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典侵犯隱私數據

民法典侵犯隱私數據

發布時間: 2021-12-21 05:34:40

民法典關於隱私權的規定是怎樣的

自然人享有隱私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泄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
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願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
《民法典》(2021年1月1日生效)第一千零三十四條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
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的各種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電子郵箱、健康信息、行蹤信息等。
個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適用有關隱私權的規定;沒有規定的,適用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

② 民法典規定夫妻之間看對方工資條算侵犯隱私嗎

不算侵犯隱私,二人工資屬於婚後共同財產。夫妻對共同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的約定,對雙方具有法律約束力。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約定歸各自所有,夫或者妻一方對外所負的債務,相對人知道該約定的,以夫或者妻一方的個人財產清償。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條規定: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工資、獎金、勞務報酬,生產、經營、投資的收益,知識產權的收益,繼承或者受贈的財產,但是本法第一千零六十三條第三項規定的除外;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為夫妻的共同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

③ 民法典,私自拍照他人並發到抖音上違法嗎

④ 民法典規定夫妻之間翻看對方手機算是侵犯隱私嗎

夫妻之間翻看對方手機徵得對方同意的不算是侵犯隱私,但如果屬於強制翻看或者偷看屬於侵犯隱私。
我國《民法典》(2021.1.1生效)一千零三十二條規定,自然人享有隱私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泄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願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

⑤ 民法典公開感謝信是否侵犯隱私權

民法典公開感謝信侵犯了隱私權。隱私是指個人的私生活,包括個人生活和行為上所不願公開的一切秘密,隱疾、住所、電話等都屬於法定的隱私范圍。每個公民都有保護其隱私的權利,它要求任何組織和個人非經合法程序和途徑都不得擅自宣揚和泄露。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六條
行為人造成他人民事權益損害,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

⑥ 民法典規定網路隱私侵權怎麼判

民法典規定網路隱私侵權的,一般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如果造成嚴重後果,觸犯刑法的,還應承擔刑事責任。
【法律依據】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二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一)寫恐嚇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脅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
(三)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企圖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處罰的;
(四)對證人及其近親屬進行威脅、侮辱、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
(五)多次發送淫穢、侮辱、恐嚇或者其他信息,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的。

⑦ 民法典隱私權有哪些侵權行為

依據我國相關法律規定,自然人享有隱私權。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權利人明確同意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泄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零三十三條
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權利人明確同意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實施下列行為:
(一)以電話、簡訊、即時通訊工具、電子郵件、傳單等方式侵擾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寧;
(二)進入、拍攝、窺視他人的住宅、賓館房間等私密空間;
(三)拍攝、窺視、竊聽、公開他人的私密活動;
(四)拍攝、窺視他人身體的私密部位;
(五)處理他人的私密信息;
(六)以其他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

⑧ 民法典如何認定侵犯隱私權

民法典認定侵犯隱私權是指任何組織和個人非經合法程序和途徑都不得擅自宣揚和泄露。隱私是指個人的私生活,包括個人生活和行為上所不願公開的一切秘密,隱疾、住所、電話等都屬於法定的隱私范圍。每個公民都有保護其隱私的權利。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條
自然人享有隱私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泄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
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願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

⑨ 民法典侵犯隱私權怎麼界定

民法典侵犯隱私權的界定是:
1、行為存在法益侵害性;
2、存在客觀的、現實的侵害隱私權的損害事實;
3、侵害隱私權的因果關系。它是指侵害隱私權的違法行為與隱私損害事實之間的內在的必然的符合規律的聯系;
4、侵害隱私權的行為人存在主觀過錯。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條
自然人享有隱私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泄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
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願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

熱點內容
公安禁閉條例 發布:2025-08-18 05:16:45 瀏覽:390
因相關法律法規該商品無法海淘 發布:2025-08-18 05:16:37 瀏覽:546
來賓興賓區民法院 發布:2025-08-18 05:08:40 瀏覽:481
為什麼精神病不用負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18 05:01:43 瀏覽:165
贈予與遺囑婚姻法 發布:2025-08-18 05:01:40 瀏覽:689
1980年婚姻法年齡 發布:2025-08-18 05:00:40 瀏覽:121
陳敏子律師 發布:2025-08-18 04:56:52 瀏覽:829
電子工資單法律效力 發布:2025-08-18 04:38:40 瀏覽:862
法治安全徵文 發布:2025-08-18 04:34:20 瀏覽:837
國家司法部門 發布:2025-08-18 04:17:16 瀏覽: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