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審判瑕疵處理辦法試行
1. 法院判決中有瑕疵怎麼辦
向上級人民法院上訴。
2. 法院執行過程有瑕疵,買受人買賣過程合法,應怎麼處理
1、在法院強制執行的過程中,被執行人提出異議,法院應當進行審查,根據審查的結果確定是否停止執行。
2、執行異議,是指執行過程中,當事人、案外人對執行標的提出書面異 議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書面異議之日起十五日內審查,理由成立的,裁定中止對該標的的執行,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駁回。
3、《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五條規定: 當事人、利害關系人認為執行行為違反法律規定的,可以向負責執行的人民法院提出書面異議。當事人、利害關系人提出書面異議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書面異議 之日起十五日內審查,理由成立的,裁定撤銷或者改正;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駁回。當事人、利害關系人對裁定不服的,可以自裁定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 法院申請復議。
4、《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辦理執行異議和復議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條規定:執行異議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五條或者第二百二十七條規定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在三日內立案,並在立案後三日內通知異議人和相關當事人。不符合受理條件的,裁定不予受理;立案後發現不符合受理條件的,裁定駁回申請。
執行異議的概念:
執行異議指人民法院在民事案件執行過程中,當事人、利害關系人認為執行行為違反法律規定並要求人民法院撤銷或者改正執行的請求,或案外人對被執行的財產的全部或一部分主張權利並要求人民法院停止並變更執行的請求。前種異議為執行行為異議,後種異議為案外人執行異議。
3. 瑕疵民事行為的法院訴訟行為的瑕疵及其處理
法院訴訟行為的瑕疵,可以分為裁判外法院訴訟行為的瑕疵和裁判訴訟行為的瑕疵。對法院的不同訴訟行為瑕疵,應該採取不同的處理方法。 裁判外的法院訴訟行為,包括訴訟文書的送達、證據調查等。這些行為一旦出現瑕疵,就有可能影響到當事人訴訟行為的實施以及權利的實現。例如,判決書如果不能及時送達當事人,將可能影響當事人上訴權利的行使,如果再以當事人的上訴已過上訴期間等理由駁回上訴,就等於剝奪了當事人的上訴權,顯然不僅違反程序法的規定,甚至也違反憲法的基本規定。又如,調查證據時採用不合法的手段時(套取或者壓迫等),就會對裁判的基礎造成威脅,不能保證裁判基於真實做出。而且,即使做出裁判,最終也不可能獲得正當性。
對法院裁判外訴訟瑕疵,原則上可以採取與當事人行為瑕疵同樣的處理方法。但是,應該注意的是,不能通過追認的方式來確認有瑕疵訴訟行為的效力,而且,法院訴訟行為瑕疵有可能成為裁判被取消的理由。 裁判的瑕疵,是指違背程序法規的規定而成立的裁判。除了裁判本身違反程序法的規定能夠引起裁判瑕疵的發生外,當事人訴訟行為以及法院在裁判外實施的行為如果出現瑕疵,都可能成為引起裁判瑕疵生成的原因。
對於裁判的瑕疵的處理,不能宣布其無效,原則上只能通過上訴、申訴等當事人正當、無瑕疵訴訟行為的實施,取消判決。所以說,有瑕疵的裁判,並不必然被宣布取消,如果當事人沒有行使上訴權、申訴權,有瑕疵判決就會發生法律效力,盡管它們會影響司法的公正。在我國,除了當事人的申訴、上訴外,對於裁判的瑕疵,法院內部以及檢察院可以提起再審程序,通過再審程序取消已經生效的有瑕疵裁判。法院裁判瑕疵的出現,其產生的影響比當事人訴訟行為瑕疵還要重大。因為,當事人訴訟行為瑕疵產生的責任及後果主要在當事人自身。而法院裁判行為瑕疵的後果,勢必涉及法律適用的是否正當,程序是否公正等關系司法生命的根本問題。因此,為了裁判的公正和有效地進行,必須減少、杜絕瑕疵,方能夠取信於民,也才能維護法院及其法官的形象。
訴訟行為瑕疵,由於僅僅是瑕疵,因而一直未能引起人們的重視。然而,透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訴訟行為瑕疵及其產生的後果,往往在人們忽視之時會危及程序的公正、公平,甚或影響司法的聲譽。正因為如此,在民事司法理論及實踐中,更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必須明確程序規則,這里的規則既有《民事訴訟法》及其相關法規規定的規則,還必須包括法院裁判時使用的一些內部規則;第二,在民事訴訟程序進行過程中,法院應該積極行使釋明權,及時、准確地為當事人實施訴訟行為提供幫助,避免行為出現瑕疵;第三,作為訴訟行為主體的法院、當事人都應該自覺遵守訴訟規則,誠實地履行訴訟義務,正確地行使訴訟權利、裁判許可權;第四,從根本上說,應該減少訴訟行為的瑕疵,然而,在出現瑕疵後,應該積極予以補救,減少不利影響的擴散。
4. 人民法院審判紀律處分辦法廢止了嗎
