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主義司法
㈠ 如何理解當前歐洲民粹主義呈上升趨勢的現象
在俄國,各種落後的社會主義學說之所以根深蒂固,自然是由於俄國落後的緣故。最近25年來的全部俄國革命思想史,就是馬克思主義同小資產階級民粹派社會主義作斗爭的歷史。如果說,俄國工人運動的迅速發展和驚人成就已經使馬克思主義在俄國也得到了勝利,那麼,另一方面,無可懷疑的革命的農民運動的發展——特別是1902年著名的小俄羅斯農民起義以後——則使衰落了的民粹主義又稍微活躍起來。用歐洲時髦的機會主義(修正主義、伯恩施坦主義、對馬克思的批判)粉刷一新的陳舊的民粹主義,就是所謂社會革命黨人的全部固有的思想行裝。所以在馬克思主義者同純粹的民粹派以及同社會革命黨人的爭論中,農民問題都佔中心地位。
㈡ 求關於美國獨立戰爭、民主立憲的擴展,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近代民主思想發展的近年來的高考題
2001-2006年全國各地高考題中國近現代史上冊章節分布(第三章)
重慶萬州一中 任開俸 404000
第三章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亡
(01全國9)清末「新政」未能挽救清朝滅亡命運的根本原因是
A.「新政」只是騙局,沒有真正實行
B.清政府借「新政」之名增加稅收,引起人民反抗
C.列強反對中國實行「新政」,製造障礙
D.「新政」不能解決當時的各種社會矛盾
(01上海14)20世紀初,資產階級領導的以上海為中心的反帝愛國運動是
A 拒俄運動 B 收迴路礦權利運動 C 抵制美貨運動 D 預備立憲運動
.(01上海文綜8)中國近代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是
A 光復會 B 國民黨 C 同盟會 D 中華革命黨
.(01廣東10)在武昌起義中,湖北的立憲派首領曾經( )
A.積極配合革命黨人發動武裝起義 B.與清政府暗中聯絡反對革命
C.用和平方式取得軍政府領導權 D.殺害革命黨人取得軍政府領導權
(01江浙15)20世紀初,中國出現「負笈留洋」熱潮。下列關於其社會影響的表述中,正確的是
A.突破了中國傳統教育模式 B.促成資產階級維新思想產生
C.西方政治思想開始傳入 D.帶動了《國聞報》、《時務報》等報刊的出現
孫中山是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回答15~18題。
(02滬春38)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生前曾多次呼籲民眾行動起來「綠化祖國」。為了紀念他,全國人大決定把他的逝世日(3月12日)定為我國的植樹節。
孫中山(1分)
(02上海歷史15)武昌起義敲響了清皇朝的喪鍾,具體組織和發動這次起義的團體是
A 興中會、華興會 B 華興會、文學社
C 文學社、共進會 D 共進會、興中會
(02春季15)在20世紀初出現的資產階級革命組織中,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資產階級政黨,因為它
A 成立時間最早
B 實現了所有革命團體的大聯合
C 使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行了一個新階段
D 有明確的綱領導、公認的領導袖和全國性的組織系統
(02春季16)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實現了20世紀中國第一次歷史性巨變,因為這次革命
A 推翻了統治中國二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
B 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
C 給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與自由權利
D 結束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殖民統治
(02春季17)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成為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因為它
A 發展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
B 增加了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和平均地權的內容
C 與中國共產黨民主革命綱領的基本原則相一致
D 是在中國共產黨和共產國際指導下形成的
(02春季18)中國共產黨繼承了孫中山的未竟事業,這主要表現在
A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
B 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
C 實現了平均地權,把土地分給了廣大農民
D 沒收了官僚資本,建立了公有制
在近代中國,愛國知識分子創辦刊物,著書立說,宣傳進步思想。他們是推動社會前進的一支重要力量。
(02上海文綜9)右圖1所示著作的作者參與了
A 太平天國運動 B 戊戌變法
C 義和團運動 D 辛亥革命
(02上海文綜10)在右圖2所示刊物上提出過的著名口號是
A 師夷長技以制夷 B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C 民主和科學 D 聯俄、聯共、扶助農工
(03廣東大綜8)1904-1905年以中國東北為主戰場的日俄戰爭,出現了「日勝俄敗」的結局,使中國的志士仁人受到了強烈的刺激。加劇了革命派與保皇派之間的論爭。論爭的焦點之一在於是否
