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案例論述

刑法案例論述

發布時間: 2021-12-10 05:53:08

❶ 經典刑法案例分析

1、構成犯罪,故意殺人罪。
2、罪過形式是間接故意。因王明知有專人偷瓜,卻仍在瓜中注射農葯屬,是明顯的放任結果的發生,屬間接故意。王雖然明確告知瓜內有毒,但這不足以為其開脫,因為如題所述「王某便在全村喊話:「西瓜打了農葯,偷吃西瓜出了人命我不負責」,但此後西瓜仍然被盜。」,所以有足夠證據證明王既不是不知亦不是過於自信,而是放任。
3、bc
4、無罪
5、acd

❷ 刑法案例分析

1、關於甲的行為定性
甲在著手盜竊丙的保險櫃過程中,因罪行敗露而實施殺害丙的行為,甲的犯罪目的是取得財物,根據《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條的規定,其殺人行為屬於盜竊過程中為"抗拒抓捕"而對被害人使用暴力,應當成立搶劫罪。根據《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條的規定,甲的行為屬於搶劫致人死亡,成立搶劫罪的結果加重犯,應適用升格的法定刑。
甲的殺人、搶劫行為,都與乙無關,甲乙之間沒有共同故意和共同行為,根據《刑法》第二十五條的規定,不成立共犯;甲將丙的儲蓄卡和身份證給乙,不構成盜竊罪的教唆犯。甲兩天後回到丙家,打開保險櫃試圖竊取丙的錢財的行為,屬於搶劫罪中取財行為的一部分,不單獨構成盜竊罪。
根據最高法院《關於處理自首和立功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的規定,只有在案發後沒有受到訊問、未被採取強制措施,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才能成立自首。本案中,甲被公安機關採取強制措施後逃跑再歸案的,即便如實供述也不能成立自首。
2、關於乙的行為定性
乙事先的提議甲並未接受,當時沒有達成合意,二人沒有共同犯罪故意。甲的搶劫行為屬於臨時起意,系單獨犯罪,不能認為乙的行為構成教唆犯。乙不成立教唆犯,當然就不能對乙的行為適用《刑法》第二十九條第二款。在甲實施搶劫行為之時,乙已經離開現場,與甲之間沒有共犯關系,乙沒有幫助故意,也缺乏幫助行為,不成立幫助犯。
甲套問乙打開保險櫃的方法,將丙的儲蓄卡、身份證交乙保管時,均未告知乙實情,乙缺乏傳授犯罪方法罪,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故意。乙去商場購物的行為,根據《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條的規定,屬於冒用他人信用卡,構成信用卡詐騙罪。
【主要參考法律規定】《刑法》第二十五條、第二十九條、第六十七條、第一百九十六條、第二百六十三條、第二百六十九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處理自首和立功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搶劫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註:該題是2009年司法考試第四卷第二題

❸ 刑法的案例分析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一條: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不得已採取的緊急避險行為,造成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
情急之下,陳某一手抓住摩托車,一手將丁某推下摩托車(丁某倒地,但未受傷),騎車逃走的行為是為本人權利免受侵害而採取不得已的措施,具有緊迫性,屬於緊急避險。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盜竊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盜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沒收財產:
(一)盜竊金融機構,數額特別巨大的;
(二)盜竊珍貴文物,情節嚴重的。
陳某將摩托車尾部的工具箱的鎖撬開,將2000元現金和存單據為己有的行為成立盜竊罪,因為工具箱上鎖,2000元現金和存單處於封閉狀態,且陳某具有侵佔該財產的故意,成立盜竊罪

第二百七十五規定:「故意毀壞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陳某將摩托車推至山下摔壞的行為構成毀壞財物罪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 (41) 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八十條偽造、變造居民身份證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幾日後,陳某使用偽造的身份證在到期之前將存單中的2萬元取出的行為符合信用卡詐騙罪偽造變造居民身份證罪,屬於牽連犯,擇一重罪處罰

綜上,陳某構成盜竊罪,毀壞財物罪,詐騙罪偽造居民身份證罪(擇一重),數罪並罰。

❹ 刑法經典案例分析

1。已經構成了犯罪了!罪名是「投毒罪」,因為她已經不是針對一個專人了,而是對不確定的宮屬
2。這不構成犯罪中止,只要投毒行為已經威脅到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財產安全,就可以構成本罪。雖然她最後撥了110,使得實際情況沒有發生,但這也只是一個量刑情節,不是中止原因!