《人民法院審判紀律處分辦法(試行)》,因《人民法院工作人員處分條例》 (法發(內2009)61號)的頒布,容已經廢止。
《人民法院工作人員處分條例》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節 目的、依據、原則和適用范圍
第二節 處分的種類和適用
第三節 處分的解除、變更和撤銷
第二章 分 則
第一節 違反政治紀律的行為
第二節 違反辦案紀律的行為
第三節 違反廉政紀律的行為
第四節 違反組織人事紀律的行為
第五節 違反財經紀律的行為
第六節 失職行為
第七節 違反管理秩序和社會道德的行為
第三章 附 則
第一百一十一條 本條例自發布之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此前頒布的《關於人民法院工作人員紀律處分的若干規定(試行)》、《人民法院審判紀律處分辦法(試行)》、《人民法院執行工作紀律處分辦法(試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有關懲戒制度若干規定》同時廢止。
5. 上訴期己過,但判決書上有明顯瑕疵,現申訴狀己交立案庭,法院不準立案,該咋辦
那你可以考慮向一審法院的同級法院的上級檢察院(市檢察院)提出申請,請求抗訴,這也是現在維數不多的啟動再審的辦法。
1、檢察院提起抗訴
《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八條 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二百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或者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提出抗訴。
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二百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或者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並報上級人民檢察院備案;也可以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
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審判監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審判程序中審判人員的違法行為,有權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
6. 有瑕疵的欠條法院怎麼審理如何正確書寫欠條
打借條一般都是民間借貸中個人與個人可以證明雙方有債務關系的的憑條,在我國的民間個人借貸中從七八十年代開始就一般都是以打借條這種方式來約束欠債人的還款時間和還款金額,但是有一些欠債人或債權人會故意在簽訂借條的時候在借條上寫上一些界限模糊的規定,或者故意損壞憑條,那麼遇到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怎麼處理呢?
如果雙方借條有瑕疵的話,我們首先要看是借條的哪個部分出現瑕疵情況
如果借條是在具體的欠款金額數字上有瑕疵問題的話,當地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債權人當時實際借給欠債人的金額,在加上市面上正常的借款利息和債權人的借款期限對實際金額作出具體判斷,看人民法院作出的具體判斷和雙方借款的金額數目是否一致。根據我國《合同法》中的規定,我國公民之間的借款合同,從貸款人向債務人提供貸款時開始成效,如果貸款方是用現金的方式將貸款金額交給債務人的話,就是從債務人受到貸款金額的時候生效。
借條並不是人民法院判斷雙方是否存在借貸關系的唯一事實依據
如果雙方存在借條,但是貸款方並沒有按照借條中的要求支付給欠債人金額的話,當地人民法院就會判斷雙方不存在借貸關系,也就是說如果甲乙雙方簽訂了借貸合同,借貸合同中甲方承諾會在X年X月X日借給乙方十萬元人民幣,但是甲方並沒有按照合同中的約定向乙方打錢的話,甲乙雙方就算有借貸合同,人民法院也會判定甲乙雙方不存在借貸關系。所以說任何事情都不能只看錶面,當雙方的借條存在瑕疵導致雙方對借條中的借款數額有異議的時候,人民法院也不會只看借條上表面的數字金額,而是會根據實際情況實際借款金額、借款實際和借款利息來作為雙方借條中數字金額的重要依據。
對於那些在形式上存在瑕疵的借條,貸款方應該承擔起轉給債務人具體金額的責任
對那些在形式上存在瑕疵的欠條或者收條,不能再以借條或者收條作為證據,而是應該從其他方面證明雙方存在借貸關系,例如貸款方將金額轉給債務人的支付憑證、借款的金額大小、雙方借款時的聊天記錄或者通話錄音、雙方對借條陳訴的時間經過和交易細節等等方面來判斷他們之間是否存在借貸關系。
所以說當借條有瑕疵時,雙方為了取證都為非常的麻煩,為了避免出現這么麻煩的事,在書寫借條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個就是借款金額的填寫,在生活中小寫的阿拉伯數字很容易被篡改而且不容易取證,所以大家在書寫借條的時候一定要寫明大寫的數字再寫上小寫的阿拉伯數字;
第二個就是在書寫借條的時候除了貸款人和債務人以外再好在請上一名見證人,借條一式三份由三個人進行保管。
延伸閱讀:
欠條和借條有什麼不同,欠條和借條的區別有哪些?