A.實行民主政治 B.收回鐵路、礦山等利權
C.廢除科舉取士制度 D.仿照西法練兵
(04廣東9)下列關於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國內政局的表述,正確的是
A.全國各省區均已宣布獨立 B.清朝皇帝已經決定退位
C.革命派掌握了各省的政權 D.袁世凱已掌握了清政府的實權
(04上海文綜8)《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制定受到了法國啟蒙思想家觀點的影響,這位啟蒙思想家及其觀點是 ( )
A.盧梭 天賦人權 B.伏爾泰 開明專制
C.孟德斯鳩 三權分立 D.狄德羅 宗教信仰自由
(04上海文綜7)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創立的中華民國,在政治體制方面效仿的西方國家是
A.美國 B.英國 C.俄國 D.德國
(05廣東9)孫中山認為,西方國家貧富不均,勞資矛盾尖銳,「社會革命其將不遠」,中國應該防患於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A.民族主義 B.民權主義 C. 民生主義 D.民粹主義
(05全國二17)1912年春.南京臨時政府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A.宣告了中華民國的成立
B.標志清王朝統治的結束
C.宣布廢除清政府與列強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
D.標志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的誕生
(05全國三19)中華民國成立後,臨時政府在教育方面
A.提倡「思想自由」「兼容並包」 B.鼓勵閱讀儒家經典
C.規定教科書必須符合共和民國的宗旨 D.允許繼續使用清政府頒行的教科書
(05天津16)1912年,孫中山自豪地說,這是「我國有史以來未有之變局,吾民破天荒之創舉也」里的「變局」和「創舉」指:
A. 辛亥革命的爆發 B .清朝統治被推翻
C.中華民國成立 D. 《臨時約法》的頒布
(05遼寧10)南京臨時政府頒布的《臨時約法》是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它規定:①國家主權屬於全體國民②總統有權單獨頒布法令③國民享有居住.言論等自由④確立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05江蘇10)下列選項中屬於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果實的原因是
①列強扶植袁世凱②袁世凱掌握清政府的實權③臨時政府對袁世凱沒有約束措施④革命營壘內部意見分歧
A.①②③ D.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006年重慶卷)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與改良派根本目標的共同特點是
A.推翻封建專制統治 B.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
C.由資產階級掌握政權 D.反對帝國主義侵略
(2006年江蘇卷)近代中國一些進步思想家主張進行政治制度的改革。第一次提出設投票箱,由公眾選舉官吏的思想家及其論著是
A.魏源的《海國圖志》 B.洪仁殲的《資政新篇》
C.梁啟超的《變法通議》 D.孫中山的《民報·發刊詞》
(2006年廣東綜合卷)下列對辛亥革命和戊戌變法的描述正確的是中
學歷史教學園地中
A.都主張平均地權 B.都意圖削弱滿洲統治者的權力
C.都帶有救亡圖存的目的 D.都要求建立君主立憲制
(2006年四川卷)「危局如斯敢惜身?願將生命作犧牲」是女革命家秋瑾的豪邁詩篇。她在同盟會成立後領導的武裝起義是
A. 浙皖起義 B. 黃花崗起義
C. 萍瀏醴起義 D. 鎮南關起義
(2006年全國Ⅱ卷)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承認清政府與列強簽訂的一些不平等條約,其目的是
A.打破列強的外交封鎖 B.換取列強的支持
C.盡快穩定國內政局 D.爭取列強嚴守中立
(2006年全國Ⅰ卷)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臨時約法》的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凱的權力,體現這一目的規定是
A.主權屬於國民全體 B.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
C.實行總統制 D.實行責任內閣制
(2006年廣東歷史卷)清朝末年,面對清王朝的日益衰敗,有人預測,他必將被一個新的王朝所取代。但歷史的車論並未重蹈王朝循環的覆轍。
請回答:(1)哪些因素導致了取代清王朝的是一個民主共和國而非封建王朝?(10)
(2)根據所學知識,說明取代清王朝的民主共和與以往封建王朝的根本不同。(4分)
答案:(1)19世紀中葉以後資本主義的興起與發展;民族資產階級的成長;救亡圖存意識的增強,西方民主思想的傳播;資產階級立憲派和革命派的發展壯大;請政府實施的各項改革。(10分)
(2)制定臨時約法,規定主權在民;採用總統制和三權分立制度。
2010
㈢ 介紹一下阿塔圖爾克主義。
「阿塔圖爾克主義」就是凱末爾主義
