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實踐中
A. 緩刑的適用在司法實踐中具體指哪些
刑事司法實踐中適用緩刑:1、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2、犯罪情節較輕;3、有悔罪表現;4、沒有再犯罪的危險;5、宣告緩刑對所居住社區沒有重大不良影響的。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七十二條對於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可以宣告緩刑,對其中不滿十八周歲的人、懷孕的婦女和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應當宣告緩刑:(一)犯罪情節較輕;(二)有悔罪表現;(三)沒有再犯罪的危險;(四)宣告緩刑對所居住社區沒有重大不良影響。
B. 司法實踐中用學理解釋還是法律與司法解釋民事和刑事方面
司法實踐中主要運用法律和司法解釋解決法律問題,學理解釋一般不能直接作為認定法律事實的依據,只有在窮盡所有法律和司法解釋之後,學理解釋才有用武之地。
C. 司法實踐中,當新法與原有法律發生矛盾時,應當適用什麼原則
1、刑法方面:以「從舊兼從輕」為原則,即新法發生效力時的未決內案件原則上按容照舊法處理,但是新法對該行為的處罰較輕的,應當按照新法處理。
2、民法方面:以「從新」為原則,即新法發生效力時的未決案件按照新法處理,但是法律對該問題另有規定除外。
3、司法解釋:無論是民事還是刑事分類的司法解釋,均是以被解釋的法律效力為基礎,即其效力存續期間完全以被解釋的法律決定。
4、對同一問題不同法律有不同規定的,其中部分法律發生變動的情況下,應當按照「新法優於舊法」和「特別法優於普通法」的原則處理。但是如果新法是普通法與舊法為特別法的法律沖突時,一般應當由有權機關裁決適用那個法律。
D. 司法實踐中如何處理法律和政策的關系
如何處理法律與司法政策的關系,一直是困擾我們的一個重要問題。實踐中總有一種傾向,要麼以司法政策代替法律,搞法律虛無主義,要麼認為在司法領域只能依據法律,絕不能靠政策,將二者視為相互排斥、相互對立或相互替代的關系。事實上,司法政策的作用和功能並不是法律所能替代的,它們之間既有區別,又有統一。二者的統一性主要表現在追求目的的一致,基本價值取向和基本原則的一致,以及基本內容的一致。如果只強調法律,舍棄司法政策,那麼司法活動的進行就會受到影響,許多司法工作中出現的復雜問題包括司法標准、界限等方面的問題,就不能得到正確、合理的解決,法律也不會得到很好的適用。而且從各國的治國經驗看,由於司法政策能夠根據社會形勢變化及時調整,有利於國家對犯罪的控制和打擊,因此世界各國的司法活動中幾乎都存在著「鍾擺式」的司法政策,不斷調整打擊犯罪的重點和力度。我國根據社會治安狀況而展開的「嚴打」實際上也就是這種司法政策。
雖然司法政策對司法活動起到價值導向作用、具體指導作用和彌補法律缺失的作用,但是司法政策畢竟不是法律,不能作為司法機關定罪處刑的直接依據。因此,在貫徹司法政策、充分發揮其價值功能時,必須在法律的范圍和限度內進行,不能以實施司法政策為借口而超越法律的規定。在司法活動中,對法律有明確禁止性規定的案件,絕不能有什麼「敢闖法律禁區」的思想,不能離開法律另立標准或者擅自更改法律,以所謂政策作為依據來辦案。在法律對有罪判決的證明程度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司法機關不能以政策為借口,對不符合定罪條件的公民追究司法責任。
E. 試述法律邏輯在司法實踐中的意義
(一) 法律推理符合法治精神美國法學家伯頓指出,法律推理增強了判決的一致性和正當性,可以為法律問題提供健全的經過充分論證的答案。無論是法律推理的形式還是法律推理的內容與法治的精神和要求都是一致。