❺ 刑法主觀案例要件,論述題

犯罪主觀方面,亦稱犯罪主觀要件或者罪過,是指行為人對自己的危害社會的行為及其危害社會的結果所持的故意或者過失的心理態度。人在實施犯罪時的心理狀態是十分復雜的,概括起來有故意和過失這兩種基本形式。犯罪主觀方面的
意識因素
這是指行為對事物及其性質的認識和分辨情況。
(1)行為人對自己行為及其結果的社會危害性的認識,或者說對與犯罪客體有關的事實及性質的認識。
(2)行為人對犯罪的基本事實情況的認識,或者說對犯罪客觀方面有關的事實的認識。行為人對犯罪基本事實情況的認識首先包括了危害行為、危害結果和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的認識。只有當刑法分則明確要求行為人對犯罪的時 間、地點和方法等事實也要有認識時,犯罪客觀方面中的選擇要件,才能構成特定犯罪罪過的內容。
我國刑法並沒有要求行為人認識自己的行為是違反刑事法律規定的行為,即不要求認識刑事違法性。如果不認識行為的刑事違法性就不能構成罪過,不負刑事責任的話,那麼就容易使有些人借口不懂法律逃避應負的刑事責任。
意志因素
這是指行為根據對事物的認識,決定的控制自己行為的心理因素。根據我國刑法規定,意志對於危害行為和危害結果起支配和控製作用,表現為四種形式,即希望、放任、疏忽、輕信。
(1)希望,是指行為人積極地有目的地追求危害結果發生的意志狀態。
(2)放任,是指行為人對由於自己的行為所引起的危害結果,聽之任之,不加控制和干涉的意志狀態。
(3)疏忽,是指行為人粗心大意、鬆懈麻痹,因而沒有預見本來應當預見和可能預見的危害結果,以致發生危害結果的意志狀態。
(4)輕信,是指行為人盲目自信,過於輕率地選擇和支配自己和行為,以致發生危害結果的意成狀態。
我國刑法要求,任何犯罪的主觀方面,都是有著具體內容的意識因素與這四種意志形式之一結合組成的,缺乏意識因素和缺乏意志因素,罪過是不能成立。
犯罪故意
犯罪故意是我國刑法確定的罪過形式之一,根據刑法第14條規定,犯罪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主觀心理態度。從罪過內容上看,犯罪故意具有兩方面特徵;其一,在意識因素上,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其二,在意志因素上,行為人對危害結果的發生抱著希望或放任的態度。根據意識和意志這兩個方面的不同情況,刑法理論將犯罪故意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
直接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我國刑法規定的大部分犯罪都可以由直接故意構成。
間接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
內容,是由意識因素和意志因素這兩大部分內容構成的。

本案中,嚴某持槍向段某射擊,屬於間接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最終導致段某身亡,應當負故意殺人的刑事責任。

❻ 刑法案例分析

一,《刑法》第一百一十九條;破壞交通工具、交通設施、電力設備、燃氣設備、易燃易爆設備,造成嚴重後果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過失犯前款罪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二,本案例中; 1「破壞交通設施罪」是批故意或過失損毀、移動鐵路行車信號裝置或者在鐵路線路上放置足以使列車傾覆的障礙物,造成嚴重後果或情節較輕的,構成本罪。 2,本罪必要造成嚴重後果的,才構成犯罪。 3,本案中甲從行為實施開始,到結束沒有造成嚴重後果的,所以同學構成犯罪。 三,解讀;「甲的行為是危險犯?這算是既遂還是未遂?」 1,甲的行為不是危險犯?也不是既遂或未遂?,它根本不構成犯罪, 2,危險犯是指犯罪類型,危險犯是指行為人的行為,觸犯了法律所規定范圍,有犯罪可能的狀態。如;第一百三十三條之一,「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追逐競駛,情節惡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駕駛機動車的,處拘役,並處罰金。有前款行為,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危險駕駛罪】,這種犯罪,沒有發生客體受到危害,但是法律規定了,它可能要發生交事故。。。。。。。 3,本案中,是「破壞交通設施罪」,它是結果犯罪。它與行為犯還不一樣。行為犯是指從事這種行為是犯罪。結果犯,是指做了這種行為,還要達到一定程度(造成嚴重後果的)。 4,既遂或未遂都是犯罪四種狀態之一,就是說;預備,中止,既遂或未遂,都是犯罪過程序中,而本案中,甲的行為不構成犯罪。 引用法律; 〈刑法〉第一百一十九條【破壞破壞交通設施罪】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交通肇事罪】 《鐵路法》第六十一條故意損毀、移動鐵路行車信號裝置或者在鐵路線路上放置足以使列車傾覆的障礙物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❼ 刑法 案例分析

