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民法典
A. 跪求關於蒙古國法律的書籍 最好是電子版本關於商法稅法的
http://www.sailingo.cn/information/mongolia-laws.htm
蒙古國外國投資法
B. 英美合同法和我國合同法的區別有哪些
一、關於法律適用范圍的比較
1、通則的適用范圍
我國1999年頒布的《合同法》與國際私法協會公布的《國際商事合同通則》(以下簡稱通則)[1]有一定關聯性,通則的有些規定,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都是可以適用的。我國《合同法》第126條規定,「涉外合同的當事人可以選擇處理合同爭議所適用的法律,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涉外合同的當事人沒有選擇的,適用與合同有最密切聯系的國家的法律。」 該條規定與通則前言第2款規定一致,即在當事人一致其合同受通則管轄時,適用通則。因此,我國當事人在與涉外當事人簽訂合同時可約定適用通則。該通則比《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公約》適用范圍要更寬泛得多,具有相當的靈活性。除國際商事合同外,該通則也可替代國內法適用。如前言第4條規定,「當無法確定合同的適用法律對某一問題的相關規則的,通則可對該問題提供解決辦法。」 該條規定旨在說明,即使合同是由某一特定國內法管轄,但對案件解決遇到困難的時候,可以從通則中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以往我國的司法實踐在處理案件遇到困難時,一般求助司法解釋、學理解釋,還有專家論證。現在通則關於交易糾紛的一些規定又給我們開辟了解決糾紛的途徑。通則不是國際公約,不具有強制性,適用與否完全可依當事人的意思選擇,但是要明確的是,通則是由近20個國家的法律專家對國際交易的規則進行潛心研究的成果,具有很強的適用性和可操作性,它較之國際貨物買賣公約適用范圍要寬泛得多。參照通則的有關規定,可為我國《合同法》的立法與適用拾遺補缺。通則的寬容之處在於,任何規定都不得限制根據有關國際法原則而應適用的強制性規則的適用,無論這些理制性規則是國家的、國際的還是超國家的(1.4條);除通則另有規定外,當事人可以排除通則的適用,或者減損或改變通則任何條款的效力。因通則所具有的這種非強制性,當事人根據各自的情況既可以排除或部分排除該原則適用,使之更適合於當事人的特殊交易需要。「凡屬於通則范圍之內但又未被通則明確規定的問題,應盡可能地根據通則確定的基本原則來處理」(1.6),這就給我們在實務中遇到法律障礙的時候提供了有益的鑒鏡。
2、關於格式條款的理解與適用
《合同法》關於格式條款共有三個條款,從表面上看對出具格式合同一方不利,但在司法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不少,非但起不到保護非格式合同一方,而且往往成為出具格式合同免責的武器。《合同法》第39條規定,「採用格式條款訂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並採取合理的方式提請對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責任的條款,按照對方的要求,對該條款予以說明」;第41條「對格式條款的理解發生爭議的,應當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釋。對於格式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應當作出不利於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格式條款和非格式條款不一致的,應當採用非格式條款。」 格式合同亦稱定式合同或標准合同,對於同一種類、性質並且重復交易的行為,採用標准文本,既節約了交易成本、洽談時間、條款的爭議,也有平等待人的「鏡像」。這是人們通過長年累月的交易總結出來的經驗,對此應予肯定。但是格式合同的弊端也很多,一是不允許當事人協商和修改(如借款合同、租賃合同、保險合同、房屋買賣合同等);二是絕大多數條款,特別是免責條款都對出示格式合同一方有利,在某種程度上屬於強奸民意。而締約的另一方往往是弱勢群體,對某些條款即使不同意,但迫於急需無奈,也只有違心簽字;三是有些專業術語,作為締約的另一方難以理解,糊里糊塗簽了字;四是這類合同都是出具格式合同的一方代理人或中介人代辦,但這些人為了急於收取代理費或中介費的功利目的,常常會對另一方作虛假承諾。對於格式合同最為人們詬病的是保險合同。無論是人壽保險還是財產保險,都是在計劃經濟條件下的部門立法,其目的並不在於「保險」,而在於「圈錢」。所以保險合同糾紛頻繁出現,投保人屢受拒賠之苦。筆者經常承辦這類案件,對於法律上的障礙困惑費解。
首先,所謂通常理解,可以說公說公的理,婆說婆的理,無任何標准,這又給法官提供了自由裁量的空間,誰送禮多,誰就獲勝。投保人是弱勢群體,縱然滿身是嘴,也難抵法官的「通常理解」。比如前例中的重大疾病保險合同的心臟病(心肌梗塞)一條,投保人和保險人完全可以各執一詞。投保人稱心率過速是心臟病的一種,保險人抗辯說,按通常的語法理解,這里的心臟病僅指心肌梗塞。從字面上看,保險人是有道理的,因為按照中國語法習慣的心臟病,只是特指括弧里的「心肌梗塞」,這本身就會使法官處於兩難境地,在實務中肯定會產生不同的理解和詮釋。
我們認為通則對於確認格式合同條款效力的規定倒是切中時弊:第2.20條(1)如果標准條款中某個條款是對方不能合理預見的, 則該條款無效, 除非對方明確地表示接受;(2)在確定某條款是否屬於這種性質時, 應考慮到該條款的內容、語言和表達方式。第3.10條:(1)如在訂立合同時,合同或其個別條款不合理地對另一方當事人過分有利,則一方當事人可宣告該合同或個別條款無效。除其它因素外,尚應考慮下列情況:(a)該另一方當事人不公平地利用了對方當事人的依賴、經濟困境或迫切需要,或者不公平地利用了對方當事人的缺乏遠見、無知、無經驗或缺乏談判技巧的事實,以及(b)合同的性質和合同的目的。(2)依有權宣告合同無效一方當事人的請求,法院可修改該合同或條款以使其符合公平交易的合理商業標准。(3)依收到宣告合同無效通知的一方當事人的請求,法院也可以如前款所述修改該合同或該個別條款,條件是該方當事人在收到通知後,並在對方當事人依賴該通知行事以前及時告知發送通知一方當事人。本章第13條(2)款的規定相應適用。」 我們認為,《通則》這些條款勝過《合同法》關於格式合同的所有條款,為此,我們建議關於在將來的《合同法》的司法解釋中應將《通則》條款納入國內法,這對於格式合同的糾紛處理將大有裨益。