凱末爾主義,在土耳其國內通常稱阿塔圖爾克主義,是土耳其民族資產階級的理論學說和思想體系。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土耳其國家中孕育、在反帝的民族革命戰爭中逐步形成,並在一系列政治和社會改革中豐富和發展起來的。從時間上看,它的形成經過了從1919年到1937年這18年的歷程。1931年4—5月,凱末爾提出了六條被稱為有根本意義的原則,並據此制定了土耳其共和人民黨黨章、黨徽。這六條原則是:共和、民族、世俗、平民、國家主義、革命主義。1937年2 月把六條原則歸納和升華為六大主義,並寫進新憲法第二條,既共和主義、民族主義、平民主義、革命主義、世俗主義和國家主義。這六大主義一直是土耳其政府制定政策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是土耳其共和國的官方政治意識形態。六大主義的前五項,是土耳其現代政治結構的理論基礎,而國家主義則是土耳其經濟現代化的指導原則。
1.共和主義 「共和主義」的中心內容是民族國家的構建和民主制度的建設,這是政治現代化進程的一項根本要求和本質內容。凱末爾的共和主義由以下要素組成:首先,政體的共和制。早在1907年,凱末爾就提出:「素丹的職位必須廢除,國家的機構應由同等的成員組成。」(註:周青、晨凡、陳友文主編:《當代東方政治思潮》,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70頁。)十餘年後, 他又向大國民議會提出關於成立政府的動議,要求政府不以素丹為首,不是素丹的派出機關,要從議會中選出來,實際上,他要建立的政府,是共和制國家的政府,不過當時他從策略上考慮,未使用共和國名稱。(註:參見(土)卡密爾·蘇《土耳其共和國史》(楊兆鈞譯),雲南大學1978年版,第68-69頁。)1923年10月29日,大國民議會在凱末爾指導下投票贊成宣布「土耳其國家的政府形式為共和國」。(註:西·內·費希爾:《中東史》(下冊),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第502頁。)其次,政府的民族性。1921 年凱末爾在講話中指出,我們的政府不是民主制政府,也不是社會主義政府,而是唯一能體現民族主權與民族意志的政府。第三,國家的人民性。他曾說,新土耳其國家是大眾的國家或人民的國家。第四,權力來自政府自身。凱末爾認為新土耳其是採用權力直接來自本身的政府。第五,「主權建立在實力之上」(註:《土耳其共和國史》,第37頁。)。凱末爾力主廢除素丹制,提出「實力說」。他指出:「主權是通過實力、威力、甚至是通過暴力獲得的。」(註:安·菲·米列爾:《土耳其現代簡明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3年版,第235頁。 )以上五點與傳統的舊王朝體系根本不同,因為它要摧毀君主制度本身,並代之以共和制;與前政權相比,它較多地體現了民族的、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它不搞改良,而訴諸武裝斗爭和暴力,即注重「實力」。
2.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內涵十分豐富。首先,它強調建立一個以在土耳其的土耳其民族為基礎的地域性民族國家,並主張忠於土耳其,而不是忠於宗教和王朝。1921年12月1日, 凱末爾聲明:「土耳其大國民議會決定建立以土耳其民族為基礎的地域性民族國家,……正是為了保全生命和獨立……我們沒有為大伊斯蘭主義而效勞……我們沒有為大都蘭主義效勞……」(註:伯納德·劉易斯:《現代土耳其的興起》,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372頁。)其次,認為民族獨立、 主權和自由是天賦的、合法合理的,是首要任務。凱末爾早在1919年5月16 日就指出「面對這種情況(按指國家即將被瓜分的危機)存在的唯一決策:那也只有基於維護國家主權,無條件地獨立和建立一個新土耳其。」「土耳其人的本質與榮譽和能力是極其高尚和偉大的。這樣一個民族,如果當俘虜,我國的子孫就要毀滅。因此,或是獨立或是死亡!……」(註:《土耳其共和國史》第9頁。)為了獨立、自由、主權, 必然堅決反對帝國主義的干涉、侵略和佔領,並採取一切方式,直至武裝斗爭,用民族的鮮血,澆開民族自由、獨立之花。第三,大力培養和提高土耳其民族意識。強調土耳其民族具有聰明才智和創造能力,在世界古代文明中起過重要作用,做出重大貢獻;倡導學習、研究和宣傳土耳其的歷史,並循著清除外來語和純潔本族文字的道路進行土耳其文字改革,千方百計增強土耳其民族意識和創造力。他在1924年於杜姆盧波納爾發表講話指出:「我們民族的目標,我們民族的理想,是按世界的標准,成為一個文明的社會集體。」第四,承認民族自決權。首先,他極力爭取土耳其民族的自由權,1919年7月9日,凱末爾對英國代表團團長羅林森說:我們「被迫採取正當的防衛措施,以武力反抗武力干涉,並一定要實現民族自決。」其次,他也支持奧斯曼帝國各民族爭取自決權的斗爭,不僅表現在堅決放棄大伊斯蘭主義、大都蘭主義,而且他在1919年曾指出:「我們在敘利亞、伊拉克、葉門以及整個東方的兄弟們正在為維護其生存,為獲得其在邊界內的獨立而斗爭,在穆斯林世界來說,這些部分的穆斯林取得獨立是多麼高興啊!」(註:以上引文分見《土耳其共和國史》第208、50頁;《當代東方政治思潮》第675頁。)1920年,凱末爾對其主張的民族主義的性質作出明確表示,他說:「我們的民族主義是我們尊重一切同我們合作的民族的民族主義。我們承認他們的民族要求,無論如何,我們的民族主義肯定不是利己主義或驕傲自大的民族主義。」(註:? 兜貝��秸�嗡汲薄返?76頁。)
3.平民主義 「平民主義」,也有人稱其為「人民主義」、「民粹主義」。首先,強調人民主權。凱末爾強調指出:「我們最強大之處,是我們有安全上的後盾,我們的民族,感覺到國家的主權的重要,並且在實質上,主權已交給全國人民。人民會把我們的主權,加以掌握。這在事實上已經得到證明了。」(註:《土耳其共和國史》第177頁。 )其次,人民平等。凱末爾否認土耳其有階級存在,堅持所有的人都享有權利與權威,這一主張在1924年的憲法中得到了體現。第三,人民都要工作。凱末爾指出:「『平民主義』是將社會秩序建立在工作和權利基礎上的一種社會學說。」(註:《當代東方政治思潮》第676頁。 )因此,所有人都要工作,凡是人民都要工作,也是平民主義的一個重要內容。
