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典對民總

民法典對民總

發布時間: 2021-12-15 04:50:08

民法典對於民法總則的187條刪除了嗎

民法典對於民法總則的187條沒有刪除,同樣還是187條。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七條民事主體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的,承擔行政責任或者刑事責任不影響承擔民事責任;民事主體的財產不足以支付的,優先用於承擔民事責任。

《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七條 民事主體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的,承擔行政責任或者刑事責任不影響承擔民事責任;民事主體的財產不足以支付的,優先用於承擔民事責任。

② 法法網 民法典,民法總則和民法通則的區別

《民法典》指一部完整全面的民法法律,關於物權、債權、民事責任等民法內上的重要規定都包含容在其中。一般說來在有《民法典》的情況下,只需要依據《民法典》相關條文就可以處理普通的民事法律關系了。

而《民法通則》只是關於民法適用的一些籠統的概括性的規定,《民法通則》確立的制度是在民事法律實踐中被普遍適用的,但具體到調整每一個特定的民事法律關系時,還需要依據民法的其他部門法才能勝任。所以雖然我國《民法通則》已經有物權、知識產權、侵權責任等方面的規定,但依然還是要制訂《物權法》、《知識產權法》、《侵權行為法》等民法法律。

目前我國沒有完整的《民法典》,民事法律採用的是《民法通則》做概括規定,各民事部門法作具體規定的方式,這與我國社會經濟基礎和民事立法起步較晚等客觀現實狀況是相符的。

民法總則為民法各編之冠,總匯民法共同適用之原理原則,非將民法各編融會貫通,難以識其原流與體系,而窺其全豹。

③ 民法典較民法總則有了哪些新變化

民法典的總則部分與民法總則相比,沒有任何變化。
民法典只是將民法總則最後的附內則容2條內容刪除了,其他內容與民法總則完全一樣。
《民法總則》第二百零五條民法所稱的「以上」「以下」「以內」「屆滿」,包括本數;所稱的「不滿」「超過」「以外」,不包括本數。
第二百零六條本法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④ 民法與民法典的區別與聯系

2019年12月23日,「完整版」民法典草案首次亮相。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現場,一本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擺放在與會人員面前,提請會議審議。

民法典各分編草案與民法總則「合體」,成為過去一年來國家立法工作中耀眼的一道印記。

從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編纂民法典這一重大立法任務,到 「兩步走」:第一步出台民法總則,第二步編纂民法典各分編,民法典立法之路蹄疾步穩。

2019年,民法典各分編草案的拆分審議密集進行。明確禁止高利放貸、進一步完善防止性騷擾有關規定、合理確定無效婚姻的情形、完善高空拋物墜物責任規則……努力傾聽人民心聲、聚焦社會熱點問題,積極回應社會訴求、滿足新時代人民法治需求、全方位保護人民民事權利,讓立法的每一個環節都凝聚社會生活規則的最大共識。

民法典草案公開徵求意見期間,13718位網民提出114574條意見。社會公眾普遍認為,編纂民法典,以法典化方式確認、鞏固和發展改革開放取得的法治成果,充分彰顯、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制度成果和制度優勢。

隨著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臨近,民法典草案即將提請全國人代會審議。幾代人熱切期盼的中國民法典,即將迎來歷史性時刻。

⑤ 民法總則給百姓帶來哪些影響

作為中國民法典的開篇之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在今年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表決通過,並將於今年10月1日起施行

民法總則將對社會發展、百姓生活產生怎樣的影響?具有哪些體現時代特徵的進步意義?記者就此采訪了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民法學研究會秘書長、中國法學會民法典編纂項目領導小組秘書長王軼。

尊重民事主體的自主判斷

民法總則在第一章基本規定里明確,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民事權利和合法民事利益的核心就是自由,保護民事主體的民事權利和民事利益,就是保護民事主體的自由。在這種意義上,民法總則基本規定一章所確立的不得侵犯民事主體的民事權利和合法民事利益,以及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規定,彼此印證,相互呼應。」王軼說,「民法總則所確立的法律規則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它自始至終都堅持著一項法治社會的基本原則,這就是——只有出於對公共利益進行確認、保障和維護的需要,才能夠動用國家公權力去干涉私人生活、介入市場交易、剝奪和限制私人合法財產。除此以外,別無理由。」

