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民法
㈠ 中國古代的法律有哪些
夏商周法律制度
夏、商、周的法律是奴隸製法律,以習慣法為主,禮刑並用。它體現了王權與族權的統一,滲透了神權思想。
夏代法律
夏代是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其法律總稱為「禹刑」。《周禮·秋宮·司刑》註:「夏刑大辟二百,臏刑三百,宮刑五百,劓刑各千。」中國古代的刑與法含義相同,刑罰的出現,標志著夏代法律制度已經產生。
商代法律
「湯刑」是商代法律的總稱。《尚書·盤庚》記載:「以常舊服,正法度」。商代已具有成文法律,在古文獻中有明確記載,並在考古發掘中得到證實。商朝的刑法嚴酷,有死刑、肉刑、流刑、徒刑等。卜辭中,有象徵殘酷刑罰的文字;《簡書·康誥》載:「罰蔽殷,用其義刑義殺。」戰國時荀子亦說:「刑名從商。」
周代法律
西周的法律制度因於夏、商,到了西周更趨成熟。《周禮》中包含有刑法、民法、行政法、訴訟法等內容。《呂刑》中對犯人施行五種刑罰的規定長達三千條;同時,明確規定了罰金等級和贖刑制度等。 春秋戰國春秋時期,奴隸製法制解體,各諸侯國的法律制度發生重大變化,成文法陸續頒布。鄭國執政子產「鑄刑書於鼎,以為國之常法」(《左傳·昭公六年》杜預注),鄧析編訂「竹刑」。晉國亦「鑄刑鼎,著范宣子所為刑書」(《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成文法的制定和公布,限制了舊貴族的特權,促進了封建生產關系的發展,標志著奴隸制的瓦解。 戰國時期封建制確立。各諸侯國陸續頒布了以保護封建私有制為中心內容的封建法律。其中,魏國李悝在總結各國刑法典的基礎上制定《法經》6篇,即《盜》、《賊》、《囚》、《捕》、《雜》、《具》。《法經》是以刑為主,諸法並用的第一部封建法典。秦國統治者奉行法家學說,任法為治。公元前359年,商鞅以《法經》為藍本,改法為律,制定《秦律》6篇。此外,秦還頒布了大量法令。秦漢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把秦國的法律推行全國,第一次建立起全國統一的封建法制。1975年12月,湖北雲夢出土的睡虎地秦簡,其中有《秦律二十九種》、《法律答問》、《封診式》3類法律文書,其內容涉及農業、手工業、商業、徭戍賦斂、軍爵賞賜、官吏任免以及什伍組織等社會生活各個領域,說明秦代「莫不皆有法式」的說法是信實的。秦代法律以酷烈而著稱於世,刑罰種類繁多,手段也極為殘酷,有死刑、肉刑、徒刑、笞、籍沒收孥等,對罪犯往往數刑並施。
西漢法律制度
西漢,蕭何以《秦律》為基礎,製成《九章律》,確立以律、令、科、比為形式的一整套法律制度。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實質乃外儒內法,正如漢宣帝所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漢書·元帝紀》)。這種思想構成了封建法律的理論基礎,一直為歷代封建統治者所奉行。
三國兩晉南北朝法律制度
三國兩晉南北朝這一時期各朝都編纂法典。曹魏對法律作了重大修改,制定《魏律》18篇,並改漢具律為刑名,冠於全律之首;規定五刑,使刑名進一步規范化;保護貴族、官僚、地主等8種權貴人物在審判上享有特權的「八議」也正式上升為法律制度,充分體現了「舉賢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權貴」。這是中國古代刑法的重要發展。其後產生了諸如《晉律》、《北齊律》等。《北齊律》首創「重罪十條」(亦稱「十惡」);北魏、南陳法律中規定的官吏可以官抵罪的「官當」制度,對後世的封建法典皆有重大影響。
隋唐法律制度
隋唐這是中國封建社會諸種制度包括法律制度發生重大變革的時期。隋朝制定的《開皇律》在封建法典中佔有重要地位。唐代尤為重視立法建設,唐太宗時,制定《唐律》12篇,500條。高宗永徽年間,編定《唐律疏議》30卷,永徽四年(653)頒行全國。唐律把「十惡」特標篇首,律文全面反映了唐代社會的等級劃分,明確規定了社會各等級的不同身份、地位、權利和義務,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唐律》和《唐律疏議》是中國歷史上最完整的封建法典,對中國封建法律的發展影響極大,對亞洲一些國家亦有一定影響。
