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表現

刑法表現

發布時間: 2021-12-17 17:51:06

刑法的基本原則內容表現和意義是什麼

刑法基本原則是指貫穿全部刑法規范,具有指導和制約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意義的,並體現我國刑事法制的基本性質與基本精神的准則,規則。
目前,我國刑法確定刑法的三個基本原則有:罪刑法定原則、罪刑相適應原則和適用法律一律平等原則。
刑法的三大原則為:
1、罪行法定原則。依據為《刑法》第3條: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2、罪行相適應原則。依據為《刑法》第5條: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據為我國《刑法》第4條: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❷ 我國刑法包括哪些具體的表現形式

您好,刑法有廣義與狹義刑法之分。廣義刑法是一切刑事法律規范的總稱,狹義刑法回僅指刑法典,在我國答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從廣義上來講,包括刑法典以及修正案,單行刑法以及刑法的司法解釋。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❸ 簡述刑法概念。特徵

犯罪構成的概念:

我國刑法學理論界一般認為,我國刑法中的犯罪構埂,是指我國刑法規定的某種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須具備的主觀要件和客觀要件的總和。

犯罪構成的特徵:

1、犯罪構成是一系列主客觀要件的有機統一。

犯罪構成要件,是指成立或者構成犯罪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任何一個犯罪構成都包括許多要件,有的屬於犯罪客觀方面,有的屬於犯罪主觀方面,它們有機統一形成某種罪的犯罪構成。

2、犯罪構成是犯罪行為社會危害性的法律標志。

犯罪構成要件是指從同類案件形形色色的事實中經過抽象、概括出來的帶有共性的,對於犯罪性質和危害性具有決定意義的事實。任何一種犯罪,都可以用很多事實特徵來說明,但並非每一個事實特徵都是犯罪構成的要件。只有對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具有決定意義而為該行為成立犯罪所必需的那些事實特徵才是犯罪構成的要件。因此,必須將構成要件的事實同其他事實相區別。

3.犯罪構成具有法定性。

行為成立犯罪所需的構成要件,必須由刑法規范加以規定或者包含。只有經過法律選擇的案件事實特徵才能成為犯罪構成要件。在立法者看來,某一行為成立犯罪的前提是構成要件缺一不可。犯罪構成要件的法定性與行為的刑事違法性是完全一致的。只有具備某一犯罪的全部構成要件,行為才具有刑事違法性。需要指出的是,刑法典對犯罪構成的規定,分別由總則和分則共同實現。因此,認定具體犯罪時,應以刑法典總則規定為指導,根據刑法典分則對案件事實逐一認定,以便得出正確的結論。

❹ 簡述刑法的特徵

戴某在福建省古田縣某銀行工作。1990年1月1日起,戴某與銀行簽訂了書面勞動合同,並約定銀行可以解除或終止合同的情形包括用人單位因經營虧損、機構改革和調整等。合同期滿後,雙方未續訂勞動合同,但戴某繼續在原單位工作。後銀行採用投票記分、末位淘汰的方式進行裁減職員,經投票,戴某被列入淘汰名單上報寧德市分行。寧德市分行以「裁員增效精減分流」為由下達了《關於解除戴某勞動合同的通知》和《關於解聘戴某聘用制幹部的通知》。戴某因此與所在單位發生爭議。

,《勞動法》第二十三條規定:「勞動合同期滿或者當事人約定的勞動合同終止條件出現,勞動合同即行終止」的規定,並非是用來約定「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因為這一條款當中所謂「當事人約定的勞動合同終止的條件出現」是指雙方在簽訂勞動合同時,對因意外事件的出現和當事人失去履行合同能力而不能繼續履行合同規定的權利和義務時所作出的前瞻性的終止合同效力的約定。

什麼是「末位淘汰」?這種制度硬套在對企業職工的勞動管理上合適嗎?

「末位淘汰」是「舶來品」。它源自美國,如GE、惠普都推行了末位淘汰制。這是與在GE中做人力資源管理的傑克·韋爾奇有著密切關系的,他創制出了「活力曲線」,為「末位淘汰制度」奠定了基礎。也可以說,在GE,末位淘汰制度是成功的。

我國也有某些知名大企業在推行這套制度時,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海爾集團的「三工並存、動態轉換」,萬向集團的「階梯式用工、動態式管理」以及山東濰坊電業局的「分線管理」等。

所謂「末位淘汰」,是指用人單位根據其具體目標和企業戰略,結合各個具體職位的實際情況,制定的績效考核指標體系,並以此為標准對員工進行考核。根據考核結果對績效靠後的員工進行淘汰,而不管這些員工的績效水平是否高於組織績效考核標准線的績效管理制度。換句話說,末位淘汰制度,就是用人單位自己制定一個考核標准,然後對員工進行考核,經過考核後將排名相對靠後的人員予以淘汰、辭退的一種管理方法。

