-08-22 18:49:13 瀏覽: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