宋代法律制度
宋代《宋刑統》是宋代的基本法典。它是以五代時後周的《顯德刑統》為基礎修改而成的。宋朝全面強化封建專制主義,皇帝可隨時頒布□令作為斷罪處刑的依據,詔□成為最重要和具有最高效力的法律,編□成為宋代最經常最重要的立法活動。宋代正式出現「典賣」制度的法律規定。
遼代法律制度
遼代大規模地編纂法典,開始於興宗時期。重熙五年(1036年),參照唐律修訂太祖以來法令,正式編定《新定條例》547條,又稱《重熙條制》,頒行全國,成為遼代基本法典。道宗咸雍六年(1070年),又以「契丹、漢人風俗不同,國法不可異施」為由,對《重熙條制》進行刪修增補,編成《咸雍重定條例》789條,簡稱《咸雍條制》。這部法典對契丹、漢人同樣適用,是遼代法律進一步漢化的標志。
㈡ 中國古代存在過民法典嗎
沒有。中國古代如果不是中央集權專制大一統,就是軍閥紛爭的亂世,根本沒有滋生民法典的政治土壤
㈢ 中國古代民法薄弱的文化原因
在中國封建社會漫長的歷史長河中 , 與其他國家相比 , 中國封建法律表現出重刑輕民、諸法合體、民事法律極不發達的特點。民事法例規定的比較零散和缺乏理論性,大多都是刑事法律關系中的附屬關系。從公元前二世紀秦朝統一中國始到公元二十世紀的清朝,歷代王朝的法律都採取以刑為主、刑民不分的編纂形式 ,而同時期的西歐各國民法則較發達,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民法典。
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嚴重阻礙了民法的發展
(一)重農抑商, 阻礙了民事關系的發展。
長期以來 , 中國的封建統治者都採取重農抑商的政策。他們極為重視能直接產出生活或戰爭所需物質的農業,認為「農業是立國之根本」 , 而把發展商品生產認為是本末倒置。如商鞅認為:「國之所以興旺 ,農戰也。」「國待農戰而富 , 主待農戰而尊。 」唐太宗李世民也認為:「凡事皆須務農 , 國以人為本 , 人以衣食為本。 」歷代統治者對商品生產的發展多方加以限制 , 阻礙了民事關系的產生。一方面 , 對有利可圖的鹽、鐵、絲稠、瓷器、茶葉、酒、礦山等重要的手工業生產和貿易實行國家壟斷 , 還頒布《鹽法》、《茶律》限制私人經營 , 另一方面 , 對於民間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給予種種限制和打擊。如漢高祖劉邦對富商課以重稅 , 不允許其子孫為吏 , 唐朝時將工商之人列為百工雜流 , 同巫師相提並論 , 宋朝時定商稅以比較 , 明代禁止出境營商 , 禁止官宦家庭經營商業 , 否則子孫累世不得為吏 , 對宦官經商者處罪。
(二)禮成為維護專制統治,約束人們思想、行為的最高准則。
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和階級斗爭與西歐封建社會有不同的特點。西歐封建社會存在著兩種命、媒妁之言、七出七條 , 家庭關系中的夫婦之別、妻妾之別 , 嫡長子在宗祧繼承中的優先權 , 親屬關系中的親疏遠近等等 , 大都是由禮調整。可以說 , 禮的某些部分 , 在本質上就是民法。當然 , 這並不是意味著法的作用的減弱 , 而是禮入法中 , 禮法並用。禮以法為推行工具 , 法以禮為指導原則 ,凡屬禮不允許必法所禁 , 而法之所禁 , 又必定為禮所不容。一旦禮起不到使人向善、防止犯罪的作用,便要繩之以法,動用殘酷野蠻的刑罰方法 , 給予暴力鎮壓。總之 , 中國古代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正是在禮的指導下建立社會秩序的 , 禮的內容充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 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道德倫理、宗教、婚姻家庭等領域無不折射出禮的影子 , 人們的一切活動都要受到禮的約束 , 禮成為歷代統治者維護其封建專制統治的萬能工具。禮是人們行為的最高准則。