3、關於合同的效力
《合同法》第52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我們認為,對於上述合同規定無效,非但不能保護另一方(守約方)的合法財產利益,恰恰減輕了對不法民事行為人的懲罰力度。對此應借鑒通則第3.3條:(1)合同訂立時不可能履行所承擔義務的事實並不影響合同的效力。(2)合同訂立時一方當事人無權處置與合同相關聯之財產的事實本身並不影響合同的效力。通則規定的即使是自始不能履行的合同,如一方當事人已將所有的房屋出賣給另一方並已過戶,在合同已無法履行的情況下,並不影響合同效力,判令違約方承擔違約責任並賠償損失。在一方當事人將無權處置他人的財產的情況下,也不影響合同效力。這就是對擅自簽訂合同坑害他人的所謂不道德的人予以懲罰,對於欺詐、脅迫等致合同無效的條款,通則的規定也有利於受害人一方。請看通則第3.11條:(1)如欺詐、脅迫、重大誤解或一方當事人錯誤歸因於第三人,或為第三人知道或理應知道,而第三人的行為由另一方當事人負責,則可宣告合同無效,其條件與由另一方當事人本身簽訂的合同宣告無效的條件相同。(2)如欺詐、脅迫或重大懸殊歸因於第三人,而其行為不由另一方當事人負責,如果另一方當事人知道或理應知道此欺詐、脅迫或重大懸殊,或者在合同宣告無效時還未本著對合同的信賴行事,可以宣告合同無效。這兩條較優於合同法的地方在於:第一,對於合同的有效與否的決定權由守約一方決定。可以承認有效,也可以宣告無效,合同的效力不是由法律規定。第二,守約方宣告無效是對另一方的嚴厲懲罰。因為該條所謂的欺詐,其原因並不在於締約的一方,而在於第三方的原因,這與合同法第52條之規定大相徑庭。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法律規范也屬法律文化,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應當根據國情合理繼受、過濾和消化對我們有益的立法理念,這應當成為我們的共識。關於格式合同的效力,除《通則》可資借鑒外,其他大陸法系國家的規定也可參考。如德國《民法典》第138條第2款將「程序性的」和「實質性的」公平標准合而為一:(1)合同履行和相對履行之間「明顯地不相稱」,(2) 並且一方當事人「通過利用另一方當事人的困境、缺乏經驗、缺乏判斷力或無重大的決斷力」而達成的合同,則合同無效。 [2]以色列對格式合同(標准合同)的限制更為嚴格,該國《合同法》第14條規定,「就契約文句之全部參酌其他情事檢討後確信限制文句對顧客不利,或給予供給等以有危害顧客之虞之利益等,證明該文句之全部或一部為無效」。[3]世界各國對格式合同的免責條款有的稱為「灰色條款」,有的稱「黑色條款」,對此效力都作了嚴格的限制,這符合20世紀以來的照顧弱者的立法潮流,對合同自由原則進行了修正,為此有學者將當前的時代稱為「從契約到身份的回歸」 的時代,頗有幾分合理之處。 因此,筆者建議在未來修改合同法或作出司法解釋時,將格式合同對另一方當事人不利的免責條款,規定法院可以直接認定無效,這比所謂通常「理解」更為有利於保護弱勢群體。
二、關於要約與承諾的比較
我國《合同法》借鑒通則最多的部分是要約和承諾的方式部分,即第1條—31條、34條,共計20條之多。這部分條款涵蓋要約、要約邀請、要約的撤回、要約的撤銷、承諾及承諾的期限及撤回等。通則關於要約和承諾計有12條,即2.1—2.12。兩者內容大致相仿,但有些差異是值得重視的。《合同法》第13條,「當事人訂立合同,採取要約、承諾方式」。通則第2.1條規定,合同可通過要約的承諾或通過當事人能充分表明其合意的行為而成立。但《合同法》對合同的訂立方式只採用要約、承諾方式似乎絕對,也不大符合人們的交易習慣,而《通則》在要約和承諾之外加上「可通過當事人的能充分表明其合意的行為而成立」則寬容和豁達,而且囊括其他所有的合意行為。僅此一點,合同法就稍遜一籌。市場交易的實踐表明,所有的合同並不都是要約和承諾達成的。關於通則乃至其他民法典在訂立合同方式局限於要約和承諾的錯誤已被德國法學家海因?克茨所發現。這位德國民法學家尖銳地指出各國立法的偏頗,「近來很多民法典規定,要約和承諾是合同訂約的惟一方式」,這是錯誤的和非理性的。他認為,訂立合同的要約和承諾的規則基本上是從18世紀發展起來的。《葡萄牙民法典》和《奧地利民法典》幾乎沒有涉及這一問題,在《法國民法典》中根本沒有提及。但是,近年許多國家的民法典都規定了要約和承諾是訂立合同的唯一方式。如《德國民法典》第145條「向他人發出訂立合同的要約的人,受要約約束,但要約人已排除要約的約束力的除外」 ;第147條「(1)向在場者發出的要約,只能立即承諾之……(2)向不在場者發出的要約,只能到要約人在通常情況下可預期收到答復時為止承諾之。」 [4] 《瑞士民法典》第5條,「向不在場當事人發出的,沒有承諾期限的要約,在要約人收到以合理方式在合理的時間內送達的承諾之前,要約有效。要約人可以推定其要約在合理的時間內到達要約人。在合理時間內發出的承諾,但到達要約人時遲到的,要約人應當立即將比情況通知對方。否則承諾產生法律效力。」 [5] 2002年第1版第2頁的《日本民法典》第521條、第522條也有此規定。荷蘭1892年新修改的債法總則第217條,「合同經要約和承諾而成立,」 [6] 也只能通過要約和承諾才能訂立合同。義大利、蒙古等國也都未忽視要約和承諾這個20世紀最新的合同法范疇。除大陸法系國家民法之外,英美國家大都把要約作為合同訂立的一個要素,盡管各國合同法理論或實務中對要約稱謂有所不同,諸如投價、發盤、建議等,對承諾的稱謂在各國貿易實務中稱為「還盤」等。[7] 我國《合同法》借鑒通則最多的也是在關於訂立合同須有要約和承諾的方式方面。筆者上引的德民、瑞債均指要約和承諾是指「不在場」的情景下才適用。我國《合同法》實際上根本沒有必要必須將「同意」寫進要約和承諾中,因為雙方當事人是面對面地訂立合同。這是我國《合同法》食洋不化,照抄照搬,違反人們交易習慣的結果。在羅馬時代,合同義務原本是以訂立契約為目的確立的。訂約時雙方當事人都需要親自到場,即使這種手段被放棄,一般來說合同的訂立仍需要雙方當事人在場。……因此,羅馬法學家從未認為有必要將「同意」用要約和承諾這兩種陳述方式單獨地表示出來。