4.國家主義 「國家主義」意指政府積極指導和參與經濟活動。它是1929年提出的,其理論的支點是由國家干預經濟。1937年2月5日,共和人民黨對國家主義以3135號法形式公布,並作了解釋:「在經濟和製造業領域里,私人投資感到困難時,則以國家經營形式及更大力量來從事。即在允許私人資本經營的同時,凡關繫到公共生活及國家的和更高的利益所及的行業,則由國家經營之。」(註:楊兆鈞:《土耳其現代史》,雲南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107頁。 )凱末爾的國家主義與自由放任主義相對應,「它是由土耳其自身需要所產生的制度,是土耳其所特有的制度。」凱末爾的「國家主義」,實際上具有社會主義因素的「國家資本主義」。
5.世俗主義 「世俗主義」主要強調宗教與政治分離、宗教與司法分離、宗教與教育分離,宗教僅是私人信仰問題。早在1907年,凱末爾就提出「宗教事務應與國家事務分開」,反對宗教干預政治事務。1924年3月,他支持大國民議會的決定,廢除哈里發制度和沙里亞法。 同年又將全部宗教學校停辦。當然,凱末爾並不是要消滅宗教,而是讓宗教具有在一個現代西方民族國家那種作用。
6.革命主義 「革命主義」,也有人稱為「改革主義」。強調捍衛革命原則,提倡改革,反對盲目保守、滿足現狀和聽天由命,反對停滯和倒退,主張學習現代西方社會的文明,拋棄東方過時的落後的社會文明。
以上六項原則或主義組成的凱末爾主義,是有機的統一體,缺一不可。共和主義是關於國家和政府的理論,是基礎,是核心,是第一位的;民族主義主要強調國家的民族性,但是,不建設一個現代政府,也就不會出現一個現代的民族國家;平民主義的落腳點是人民,它是關於人民地位的理論,雖和國家、政府有關,但主要講人民;國家主義重點在經濟,但經濟不能離開政治,特別是它突出國家在經濟領域的作用,因此有濃厚的政治色彩;世俗主義講宗教與國家、社會的關系,核心是「三分離」,這也是從傳統走向現代和建立現代國家所必須遵循的一個原則;革命主義,主要講思想路線,要積極向上。
凱末爾主義是一個自成體系的理論,是方針、政策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由於當時土耳其民族資產階級是革命的階級,因此代表這個階級的理論——凱末爾主義,也是一個革命的理論。它指導了土耳其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並為後來的改革提供了理論保障。同時它也是一個政治現代化理論,在它的指導下,土耳其政治現代化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但是,凱末爾主義也有局限性,它雖講人民平等,實際上作為人民主體的工人、農民的地位仍然十分低下,他們所得到的自由權利,仍十分有限;它雖然承認民族自決,但對其國內的庫爾德人長期不承認其為一個民族。總之,這種理論具有不徹底性。
㈣ 如何看待當前歐洲的民粹主義
近年來,在債務危機、難民危機、恐襲危機等多重危機影響下,歐洲中下層平民面臨「貧亂交加」的生活窘境與精神困境,對既有體制和傳統精英的失望與不滿潛滋暗長、與日俱增。在此背景下,民粹主義和極端思潮在歐洲迅速抬頭。這背後既蘊含了危機疊加、人心思變的原動力,更凸顯了歐洲國家長期以來積重難返的戰略失策與制度困局。
一、當前歐洲民粹主義的源流與表現
何為民粹主義?「民粹主義」是舶來詞,亦稱「平民主義」。民粹主義作為一種社會思潮,其基本指向是反對精英主義;作為一種政治運動,其主張是由平民大眾直接對社會進行激進改革;作為一種政治策略,又常常被政治精英所利用,通過強調全民公決、民眾的創制權等,對平民大眾實施誘導和操縱。民粹主義是一種左右搖擺的意識形態,其政策主張既可以是左翼的,如西班牙「我們可以黨」;也可以是右翼的,如法國國民陣線;還可以是左右翼混雜的,如義大利五星運動黨,但共同的特徵是反對既有體制、反對傳統精英、反對主流政治。正如美國學者法里德·扎卡利亞指出,「如果一個國家的政界主流未能傾聽和解決民眾的擔憂,新興政治力量就會煽動恐懼和偏見,致使民粹主義抬頭」。
當前,民粹主義為何在全球特別是歐洲興起?2008年,源自美國的次貸危機引發了排山倒海般的全球金融海嘯,歐洲債務危機即是蝴蝶效應的一環。在歐債危機的重災區——希臘和西班牙,經濟陷入嚴重衰退,青年失業率長期接近50%,政府不得不在歐盟壓力下實行減低福利的緊縮政策。2011年5月15日,西班牙爆發了名為「憤怒者」的大規模示威遊行,抗議政府「劫貧濟富」的緊縮政策。一種不滿現狀、不滿政府的社會情緒迅速蔓延。
上述現象表明,歐洲的民粹主義現象與此前流行的新自由主義政策具有因果關系。過去幾十年來,經濟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催生了人類歷史上經濟增長最快的時期之一,但增長的成果在不同國家之間、在同一國家的不同地區和不同群體之間的分配卻是不公平、不均衡、不普惠的。新自由主義政策,解決了資本與貿易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快速增殖的問題,但其自由化政策卻又造成了全球財富、國民財富向極少數的富人迅速集聚,更加擴大了平民與精英階層的社會鴻溝。由於資本的流動性高於勞動力,資本可以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最優配置,工作崗位可以隨時轉移至成本更低的外國,資本擁有者與普通勞動者的收入差距顯著擴大,日益引發底層平民的憤怒,這也正是「憤怒者」抗議運動等左翼民粹主義現象的民意基礎。另一方面,人口的移動也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些工資和福利水平居高不下的歐洲國家,外來移民不斷湧入以填補本地人不願從事的工作崗位,這原本是精英層期待的所謂「移民人口紅利」,卻不料其所帶來的文化差異與族群沖突日益使本土民眾感到焦慮,成為英國「脫歐」等現象的民意基礎。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藉助蘊藏於社會中下層的民粹主義思潮,左右兩翼的政治人物在歐洲國家政治光譜上粉墨登場、各執一詞。通俗而言,左翼民粹主義「仇富」,主要關注社會分配不公和貧富分化,反對政府和國際資本強加給本國國民的財政緊縮政策;右翼民粹主義「仇外」,矛頭指向外國勢力和外來移民,認為不僅當地民眾的工作機會被搶走,本國的文化和價值觀也受到了威脅,因而不遺餘力地煽動排外情緒。右翼民粹主義固然強調本國優先,要求限制移民,不歡迎人口的全球化流動;左翼民粹主義則認為經濟全球化肥了上層精英、卻損害了中下層平民利益,因此主要反對資本的全球化流動。這正是為什麼歐洲的左右翼民粹主義都在不同程度上反對既有的國際秩序、歐洲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浪潮的重要原因。