刑法的特徵

刑法是指刑法與其他部門法相比所具有的自身特殊性,這些特殊性是刑法作為一個部門法存在的主要依據,也是我們研究刑法的邏輯起點,刑法中的許多問題都是由這些特點引出的。關於刑法有哪些特點,理論上有不同的看法。筆者認為,刑法的特點應當包括以下四點。
(一)刑法的強制性最為嚴厲
(二)刑法的保障性
(三)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范圍更廣泛
(四)刑法的謙抑性、最後手段性
刑法上述四個特點是相互聯系的。刑法的強制性最為嚴厲這一特點是刑法最根本的特點,它派生了其他特點。刑法的上述第二個特點是利用刑法嚴厲性的結果,第二個特點又進一步引伸出第三個特點,而第四個特點是限制刑法嚴厲性的結果。
第二、三個特點和第四個特點又是對立的。從刑法的保障性看,刑法的保護范圍越是廣泛,刑法的觸角延伸得越廣,保護的力度越強,就越有利於刑法保障功能的發揮;但從刑法的謙抑性角度看,刑法負作用很大,需要內斂,刑法的觸角不能無限擴張,否則就容易侵犯公民的自由。刑法的觸角超出了一定的范圍,就會與公民的自由發生沖突。可以說,全部刑法都是圍繞著利用刑罰的嚴厲性懲罰犯罪和限制刑罰的嚴厲性防止刑罰的濫用這一對矛盾展開。由這一對矛盾引申出刑法中一系列的問題以及決解這些問題的刑法原則和制度。如懲辦與寬大相結合的刑事政策、犯罪化與非犯罪化問題、罪刑法定原則、犯罪構成問題等。

差不多了-

❺ 刑法的形式是指刑法的表現形式嗎

可以這么理解。

❻ 無期徒刑的刑法特徵

根據刑法典第46條的規定,無期徒刑具有以下特點:
1、剝奪犯罪分子的自由。即將犯罪分子關押在一定的場所,使其沒有人身自由。
2、剝奪自由是沒有期限的,即剝奪犯罪分子的終身自由。需要指出的是,無期徒刑雖然就其詞語意義上講,是剝奪終身自由,實行無期限的關押,但實際上並不是將其所有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都關押到死,而是只要犯罪分子有悔過自新的表現,就可以回歸社會。根據刑法的規定,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服刑期間的表現符合法定條件的,可以適用減刑或假釋。此外,在國家發布特赦令的情況下,符合特赦條件的無期徒刑罪犯,可以被特赦釋放。從我國執行無期徒刑的實際情況來看,大量的罪犯並沒有被關押到死,而是回到了社會。所以說,判處無期徒刑並不意味著斷絕了犯罪分子的再生之路。
3、羈押時間不能折抵刑期。由於無期徒刑無刑期可言,因此判決執行之前先行羈押的時間不存在折抵刑期的問題。
4、必須附加剝奪政治權利。根據刑法典第57條的規定,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必須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根據《最高法院關於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規定》,無期徒刑減刑有如下情形:
無期徒刑罪犯在執行期間,如果確有悔改表現的,或者有立功表現的,服刑二年以後,可以減刑。減刑幅度為:對確有悔改表現的,或者有立功表現的,一般可以減為二十年以上二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對有重大立功表現的,可以減為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八條 無期徒刑罪犯經過一次或幾次減刑後,其實際執行的刑期不能少於十三年,起始時間應當自無期徒刑判決確定之日起計算。