王軼指出,在民法總則的條文中,還可以看到凡是涉及民事主體私人利益的事項都要尊重民事主體的自主判斷,這就是自願原則的體現。這一點會對每一個民眾的生活都產生影響,給了我們更多自主判斷、自由探索與創新的空間,也讓我們知道,有自由就有責任,自己要對自己的自主決定承受相應的法律後果。

「相較於現行民事法律的規定,民法總則在人們價值共識改變、調整的基礎上,對具體法律規則進行了修改、補充、完善和發展,這些變動都會對我們的生活、工作產生更為具體和直接的影響。這種影響一定是綜合性的、體系化的。」王軼說。

體現了對人的終極關懷

王軼認為,民法總則在重視和貫徹人文關懷理念方面邁出了新的步伐。很多條文都體現了對人的終極關懷。民法是人永遠走不出的網,可以說一個人從「進入搖籃」之前到「進入墳墓」之後,都會受到民法總則的關注。

例如,關於胎兒利益的保護,在現行民事法律中,僅僅在繼承遺產的場合要求給胎兒特留份,但在民法總則中,只要胎兒娩出時是活體,則被更為廣泛地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這樣胎兒除了繼承遺產,在接受贈予等方面也受到保護。

「我認為,在新時期,我們不會僅僅看重民法總則,包括未來的民法典在推動經濟發展方面的功能,也會更加看重民法典所體現的人文關懷。這意味著,我們的民法總則,包括未來的民法典不是僅僅將人定位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體,更是將人定位為實現自身全面發展的主體。」王軼說。

重視家和家庭成員

王軼介紹,民法總則草案在審議過程中,曾規定了子女對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父母要盡到贍養、保護、照顧的義務。當時有意見提出,有民事行為能力的父母,子女就不需要贍養、保護嗎?所以最終表決通過的民法總則規定,父母對未成年子女負有撫養、教育和保護的義務,成年子女對父母負有贍養、扶助和保護的義務。

王軼認為,這個變化體現了民法總則對民族性要求的回應。他說:「家和家庭成員的關系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和價值觀念中具有異乎尋常的價值和意義。一些社會學家說,西方一些國家所講的家,是從兩個成年人為共同生活目的走到一起開始的,家就是家庭;中國人的家,就不太一樣,人是一出生就被『拋』到家裡的,人在這里出生、成長,慢慢走向社會,長期和家保持著密切關系,中國人的家,既是家庭,更是家族。因此,無論是家還是家庭成員的關系對中國人來講,都非常重要。民法總則的相關規則體現了對家的重視。如今,在各種觀念的影響下,人們對家的認識也有變化,但家對於中國人的重要性依然不容置疑。」

回應21世紀人們社會生活

王軼認為,作為21世紀的民法典要對21世紀人們的社會生活作出回應。在民法總則里,比較典型的體現就是對個人信息權的保護以及對數據和網路虛擬財產的法律地位作出的回應。

民法總則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

王軼說:「日常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到個人信息被侵犯的情形,尤其是在20世紀後期、21世紀更為廣泛。民法總則對此作出規定體現了民法典的時代性特徵。」

至於數據和網路虛擬財產的問題,王軼認為,不但法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等傳統代表性法典制定時不會遇到、甚至不會想像到,我國民法通則制定時也不會想到回應這樣的問題。數據和網路虛擬財產等作為新的財產類型的代表,其重要性日益凸顯。未來隨著高端晶元、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的發展,以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為代表的新經濟形態將會深刻改變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某種意義上,哪個國家率先對數據和網路虛擬財產等做出周到妥帖的法律回應,哪個國家就會在新一輪的巨大變革中占據先機,處於引領地位。我國編纂的民法典,能夠超越以往民法典的,是價值取向和價值判斷上適應時代需求的調整和改變。站在人類社會經濟變革的又一個關鍵性時刻,中國人能不能把握住新的歷史機遇,能不能從容應對新技術的挑戰,事關國家繁榮富強以及民族偉大復興,我們對此必須有足夠清醒的認識。