案情:甲欲殺乙,便向乙開槍,但開槍的結果是將乙和丙都打死了,關於本案,請分析:
-------打擊錯誤也稱方法錯誤,是由於行為人本身的誤差,導致行為人所欲攻擊的對象與實際受害對象不一致。這種打擊錯誤並沒有超出同一犯罪構成的范疇。
按照具體符合說,打擊錯誤是由於客觀事實與行為人主觀認識沒有形成具體的符合,因此本題構成故意殺人既遂和過失致人死亡罪。
按照法定符合說,甲主觀上有殺人故意,客觀上其行為也致人死亡,在故意殺人罪的犯罪構成上是一致的,因此構成故意殺人罪既遂。

❽ 刑法案例分析:

1 之前的盜竊行為和中途的搶奪行為是不同的案件,盜竊罪不成立,因為客觀原因而未能實施盜竊,未造成被盜方的實際財產損失,屬於盜竊未遂,除了盜竊物價值巨大的要定刑外,其他的情節不定罪。

根據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的規定,以非法佔有為目的, 秘密竊取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盜竊公私財物的行為,構成盜竊罪。
(一)盜竊數額,是指行為人竊取的公私財物的數額。
(二)盜竊未遂,情節嚴重,如以數額巨大的財物或者國家珍貴文物等為盜竊目標的,應當定罪處罰。
(三)盜竊的公私財物,包括電力、煤氣、天然氣等。
(四)偷拿自己家的財物或者近親屬的財物,一般可不按犯罪處 理;確有追究刑事責任必要的,處罰時也應與在社會卜作案的有所分別。

2 搶奪罪成立:
搶奪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公開奪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

(1)、犯本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2、)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至十年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3、)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3 王某的抗拒公安的行為構成抗捕,還打傷警務人員,還帶有非法管制刀具,判定刑罰時可加重處罰,損壞的警用車輛必須要賠償。

❾ 刑法案例分析範文

主要復涉及罪與非罪、此罪或彼罪制、是否有從輕、減輕或從重、加重情節等方面闡述。
一要從犯罪構成的四個方面分析事實,是否構成犯罪,構成何種犯罪;
二要闡述依照現行刑法或相關司法解釋,應給予何種刑罰;
三要分析其行為是否具有法定從輕、減輕或從重、加重處罰的情節及理由;
四可以提出其他觀點及自已的認識。

熱點內容
行政復議決定書發生法律效力的時間是什麼 發布:2025-08-22 20:09:29 瀏覽:302
上海大學政法學院 發布:2025-08-22 20:03:40 瀏覽:788
司法鑒定機構注銷後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22 20:02:09 瀏覽:143
法院量刑錯誤 發布:2025-08-22 19:55:23 瀏覽:303
法院強執通告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8-22 19:23:45 瀏覽:715
公司列印機實用規章制度 發布:2025-08-22 19:15:33 瀏覽:788
建立農村法律顧問 發布:2025-08-22 19:08:08 瀏覽:432
2017四川大學法律碩士 發布:2025-08-22 18:52:05 瀏覽:800
村委會有關法律法規 發布:2025-08-22 18:50:32 瀏覽:184
房產糾紛律師案例 發布:2025-08-22 18:49:13 瀏覽: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