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有四要件
⑴ 民法中物的構成要件
你好,根據我國物權法第二條規定: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回關系,適用本法。
本法所答稱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法律規定權利作為物權客體的,依照其規定。
本法所稱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物必須是能夠被人控制的,可以有形也可以無形的,客觀存在的。
⑵ 民事行為的有效要件是什麼
根據《民法通則》第五十五條和第五十八條規定,民事行為的有效要件為:
1、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2、是自願行為而非受人欺詐、脅迫所致,意思表示真實;
3、不違反法律、社會公共利益,不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4、形式合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五十五條 民事法律行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
第五十七條 民事法律行為從成立時起具有法律約束力 。 行為人非依法律規定或者取得對方同意,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
第五十八條 下列民事行為無效:
(一)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
(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
(三)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
(四)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五)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
(六)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
無效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
(2)民法有四要件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四條 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
第十一條 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第十二條 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第十三條 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第十四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
⑶ 民法上構成侵權的四個要件必須同時具備嗎其中的損害結果必須是實際已經造成損害的結果嗎
一般侵權行為,是四個要件。特殊侵權,三個要件。
損害後果,應是實際發生的損害。
刑法上,不叫侵權。雖然在侵害人身權和財產權方面,與民事侵權類似,但程度上嚴重得多。相關罪名太多,無法一一對比。而在要件上,區別也明顯。
以故意傷害罪為例,構成要件:侵犯的客體是他人的身體健康權;在客觀方面表現為實施了非法損害他人身體的行為;主體為一般主體,凡達到刑事責任年齡並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構成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 被傷害者有權要求民事賠償,毫無疑問,加害人的行為當然符合民事侵權要件:行為違法、主觀過錯、損害後果、行為與後果直接存在因果關系。
⑷ 民事法律行為的有效要件有哪些
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1、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實。
3、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民法通則》第54條規定:民事法律行為是公民或者法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這是我國法律給民事法律行為下的立法定義。
(4)民法有四要件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民法總則》第一百四十五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實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為經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認後有效。
《民法總則》第一百七十一條規定: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仍然實施代理行為,未經被代理人追認的,對被代理人不發生效力。
⑸ 刑法四要件 是哪一些 .
任何一種犯罪的成立都必須具備四個方面的構成要件,即犯罪客體、犯罪客觀方面、犯罪主體、犯罪主觀方面的構成要件。刑法四要件如下:
1、犯罪主體
是指實施犯罪行為的人。每一種犯罪,都必須有犯罪主體,有的犯罪是一個人實施的,犯罪主體就是一人,有的犯罪是數人實施的,犯罪主體就是數人。根據刑法規定,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犯罪的,構成單位犯罪,因此,單位也可以成為犯罪主體。
2、犯罪的主觀方面
是指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犯罪行為及其結果所具有的心理狀態。犯罪主觀方面的心理狀態有兩種,即故意和過失。
3、犯罪的客觀方面
是指犯罪行為的具體表現。比如犯詐騙罪,犯罪人具有虛構事實、欺騙他人的行為,販毒罪具有販賣毒品的行為,等等。
4、犯罪客體
是指刑法所保護而被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犯罪客體和犯罪對象是不同的,犯罪對象是犯罪行為所直接針對的對象,而犯罪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的公民人身權利不受非法侵害的這種社會關系。
(5)民法有四要件擴展閱讀
刑法與其他部門法相比有兩大顯著特點:
其一,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的范圍更具廣泛性。刑法的調整對象不限於某一類社會關系;任何一種社會關系只要受到犯罪行為的侵犯,均歸入刑法的調整范圍。
其二,刑法的強制性最為嚴厲。其他部門法也具有強制性,對於違法行為而言,它們可以說是「第一道防線」;
刑法則充當「第二道防線」,它是針對違法行為情節嚴重已轉化成為犯罪行為,從而需要追究其刑事責任,適用最為嚴厲的制裁方法——刑罰。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刑法是其他部門法的保護法,沒有刑法作後盾、作保障,其他部門法往往難以順利地得到貫徹實施。
參考資料來源:最高人民檢察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網路—刑法
⑹ 民事訴訟法律要件有哪些
民事抄法律行為的成立襲著眼於民事行為因符合法律構成要素,而在法律上視為一種客觀存在。民事法律行為的構成要件包括一般要件和特別要件。一般要件是所有法律行為成立都必須具備的要件。民事法律行為必須具備一定的實質要件,才能使相應的民事法律行為成立。
該要件即意思表示。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對意思表示的要求下:
(一)該意思表示中必須含有設立、變更或者消滅民事法律關系的意圖,即必須有效果意思;
(二)行為人的內在意思必須通過一定方式表達出來,並足以為外界所識別。
民事法律行為成立的特別要件是指法律對某些法律行為的特別要求,不是所有的法律行為皆有的要件。主要有:
(一)在有因行為,原因欠缺法律行為不成立,原因就成了特別要件;
(二)在實踐性民事法律行為,物之交付就是特殊要件,民事法律行為在交付完成前不成立。
民事法律行為成立,表意人必須受意思表示的約束,不得擅自變更和撤回。法律行為成立的效力就是意思表示的成立效力。民事法律行為的生效,須以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為前提和基礎。已成立的民事行為,不一定發生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