這種需要中介在可信賴的郵政服務出現和遠距離訂閱合同成為可能之後,才成為可能,這就是德民和瑞債指的雙方當事人不是面對面的「不在場」的情況下才適用要約和承諾。如果將所有的交易都定格在要約和承諾的一種方式上,這是錯誤的。毫無疑問,在許多業已訂立的合同案件中,任意將一方當事人的行為視為要約而把另一方當事人的行為視為承諾是不可能,也是不現實的。我們以土地買賣為例,其文件已起草並已公證,並由雙方當事人同時簽字,因此,很難說一方當事人向另一方當事人發出了要約,且另一方當事人表示了他的「承諾」 ;再如,一位消費者用現金買一包香煙時,顯然,雙方當事人是在訂立協議。但是,將整個程序分解為「要約」和「承諾」,並討論賣方交付一包香煙是否就算作出了「要約」和「承諾」 ,賣方交付一包香煙是否就算作出了「要約」,或買方在收款處交付了現款是否就算作出了「承諾」,這幾乎是沒有什麼用處的,或許對新任律師有些用處。在強行將合同訂分立為「要約」和「承諾」時,另一難以處理的情形是,相對方向的建議和反建議在進行長時間的協商談判後才達成協議,在合同成立時,很難作出明確決定,但是那種認為合同應通過要約和承諾訂立的思想對於完成任務毫無意義。[8] 除此之外,筆者認為,訂立合同從理論上講,有要約和承諾是成立的。但對於面對面的交易行為,很難界定哪一方是要約,哪一方是承諾。如律師與當事人談代理費的數額時,通常是在討價還價過程中達成的代理協議。比如就某一收費標准,律師提議按標的額的5%收費,委託人說太高能否按3%,律師說不行,最少也得按4.5%,雙方最後達成按財產比例的3.5%收費。這種討價還價中有要約,有反要約(新的要約);有承諾,有否定承諾,雙方在訂立合同時,互有要約和承諾,兩種方式混合在一起,很難分得清何者為要約,何者為承諾。當然,在人對機器或物發生交易的場合,如自動售貨機、投幣買地鐵票、在賓館使用備用的特殊物品如安全套等,只要開封,就可視為承諾。物品上標明的價款是要約,投幣或開封視為承諾,這是簡易的交易,但是大量的交易遠非如此簡單。再如,建築工程合同的訂立則更為復雜。一般認為,招標公告是要約邀請,建築施工單位前去投標是要約,招標人接受投標是承諾,一旦接受,合同便正式成立。[9] 筆者對這種認識不敢苟同。在司法實踐中,招投標僅是建設工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整個建設施工合同中的一個鏈條,就投標人前去投標而言,因投標人數眾多,在未開標之前,尚未涉及建設項目實體內容,即未涉及項目、價款、履行方式等合同主要條款情況下,合同即使是成立了,也是無內容的。按照我國《招投標法》規定,建設工程招投標有如下環節:招標(公開招標和邀請招標)→投標→開標→評標→中標→發中標通知書→簽訂建設工程合同。建設部標准合同文本第二部分「通用條款」對此有明確的解釋。上述組成部分均為建設施工合同的組成部分。這是一連串的民事行為,最後歸納在一個總的合同之中。若按高爾森教授的觀點,在招投標中,投標人只要前去競標合同就成立了,但一旦未中標,按此邏輯可以告投標人違約了,然而這豈不荒唐?筆者用此案例證明,何為要約、何為承諾並非楚河漢界一目瞭然。至此,我們認為,通則第2.1條的「或通過當事人的能充分表明其合意的行為」合同即成立的規定更加符合交易習慣。德民和瑞民將要約、承諾限縮在當事人不在場的情況下,均有理論的、立法的和實踐的意義。因此,我們在代理具體案件的實務操作時不妨借鑒一下通行的相關規定,以解除法律解釋上的困惑和障礙。
三、締約過失:先合同責任、後合同責任、侵權責任?
對於締約過失責任,是合同責任、非合同責任,還是侵權責任,目前在理論界尚存爭議。締約過失責任理論是由德國目的主義法學家耶林於1861年發表的《締約上的過失、契約無效於未臻完全時的損害》這篇著名的論文中創立的,被譽為法學上的重大發現,填補了法學上的盲區,其基本內容是指一方違反先合同義務,給另一方當事人造成信賴利益損失時應承擔民事賠償責任。這個理論得到了世界范圍內的承認。1994年通則第2.15條(惡意談判)規定:(1)當事人可以自由進行談判,並對未達成協議不承擔責任;(2)但是,如果一方當事人以惡意進行談判,或惡意終止談判,則該方當事人應對因此給另一方當事人所造成的損失承擔責任;(3)惡意,特別是指一方當事人在無意與對方達成協議的情況下,開始或繼續進行談判。
對於締約過失責任,《歐洲合同法通則》稱之為磋商過程中的責任。該通則與國際商事合同通則的締約過失關於惡意談判中的第2.301條1——3項,第2.302條關於保密義務的規定幾乎完全一致,這充分說明了國際商事游戲規則的趨同化乃大勢所趨,人類的文明成果可以相互吸納互為消長。[11] 誠如德國法學家海因?克茨在《歐洲合同法》德文原著前言中所預言的那樣:如果說歐洲在經濟方面必然要形成統一的單一市場的話,那麼毫無疑問,歐洲的私法起碼在某種程度上勢必要統一起來,那一天終會來臨,鴻溝將會被填平。[12]這是智者之識。筆者認為何止歐洲,在將來的某一天世界會統一於一個游戲規則,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我們樂觀的期待著這一天的到來。我國《合同法》不僅成功的消化了耶林的締約過失理論,而且在借鑒了通則的基礎上還有一定的發展。
締約過失的前合同義務的體現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1)假借訂立合同,惡意磋商;(2)故意隱瞞重要事實或提供虛假情況;(3)未盡協力義務;(4)未盡先義務,以及未盡保密義務。
締約過失後合同義務體現在第58條,即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後,因該合同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受到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這就是梁慧星先生所講的「合同關系雖然消滅了,法律仍要求當事人負某種義務,違反了這種義務就要承擔責任。這個責任不屬於侵權責任,也不屬違約責任,類似合同義務。」 [13]