欠條怎麼寫才能在法律上生效
正規欠條格式是怎樣的?
7. 法院判決有重大瑕疵如何處理
如果認為法院判決不合理,可以提請復審或者是上訴到高等法院。
8. 上級人民檢察院發現下級人民法院的審判有錯時如何處理
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現確有錯誤,有權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向同級人民法院提起抗訴。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依法行使審判監督權是它的職責,因此,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已經生效的判決、裁定,如果發現確有錯誤,可以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抗訴;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生效的判決、裁定,如果發現確有錯誤,可以向同一級人民法院提起抗訴。但是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生效的判決、裁定發現確有錯誤,無權直接提起抗訴,只能向它的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提出《提請抗訴報告書》,由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提起抗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八條: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二百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或者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提出抗訴。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二百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或者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並報上級人民檢察院備案;也可以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人民檢察院對審判監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審判程序中審判人員的違法行為,有權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
9. 最高院《關於人民法院審判人員違法審判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的實施時間
最高院《關於人民法院審判人員違法審判責任追究辦法(試行)》是一九九八年八月二十六日經最高院院務會議通過的。
發布文號為法發(1998)15號。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0. 《人民法院監察部門調查處理案件暫行辦法》的所有內容
人民法院監察部門查處違紀案件的暫行辦法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保證准確、及時地查明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員的違紀事實,正確適用紀律,保護法院工作人員的合法權利,特製定本辦法。
第二條 人民法院監察部門查處案件,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紀律為准繩;對於違犯紀律的法院工作人員在適用紀律上一律平等。在紀律面前不允許有不受紀律約束的特殊人員。
第三條 人民法院監察部門查處案件,實行分級立案,分級調查,分級處理,各負其責的原則。
第四條 人民法院監察部門查處案件必須做到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定性准確,處理恰當,手續完備。
第五條 監察人員遇有下列情況之一者,應當迴避:
(一)是本案件的當事人或當事人的近親屬的;
(二)本人或近親屬與該案有利害關系的;
(三)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案件公正查處的。
第六條 監察人員的迴避由監察室主任決定;監察室主任的迴避由人民法院院長決定。
第七條 被監察人有權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辯解;監察部門應當保證其辯解的權利。
第八條 被監察人對於監察人員侵犯其合法權利和人身侮辱的行為,有權提出控告。
第二章 管轄
第九條 基層人民法院監察室或監察員管轄本院各庭、室及其工作人員違法違紀案件。