㈣ 中國古代是否存在民法為什麼
http://..com/question/34870493.html?si=2#
請問你說的古代說的是什麼朝代, 因為你說的不具體所以古代是有法的
㈤ 求《中國古代民法》的電子書下載
、對傳統理論的反思
在大多數的學者的印象中,中國古代是「諸法合體、民刑不分」的。由於中國有民法典的歷史很短,從起草民法草案算起,到今天為止也不過才整整一百年。在一百年前,沈家本,也就是我們學校沈厚鐸教授的祖父,受清廷的委任,進行了所謂的清末法律改革。從此時起,中國開始系統地引進西方的法律制度,民法無疑應是當時的重要內容之一。
但是,「清末改制」時並沒有頒行一部《民法典》,只是產生了一個階段性的過渡成果即所謂的《大清民律草案》,隨著清王朝被推翻,這部《民律草案》沒有實際實施。然而,這部《大清民律草案》的影響卻是非常重大的。晚清的法制改革即歷史上所謂「清末改制」,對中國法制歷史的最大影響就是,通過「清末改制」不但將西方的法律制度系統地介紹到了中國,而且對中國近代甚至是現代的法律,包括民法的理論、概念及制度都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日本法律對中國的法律改革的影響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可以說直至今日,我國都依然使用著當時從日本「出口轉內銷」而引入的那些用中文漢字來表達的西方的基本法律概念。就以「民法」這詞為例,雖然這兩個字都是漢字,但其卻並不是一個中國固有的法律概念,是一個日本人用由漢字而表現出來的西方法律概念。
就在移植西方民法的同時,也給人們造成了一種誤解,就是認為中國古代沒有民法。當時日本的學者對中國傳統法學理論研究並不那末深入,就根據梅因在其《古代法》所說的,大凡半文明的國家的法律多半是刑法多而民法少的論斷,得出結論說中國古代沒有民法,而且美國學者的論斷也與他們大同小異。
如果以中華法系的代表《唐律》來看,其中能稱之為民事規范當然相當有限,故而對於中國古代有沒有民法,可以說一直都難以有一個確定的結論,也可以說始終都有著不同的意見。但是,我認為,在中國古代是有民法的,或者說中國古代是應該有民法的。我曾經到景德鎮參觀過那些古代的瓷窯,那麼巨大的生產量,那麼巨大的貿易規模,沒有一種行為規則,那些商品交換能得以進行嗎?
那麼,中國古代民法究竟是以什麼樣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呢?我認為,在考察中國古代的法律制度時,不能忽視的一個現象——也可以說是個一個文化現象,那就「禮」。「禮」在古代生活中不僅起到了道德規范的作用,同時也起到了法律規范的作用,而其調整的內容則主要是今天所謂的民事生活,起著類似現代民法的功能。
其實,很多中國的法學界的名家對於中國古代有民法同樣是持肯定態度的。例如,陳顧遠老先生就認為,不能認為中國古代是「諸法合體,民刑不分」,他認為將中國古代的實體法說成「民刑不分」其實是一種錯覺。他說,中國古代固然沒有成文的《民法典》,但是中國有其民法的特有的表現形式,這個形式就是「禮」。另一個著名的學者就是英國的李約瑟先生,他也認為,中國古代是有民法的,而且他也注意到了中國古代的「禮」是民法的重要表現形式。
故而,中國古代沒有《民法典》,並不能因此就得出結論說,中國古代沒有民法。張晉藩教授曾說:中國古代民法是以法律形式表現出來的社會生活條件。我給其加了一個副標題說,只要有商品經濟,就一定會有商品交換的規則。馬克思、恩格斯都認為,「民法不過是所有制發展的一定階段即生產發展的一定的階段的表現」。
二、從法律淵源上考察中國古代是否有民法
如果從中國歷代的正律的角度來考察的話,說中國古代沒有民法難以說其沒有道理。因為從形式意義的民法來看,中國古代的確沒有民法典是一個歷史的事實,不過,這並不能代表中國古代就沒有實質意義上的民法。我認為,要解決中國古代是不是有民法的問題,首先要解決的是中國古代民法的淵源問題。張晉藩老師說過,中國古代「民刑不分的是它的法律編撰體系,而不是它的法律規范體系」。中國古代的法典編撰體系是民刑不分的,但是並不能由此即認為,它的規范體系也是「民刑不分的」。所以,在這個時候,理解法律淵源的形式就具有了關鍵的意義。