除此之外,還有後合同義務,即附隨義務。該義務在締約前存在,在合同權利義務終止後也存在,合同法第92條對此作了明確規定,即合同權利義務終止後,當事人應當根據誠實信用原則,根據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辦、保密義務。我國《合同法》所提出新的規范,並未將締約過失責任局限在締約前的通則之中,而是根據市場交易的復雜性,加大了保護交易安全、懲罰違約的力度。遺憾的是,有的論文在2006年還引用明顯過時的觀點,[14] 仍局限在締約前的過失責任范圍內,這就落後於我國《合同法》何止十萬八千里!所謂締約過失責任,德國法稱為先合同責任,它搖擺於合同法和侵權法之間。在締約過失責任產生之初,關於應當將其置於何種責任之下的爭議便開始了。迄今為止依然爭論未休。據筆者歸納,在大陸法系之間關於締約責任有三種歸屬方式:第一種方式為先合同義務,德國自2002年起將締約過失納入了合同法的框架之內(見《德國民法典》第311條第2款和第3款),其可歸納有如下原則:注意義務、信賴責任、附隨義務、保護義務。如一方違反上述義務,則承擔原合同可得利益。案件類型有締約前的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害,受損義務導致合同終止等。 締約過失理論付諸於司法實踐始於德國1911年的一宗「油毯」判例。帝國法院在該案中將適用於合同責任的規則延伸到了與侵權責任更為相關的事實上。一位女士走進一家商店,在購買了許多商品後,向店員說明要買一卷油毯。店員從貨架上抽出她要買的一卷油毯時,不小心讓另外兩卷油毯從貨價上滾落下來,砸傷了這位顧客和她的兒子。帝國法院將合同原則適用於這一案件,並論證說:原告是帶著購買油毯的意願走進這家商店的。因此在雙方之間便產生了導致銷售者應當保護消費者的特定關系。違反此義務,便應當承擔合同損害賠償的責任。由此引發的是,合同責任原則究竟能夠在多大的程度上適用於侵權事實領域?德國法官的論證表明,假如人們走進一家商店在收銀台前等候過程中卻踩在乳酪上而滑倒在地板上,合同責任應當包括這種侵權行為。依據油毯一案,若第三人與意在締結合同之人之間存在某種特定關系,則注意義務則可能延伸到第三人身上。[15]我國近年也多有這種判例,如上海一家書店一學生從電梯掉下摔傷;北京一旅客雨天在飯店門前滑倒摔傷等,都是按締約過失對待的。 梁慧星教授也舉過一個商場因工作人員疏忽未蓋地下室蓋板,將一顧客脊骨損傷的案例,也稱之為締約過失責任。這是將締約過失責任擴大化的傾向,值得商榷(下文將涉及該問題)。第二種方式為侵權行為。如2002年9月17日歐洲法院在判決中認為,根據國際管轄法,惡意終止合同磋商的損害賠償責任應由《布魯塞爾條約》第5條第3款調整。該款的調整對象是侵權行為或類似行為。將違反誠信原則、惡意終止合同磋商歸屬於侵權法,法國、比利時及盧森堡等多國持此觀點。法國主流觀點認為先合同責任屬於侵權性質。1988年法典對此法律觀點予以確認。比利時法學界的立法觀點同樣傾向於合同責任歸於侵權責任之中,盧森堡法律體系主流觀點也將先合同責任納入侵權責任之中。第三種方式為將締約過失與侵權責任相區別,其代表性的國家是希臘。其民法典採取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態度,該是什麼就是什麼,不將所有先締約出現的損失或侵害都往締約過失籃子里裝。《希臘民法典》第197-198條依據締約的目的來界定何為締約過失、何為侵權行為。該法典首先承認締約過失的賠償責任,對誠實信用原則在合同和先合同的首要地位予以確認,並創造健康的商業交易關系。對此,法學家們舉例說,假使某人走進一家商店打量陳列的商品,或走進一家餐館找位子,並不屬於希臘所理解的締約過失責任范圍,因為他們與合同標的之間沒有任何內在聯系。對學者們經常引述的德國法院判決的締約過失案例,如「亞麻油地氈案」、「顧客香蕉皮滑倒案」、「菜葉案」,[16]希臘法學家認為應當適用侵權法,而不是締約過失責任,所說締約過失應為締約時違反誠實信用原則,惡意磋商或違反保密義務等才符合締約過失構成要素。對此觀點,筆者甚表贊賞。現略陳述淺見如下:
首先,要認定是否屬締約過失責任,應按締約過失理論和通則、合同法的觀點和規范去把握,即本文前面引用的如惡意磋商、隱瞞真相、協力義務、告知義務、附隨義務等。如違反這些原則性規范可以確認締約過失責任。第二,要依照當事人是否有締約之目的認定是否確屬締約過失責任。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在節假日或閑暇時,逛商店習以為常,有購物的,也有以消遣為目的的(不在少數)。第三,要把握締約過失法律概念的含義。締約過失責任概念有三層含義:一是締約是前提,無締約的明確目的,即使受到傷害也不能往締約上靠。二是須有過失。過失有兩種含義,一是疏忽大意的過失,二是過於自信的過失。這兩種都不含故意之意。三是在具備前兩個要素的情況下才存在責任承擔問題。只有具備這三個要件,才構成民事行為的締約過失責任。
C. 為什麼有了民法通則還要制定民法典
記者:為什麼有了民法通則還要制定民法典?民法典和民法通則有什麼不同?
梁慧星:《民法通則》既不是民法典,也不同於民法典的總則編。它僅有156個條文,不能起到民事基本法的作用。由於民法通則和各民事單行法是先後陸續制定的,相互之間缺乏協調和照應,社會生活中發生的許多案件,無論是在民法通則或者單行法上都找不到相對應的裁判規則,於是最高法院不得不制定許多批復和解釋,甚至借解釋的名義創設法律規則。通過法院創設規則裁判案件,不利於法律的統一。
我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是從發展市場交易開始的,當時的一個口號叫「搞活流通」,調整市場交易關系的法律較早受到重視,導致現行民法立法體系中,調整市場交易關系的法律法規(例如合同法、海商法、證券法、保險法),相對而言要完善一些,而調整財產歸屬關系的物權法,未受到應有的重視,明顯薄弱和滯後。至今缺乏關於物權的基本規則、基本制度,例如區分動產和不動產的准則、不動產物權和動產物權發生、變更與消滅的基本規則、物權保護的原則和制度、關於土地使用權的基本規則、關於高層建築區分所有權的基本規則,以及善意取得制度、取得時效制度等。
9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學界一再討論的所謂企業產權界限不清、國有資產流失等嚴重社會問題,均與未及時制定完善的民法典,致社會生活中缺乏規范財產歸屬關系的基本規則有關。
現行民事法律法規,多數是改革開放初期制定的,由於受舊的經濟體制和舊的民法理論的影響,導致若干不適當的法律規則的存在。例如,現行法律法規及實務混淆物權變動與基礎關系的生效,如房屋買賣未辦產權過戶手續,認定買賣合同無效,設定抵押權未辦抵押登記,認定抵押合同無效,嚴重不利於保護交易秩序和當事人合法權益。
記者:請問民法典的制定原因是什麼?