❼ 刑法上危害行為及其表現形式有哪些

二、 危害行為的表現形式
危害行為有多種多樣,刑法理論上根據危害行為的表現形式將眾多的危害行為分為兩種基本形式:作為與不作為。
(一) 作為
1. 作為的概念
作為是指行為人以積極的身體活動實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為。即「不當為而為之「。在刑法中大多數犯罪以作為的方式構成,如搶劫罪、詐騙罪、貪污罪、逃脫罪、強奸罪。作為是危害行為的基本形式,它自然具有危害行為的三個基本特徵,此外,還具有以下特殊性:①作為的外在表現是人的身體的積極動作,如將一名婦女按倒,強行實施姦淫行為。②作為通常由人的一系列積極舉動組成,而不是僅指個別的動作。例如扒竊行為,由靠近被害人,將手伸入被害人衣袋或提包,竊取錢物等動作組成。③作為是違反刑法禁止規范的危害行為。刑法規范由禁止規范和命令規范組成,作為即違反了刑法 的禁止性規范。
2. 作為的實施方式
(1) 利用行為人自己的身體實施的作為。這是作為最常見的實施方式。身體活動既可以是四肢的活動,也可以是五官的活動,還可以是身體和其他部位的動作,例如以拳腳傷人,以口頭誹謗、侮辱、誣告他人,以眼神示意教唆他人犯罪,都是以身體實施的行為。
(2) 利用物質性工具實施的作為。如利用刀、槍、毒葯去殺人、傷人,利用偽造的證件詐騙他人錢財。
(3)利用他人實施的作為。這是指行為人利用無責任能力的人(包括未成年人、精神病人)實施的行為,如教唆不滿14歲的人放火、強奸。在這種情況下,無責任能力人的行為,實際上成為犯罪分子實施犯罪的工具。
(4)利用動物實施的行為。如利用患有狂犬病的狗、貓去傷害、殺害他人,利用毒蛇傷人、殺人。
(5)利用自然力實施的作為。如某甲將一智商低下的人騙到野外,明知電閃雷鳴會對人造成危害而故意讓自然的雷擊死,即是利用自然力實施的作為。
(二)不作為
1.不作為的概念
不作為就是指行為人負有某種行為的特定義務,能夠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為。即「當為而不為」。不作為是與作為相對應的危害行為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構成刑法中的不作為,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1)行為人負有實施某種積極行為的特定義務,這是成立不作為的前提條件。行為人負有的這種特定義務是法律上的義務,不只是普通的道德義務。如果行為人沒有這種特定義務,則不構成刑法中的不作為。關於特定義務的根據或來源,通常認為有以下幾種。
①法律明文規定的義務。這里的法律是指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一切行為規范的總稱,包括憲法、普通的法律(狹義)、行政法規、條例規章等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法律規定的任何一種義務,都可以成為刑法中不作為的根據,只有其他法律所規定的義務,成為刑法規范所要求履行的義務時,才是不作為的法律義務的根據。例如,婚姻法規定的家庭成員之間有相互撫養的義務,但是夫妻兩人吵架,如果女方欲去自殺,而男方並不阻止其自殺,結果女方自殺身亡時,並不能認為男方有阻止或搶救的刑法 上的義務。因為刑法並未規定此種救助義務,所以對男方不能認定為成立刑法上的義務,從而追究其刑事責任。(這個問題目前刑法理論界有不同的看法,司法實踐中 有獎吵架後看著妻子自殺的丈夫判以故意殺人罪的判例。)
②行為人的職務上或業務上要求履行的義務。如值班醫生有為病人治病的義務,消防隊員有救火的義務。它是以該行為人擔任某種職務,從事某種業務並正在執行為前提,否則就不發生履行該義務的問題。
③法律行為引起的義務。法律行為是指法律上能夠產生一定權利義務的行為。若一定的法律行為產生某種特定的積極義務,行為人不履行該義務,以致使刑法所保護的客體受到侵害或威脅,就可以成立不作為形式的危害行為。例如,受雇為他人照顧小孩的保姆,負有看護小孩使其免受意外傷害的義務,如果保姆不負責任,見危不救,致使小孩身受重傷,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
④先行行為引起的義務。這種義務是指由於行為人的行為而使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處於危險狀態時,行為人負有採取有效措施排除危險或防止結果發生的特定義務。如果行為人不履行這種義務,就是以不作為的形式實施的危害行為。例如,由於行為人的過失行為引起火災時,行為人有積極滅火的特定義務;汽車司機在交通肇事後,有及時救助傷員的義務;成年人帶小孩去游泳,負有保護小孩安全的義務。
(2)行為人有履行特定義務的可能性或履行能力。行為人雖然具有實施某種積極行為的義務,但是由於某種客觀原因存在,根本不可能履行或不具備履行該項義務的能力,則不能成立刑法中的不作為。
(3)行為人由於不履行特定義務,已經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結果的發生。這是區分作為與不作為的外在標志。

❽ 刑法的特徵有哪些求答案

刑法是規定犯罪和刑罰及其罪刑關系的法律,刑法作為一個獨立的部門版法,具有以下特徵權:
1、公法的特徵。公法是與私法相對應的概念,公法是指涉及公共利益,尤其是國家利益的法律。而私法是指涉及私人利益的法律,公法調整的是縱向的法律關系,在公法關系中,國家與個人處於法律上的從屬地位。而私法調整的是橫向的法律關系,在私法關系中,公民之間處於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2、刑事法的特徵。刑事法是與民事法,行政法相對應的概念,指以犯罪為規制對象,圍繞犯罪的偵查、認定與刑罰的裁量、執行及其程序的法律規范總和。凡與刑事(犯罪)有關的一切法律,均可稱之為刑事法。這個意義上的刑事法,包括刑法、刑事訴訟法、監獄法等,被稱為全體刑法。刑事法的特點是與犯罪相關,在這個意義上,刑事法可以說是犯罪規製法,從而區別於民事法和行政法
3、強行法的特徵。強行法是與任意法相對應的概念,任意法又稱任意性法律規范,指在法定范圍內允許法律關系參加者自己確定相互權利義務的具體內容的法律規范.而強行法,又稱為強行性法律規范,指必須絕對執行的法律規范。

熱點內容
旁系親屬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8-21 10:17:35 瀏覽:391
職工違反規章制度案例 發布:2025-08-21 10:09:05 瀏覽:172
論職業道德的意義 發布:2025-08-21 10:09:05 瀏覽:246
法治大考 發布:2025-08-21 09:56:37 瀏覽:372
cpa教材word經濟法 發布:2025-08-21 09:55:54 瀏覽:910
株洲法院領導班子 發布:2025-08-21 09:51:27 瀏覽:721
行政訴訟法全文眾合 發布:2025-08-21 09:43:04 瀏覽:817
民事訴訟法121條規定 發布:2025-08-21 09:36:55 瀏覽:671
公安機關詢問筆錄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8-21 09:31:36 瀏覽:665
行政法和行政學的行政 發布:2025-08-21 09:28:23 瀏覽: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