當年《中華民國民法典》規定,民事法律關系,有法律者依法律,沒有法律依習慣,沒有習慣依習慣。這足以證明,當時《中華民國民法典》的法律淵源的體系是多元的。我們將立法機關明文規定的法稱之為了法律的直接淵源,但是,在民法的直接淵源之外還有民法的間接淵源,這些間接的淵源就體現為了古代的禮,習慣、判例、法學理論等等,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宗教的規條也可能成為法律的間接淵源。舉例來說,我國目前的《民法通則》僅僅156條,但是,用這么簡單的一些條文,怎麼能規范我們商品經濟中那麼復雜的民事生活呢?所以,中國目前所實施的民法其實也是實質意義上的民法。我們現在所教的和所學習的民法理論,無疑對我們的民事生活也仍然產生著重大的影響,甚至在某些特定的領域依然規范著我們的民事生活,這些行為規則作為間接的淵源,當然也是民法的重要內容。
正因如此,如果人們從法律淵源這一角度來研究中國古代的民法,就會對這一爭論已久的問題產生一種新的認識。
首先,中國古代民法是由多種法律淵源構成的法律規范體系。
古代民法的第一個法律淵源就是家族本位的倫理法,其主要的表現方式就是「禮」,當然這個「禮」無疑也是一種文化現象,然而,它又確實起到了一種法律規范的作用。這種現象之所以產生,是同中國古代的農業社會緊密相關的,這個「禮」起到了調整家族、國家以及其相互之間關系的作用,當然它們又都成為了中國古代正式的法典之外的重要的法律淵源。
其次,除了古代的「禮」所進行的調整之外,還存在著習慣法的調整。在古代,既然法典規定的條文非常有限,那麼,商品經濟的生活就要依靠習慣法來予以調整。以我國的典當制度為例,雖然在解放後我國的成文法中關於典當制度的規定少之又少,但是,即使在解放之後,對於典當的糾紛,法院仍然是受理的,這無疑就是靠成文法之外的習慣法了。所以,習慣即使在今天也依然是可以在社會中作為一種法律淵源的。
再次,雖然中國古代,在正律當中並沒有太多的民法規定,可是,在研究古代的法律制度之時,是絕不能僅僅局限律典的,因為中國古代,除了正律之外,尚存在著大量的「例文」。中國古代的「例文」是非常重要的法律表現形式。這種現象被稱為了「以例輔律」,伴隨著此現象的還有所謂「以例破律」,即通過對頒行例文來修改或改變正律中的許多規定。因此,雖然我們在考察《大清律》這一些古代法典時,找不到多少與今天民事法律規范完全相同的東西,但是,如果對古代的例文進行考察即會發現,我們今天民法中的許多法律規范或制度不但大量存在,而且在有些方面是相當系統的。
以上所有的論證都可以說明,中國古代的民法並不是僅僅存在於正律之中的,而是體現在其他的法律淵源當中的。中國古代雖然沒有一個成型的民法典,但是在中國古代卻有著非常發達,甚至可以說是系統的民事法律規范的。
而且,我們在以往論及中國是否曾有民法的時候,通常都是僅從成文法的角度來考察的,而且,民法一般被看成為了一種「權利宣言書」,尤其在近代民法的產生的過程中,可以說有著一種非常獨特的現象,這就是,世界各國幾乎每一部民法典都是產生在一次社會的劇烈變動之後的。
1793年的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產生了1804年的《法國民法典》;19世紀的德意志民族統一運動,產生了1900年的《德國民法典》;而1917年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則產生了1922年的《蘇俄民法典》。因此,《民法典》在本身作為一種行為規范和裁判規范的同時,事實上又被賦予了某種政治上的意義,而我以為,中國固有民法恰恰僅僅主要起著行為規范和裁判規則的作用,而少有「權利宣言」的意義。故而,很多人從這個角度來看,就認為既然中國古代不可能有此種權利宣言,當然也就不可能有民法了。然而,堅持中國古代有民法的學者都認為,如果就行為規范和裁判規則而言,我國古代無疑應是存在有大量的、系統的、甚至是在某種意義上相對發達的民事法律規范的。
譬如,如果論及我國古代究竟有沒有物權制度,無容置疑,由於中國古代肯定沒有過「民法學」,自然不會有系統的物權理論。但是,早在先秦的時代,商鞅變法之時,許多法家即都提出過所謂「定份止爭」的理論。那時雖然還沒有「所有權」這樣的概念,卻可以用「名份」這樣語詞予以代之。可以說,當時不但在事實上已經認識到了,而且將物權制度的意義和本質用最簡單的話表述為了所謂的「定份止爭」。