梁慧星: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建立全國統一的大市場,有必要對市場進行宏觀調控和適當限度的管理。但民事法律制度,關繫到公民和企業的民事權利義務的享有和負擔,關繫到市場規則的統一,應當由民法典加以規定,而不應由行政部門和地方政府規定。
由於沒有民法典,許多重要的民事法律制度不完善,因此給行政部門干預民事生活留下很大的空間,造成行政部門通過制定規章、地方政府通過制定地方性法規,限制公民和企業的權利、加重公民和企業負擔及對市場交易設置各種限制和障礙等不正常現象。
法律的發展,是由習慣法到成文法再到法典法。人類歷史上,先後發生過三次民法典編纂熱潮。第一次是發生在6世紀的羅馬法編纂,產生了羅馬法大全;第二次是發生在19世紀的歐洲民法典編纂熱潮,產生了以法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瑞士民法典等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的民法典;第三次民法典編纂熱潮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產生了1992年的新荷蘭民法典、1994年的俄羅斯民法典、1994年的蒙古民法典、1996年的越南民法典、1996年的哈薩克民法典、1996年的吉爾吉斯斯坦民法典、1998年的土庫曼民法典等。現在世界上有110多個國家有民法典。還有若干國家正在制定民法典。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歐洲議會的決議,正在起草一部歐洲民法典。即使美國和加拿大這樣的判例法國家,也有若干個州制定了自己的民法典,如加利福利亞民法典和魁北克民法典。可見,制定民法典是現代法治的一個共同經驗。我國民事法律制度的完善,也應當通過制定民法典來實現。
黨的十五大報告確定要在2010年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按照構想,這個法律體系應當是一個金字塔形的結構,最上層是作為國家根本大法的憲法;其次是民法、刑法、民訴、刑訴等各基本法;再其次是各特別法;下面則是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其中,憲法和民法、刑法、民訴、刑訴等基本法應當制定成文法典。迄今,憲法、刑法、刑訴法、民訴法均已制定了成文法典並在八屆全國人大期間進行了修訂,惟獨民法未制定法典,只有一個民法通則和各單行法。
雖說民法通則及各民事單行法,在保障公民和企業的民事權利、規范市場交易秩序、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和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極其重大的作用,但民法通則畢竟不能起到民法典的作用,許多重要的、基本的民法制度欠缺,這種情況不能適應市場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要求。中國要建設法治國家,當然要制定自己的民法典。制定一部既符合我國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際,又符合法律發展潮流的,與國際社會相溝通的、完善的、現代化的民法典,是我們現在所面臨的重大立法任務。
D. 民法總則的若干問題有哪些
一、設置民法總則的理由
中國民法典設置第一編民法總則,是民法學者的共識,且立法機關已經啟動民法總則立法。
二、民法總則的結構
按照多數立法例,民法總則編,以「人」、「物」、「行為」為中心,形成「人-物-行為」三位一體的結構。
三、第一章「一般規定」
(一)概說
民法典總則編是否設置「一般規定」,有不同立法例。如德國民法典總則編,第一條就規定「人」的權利能力,並沒有「一般規定」。但屬於德國法系的其他民法典,如俄羅斯民法典和蒙古民法典的總則編,均設有「一般規定」。在總則編設置「一般規定」,不僅能夠使民法典體系完整、邏輯謹嚴,其重大意義更在於,為民法典體系乃至現代法治奠定根基。設置「一般規定」,也是中國民事立法的慣例。
遵循中國民事立法的慣例,根據民法理論並參考國外立法例,設立第一章「一般規定」,下設三節:第一節立法目的與調整范圍;第二節基本原則;第三節民法的適用。
(二)民法調整范圍
條文:「本法調整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團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范圍甚寬,包括物權關系、債權關系、知識產權關系、遺產繼承關系,法人、非法人團體不能參加家庭生活,也就不能成為遺產繼承關系的主體。本條規定民法的調整對象,包括自然人之間的人身關系,以及自然人、法人、非法人團體之間的財產關系。
(三)民事權利的保護原則
條文:「民事權利受法律保護,非基於社會公共利益的目的並根據合法程序,不得予以限制。」
本條規定有兩個方面:一是確立民事權利受法律保護的基本原則,二是確立對民事權利予以限制的條件。依據本條規定,法律保護民事權利為基本原則,於具備法定條件時對民事權利予以限制,是這一基本原則的例外。須特別說明的是,對於人身權利,民法典不能規定任何限制。所謂於具備法定條件時對民事權利予以限制,僅指民事權利中的財產權利。
(四)法律適用的原則
條文:「民事關系,本法和其他法律都有規定的,應當優先適用其他法律的規定;本法和其他法律都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既沒有法律規定也沒有習慣的,可以適用公認的法理。
前款所稱習慣,以不違背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的為限。」
四、第二章「自然人」
(一)概說
與民法通則不同的是,本章沒有規定作為民事主體的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和個人合夥。個體工商戶和農村承包經營戶均非准確法律概念。所謂個體工商戶,為從事工商業經營活動的自然人在工商登記時的類別,其有可能是一個人,也可能是二人以上的家庭成員;農村承包經營戶是在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基礎之上形成的一種稱謂。個體工商戶如為一人經營,應為從事經營活動的自然人個人(在商法學上稱為「商自然人」),如為二人以上共同經營,則其性質應為合夥。農村承包經營戶與之類似。其參加經營活動所涉及的有關規則,或者適用民法關於自然人(商自然人)的規定,或者適用有關合夥的規定,或者適用有關非法人團體的規定。
(二)胎兒利益的保護
條文:「凡涉及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
涉及胎兒利益保護的事項,准用本法有關監護的規定。
胎兒出生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視為自始不存在。」
人的權利能力始於出生,則出生前之胎兒,尚未成為法律上的人,自不享有權利能力,不得為民事權利之主體。但若嚴格貫徹此一原則,勢將對行將出生之胎兒保護不周,不無違反人情之虞。因此,從羅馬法以來,關於胎兒利益之保護,成為民法一大問題。
(三)關於人格權
立法例關於人格權的規定大致有五種模式:一是在債權編的侵權行為法部分設置人格權保護的規定,如1896年德國民法典、1896年日本民法典;二是在總則編或人法編的自然人一章規定人格權,不在侵權行為法中設保護人格權的特別規定,如1992年荷蘭民法典、1994年修正後的法國民法典、1994年魁北克民法典;三是在總則編或人法編的自然人一章規定人格權,同時在債權編的侵權行為法部分規定侵害人格權的侵權責任,如瑞士民法典、葡萄牙民法典、加利福尼亞民法典、匈牙利民法典、立陶宛民法典、我國台灣地區民法典、我國澳門地區民法典、1959年的德國民法典修正草案;四是在總則編的權利客體一章規定各種人身非財產利益,同時在債權編的侵權行為法部分規定侵害人格權的侵權責任,如俄羅斯聯邦民法典、白俄羅斯民法典;五是單獨設人格權編,僅有2003年烏克蘭民法典。
(四)對遺體、遺骨的保護
