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是保護誰
❶ 刑法保護的法益是什麼
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公民人身民主權利,財產權利,社會秩序,國防利益等。
❷ 刑法的修改在維護誰的權益
刑事立法及修改,應當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充分體現民意,科學合理地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與義務、國家機關的權力與責任。但在《刑法修正案九(草案)》中,一些罪名的修改及設立,顯然出現了偏差,對私權利與公權力的保護,出現了不同的標准,明顯向公權力發生了傾斜,過多強調了體制內權力的保護。例如:關於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的行為,雖然在草案中,將現行刑法中不入罪的情況取消,代之以從輕或減輕處罰。但僅僅如此,是否可以對此類犯罪進行遏制?是否充分體現了對私權利的保護?恐怕未必。不久前,「拐賣兒童一律死刑」的呼聲得到了大多數民眾的支持。雖然「一律死刑」的要求不具有合理性,法律不能盲從,但其中體現出民眾對此類犯罪的痛恨及恐慌是真實的。我們不能因為民眾最終的訴求不合理,而忽視民眾提出訴求的動因。孩子,作為民眾與社會關注的焦點,被拐賣的現象,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其具備的社會危害性,不容忽視。其中,購買市場的存在是產生這一社會問題的驅動力,所以,對收買人加大處罰力度,以阻斷市場經濟鏈條,是解決途徑之一。當然,在《刑法修正案九(草案)》中,已經將收買人的處罰加重了,按照《草案》的提議,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取消不入刑的情況,而代之以適當從輕或減輕情節。即最高刑為三年有期徒刑。但我國刑法對收購贓物的行為,最高刑期為有期徒刑七年(見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收購贓物屬於該犯罪的行為之一)。顯然,收買贓物比收買婦女、兒童的量刑要重很多。兩個罪名進行橫向比較時,法律對人的保護竟然低於對贓物的保護,明顯出現了罪刑失衡的情況。對收買者量刑過輕顯然是對民眾私權利的保護不力。可能,有人會說,收買贓物與收買婦女、兒童的行為不能進行這種橫向比較,二者成因不同。收買婦女、兒童的行為成因較為復雜,不能一概而論,不能一刀切都量以重刑。重刑僅僅是治標,而建立全社會有效防範機制以及加大宣傳才是根本。誠然,這種觀點有其合理性,我們對任何的社會問題應更切中於解決根本問題,而不能強硬地採用刑法或重刑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那麼,「醫鬧」入刑的問題呢?《草案》將「醫鬧」入刑。明確了刑事處罰是維護正常醫療秩序的「最後一道防線」。但是「醫鬧」的成因比購買婦女、兒童的成因簡單么?「醫鬧」的產生,一方面是一些人以非法獲利為目的,為索取高額賠償,採用極端方式逼迫醫院「和解」。另一方面,目前醫患之間溝通機制不順暢,患者通過正常渠道解決醫療糾紛的難度較大。醫患糾紛不斷。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由於正常的醫患沖突過多,才催生了「醫鬧」的現象。懲治「醫鬧」是必要的,但單靠刑法不能營造出正常的醫療秩序,更不會解決醫患矛盾的深層次問題。當醫院有此依據後,又會導致多少患者的正當訴求無法保護,會有多少患者鋃鐺入獄。那麼,為什麼在「醫鬧」的問題上,刑法會強硬地將其入刑?為什麼在這個問題上無需考慮復雜成因,進行疏導教化呢?如果醫院不是體制內企業(雖然存在民營醫院,但體制內醫院依然是主流,而且「醫鬧」現象多發生於體制內醫院),法律是否會以如此強勢的態度為其提供支撐呢?還有,《草案》將刑辯律師嚴重擾亂法庭秩序的行為明確入刑,作為維護法庭秩序的保障。真有那麼大的必要麼?當然,《草案》沒有單獨指向刑辯律師,但是其中含義也是不語自明的。刑辯律師作為私權利的代言人,天然的與公權力的認識會存在差異。在當今思想多元化的時代,一些刑辯律師出於對法律的不同理解,在履行職務及捍衛法律尊嚴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不當,甚至極端的行為對抗公權力,確實令司法公權力不快。雖然有律師個人行為准則因素參雜,但與司法整體失信不無關系,這是一段歷史時期的產物,是可以通過律師執業准則進行調整,也可以通過司法人員行使相應處置權進行調整,完全可以保障司法活動的正常進行。對於《草案》所提及的問題,現存的法律規定中均已存在相應的處罰規定,只不過沒有上升到刑事處罰層面。但將之入刑,顯然是在濫用立法權力。究竟是律師法庭上的不當言行已經達到了刑事處罰的標准,還是公權力的不滿在通過法律進行發泄。現實生活中,被人罵一句,連行政處罰都難涉及,怎麼輪到律師就需要判刑呢?當公權力將法律作為一己私器,肆意濫用,使律師屈從於公權力,是否考慮過對私權利的傷害。其實,對收買被拐賣婦女、兒童的行為人加大處罰力度與「醫鬧」入罪、刑辯律師入罪,三者間本沒有可比性。但仔細品味三者間的立法原由,自然就存在了較大的反差。在保護私權利立法時,必須保持客觀、理性、謹慎。一旦涉及對保護公權力立法時,可以大刀闊斧一些。究其根本,可能還是立法者對於公權力受到傷害的認同感更濃重些,更加的感同身受,因為,他們本屬一個階層。法律,實現社會整體利益的國之公器。一旦成為某階層實現利益的工具,就是一個國家悲哀的開端。