當年秦國在「商鞅變法」的時候,商鞅為了給秦國的王公大臣們作思想政治動員工作,就給大家講了一個寓言,說如果有一隻兔子跑到了大家的面前,問會發生一種什麼現象?他說,那肯定是一隻兔子在前面跑,就會有一百個人在後面跟著追。商鞅又問,為什麼只有一隻小小的兔子,卻會有一百個人都去追那隻兔子呢?那就是因為兔子的「名分」未定也,用今天的話來說,這就是說,其所有權沒有確定,故而,誰抓到了兔子,誰就成了先富起來的人!這當然就是鄧小平同志的政策,先抓到兔子的人,就成了先富起來的人嘛。
這時商鞅又問,如果你到了市場上去看看,情況就不同了,「積兔滿市,行者不顧」。就是說,到處都擺著兔子,為什麼大家不會去搶呢?他說,這是因為其「名分」已定也。
其原文在《呂氏舂秋》的【慎勢】一文中曰:「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為百人分也,由分未定。積兔滿市,行者不顧,非不欲兔也,分已定也。故,治天下及天,在乎定分而矣。」轉貼於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studa.net
㈥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民法典是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民法典是《中華民國民法典》。
《中華民國民法》是中國歷史上第回一部頒答布實施的民法典。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以憲法、民法、刑法、民事訴訟法、法制編製法為主幹的六法體系的形成,標志著當時中國在西方先進法文化和移植與法律資源的本土化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標志著以近代法律理論為指導、具有近代特徵的法律制度在中國的成長與確立。開始於清朝末年的中國法律近代化進程至此得以初步完成」。
《中華民國民法》十分強調對社會公益的保護,它以社會本位主義為民法典的立法原則,將對社會公益的保護貫徹到了法典的每一個角落。
⑴以維護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為原則。⑵對所有權進行限制⑶對契約自由進行限制⑷無過失責任的引入⑸酌情減免義務人的責任。5、強調平等原則在民法典中的應用
《中華民國民法》所規定和體現出來的平等,不僅包括男女平等,而且包括雇傭人與受僱人的平等、債務人與債權人的平等、承租人與出租人的平等、以及所有權人與佃權人之間的平等,內容非常廣泛。同時,在重視形式平等的基礎上,更致力於追求實質上的平等,尤其體現在對弱者的特別扶助,使其在社會上與強者處於平等地位。
㈦ 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完整的民法體系
因為時代不同,體系不同,實際的社會環境也不同,任何事情都是不斷更新完善中。民法體系當然也不例外,也會持續不斷的更新,就現在來說,也不能完全說是民法體系就算完整的。
㈧ 概括中國古代民法發展的特點
中國古代民法發展特點是:歷史悠久;民法與刑法混雜,未成體系;內容日益豐富細化。
㈨ 中國古代民法不發達的表現有什麼請大神指教
http://wenku..com/link?url=flYCwiaI0vugVE_oiG-LTyvZPsN0tyX9GLo93
參考一下湊500字還是可以的。我本想寫,但是對比同時期世界國家,除了近代時期,真心覺得中國法律上沒那麼不發達,歐洲中世紀那會,相對教皇作為也不是平民老百姓好過的日子。你要是要證明它發達還有表現我覺得好寫多了,找例子也好寫。。幫不到了~~
㈩ 中國古代的民法都包括什麼
中國古代刑民不分,按照現在的標准來看,屬於混合法。包含的內容和現代差不多,除了現代的民事主體組織法外,調整婚姻生活關系的都屬於其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