⑥ 民法典和民法總則的區別是什麼

區別如下:來

1、定義不同源

①民法通則是中國對民事活動中一些共同性問題所作的法律規定,是民法體系中的一般法;

②民法總則是民法典的總則編,規定了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和一般規定,在民法典中起統領性作用。

2、來源不同

①民法通則在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修訂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

②民法總則在2017年3月15日由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表決通過,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3、目的不同

①民法通則的目的是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正確調整民事關系,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

②民法總則的目的是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⑦ 《民法總則》對民事法律行為的附條件 和附期限有何

根據抄《民法總則》的規定,民襲事法律行為既可以附生效條件,也可以附生效期限。
1、民法總則由總則編和各分編組成。總則編是民法典編纂工作「兩步走」中的第一步,其內容是民事活動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和一般性規則,統領各分編。總則編和各分編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共同承擔著保護民事主體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的任務,可謂公民社會生活的「總規矩」。
2、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閉幕會。大會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草案)》。該法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⑧ 民法總則對民法通則規定的民法基本原則有所改動

民法總則對於《民法通則》規定的民法基本原則有所改動嗎?民法總則的話,現在民法典裡面是有變動的,對於民法典的頒布的話,你是促進了法律的更加一步前進。

⑨ 民法總則:民法總則將給百姓帶來哪些影響

您好, 尊重民事主體的自主判斷
民法總則在第一章基本規定里明確,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民事權利和合法民事利益的核心就是自由,保護民事主體的民事權利和民事利益,就是保護民事主體的自由。在這種意義上,民法總則基本規定一章所確立的不得侵犯民事主體的民事權利和合法民事利益,以及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規定,彼此印證,相互呼應。」王軼說,「民法總則所確立的法律規則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它自始至終都堅持著一項法治社會的基本原則,這就是——只有出於對公共利益進行確認、保障和維護的需要,才能夠動用國家公權力去干涉私人生活、介入市場交易、剝奪和限制私人合法財產。除此以外,別無理由。」
王軼指出,在民法總則的條文中,還可以看到凡是涉及民事主體私人利益的事項都要尊重民事主體的自主判斷,這就是自願原則的體現。這一點會對每一個民眾的生活都產生影響,給了我們更多自主判斷、自由探索與創新的空間,也讓我們知道,有自由就有責任,自己要對自己的自主決定承受相應的法律後果。
「相較於現行民事法律的規定,民法總則在人們價值共識改變、調整的基礎上,對具體法律規則進行了修改、補充、完善和發展,這些變動都會對我們的生活、工作產生更為具體和直接的影響。這種影響一定是綜合性的、體系化的。」王軼說。
體現了對人的終極關懷
王軼認為,民法總則在重視和貫徹人文關懷理念方面邁出了新的步伐。很多條文都體現了對人的終極關懷。民法是人永遠走不出的網,可以說一個人從「進入搖籃」之前到「進入墳墓」之後,都會受到民法總則的關注。
例如,關於胎兒利益的保護,在現行民事法律中,僅僅在繼承遺產的場合要求給胎兒特留份,但在民法總則中,只要胎兒娩出時是活體,則被更為廣泛地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這樣胎兒除了繼承遺產,在接受贈予等方面也受到保護。這就意味著,母體中的胎兒,如果因為母親遭受侵害,自己也受到了損害,那麼母親對加害人享有損害賠償請求權;胎兒在娩出時是活體的前提下,也對加害人享有獨立的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另外,民法總則還重視對逝者的關懷。如果侵害包括英雄烈士在內的逝者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就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王軼說,此外民法總則還有相當多的法律條文都滲透著人文關懷的理念。無論在監護制度上,還是在自然人人身自由的享有、人格尊嚴的維護中,對各項具體類型的人格權益和身份權益的確認和保障中,都能夠看出這一特點。