第十條 中級人民法院監察室管轄本院各庭、室及其工作人員,下級人民法院及其院長、副院長、監察室主任違法違紀案件。
第十一條 高級人民法院監察室管轄本院各庭、室及其工作人員,中級人民法院及其院長、副院長、監察室主任違法違紀案件。
第十二條 最高人民法院監察室管轄最高人民法院各庭、室及其工作人員、高級人民法院及其院長、副院長、監察室主任以及在全國有影響的重大違法違紀案件;
第十三條 上級人民法院監察部門認為有必要的,可以直接管轄下級人民法院監察部門管轄的案件。
第三章 受理、立案、調查、審理
第一節 受理
第十四條 人民法院監察部門對群眾檢舉、控告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員違法違紀的問題,應當受理。
第十五條 檢舉、控告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員違法違紀問題,用書面或口頭均可。
口頭檢舉、控告的,由監察人員筆錄,經宣讀無誤後,由檢舉、控告人簽名或蓋章。
以書面形式檢舉、控告的,初步調查時,首先應向檢舉、控告人了解情況,要求其提供證據,並告訴其誣告應負的責任。
檢舉、控告人不願公開自己姓名的,監察人員應為其保密。
第十六條 對檢舉、控告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員違法違紀的問題,按管轄范圍進行審查。
經初步調查後,認為構成違法違紀應當給予紀律處分的,應立案調查;不構成違法違紀或反映失實的,不予立案,並視具體情況將不予立案的原因告訴檢舉、控告人。
不屬於本院管轄的,應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監察部門處理。
第二節 立案
第十七條 需要立案查處的案件,由承辦人寫出立案報告,並附檢舉、控告材料和初步調查的情況,報請審批。
第十八條 立案按下列管轄范圍審批,經批准後,按照幹部管理許可權報有關部門備案:
(一)高級人民法院及其正、副院長、監察室主任、最高人民法院各部門及其正、副庭長級幹部違法違紀需要立案調查的,由最高人民法院監察室報請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批准;
(二)中級人民法院及其院長、副院長、監察室主任,高級人民法院的各部門正、副庭長級幹部違法違紀需要立案調查的,由高級人民法院監察室報請高級人民法院院長批准;
(三)基層人民法院及其院長、副院長、監察室主任或監察員、中級人民法院各部門及其正、副庭長級幹部違法違紀需要立案調查的,由中級人民法院監察室報請中級人民法院院長批准;
(四)基層人民法院各部門及其正、副庭長級幹部違法違紀需要立案調查的,由監察部門報請院長批准;
(五)各級人民法院正、副庭長級以下工作人員違法違紀需要立案調查的,由本院監察部門負責人批准。不設監察室的基層人民法院,由院長批准。
第十九條 上級人民法院監察部門發現下級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員有嚴重違法違紀的問題,可以責成下級人民法院監察部門立案查處,並報告結果。
第二十條 上級人民法院監察部門決定對下級人民法院監察部門的監察對象立案調查的案件,用立案通知書通知下級人民法院監察部門立案調查。
第二十一條 對檢舉、控告審判人員枉法裁判的,應先由審判庭申查原審案件的裁判是否有問題,再視其情況決定是否立案。
第三節 調查
第二十二條 對決定立案的案件,監察部門要組織專人嚴肅認真、實事求是地調查。
第二十三條 立案調查的案件,一般應在3個月內調查結束,因特殊情況需要延長調查時間的,應書面報告批准立案機關,說明情況和理由。
第二十四條 監察人員要調查時,應嚴格依法調查取證,要收集能夠證實被監察人有錯或者無錯,錯誤情節輕重的各種證據。嚴禁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無法提取原來證據的,對復制的證據要註明原證的出處。
第二十五條 調查時應詢問被監察人,聽取其對錯誤情節的陳述或者無錯的辯解。
第二十六條 調查結束後,應將調查認定的事實材料與被監察人核對。
第二十七條 調查結束後,應寫出調查報告。調查報告包括:案件來源,被監察人的基本情況,立案依據,檢舉、控告的問題,調查後認定或否定的情況,所認定問題的性質,是否構成違紀,有關人員的責任,被監察人的態度,調查組的意見等。
第二十八條 調查後發現反映、檢舉、控告失實的案件,應寫出銷案報告,連同調查報告一起報批准立案機關及領導批准銷案,並做好善後工作。對檢舉控告人故意捏造事實誣告陷害的,應建議其所在單位處理,構成犯罪的,支持被誣告的法院工作人員依法起訴。
第二十九條 調查後發現被監察人的行為已觸犯法律、構成犯罪的,應及時移送公安、檢察機關處理。
第四節 審理
第三十條 案件查清後需要做出審查結論和處理決定的,應提交案件審理小組或案件審理委員會審理。
第三十一條 中級人民法院監察室應設立案件審理小組,高級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監察室設立案件審理委員會,負責對法院工作人員違法違紀案件審理。
第三十二條 案件審理小組或案件審理委員會由監察室主任、副主任、監察員若幹人組成,但不能少於3人。