條文:「自然人死亡後,其遺體由本人的親屬負責火化、埋葬,但不得進行使用、收益或者其他處分。
禁止對遺體、遺骨進行損害或者侮辱。」
實際生活中,非法侵害自然人遺體、遺骨的案件時有發生。民法在保護自然人身體權及其他人格權的同時,有必要對自然人死亡後的遺體、遺骨的保護作出規定。依照民法學說,自然人死亡後的遺體、遺骨,屬於一種特殊的物,唯供作埋葬、祭祀之特定目的。除根據死者生前願望將遺體捐獻醫療機構,供作醫學研究目的之用外,禁止對遺體、遺骨之轉讓和拋棄。同時禁止對遺體、遺骨的損害和侮辱。對自然人的遺體、遺骨進行侵害或者侮辱,加害人應當對死者近親屬承擔侵權責任。
(五)對死者姓名、肖像和名譽的保護
條文:「禁止以侮辱、誹謗、貶損、醜化等方式侵害死者的姓名、肖像和名譽。」
(六)民事行為能力由「三分法」改為「二分法」
(七)成年障礙者的民事行為能力
條文:「成年障礙者實施法律行為,應當由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法定代理人同意,但購買日常用品或者與日常生活相關的行為除外。」
(八)失蹤宣告和死亡宣告
宣告死亡制度與宣告失蹤制度,程序設計頗類似,但目的不同。宣告失蹤制度的目的,僅在於解決失蹤人的財產管理問題,並不能夠解決因失蹤引起的民事法律關系的不確定狀態。宣告死亡制度,是按照法定程序,由法院宣告失蹤人為「已死亡」,並以此為根據,發生與自然死亡同樣的法律後果,因此消除因自然人失蹤而引起的民事法律關系的不確定狀態。以現行民法通則關於宣告失蹤制度和宣告死亡制度為基礎,結合最高人民法院有關司法解釋及裁判經驗予以完善。例如,關於死亡宣告制度,明文規定死亡宣告申請人無順序限制,並增加關於人民檢察院提出死亡宣告申請的規定。
(九)宣告死亡的法律效果
條文:「宣告死亡發生與自然死亡相同的法律效果。」
關於死亡宣告的效力,約有四種學說:其一,死亡宣告的效力,僅及於財產關系。依此說,則身份關系不受死亡宣告的影響。此為德國普通法時代之通說,泰國民法原采此說。其二,死亡宣告的效力,不僅及於財產關系,並及於身份關系。依此說,財產關系、婚姻關系一並消滅。法國民法典、魁北克民法典采此說。其三,死亡宣告的效力,原則上及於一切關系,但婚姻關系須配偶已為再婚,始為解除,如德國民法典。其四,死亡宣告的效力,原則上及於一切關系,但如被宣告死亡的人歸來或生存,則其配偶之再婚無效,如義大利民法典。
(十)死亡宣告及其撤銷對婚姻關系的效果
條文:「被宣告死亡的人與配偶的婚姻關系,自死亡宣告之日起消滅。死亡宣告被人民法院撤銷,其配偶尚未再婚的,夫妻關系從撤銷死亡宣告之日起自行恢復,但其配偶不願恢復的除外;其配偶再婚後又離婚或再婚後配偶又死亡的,不得認定夫妻關系自行恢復。」
五、第三章「法人、非法人團體」
(一)概說
法人是除自然人之外最重要的民事主體。本章在現行民法通則和公司法等法律規定的基礎上,總結司法實踐經驗,參考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立法經驗和理論研究成果,分設六節:第一節一般規定;第二節法人的設立;第三節法人的機關;第四節法人的變更;第五節法人的解散與清算;第六節非法人團體。
(二)法人的分類
傳統民法理論將法人分為公法人與私法人。區別在法人設立的法律根據不同,其理論意義和實際價值,在於公法人之設立須經特別程序、國家對公法人的財產及其活動有特別措施、特別制度,這些特別措施、特別制度,由行政法加以規定。鑒於在民事活動中,無論公法人抑或私法人,其法律地位一律平等,均同等適用民法有關法人制度的基本規則。就民法立法角度言,明示公法人與私法人之區分,實際意義不大。因此,本章遵循民法通則的做法,不區分公法人與私法人。
E. 張寧死亡後,他的子女繼承了他的財產,張寧被稱為什麼,在民法典上
張寧被稱為被繼承人,他的子女稱為繼承人。為什麼張寧稱為被繼承人,通俗來說就是他留下的遺產被他的子女繼承,所以他是被繼承人,繼承該遺產的張寧的子女稱為繼承人
F. 民法上,義務與責任的關系
在一般觀來念看來,民源事義務與民事責任之間不外乎是基礎與保障之關系,即民事責任以民事義務為基礎,以民事主體不履行民事義務為條件;民事責任是民事主體履行義務和實現權利的法律保障,有如此認識足矣,無過多討論之必要。但是通過歷史的追溯,我們發現在羅馬法上,未對民事責任與民事義務加以區別,至德國普通法時代,仍沿襲羅馬法思想,不對義務和責任加以區別。只是在日爾曼法上,民事義務與民事責任有明確的區別。近現代大陸法系民法因受日爾曼法影響,乃對民事義務與民事責任作了明確的區分。我國民法又因繼受大陸法系民法及蘇聯民法思想,從而亦嚴格區分民事義務與民法責任兩個概念。將視野轉至英美法系民法,其與羅馬法相同,亦未對義務與責任加以區別。由是觀之,民事義務與民事責任之關系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認知模式——分離說與融合說。
G. 中國民法典編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 重新啟動民法典編纂對於依法治國的重要性
1、 形成完備的民商事法律規范體系的要求
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其中,要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以及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在民事及商事領域就需要制定民法典,從而使民事活動、商事活動由一整套系統的、完備的、具有邏輯體系的法律來進行規范。
2、 完善市場經濟法律制度的要求
四中全會決定還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必須以保護產權、維護契約、統一市場、平等交換、公平競爭、有效監管為基本導向,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而市場經濟法律制度是民法典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依法治國需完善市場經濟法律制度同樣意味著要加快民法典的制定。
3、 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的要求
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必須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必須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推進嚴格司法。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健全事實認定符合客觀真相、辦案結果符合實體公正、辦案過程符合程序公正的法律制度」。
而民法是規范民事主體行為的規則,民事主體無論在經濟活動中如訂立和履行合同,還是家庭生活中如結婚、離婚,均應遵循。如發生民事糾紛,訴請法院裁判時,法院應以民法作為裁判基準 。因此,通過制定民法典,統一裁判規則,從而使民事案件審理有統一的裁判基準,進而實現「讓人民群眾從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4、對全民進行法律教育的要求
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引導全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發揮法治在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中的作用,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
民法典規定民事生活、商事活動的行為規則,並為法院裁判案件提供法律依據。通過將現行的民法通則及各民事單行法進行科學、系統編纂形成民法典後,必將成為對全民進行民商事法律教育的教科書,也會是增強全民法治道德底蘊、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的有效規范和指引。
二、 重新啟動民法典編纂的可行性