(二)法律推理是實現司法公正的重要途徑,法律推理從思維方式上規定了法官判決的思維路徑。如果法官嚴格遵守法律推理的程序,不違反邏輯規則和法律規則,並以此種方式論證判決結論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那麼我們就得承認法官的判決在形式上就是公正的。
(三)法律推理是通過法官的職業化思維實現司法公正的重要方法法律推理是法官在司法過程中分析和解決法律問題的邏輯方法,因而帶有明顯的職業性特點。從這個意義上講,法律推理是法官的思維方式。法官隊伍的職業化是法官獨立的重要標志,也是實現司法公正的一個重要條件。
(四)法律推理使法官依靠理性,而不是依賴經驗做出判決理性被認為是人的心智的結構,其首要特性,就是「對觀點、意見或結論提供證據」。理性的思維和分析的手段是邏輯,它要求運用邏輯推理,合乎規律地從一定的根據和理由中得出結論法律推理的過程表明法官的判決是有充分的法律根據和理由的,而不是法官的主觀擅斷或主觀意志的產物。總之,公正判決結果的形成,離不開法律推理,無論是形式推理還是實質推理,都是為法院公正判決結果提供法律理由和正當理由的一個法庭決策過程。
F. 法律文書在司法實踐中有哪些重要作用
法律文書是司法實踐的文字載體,是司法實踐的重要體現形式。
G. 法律邏輯在司法實踐中的應用
(一) 法律推理符合法治精神美國法學家伯頓指出,法律推理增強了判決的一致性和正當性,可以為法律問題提供健全的經過充分論證的答案。無論是法律推理的形式還是法律推理的內容與法治的精神和要求都是一致(二)法律推理是實現司法公正的重要途徑,法律推理從思維方式上規定了法官判決的思維路徑。如果法官嚴格遵守法律推理的程序,不違反邏輯規則和法律規則,並以此種方式論證判決結論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那麼我們就得承認法官的判決在形式上就是公正的(三)法律推理是通過法官的職業化思維實現司法公正的重要方法法律推理是法官在司法過程中分析和解決法律問題的邏輯方法,因而帶有明顯的職業性特點。從這個意義上講,法律推理是法官的思維方式。法官隊伍的職業化是法官獨立的重要標志,也是實現司法公正的一個重要條件(四)法律推理使法官依靠理性,而不是依賴經驗做出判決理性被認為是人的心智的結構,其首要特性,就是「對觀點、意見或結論提供證據」。理性的思維和分析的手段是邏輯,它要求運用邏輯推理,合乎規律地從一定的根據和理由中得出結論法律推理的過程表明法官的判決是有充分的法律根據和理由的,而不是法官的主觀擅斷或主觀意志的產物。總之,公正判決結果的形成,離不開法律推理,無論是形式推理還是實質推理,都是為法院公正判決結果提供法律理由和正當理由的一個法庭決策過程。
H. 司法實踐中,如何正確處理政策和法律的關系
法律的效力優於政策,在法律沒有規定時可以先制定政策
參考內容:法律界網站法務通VV
I. 當前我國司法制度 在實踐中出現了哪些問題
第一,我國現行的司法機關的管轄區域與地方黨委、地方權力機關、地方行政的管理區域完全重合,故而強化了司法權的地方化。我國是單一制國家,理應只能存在一套統一的國家司法系統,各級司法機關應是一脈相承、統一而完整地行使國家司法權,只有這樣才能維護國家法制和司法權的統一。然而,在現行的體制下,統一的司法權被地方黨委、地方權力機關、地方行政區域所分割,各級地方司法機關已演變為「地方的」司法機關。再加上在現行體制下,地方司法機關人財物都依賴於地方、受制於地方。顯然,要求司法機關獨立、公正地行使司法權,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和有效實施,無異於在緣木求魚。