二、民粹主義折射出的歐洲制度困局
面對種種危機,歐洲傳統主流精英捉襟見肘,民眾因而寄望於誇下海口的民粹主義政黨——至少在其反對精英的政治語言中能夠獲得心理上的發泄與滿足。這種現象體現出歐洲國家長期積累而無法解決的四大困局。
第一,產業困局引發民生凋敝。長期以來,受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影響,一些歐洲國家走上了去工業化、買空賣空、舉債度日的歧途。以西班牙為例,1986年加入歐盟後,西班牙加大了金融資本的自由化,逐漸形成以房地產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隨著加入歐元區,西班牙勞工不再便宜,工廠逐漸停產,於是又步入去工業化進程。1997年至2005年,西班牙房價暴漲了177%。到2012年,房地產不良資產高達375億歐元,銀行業危機全面爆發,政府為救助銀行而陷入債務危機;民眾負債累累,22%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下,甚至許多中產階層都淪落到在「食物銀行」外排隊領救濟。美國學者大衛·哈維認為,「新自由主義就是將一切金融化」。西班牙的問題正在於,在去工業化的同時施行去監管化的金融政策,無節制借貸而又無能力還貸,從而被裹挾到國際金融資本的車輪下。2015年12月,成立僅兩年的左翼民粹主義政黨——「我們可以黨」成為西班牙議會「關鍵少數」的第三大黨,該黨主張將退休年齡提前、縮減工時等,深受底層民眾支持。然而,對於如何使國家重回自我造血的工業化軌道,該黨亦無計可施。
第二,福利困局引發民怨沸騰。多年來,大部分歐洲國家實行高福利政策,工資水平不斷上漲,在產業國際競爭中更加處於劣勢。以希臘為例,希臘加入歐元區後,盡管生產能力未能與高標准歐元區國家同步,但卻在福利水平上大踏步看齊。希臘總人口1100萬,在經濟危機前公務員人數高達100萬,他們每年領取14個月工資,退休後可領取達工資水平90%以上的退休金,同樣可每年領取14個月。即便公務員去世,其未婚或離婚的女兒,仍可繼續領取此份退休金。不切實際的高福利政策導致了災難性後果。到2009年底,希臘債務總額高達2940億歐元,相當於人均背負2.67萬歐元的債務。為了保證希臘不退出歐元區,德國等歐元區大國不得不伸出援手,但條件卻相當苛刻:減少福利、減薪、增稅、大幅裁減公務員、國有資產私有化等。更重要的是,救助款必須主要用於償還國際債務,而不是用於發展經濟、救助貧民。2015年1月,激進左翼聯盟黨成為議會第一大黨並組閣執政,但除了與德國討價還價、威脅退出歐元區以逃債之外,也拿不出更加有效的治本之策。
第三,人口困局引發民心焦慮。高福利的重要前提之一,是本國必須有足夠多的能創造財富的青年人口。然而,歐洲當前已深陷人口危機之中。根據漢堡世界經濟研究所2015年的一項研究報告,歐盟28國近年來的總生育率均低於維持人口規模不增不減所需的2.1的水平。據歐盟統計局數據,2015年歐盟有510萬人出生、520萬人死亡,史上第一次出現人口負增長;但同期歐盟總人口卻從5.08億上升至5.1億,主要原因是移民人口的增長抵消了本地人口的萎縮。這些移民絕大部分來自穆斯林國家,而穆斯林居高不下的出生率與青年化的人口結構,使得人丁凋零的本地民眾更加焦慮。右翼民粹主義的德國選擇黨、法國國民陣線等都明確擎起了反移民、反伊斯蘭的大旗,使得本已緊張的族群關系更加雪上加霜。
第四,選舉困局引發民主鬧劇。面對危機,歐洲各國必須在選舉制、議會制、中央同地方的分權等方面進行改革。然而,在選票至上的西方民主制度下,在民粹主義勢力的制衡下,主流政黨的改革往往「出師未捷身先死」,甚至可能進一步激化國內矛盾。
走出危機必須改革福利制度,然而民粹主義在經濟上拒絕任何減少福利的改革。以法國為例,當前法國經濟疲弱、債台高築,青年失業率高達25%,經常項目赤字居歐盟之冠,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但習慣了高福利的法國工人並不準備作出妥協。2016年3月,法國爆發針對勞動法改革方案的大規模抗議運動「黑夜站立」;7月,法國總理瓦爾斯被迫使用了非常規手段——不經國會表決,強行頒布了新勞動法。改革議案艱難出台,代價是奧朗德政府的民意支持率跌至僅有4%的歷史低谷。
推動改革必須改變投票制度,然而民粹主義在政治上拒絕任何削減投票權力的改革。以義大利為例,2016年義大利總理倫齊提出修憲法案,其核心是限制參議院權力、擴大眾議院和總理的權力,從而提高立法效率,以推動此前被參眾兩院「踢皮球」的教育、司法、勞工等一系列改革。但民粹主義政黨指責此舉將引發義大利政治民主的倒退,而將公投引向「民主」與「反民主」的論戰,最終公投否決了修憲法案,倫齊含恨辭職。對此,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說得很清楚:「我們不是不知道改革,只是不知道改革後我們還能否當選。」
三、民粹主義與歐洲一體化、經濟全球化的未來之患
民粹主義對歐洲一體化乃至經濟全球化的一系列反彈和反制,根源來自於國際秩序中的不合理因素。