1、 市場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
中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經濟社會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市場經濟體制已確立,市場經濟領域改革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績。 雖然中國的市場經濟還不完善,但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所取得的巨大成績,充分證明了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活力和生命力。
2、 公民的法律素養在不斷提高
經過「六五」普法,公民的法律素養在不斷提高,公民的權利意識及義務意識在不斷增強,公民懂法、守法、運用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已成為一種普遍的行為。
3、 法學理論研究已很深厚
民法典第三次編纂從1979年開始至今已30多年,在這30多年時間里,中國民法學界以梁慧星教授、江平教授、王利民教授等為代表的民法學家們進行了持之以恆、深入、細致的研究,發表了大量的學術文章及著作。對幾種代表性的編纂思路和方案,以及民法典編纂中的一些重大問題,也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和論證,法律研究深厚,成果卓著。
4、法學教育培養了大量的人才
30多年的法學教育,培養了大量的法學人才,人才儲備充分。
5、司法審判積累了大量的經驗
中國在民商事方面30多年的司法審判,積累了大量的審判經驗,也培養了大批具有豐富經驗的民商事法官。同時,法官對於民商事法律規則的不足及各單行法律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也有充分的認識和了解。
6、其他國家的經驗可資借鑒
目前已編纂了民法典的國家及民法典有:法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瑞士民法典、荷蘭民法典、俄羅斯民法典、蒙古民法典、越南民法典、哈薩克民法典、吉爾吉斯斯坦民法典、土庫曼民法典等。據中南政法學院民法典研究所的統計,現在世界上有113個國家有民法典。其中,歐洲32國,南北美洲24國,非洲34國,亞洲23國。此外,還有若干國家正在制定民法典。 中國在制定民法典方面,有大量可資借鑒的經驗。
7、 民法典編纂已具備良好的基礎
在梁慧星、鄭成思、王利明、巫昌楨、唐德華、費宗禕起草的專家建議稿基礎上,經過討論形成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草案》(徵求意見稿),已於2002年12月提交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了第一次審議,並在新聞媒體予以了公布。在此基礎上,結合2002年之後中國民事、商事領域發展的實際,重新啟動民法典的編纂已具備了良好的基礎。
H. 民法典知識產權有幾種
從知識產權與民法典的銜接模式來看,目前世界范圍內主要有三種方式:納入式、糅合式、鏈接式。其中,納入式即將知識產權全部納入民法典之中,使其與物權、債權、繼承權等平行,成為獨立一編,以《俄羅斯民法典》為代表;糅合式即將知識產權視為一種無形物權,與一般物權進行整合,規定在「所有權編」,《蒙古民法典》就是其中一例;鏈接式則是在民法典中對知識產權作出概括性、原則性規定,知識產權仍保留有單獨立法(專門法典或單行法),這種方式以1942年《義大利民法典》為代表。
I. 一生要讀的100本書和一生要去的100個地方有哪些
100本書:
推天道以明人事之書/周易
高華宏闊的史詩典範/荷馬史詩
西方寓言的始祖/伊索寓言
中國道家學說的開山之作/老子
中國先秦時期的網路全書/詩經
兵家韜略之首/孫子兵法
垂範千古的儒家經典/論語
中國史學敘事傳統的開山之作/左傳
初學入德之門/大學
第一部世界性通史著作/希臘波斯戰爭史
孔子傳授之心法/中庸
第一部系統地論述政治哲學的著作/理想國
印度心靈的鏡子/羅摩衍那
開西方傳統政治學體系之作/政治學
儒學「內聖」走向的開啟者/孟子
游逍遙、達齊物的智慧結晶/莊子
希臘理智最完美的紀念碑/幾何原本
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韓非子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
禪宗理論的基石/金剛經
世界上所有民法典結構的基礎/法學階梯
道教丹學之宗/抱朴子
中國古代歷史地理名著/水經注
古今家訓之祖/顏氏家訓
中國禪宗精神的精髓/壇經
初唐政治的重要文獻/貞觀政要
扶桑的空谷足音/源氏物語
歷史與文學的完美體現/資治通鑒
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夢溪筆談
驚心動魄的人間慘劇/竇娥冤
世界第一大奇書/馬可·波羅游記
從地獄到天堂的旅程/神曲
最受中國人推崇的英雄傳奇/水滸傳
包含處世權謀與人生智慧的傑作/三國演義
駕馭與統治的教科書/君主論
自然科學的獨立宣言/天體運行論
阿拉伯世界的網路全書/一千零一夜
東方世界的《堂吉訶德》/西遊記
成就人生事業的大學問/菜根譚
東方醫學巨典/本草綱目
探索自我心靈與世界的距離/蒙田隨筆全集
騎士風尚的飄逝/堂吉訶德
現代實驗科學的宣言/新工具
舞台中的上帝/莎士比亞全集
古今游記之最/徐霞客游記
中國思想啟蒙的先驅/日知錄
理性主義形而上學體系的代表作品/倫理學
花妖狐魅的笑影與詩情/聊齋志異
近代科學奠基之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充滿傳奇色彩的冒險小說/魯濱遜漂流記
理性和自由的法典/論法的精神
世界政治學最著名的古典文獻/社會契約論
第一部網路辭書/網路全書
中國最偉大的文學作品/紅樓夢
揭示剩餘價值的真正起源/國富論
第一部產生國際影響的德國文學作品/少年維特之煩惱
西方人口理論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的著作/人口原理
19 世紀以前美學的高峰/美學/
與《孫子兵法》齊名的一代巨著/戰爭論
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紅與黑
徜徉在幻想的天空/格林童話
雄渾磅礴的史詩般的生活畫卷/悲慘世界
夢回美好的童年/安徒生童話
瞻望我們最遙遠的過去/物種起源
諄諄教誨中的睿智與光芒/曾國藩家書
匯兵家奇謀方略之書/三十六計
世界女權運動的圖騰柱/簡·愛
第一部用人類學材料寫成的原始社會發展史/古代社會
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所在/資本論
社會學理論的開山之作/社會學原理
科學與文學的完美結合/昆蟲記
俄國革命的鏡子/安娜·卡列尼娜
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理論的源泉/經濟學原理
美國人民的「官方哲學」/實用主義
日神和酒神的至深本能/悲劇的誕生
人類心靈的旅途/夢的解析
現代科學管理理論之源/科學管理原理
東方宗教的神聖贊歌/吉檀迦利
宗教社會學和倫理學最重要的代表作品/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革新生命意識的文學經典/追憶似水年華
民族脊樑的心血與靈魂/魯迅全集
意識流小說的旗幟/尤利西斯
現代西方經濟崛起的動力/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開啟人生的一把鑰匙/卡耐基成功之道全書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毛澤東詩詞
光輝的生存法則和人生尊嚴/老人與海
隨風而逝的愛情經典/飄
詮釋最寶貴的生命歷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系統集中地反映薩特本體論和倫理學思想/存在與虛無