❸ 刑法 保護管轄的問題
這幾個都是我國刑法管轄的基本原則,其中以屬地管轄為主,題主所言對國內犯的管轄一般適用的是屬地管轄。
補充:《刑法》第六條 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別規定的以外,都適用本法。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或者航空器內犯罪的,也適用本法。犯罪的行為或者結果有一項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就認為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屬地管轄原則)
第七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本法規定之罪的,適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規定的最高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工作人員和軍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本法規定之罪的,適用本法。(屬人管轄原則,特點:中國公民域外犯罪)
第八條
外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規定的最低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適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處罰的除外。(保護管轄原則,特點:外國人在域外對中國公民實施犯罪)
第九條 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所規定的罪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所承擔條約義務的范圍內行使刑事管轄權的,適用本法。(普遍管轄,特點:針對一些特殊罪名)
❹ 犯罪客體是我國刑法所保護
犯罪客體指的是受我國刑法保護的對象,也就是說,犯罪人所侵害的對象就是犯罪客體。
❺ 為什麼刑法所保護的關系不等於刑事法律關系
刑法調整的對象是社會關系,而並非罪刑關系或者刑事法律關系。我國刑法理論上一般認為,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是掌握政權的階級即統治階級,為了維護本階級政治上的統治和經濟上的利益,根據自己的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和應負刑事責任,並給犯罪人以何種刑罰處罰的法律。
犯罪、刑事責任、刑罰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刑法的基本內容。從這個角度看,「罪刑關系說」、「刑事法律關系說」所主張的刑法調整對象是「犯罪與刑罰之間的關系」、「犯罪人與國家追訴之間的關系」,這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應該看到的是,這些關系是刑法的內容,但並不是刑法的主要調整對象。
正如民法也要解決民事違法行為與民事責任的承擔問題,但民法的主要調整對象仍然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刑法規定了「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但目的是要通過這些規定來調整相應的社會關系。
(5)刑法是保護誰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
1、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稱完全刑事責任年齡。
2、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只有在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 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才應當負刑事責任,稱不完全刑事責任年齡。