第二,司法機關系統內的監督機制疲軟,致使司法機關無力通過自身的監督機制來糾正各種執法不嚴以及司法腐敗現象。目前,我國司法系統內的監督主要有檢察機關對審判機關的檢察監督和上級審判機關對下級審判機關的審級監督。就檢察監督而言,人民檢察院作為我國的法律監督機關,根據我國憲法和法律的規定,它有權對國家審判機關的審判活動是否合法進行監督。但是在實踐中,檢察監督的權威性和有效性從來就沒有真正確立和實現。這主要表現在:一是檢察監督的力度軟化,檢察機關的執法監督意識和監督行為由於受多種因素的困擾和束縛,出現了種種障礙,有些檢察機關認為當前法制不健全,監督手段不完備,致使檢察監督難以展開,即使對審判機關的審判活動進行監督,不僅審判機關不理解,一些黨政機關及領導對此也存在思想誤區,由於出力不討好,不如不監督;二是從我國現行法律規定的情況看,檢察機關對審判機關的審判行為所進行的監督只是一種事後監督,在實踐中檢察機關發現審判機關的審判行為違法時,只能以抗訴的形式要求審判機關糾正。如果審判機關拒絕糾正,檢察機關也無能為力。長此以往,必將嚴重損害檢察監督的權威性和有效性;三是檢察機關也是司法機關,我國現行法律只規定檢察機關有權監督其他司法機關,至於如何監督檢察機關的檢察權問題,除了國家權力機關的「工作」監督外,目前尚無其他明確規定,從而為檢察機關濫用權力提供了便利。就審級監督而言:根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上級審判機關有權對下級審判機關的審判行為實行審級監督,在實踐中,上級審判機關通過審級監督的形式對下級審判機關的違法行為確也進行了有效糾正。但是,審級監督是審判機關系統內部的監督,由於我國實行二審終審制,再加上審判機關的審判行為受地方保護主義的困擾,因此,在有些地方,上級審判機關對下級審判機關進行審級監督的著眼點已不再是法制的統一和國家法律的有效實施,而是地方利益是否受到充分的保護。
第三,輕程序、司法機關不遵守程序約束的現象相當普遍。與西方社會所奉行的「程序優先」這一法律理念不同,我國有重實體、輕程序的法律傳統,往往把法律程序視為純形式的東西,甚至看成形式主義,或者認為它束手束腳。1979年至今,我國先後頒布了《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等程序性法律。但是由於我國輕程序的法律傳統的影響,在這些程序法中,存在著濃厚的國家本位主義思想。比如:在各種訴訟中代表國家行使司法權的司法機關始終居於絕對支配地位;刑事訴訟中控辯雙方地位不平等和控告方的證據具有絕對效力;各種程序性規范對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來說是一些硬性的規范,而對司法機關則是一些軟化的約束等。由於我國在立法中輕程序以及程序法中國家本位主義思想的影響,有些司法機關及司法人員甚至認為程序法只是約束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司法機關則可以不受法定程序和制度的約束。實際上,在我國,司法錯案的發生往往不是適用實體法不正確,而是出現在程序法的執行不嚴格和程序法本身不完善上。由於受國家本位主義的影響和程序法中缺乏一套嚴密、具體、合理的程序規則,再加上司法機關在執法過程中輕程序,這樣就極易造成司法活動游離程序法所規范的軌道。程序不嚴謹必然導致執法不規范,執法不規范則必然帶來司法不公正。
第四,現行司法機關的內部管理體制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司法責任制。由於長期受行政管理方式的影響,我國司法機關基本上是以行政管理的方式來管理司法工作,特別是審判機關往往習慣於以此方式來管理法院的審判工作。在我國的審判機關中,法官始終是以法院工作人員而不是以法官個人身份出現在審判程序中,他們對外代表法院履行職權,包括依法調查收集證據、組織並主持案件的開庭審理,但卻無權獨立對外作出裁判。目前,有相當一部分法院由審判委員會或者行政性質的庭務會以集體負責的名義行使對案件的裁判權,無論該案件是否重大或者是否疑難,均由審判委員會或庭務會討論決定。獨任庭、合議庭只對案件事實負責,失去了應有的職能作用,以致形成了審者不能判、判者又不審的局面,審理與判決嚴重脫鉤。由於庭務會和審判委員會擁有案件的實際裁判權,因此裁判的結果和相應的責任自然也由集體承擔,而所謂集體負責的結果是誰也不負責。這種採用行政管理的方式管理法院的做法,既違背了審判工作特有的規律性,也與法律規定不符。人民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固然不等於法官獨立辦案,但是人民法院的裁判總是應由法律規定的審判組織以法院的名義作出的。目前,隨著審判機關的職能作用不斷擴大和案件大幅度的上升,法院工作的效率越來越成為影響法院形象的障礙,而法院系統內現行的管理方式又加深了法官責任心的缺乏和審判工作的低效率,產生了整個社會對審判機關的「信任危機」。