一方面,歐洲無法在美歐關系中獲得真正的平等,使民粹主義者認為歐洲在美國主導的全球化中受損受辱。歐洲當前面臨的債務、難民、恐襲等危機,背後都有剪不斷理還亂的美國因素,是歐洲長期以來追隨美國甚至甘當炮灰的必然苦果。冷戰時期,歐洲是美蘇對峙的主戰場;冷戰結束後,美國仍以抵禦俄羅斯威脅為名,堅持在歐洲駐軍,僅在德國就維持了數百個軍事基地和6萬多名軍人。通過挑動歐俄緊張關系,美國便按住了歐洲的命門,也把歐洲國家綁在了美國戰車上。然而,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後,竟反過來質疑北約存在的必要性,提出讓歐洲出「保護費」,並表示要改善對俄關系,使歐洲民眾產生被愚弄和被拋棄的感覺。特朗普代表的民粹主義與保守主義的回潮,勢必在歐洲激起某種同質但卻反向的對沖。
另一方面,歐盟內部權責不對等、發展不平衡、成果不普惠,也使民粹主義者認為歐洲一體化損害了本國民眾的權益。歐盟內部的貧富差異與結構性矛盾,埋下了各類危機的種子。共同的市場與貨幣、不同的政府與選民,使得各國很難平衡好歐盟與本國的利益得失;消失的邊界與流動的移民,更加劇了成員國之間的緊張關系。不論富國窮國,都認為自己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吃虧,從而引發「不要歐盟、不要歐元、不要申根、不要北約」的民粹主義浪潮,勢必對歐洲一體化進程形成長久的沖擊。
總而言之,民粹主義既有直面問題的迷惑性和吸引力,也有激化問題的顛覆性和破壞力。雜亂無章、華而不實的民粹主義在歐洲國家興起,勢將引起歐洲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的退潮。然而,面對此前不合理、不公正、不平衡的經濟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施行貿易保護和孤立主義雖可暫時「躲進小樓成一統」,但從長遠看將不利於本國和世界經濟發展。任何負責任、有擔當的政治家都應該體認,唯有深刻調整戰略、推進制度改革、積極引導輿論,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均衡、普惠、共贏的新方向發展,才是正道。
(作者:外交學院國家軟實力研究中心主任)
㈤ 社評:中國是法治嗎但肯定已不是人治
圍繞一些案件偵查審判的爭論不斷在中國媒體上匯集,釀成輿論事件。其深層原因是一些人對司法公正的不信任。不斷有人批評中國並無法治,而是仍然處於人治狀態。這樣的不滿和指責對公眾認識國家產生不小的影響。
中國早已提出依法治國的響亮口號,它事實上也成了中國上下今天的真實共識。人治從來不曾是中國推崇的政治理念,它是我們對改革前、特別是文革中一些混亂政治和社會現象的總結。法治是中國政治進程的重要目標,我們已在法治建設的路上走了多遠有待評估,但今天的中國顯然早已不是人治國家。
個人的意志已在中國做不到無所不能,無論他是誰。除了體制改革產生的內在制約力,輿論的監督和壓力如今無處不在,不依法辦事正遭遇越來越多被揭露的機會,一位平民通過輿論挑戰違法的位高權重者一再成為現實。
但中國的法治至少今天仍與美國等西方社會不是完全對應的關系,今後大概也會有差別。依法治國的思想在中國古代就已形成,中國今天的法治是以現實社會經濟發展為基礎,學西方法治社會經驗為己用的過程。
現在是讓法律承擔社會治理主要角色的轉軌時期,與此同時,中國政治制度的核心要素不能削弱,它們是中國凝聚力、前進動力和社會穩定的基石。中國的法治建設需要同政治制度的鞏固和完善形成彼此促進的探索,這樣的相互促進在西方曾經實現,它在今天的中國也勢在必行。
一些激進的聲音認為,中國法治建設只能以改變和削弱中國現有政治制度為代價,這是極大的誤解。如果受這種認識支配,就不會看到任何法治進步,眼前將一團漆黑。
中國法治建設中的最大問題是司法權威不夠,它更多是社會建設層面的問題,而不僅僅是政治層面的問題。司法腐敗介於社會建設和政治建設之間,繞開終審上訪的盛行尤其暴露了社會建設的不足。
中國人在日常生活中藉助法律或與法律遭遇的幾率都低於西方社會,讓法治向草根社會滲透還有漫長的路。互聯網幫助很多人越過這一過程,對一些著名的案件發表意見,這實際造成了中國的網上普法運動,倒逼司法公正,同時它也會帶來臨時性的負面效果,對具體案件審理形成民粹主義的壓力。這與行政干預構成了對司法的雙重壓力。
需要看到,這些層出不窮的糾結指向一個總的目標,即把越來越多事情的裁決權交給法律,而且讓這樣的裁決越來越公正。只要不從西方的視角對國家政治制度耿耿於懷,任何人都有理由透過各種事件紛至沓來的喧囂,對中國法治建設的不斷前進持樂觀態度。
㈥ 凱末爾主義的六大原則各自的含義是什麼凱末爾主義的
1931年年7月23日凱末爾在東部各省護權協會代表大會上最初闡述了凱末爾主義的原則,共和人民黨三大通過的新黨綱將其思想概括為六項原則,共和人民黨黨徽上以六個箭頭標志這六項原則的基本內容。阿塔土克的現實主義及實用主義是凱末爾主義最根本的元素。凱末爾主義共有六個基本的理論。世俗主義及改良主義是最後兩個被寫入憲法的理論。凱末爾主義被認為是神聖及不可改變的,但凱末爾主義並非阿塔土克的處世原則。有人批評凱末爾主義與實用主義有所偏差。
共和主義
凱末爾主義的共和主義(土耳其語:Cumhuriyetçilik)取代了君主政體的專制主義,以人民主權和公民道德建設作為重點,實行自由公民。凱末爾主義認為,所有的法律應該要基於地球上國民生活所需而定。凱末爾主義相信只有共和體制才可以代表人民的希望。在眾多的共和體制里,凱末爾式的共和政體是代議民主制,選舉產生的國家領導人及政府首領任期有限。總統沒有行政權,但有否決權,並有權在公民投票中角逐。總理及各部長負責營運政府。政府由國會以三分之二的多數票通過產生。行政、立法及司法權分別由不同的部門行使,沒有任何個人及團體有絕對的權力。
民粹主義
民粹主義被定義為一種社會變革,由某些精英代表人民的普遍共識來引導變革。凱末爾主義使土耳其採用了西方式的法律,特別是瑞士民法典,改變了婦女的地位。1934年,婦女有權投票。阿塔土克在各種不同的場合聲明人民是土耳其的真正統治者,事實上,這不能完全反映事實,是一個目的。 凱末爾主義代表土耳其人民的最高利益。有自尊心的人民需要心靈上的鼓勵,使他們更努力工作,以達到統一意識及對國家的認同。
世俗主義