王軼指出,民法總則在民事權利部分開篇的四個條文是關於人格權益、身份權益的,秉持人文關懷理念,對人身關系的法律調整給予了更高水平、更廣范圍的關注,這是民法總則具有21世紀特徵,反映時代變遷與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標志。
「我認為,在新時期,我們不會僅僅看重民法總則,包括未來的民法典在推動經濟發展方面的功能,也會更加看重民法典所體現的人文關懷。這意味著,我們的民法總則,包括未來的民法典不是僅僅將人定位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體,更是將人定位為實現自身全面發展的主體。」王軼說。
體現了對家的重視
王軼介紹,民法總則草案在審議過程中,曾規定了子女對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父母要盡到贍養、保護、照顧的義務。當時有意見提出,有民事行為能力的父母,子女就不需要贍養、保護嗎?所以最終表決通過的民法總則規定,父母對未成年子女負有撫養、教育和保護的義務。成年子女對父母負有贍養、扶助和保護的義務。
王軼認為,這個變化體現了民法總則對民族性要求的回應。他說:「家和家庭成員的關系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和價值觀念中具有異乎尋常的價值和意義。一些社會學家說,西方一些國家所講的家,是從兩個成年人為共同生活目的走到一起開始的,家就是家庭;中國人的家,就不太一樣,人是一出生就被『拋』到家裡的,人在這里出生、成長,慢慢走向社會,長期和家保持著密切關系,中國人的家,既是家庭,更是家族。因此,無論是家還是家庭成員的關系對中國人來講,都非常重要。民法總則的相關規則體現了對家的重視。如今,在各種觀念的影響下,人們對家的認識也有變化,但家對於中國人的重要性依然不容置疑。」
對21世紀人們的社會生活作出回應
王軼認為,作為21世紀的民法典要對21世紀人們的社會生活作出回應。在民法總則里,比較典型的體現就是對個人信息權的保護以及對數據和網路虛擬財產的法律地位作出的回應。
民法總則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
王軼說:「日常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到個人信息被侵犯的情形,尤其是在20世紀後期、21世紀更為廣泛。民法總則對此作出規定體現了民法典的時代性特徵。」他說。
至於數據和網路虛擬財產的問題,王軼認為,不但法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等傳統代表性法典制定時不會遇到、甚至不會想像到,我國民法通則制定時也不會想到回應這樣的問題。數據和網路虛擬財產等作為新的財產類型的代表,其重要性日益凸顯。未來隨著高端晶元、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的發展,以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為代表的新經濟形態將會深刻改變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某種意義上,哪個國家率先對數據和網路虛擬財產等做出周到妥帖的法律回應,哪個國家就會在新一輪的巨大變革中占據先機,處於引領地位。我國編纂的民法典,能夠超越以往民法典的,是價值取向和價值判斷上適應時代需求的調整和改變。站在人類社會經濟變革的又一個關鍵性時刻,中國人能不能把握住新的歷史機遇,能不能從容應對新技術的挑戰,事關國家繁榮富強以及民族偉大復興,我們對此必須有足夠清醒的認識。

⑩ 民法典對農民有什麼好處

民法典對我們每個公民都是一樣的好處。

熱點內容
條金條例 發布:2025-08-21 20:38:44 瀏覽:974
道德經第26章 發布:2025-08-21 20:09:54 瀏覽:744
法治與和諧社會論文 發布:2025-08-21 19:58:09 瀏覽:836
涉及法律知識的笑話 發布:2025-08-21 19:51:02 瀏覽:468
國家勞動法流產假期多少天 發布:2025-08-21 19:41:58 瀏覽:689
勞動法社會實踐報告 發布:2025-08-21 19:31:45 瀏覽:162
工業化強國都是法治國家 發布:2025-08-21 19:25:16 瀏覽:71
一論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發布:2025-08-21 19:24:05 瀏覽:764
經濟法慕課 發布:2025-08-21 19:17:31 瀏覽:445
合同法解釋15條 發布:2025-08-21 18:56:41 瀏覽: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