第五,司法人員法律專業水平偏低,司法腐敗問題相當嚴重。首先,與法治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對法官、檢察官任職資格條件的要求是比較低的。例如,我國《法官法》將法官的專業學歷起點確定為大學本科以上,《檢察官法》的規定也是如此。然而,我國現有司法人員學歷的實際情況離這一要求卻相距甚遠。在全國法院系統25萬多名法官中,本科層次的只佔5.6%,研究生僅佔0.25%.而在全國檢察機關系統內的20多萬檢察官中,本科層次的更少,只佔4%.我國司法隊伍的絕大部分構成人員是在1979年後到司法機關的,從這支隊伍的來源上看,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一是政法院校的畢業生;二是復轉軍人;三是通過社會招干途徑考入司法機關的高中畢業生。從人數比例上看,後兩部分的人數遠遠超過前者的人數。在我國,司機可以轉干當法官,軍隊幹部可以當法官,工人可以轉干當法官;沒有經過政法部門鍛煉、沒有辦過案子、沒有讀過法律的人,可以到法院當院長。(註:夏勇主編:《走向權利的時代》,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240頁。)可見,我國現行司法隊伍中非專業化的傾向是相當嚴重的。我國司法隊伍中的另外一個嚴重問題就是司法腐敗。應該說,我國司法隊伍在改革開放的初期還是相當廉潔的,但隨著社會上日益嚴重的腐敗現象向司法隊伍滲透,司法腐敗問題漸漸變得嚴重起來。近幾年來,雖然各級司法機關在廉政建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在司法機關內部違法違紀的問題依然存在,其中有些性質和情節還很嚴重。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違法違紀領域越來越寬,違法違紀的人職位越來越高,非法所得數額越來越大,手段越來越狡猾、惡劣的現象,(註:宗河:《譜寫好歷史的新篇章-記全國高級法院院長會議》,載《人民司法》1997年第2期。)嚴重地敗壞了司法機關的形象、損害了法制的權威。目前,我國司法腐敗的現象正在以驚人的速度蔓延,流傳在老百姓中的許多民諺,如「大沿帽、兩頭翹,吃了原告吃被告;原告被告都吃完,還說法制不健全」,等等。都說明了司法腐敗現象之嚴重,部分法官、檢察官等已經成了產生腐敗的污染源。(註:李曙光:《97法治:五個問題、五種趨勢》,載《法學》1997年第2期。)
我國司法制度的上述弊端,使得我國現行的司法制度已無法適應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有效實施現行法律的需要,它不僅無法使人民司法制度發揚光大,而且已嚴重地損害了司法形象和國家法制的權威與統一。所以,司法制度的改革勢在必行。
J. 司法實踐中用學理解釋的多嗎
新的知來識一定要弄懂,除了問老師自,課余時間和同學交流也很重要,同學之間容易溝通,遇到得問題往往比較相似,通過互相討論,互相啟發,很多原來不太清楚的問題,在輕輕鬆鬆的交流中解決了。
四、多看課外書籍
每天作業做完後,養成看課外書籍的習慣,老師推薦的書,自己挑選的,長輩贈送的,不限范圍,開卷有益,主要是增加閱讀量,開闊知識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