凱末爾主義所說的世俗主義,目的是要建立一個不受宗教力量影響的政治環境,整固公眾教育、政府補貼及法律事務。世俗主義並沒有引伸到不可知論或虛無主義,即從宗教思想及宗教體制獨立出來。凱末爾主義的世俗主義並沒有鼓吹無神論。這是理性、反教權主義的世俗主義。凱末爾主義變革亦即是世俗主義變革。
來源
凱末爾主義的世俗主義可追溯至鄂圖曼帝國,特別是坦志麥特(Tanzimat)統治時期及二次立憲時期。在二次立憲時期,鄂圖曼帝國不歡迎阿拉伯人民,導致政治局勢緊張。當時的國會提出一種政策,使「國家對宗教的仇視意識在反政變時期更強烈,國會世俗政策成功『去伊斯蘭』後,阿拉伯人民便以之為政治把柄。」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阿拉伯暴動的一個因素。凱末爾主義不想再重韜覆轍,不想再將伊斯蘭教推向對立面,開始容納伊斯蘭教。
革命社會主義
阿塔土克曾經就革命社會主義作出解釋,意思是指國家應該以現代的體制和意識取締傳統的體制和意識。這原則主張社會變化需要革命來達致一個現代化的社會。在凱末爾主義的角度上,革命的核心是一個既成事實。從這個角度來說,被認為是落後的古舊制度是不可能再次出現的。
在阿塔土克的在世時期,革命社會主義比起改革更受到歡迎。阿塔土克不認為革命的實施會有停頓的機會。在現代,這理論可以被解釋作主動修正。根據凱末爾主義,土耳其社會仿效西方的體制必須加入土耳其特色,使之融入土耳其文化。土耳其特色的變革是經歷過多個世代的社會及文化經驗累積(由土耳其國民的集體記憶所得)。
民族主義
來源
凱末爾民族主義源自社會契約論,特別是讓·雅克·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凱末爾主義對社會契約的認知是受鄂圖曼帝國崩解的影響,那是鄂圖曼帝國模式及鄂圖曼主義的失敗。經歷了鄂圖曼帝國的崩解後,凱末爾民族主義視社會契約為「最高理想」。 凱末爾民族主義的社會內容不接納任何先於民族的事物,譴責基於種族、宗教、極權及法西斯主義的民族統一,就領土擴張方面,凱末爾民族主義反對帝國主義,致力推動國內及世界和平。
目的
「無條件、無限制的主權屬於國民」雕刻在大國民議會的講台後。凱末爾主義革命的目的是要由鄂圖曼帝國遺留下來的土耳其人締造一個民族國家。土耳其語Türküm經常被誤解為形容一個種族,意思其實是指在國民在民族憲章里的義務。Turkishness(土耳其國民)就是土耳其共和國的奠基石。凱末爾主義將土耳其人定義為「那些保護及促進土耳其民族道德、精神、文化及人道價值的人」。凱末爾主義又將「土耳其民族」定義為愛護和提升家庭、國家及民族,理解法律、人權及列入土耳其憲法條文里有關國民對民主、世俗、社會的義務責任的民族。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土克說「構成土耳其共和國的民族即是土耳其民族」,這一說法清楚地顯示Turkishness是指土耳其國民,更加適合於指一個種族。
意義
凱末爾民族主義是凱末爾西洋化運動的延續,以對抗酋長、部落領袖及伊斯蘭教的政治控制。最初,共和國的宣言理解為「回到先哈里發時代」。不過,凱末爾民族主義想將政治正統由獨裁(鄂圖曼帝國)、神權政治(回教國王)及封建制度(部落領袖)轉移至公民的主動參與。「人民的意願」得以在共和國政府及土耳其國民上體現,而不是以往的任何形式。
民族標准
凱末爾民族主義認為,土耳其人享有共同語言、共同的歷史價值、對將來共同的意識。凱末爾民族主義並不仇外。出生在國內及有血統關系都可被認為土耳其人的一份子。國籍受土耳其國籍法保護,只有不忠行為才會被褫奪國籍。任何國內的國民都被認為是土耳其人,不論種族(突厥族、庫爾德族)、宗教(伊斯蘭教、基督教)、性別、學派等。
㈦ 民粹是什麼意思
民粹是一種政治哲學或是政治語言。認為平民被社會中的精英所壓制,而國家這個工具需要從這些自私自利的精英團體復原健康,用來改善全民的福祉和進步。有些民粹主義者會主張移除政治精英階層的腐化成分,並且倡導「人民優先」。
(7)民粹主義司法擴展閱讀:
1、民粹主義萌芽於19世紀40—50年代的俄國。19世紀下半葉,幾乎在北美和東歐同時興起。19世紀末,美國西南部農民試圖控制當地政府的激進主義行為,俄國知識分子和東歐農民對平均地權的強烈要求被認為是第一代民粹主義。
2、當時,沙皇俄國已經腐朽不堪,嚴重阻礙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而西歐資本主義在迅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很多內在矛盾。民粹派的思想先驅們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開始尋找俄國的出路,提出了落後國家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問題。他們肯定平民大眾的首創精神,具有積極的意義。
㈧ 什麼是"政治正確」
政治正確是指態度公正,避免使用一些冒犯及歧視社會上的弱勢群體的用詞,或施行歧視弱勢群體的政治措施。如不能冒犯不同種族、性別、性取向、身心障礙、宗教和不能打壓因政治觀點的不同而產生歧視或不滿。
常見的爭議點包含女性、不同性取向、宗教信仰、持不同政見者、少數族群(包括以國籍、民族、宗教、膚色劃分的族群,與本國主體民族相比)。
(8)民粹主義司法擴展閱讀
政治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和社會的上層建築,出現在產生階級對立和產生國家的時候,並總是直接或間接地同國家相聯系。政治同各種權力主體的利益密切相關。各種權力主體為獲取和維護自身利益,必然發生各種不同性質和不同程度的沖突,從而決定了政治斗爭總是為某種利益而進行的基本屬性。
經濟、社會生活、文化方面和意識形態方面的利益,權力的追求以及某些心理滿足等,對於各種權力主體來說,都是政治運行的基本動力。
政治作為權力主體維護自身利益的方式,主要表現為以國家權力為依託的各種支配行為和以對國家的制約性權力為依託的各種反支配行為,如統治行為、管理行為、參與行為、斗爭行為、領導行為、反政府行為、權威性影響、權力競爭等。這些行為的共同特點是都以利益為中心,具有不同程度的強制性、支配性和相互斗爭性。