3、不滿14周歲的人實施任何危害社會的行為,都不負刑事責任。
4、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5、審判的時候已滿75周歲的人故意犯罪,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過失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❻ 刑法保護的法益是財物的所有權,還是佔有權
如果對侵佔罪的構成要件行為加以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佔有行為與佔有狀版態之間的分別。侵權占罪的佔有行為以財物已經置於行為人佔有之下為前提,即行為人對財物的佔有狀態只是構成要件行為的前提,而非構成要件行為。同樣地在侵佔罪中也不存在佔有狀態的移轉問題,因為財物本來就已在行為人的佔有之下了。侵佔罪的佔有行為是行為人對已經處於自己控制支配下的財物予以佔有,進行利用處分的行為。較之盜竊罪,盜竊罪中的構成要件行為是破壞他人對財物的佔有並置於自己的佔有之下,實際上是一種佔有狀態的移轉行為但並非佔有行為。在盜竊罪中行為人在取得了對財物的佔有之後,也存在佔有行為,即行為人在財物處於自己控制之中的前提下對財物的利用處分,但這種佔有行為對於盜竊罪而言只是不可罰之事後行為而並非構成要件行為。
❼ 刑法保護的社會關系指那些
只要涉案金額達到就是,故意傷害罪 以傷害罪造成的輕微 嚴重程度 及公共安全人民財產 生命 的 都是刑法范圍內的
❽ 刑法如何保護公民
一、保護功能
刑法的保護功能是指刑法對社會關系的維護作用。在社會生活中,國家、團體、社會、個人均享有各種權利,不同主體根據自己的權利與其他主體發生聯系,形成有序的社會關系。這種有序的社會關系又是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對於破壞這種關系的人予以刑法上的制裁,從而保證社會關系的良好運作,便是刑法的一個重要功能。
刑法的保護功能,是通過懲罰犯罪行為予以實現的。犯罪是最為嚴重的違法行為,國家對此類行為施以刑罰的懲罰,能夠對犯罪行為予以打擊和壓制,使受到犯罪行為侵害的社會關系予以恢復;在被侵犯的社會關系不能得到恢復的情況下,對犯罪人予以非常痛苦的報應性懲罰,使其認識到自己的行為侵犯了他人的權利,在今後的社會生活中,應當尊重他人的權利;對於哪些對社會關系有最大威脅的人,採取適用死刑的手段,徹底地予以排害,從而保證社會關系的安定。與此同時,通過對實施犯罪行為的人進行懲罰,也滿足並進一步激發了人們的正義感,向公眾昭示權利的不可侵犯性和法律秩序的不可破壞性,從而產生警戒、教育作用,維護社會關系的安定。
刑法的保護功能,是刑法的原始使命決定的。刑法從產生那天開始,就是以懲罰犯罪為其使命的。刑法完全是因為懲罰犯罪而存在,其內容也完全是圍繞犯罪而展開。因此可以說,沒有懲罰犯罪的需求,就沒有刑法存在的必要,通過懲罰犯罪而維護社會安定,是刑法的首要功能,也是最主要的功能。
我國刑法的保護功能,在立法上作出了明確規定。我國刑法典第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根據此條的規定,我們可以看出,刑法是通過懲罰犯罪行為達到保護社會秩序的目的的。
二、保障功能
(一)保障功能的含義
刑法的保障功能是指刑法所具有的保護沒有犯罪的人不受刑法追究以及犯了罪的人不受法外追究,從對國家的刑事追究權力予以適當限制,以保障公民合法權利不受國家非法侵犯的作用。
如前所述,刑法以懲罰犯罪為己任,在實踐中往往會導致國家刑事追訴權的膨脹和濫用,進而侵害公民的合法權利。與此同時,鑒於刑法所使用的是非常嚴厲手段,一旦濫用,就會對公民的權利產生至巨的傷害。因此,如果國家的刑事追訴權不能予以適當限制,每一個公民均會被刑罰懲罰的陰影所籠罩,生活在不安的環境之中,其生活品質一定會大大下降,本來所嚮往的快意人生,就會變得索然無味。再從刑法的目的上看,懲罰犯罪就是為了使公民獲得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如果這種懲罰反而使公民產生新的恐惶與不安,也有違於刑法的本意。所為了避免此種情況出現,社會公眾也強烈要求國家在懲罰犯罪時應當有所節制,不得為了懲罰犯罪而惘視公民的合法權利。
❾ 刑法是否保護犯罪分子,為什麼
刑法不是保護犯罪份子的。刑法本身就是處罰犯罪份子的依據,這就是理由。什麼樣的人犯了什麼樣的罪就應當受到什麼樣的處罰。
❿ 刑法保護原則
刑法保護原則亦稱保護主義或自衛原則。解決刑法空間效力的原則之一。依此原則,不論犯罪者是何國人,也不論犯罪地在本國領域內外,.只要侵害了本國國家或人民利益,均適用本國刑法。由於犯罪行為往往涉及國與國之間的主權關系,並且在一國認為是犯罪的而在他國不一定認為是犯罪,故各國採用這一原則時一般加以限制。保護原則是以保護本國利益為標准,凡侵害本國國家或者公民利益的,不論犯罪人是本國人還是外國人,也不論犯罪地在本國領域內還是在本國領域外,都適用本國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