第三十三條 案件審理小組或案件審理委員會審理案件時,應仔細審閱所有案件材料,如發現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退回調查組補充調查後,再行審理評議。
第三十四條 案件審理小組或案件審理委員會在審理評議案件時,應認真做好筆錄。
第三十五條 案件審理小組或案件審理委員會,在評議案件時,如果意見分歧,應當少數服從多數,但少數人的意見應寫入筆錄;評議筆錄由審理小組或審理委員會參加評議的人員簽名,評議結果由審理小組或審理委員會負責人簽名。
第四章 處理
第三十六條 案件審理評議後,如需給被監察人記大過以下處分的,由監察部門直接給予處分。
如需給被監察人降級以上處分的,由監察部門提出處分意見,報院長批准。
第三十七條 如需給基層人民法院工作人員開除處分的,需報中級人民法院監察室提請本院院務會批准;如需給高、中級人民法院工作人員開除處分的,由監察室提請本院院務會批准;開除工作人員應報高級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監察室備案。
第三十八條 給予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副院長、庭長、副庭長、審判員的紀律處分,應按照幹部管理許可權,徵得有關部門同意後執行。其中給予降職、撤職、開除留用察看、開除公職處分的,由本級人民法院院長報請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免職後執行。
第三十九條 地方各級人民法院院長的紀律處分,按照幹部管理許可權,徵得有關部門同意後,報上級人民法院批准。其中給予降職、撤職、開除留用察看、開除公職處分的,應報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履行法律手續後執行。
第四十條 如需建議給予被監察人黨紀處分的,應將建議書連同案件材料移送監察人所在的黨組織。
第四十一條 給予被監察人紀律處分,應按《人民法院工作人員紀律處分的若干規定(試行)》的規定辦理。
第四十二條 處分決定應和受處分人見面,受處分人應在處分決定上簽字、受處分人是否同意處分決定,不影響處分決定的執行。
第四十三條 案件查處結束後,應將整個查處過程中形成的材料整理立卷,及時歸檔。
立卷必須做到:材料齊全,編目清楚。
第五章 申訴、復查
第四十四條 受處分的法院工作人員對處分決定不服的,可向做出處分決定的人民法院監察部門或上一級人民法院監察部門申訴;申訴期間不停止原處分決定的執行。
對受處分人的申訴權,不得以任何借口加以剝奪。
第四十五條 監察部門受理受處分人的申訴後,一般應由作出處分決定的人民法院的監察部門另行組成調查組,對原處分決定認定的錯誤事實和適用紀律進行全面復查。
第四十六條 對於受處分人的申訴,上級人民法院監察部門如認為案情重大、事實與處分明顯不符,或處分畸重的,可以責成下級人民法院監察部門復查,也可以直接復查。
第四十七條 上級人民法院監察部門發現下級人民法院監察部門處理的案件確有錯誤時,可以責成下級人民法院監察部門復查,也可以直接復查。
第四十八條 監察部門對違紀案件的復查,應在3個月內結束。復查後,按照下列情況分別處理。
(一)原處分決定所認定的錯誤事實清楚、定性正確、處分恰當的,應駁回申訴,維持原決定;
(二)原處分決定所認定的事實清楚,定性正確,但處分不當的,應當改變原決定;
(三)原處分決定所認定的事實不清或證據不足的,應撤銷原決定,重新做出決定。
第四十九條 違法違紀案件的復查材料,應當立卷歸檔。
第六章 重要案件的報告
第五十條 人民法院監察部門應對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員違法違紀的重要案件登記立卡。
第五十一條 下列違法違紀案件屬於重要案件:
(一)貪污、索賄受賄、非法所得在1000元以上的;
(二)挪用公款1000元以上進行營利活動或其他違法違紀活動的;
(三)枉法裁判的;
(四)違法違紀性質嚴重、情節惡劣,被依法收容審查或拘留、逮捕的;
(五)因失職給工作造成重大損失或嚴重後果的;
(六)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副院長、監察室主任、副主任、高級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庭長、副庭長(包括各室主任、副主任)違法違紀的。
第五十二條 各級人民法院監察部門發現上述重要違法違紀案件後,必須立即用電話或電傳逐級上報至最高人民法院監察室,並及時報送重要案件登記表和調查處理情況。
第五十三條 重要案件處理完後,應及時報告結案情況。結案情況包括:調查報告、處分決定、受處分人的檢查;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除報送紀律處分的有關材料外,應報送人民檢察院的免予起訴決定書或人民法院的判決書、裁定書以及案件審結報告。
第七章 附則
第五十四條 人民法院監察部門在查處法院工作人員違法違紀案件時,要與有關部門互相配合,密切協作。
第五十五條 本辦法所說的以上、以下處分,均包括本處分。
第五十六條 本辦法由最高人民法院監察室負責解釋。
第五十七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