政治作為權力主體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為上述特定行為的相互作用。如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管理與參與的關系、權威與服從的關系、相互斗爭的關系等。這些關系又基本上取決於社會經濟關系所具有的必然性。
㈨ 描述一下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美國整體社會現狀。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是美國南北戰爭與戰後重建時期。
南北戰爭
19世紀上半葉,美國領土逐漸由大西洋沿岸擴張到太平洋沿岸。數以千計的人, 越過阿巴拉契亞山, 向西移動, 有些開拓者, 移居到美國的邊界, 甚至深入屬於墨西哥的領地、以及介於阿拉斯加與加利福尼亞的俄勒岡。
美國由反抗殖民侵略一步步地變為新的殖民者蠶食周邊地區,給臨近國家帶來了深重的苦難和久久無法彌合的創傷。在這期間,美國人和美國本土印第安人之間有過許多戰爭,但是印第安人節節敗退,最後只能退到最西邊。
在領土擴展的同時經濟發生了顯著變化,北部、南部經濟沿著不同方向發展。北部發展海上貿易,擴大航運業。進行大量的資本原始積累。早在1790年就在羅得島建立了第l座棉紡廠。此後,陸續出現其他工廠。
從19世紀初期起,大量資金投放於工商業,工業生產得到發展。在大力引進西歐科學技術的同時,鼓勵創造和發明。19世紀50年代,工業化迅速推進。1860年,美國工業生產居世界第4位。2/3的製造品由東北部生產。
西歐移民大批湧入,並向西遷移,為發展經濟提供了自由僱傭勞動力。但在南部,以奴隸勞動為基礎的棉花種植園經濟不斷擴大,由大西洋沿岸各州擴展到得克薩斯境內。
在西部新開辟的地區,是推廣自由勞動制還是奴隸制,南部和北部的代言人爭執不休,成為全國政治斗爭的主題。1820年北部對南部作出讓步,達成《密蘇里妥協案》,雙方爭執暫時乎息。
內戰爆發
隨著南部和北部兩種不同社會經濟制度斗爭的激化和黑奴反抗的不斷掀起,群眾性的反奴運動廣泛開展。1840年,主張廢奴運動的「自由黨」成立。1848年,廢奴主義者,民主黨和輝格黨內反對奴隸制的人組織了自由土壤黨,以在西部地域建立自由州為宗旨。
1850年,雙方經過爭執,達成妥協,國會通過嚴峻的逃奴追緝法。1854年國會通過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案,取消了奴隸州和自由州的地理疆界線,也就使密蘇里妥協案隨之廢除,遭到北部工業資產階級的強烈反對。
1854年成立了共和黨,以反對奴隸制為宗旨。1856年。民主黨布坎南當選總統,此時實際上民主黨已成為代表奴隸主利益的政黨。1857年最高法院作出斯科特判決案,其法律涵意是使奴隸制的規模推向全國。
1854年成立了共和黨,以反對奴隸制為宗旨。1856年。民主黨布坎南當選總統,此時實際上民主黨已成為代表奴隸主利益的政黨。1857年最高法院作出斯科特判決案,其法律涵意是使奴隸制的規模推向全國。
1859年布朗領導的反奴隸制的武裝起義被鎮壓。1860年總統選舉中,共和黨候選人林肯獲勝。蓄謀叛亂已久的南部奴隸主集團決定脫離聯邦,並於1861年2月另行成立宣布維護奴隸制的南部同盟。
重建時期
南北戰爭以聯邦勝利宣告結束。1865年4月14日;林肯遇刺,副總統約翰遜繼任總統。開始了重建時期。
重建時期是指南北戰爭結束後對南部社會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改造與重新建設時期的通稱。其歷史任務是用政治和立法手段鞏固和擴大內戰成果,在南部各叛亂州重新建立忠於聯邦的州政權,恢復南部各州同聯邦的正常關系,重建並鞏固聯邦的統一。
林肯早在1863年12月8日就在《大赦與重建宣言》中提出寬大和解的重建綱領,並於1864年春到1865年春之間,在路易斯安那、弗吉尼亞、阿肯色和田納西4個州開始付諸實施。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美國歷史
㈩ 什麼叫暴民政治
暴民政治,又稱多數人暴政、多數人暴力、群體暴政。它是指議會中絕大多數的席次聯合強制通過政策,進而侵損到少數人的權益,則稱多數人暴政。如美國白人早期長期壓迫黑人。
它是以缺乏判斷力的群體為主體的民主制度,而這樣的民主為了迎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往往做出的所謂「缺乏判斷力」是具有相對性的概念。民主主體是大多數社會成員,而社會精英是少數成員,在精英眼中,大多數社會成員都是「缺乏判斷力的」。
(10)民粹主義司法擴展閱讀
防止多數人的暴政的兩個方法:
1、多數人權威與個體公民或者少數人之間建立一個緩沖地帶。這個緩沖地帶由無數的公務員和法官構成,使得多數人不可能真正有能力傷害到少數人。他說:「全國的多數,盡管其激情動人,其倡議振奮人心,也無法在全國各地以同樣方法在同一時間使全體公民服從它的意旨。
當代表多數的中央政府發布國家命令時,必須責成一些官員去執行命令,但這些官員並不總是隸屬於它,它也不能每時每刻予以指導。因此,鄉鎮和縣的行政機構就像一座座暗礁,不是延緩了代表人民意志的命令的流速,就是使命令流錯了方向。」
2、通過司法權威防止民主暴政。托克維爾說:「美國人賦予法學家的權威和任其對政府施加的影響,是美國今天防止民主偏離正軌的最堅強壁壘。」
相對於一般不懂法律的民眾而言,法官更加熟悉法律程序、法律規則,盧梭認為民眾會被蒙蔽,所以眾意不可靠,實際上這是一個職業分工問題,就像法官不能夠去當足球裁判一樣,因為足球的規則法官不懂,在訴訟過程中也一樣,民眾不可能像法官那樣懂法,因此民眾作為旁觀者在案件審理中不一定是被蒙蔽而認識錯誤。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 多數人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