人生的徘徊與輪回/圍城
改變命運的必修學科/經濟學
現代影響最大的教育著作之一/教育過程
美國800 多所大學管理學的教科書/管理學
散發青春氣息的現代經典/麥田的守望者
倫理學、政治哲學領域最重要的理論著作/正義論
21 世紀的展望/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再現拉丁美洲社會歷史的鴻篇巨制/百年孤獨
迎接未來世界的行動指南/第三次浪潮
美的回歸與魅力/美的歷程
人類靈魂的獨特詮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100個地方:
1.阿里——世界屋脊的屋脊 2.包頭——「有鹿的地方」 3.北京——偉大祖國的首都 4.布達拉宮——雪域高原的聖地 5.長春——「塞北的春城」 6.長江三峽——歷史文化的長廊 7.成都——富饒的天府之國 8.承德——避暑勝地 9.大理——「大理三月好風光」 10.大連——美麗的海濱城市 11.大同——石窟藝術的殿堂 12.敦煌——飽經滄桑的古城 13.峨眉山——峨眉天下秀 14.梵凈山——貴州的佛教名山 15.佛山——南方的佛鄉 16.福州——「江南的勝地」 17.崗仁波齊——西藏高原上的神山 18.廣州——美麗的南方「花城」 19.貴陽——西南的「第二春城」 20.桂林——桂林山水甲天下 21.哈爾濱——北方的冰雪王國 22.哈密——「西域咽喉,東西孔道」 23.海口——風景秀麗的海濱城市 24.杭州——「人間天堂」 25.和田——「產玉石的地方」 26.衡山——一枝獨秀的南嶽衡山 27.呼和浩特——「青色的城市」 28.壺口瀑布——「黃河之水天上來」 29.虎跳峽——世界上落差最大的峽谷 30.華山——最險的大山 31.黃果樹瀑布——中國最大的瀑布 32.黃龍——人間的瑤池 33.黃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34.吉林——松花江流過的城市 35.濟南——著名的「泉城」 36.嘉峪關——天下雄關 37.井岡山——中國革命的搖籃 38.九華山——東南的「佛國仙城」 39.喀什——新疆的歌舞之鄉 40.開封——三千年的文化古都 41.康定——情歌悠揚的地方 42.昆明——四季如春的城市 43.拉孜——光明最先照耀的金頂 44.蘭州——絲綢路上的古老城市 45.老君山——「滇省眾山之祖」 46.樂山大佛——世界上最大的石塑佛 47.臨安——浙江的文化古都 48.臨夏——中國西部的「旱碼頭」 49.龍岩——客家人聚居的地方 50.廬山——奇秀甲天下 51.瀘沽湖——摩梭人居住的地方 52.洛陽——中原的文化之都 53.瑪旁雍錯——永恆不敗的碧玉湖 54.茅台鎮——美酒飄香的地方 55.茂蘭喀斯特森林——獨一無二的綠色寶庫 56.牡丹江——「塞外的江南」 57.南京——六朝古都 58.南寧——廣西的「綠都」 59.怒江——傈僳族人的家鄉 60.鄱陽湖——「白鶴的王國」 61.普陀山——海上佛國 62.千島湖——島中有湖,湖中有島 63.秦皇島——秦始皇求仙人海處 64.青城山——道教的發祥地 65.青島——美麗的海濱城市 66.曲阜——孔子的故鄉 67.三亞——海南島的「東方夏威夷」 68.上海——繁華的國際大都市 69.紹興——浙江的文化名城 70.蜀南竹海——蜀南竹海天下翠 71.嵩山——天下武學的淵源 72.蘇州——悠美的園林城市 73.太原——盛產煤鐵的地方 74.泰山——泰山歸來不看山 75.騰沖——雲南的「翡翠之鄉」 76.天津——「北國江南,水鄉澤國」 77.天水——「天河注水」的城市 78.天柱山——江淮第一名山 79.吐魯番——沙漠中的水果之鄉 80.烏魯木齊——「優美的牧場」 81.無錫——江南的魚米之鄉 82.武當山——道教的聖地 83.西安——中華文明的古老發源地 84.西嶺雪山——「窗含西嶺千秋雪」 85.西雙版納——理想而神奇的樂土 86.廈門——「海上花園」 87.香格里拉——美麗的世外桃源 88.延安——中國革命的聖地 89.雁盪山——浙江東部的名勝 90.揚州——「煙花三月下揚州」 91.羊卓雍湖——西藏的「天鵝池」 92.伊犁——翰海中的「濕島」 93.銀川——塞上的江南 94.岳陽——湖南的文化古城 95.張家界——「大自然的迷宮」 96.張家口——京師的門戶 97.張掖——「半城塔影,遍地古剎」 98.鄭州——中原的文化古都 99.重慶——火熱的山城 100.寧波——浙江的文化名城 一生要去的世界100個地方 1.阿爾卑斯山——大自然的宮殿 2.阿克蘇姆古城——「摩天大樓」聚集的地方 3.阿姆斯特丹——荷蘭的「北方威尼斯」 4.愛丁堡——英國的「北方雅典」 5.安赫爾瀑布——世界上落差最大的瀑布 6.安特衛普——比利時的鑽石名城 7.巴爾干山——巴爾干半島的「血山」 8.巴格達——伊拉克「神賜的地方」 9.巴黎——法國的「浪漫之都」 10.巴米揚山谷——阿富汗的佛教聖地 11.巴塞羅那——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 12.巴西利亞——「世界建築博覽會」 13.柏林——德國的「森林與湖泊之都」 14.貝加爾湖——西伯利亞的「綠眼睛」 15.比布魯斯——七千年一直有人居住的古城 16.比利牛斯山——法西兩國的分界山 17.伯爾尼——瑞士的古老城市 18.布拉格——捷克的「金色城市」 19.布魯塞爾——比利時的「歐洲首都」 20.布宜諾斯艾利斯——阿根廷的歷史名城 21.昌昌——秘魯的「土城」 22.大馬士革——「天國中的城市」 23.的的喀喀湖——高原上的「璀璨明珠」 24.東京——日本的古老都城 25.都柏林——愛爾蘭的古老都城 26.梵蒂岡——天主教世界的中心 27.非斯——摩洛哥的伊斯蘭名城 28.復活節島——滿是「巨人像」的島嶼 29.哥本哈根——丹麥的「童話故鄉」 30.哈瓦那——古巴的古老都城 31.海德堡——德國的大學城 32.海牙——「歐洲最大最美麗的村莊」 33.河內——紅河環抱的城市 34.恆河——印度的聖河 35.華沙——世界「綠化冠軍」 36.惠靈頓——紐西蘭的「南方首都」 37.基多——厄瓜多的名城 38.加德滿都——尼泊爾的「千廟之都」 39.劍橋——英國惟一的大學城 40.舊金山——美國的「西海岸門戶」 41.開羅——埃及的「千塔之城」 42.科羅拉多峽谷——世界上最大的峽谷 43.科西阿斯科山——大分水嶺的最高峰 44.拉利貝拉——衣索比亞的「石頭聖城」 45.萊茵河——歐洲的「黃金水道」 46.蘭斯——法國的「加冕之城」 47.藍色多瑙河——美麗浪漫的河流 48.雷克亞未克——冰島「冒煙的城市」 49.里斯本——葡萄牙的「溫暖港口」 50.里約熱內盧——上帝第七天創造的城市 51.倫敦——英國的「霧都」 52.羅馬——義大利的古老都城 53.落基山——北美洲的「脊樑骨」 54.馬丘比丘——秘魯的「古老山巔」 55.曼谷——泰國的「佛廟之都」 56.湄南河——泰國的「河流之母」 57.密西根湖——惟一屬於美國的湖 58.莫斯科——俄羅斯的「紅色」首都 59.莫西奧圖尼亞瀑布——「聲如雷鳴」的瀑布 60.墨爾本——澳大利亞的「花園城市」 61.內羅畢——東非的小巴黎 62.奈良——廟宇聚集的古城 63.尼亞加拉瀑布——「雷神之水」 64.紐約——美國的「新阿姆斯特丹」 65.佩特拉——約旦的「石頭城」 66.平壤——「柳樹遍布的京城」 67.婆羅佛屠——印度尼西亞的「佛心」 68.乞力馬扎羅山——非洲的最高峰 69.日內瓦——瑞士的「和平之城」 70.薩爾斯堡——奧地利的文化名城 71.聖地亞哥——智利的朝覲聖址 72.聖菲波哥大——哥倫比亞的「南美雅典」 73.斯德哥爾摩——瑞典的「北方威尼斯」 74.死海——世界上最大的「鹽庫」 75.蘇克雷——玻利維亞的「白色之城」 76.泰姬陵——印度第一陵墓 77.泰晤士河——「英國的搖籃」 78.特奧蒂瓦坎——墨西哥「眾神創造的城市」 79.圖爾卡納湖——沙漠「水珍珠」 80.托萊多——西班牙的名城 81.威尼斯——義大利的「水城」 82.維多利亞湖——非洲最大的淡水湖 83.維爾紐斯——巴洛克建築的典範城 84.維也納——奧地利的「音樂之都」 85.魏瑪——德國的「自由民主之城」 86.渥太華——「楓葉之國」的首都 87.烏拉爾山——歐亞兩洲的分界線 88.烏蘭巴托——蒙古的「紅色英雄」 89.吳哥古跡——柬埔寨的藝術寶庫 90.悉尼——澳大利亞的最大港口 91.新德里——「孔雀王國」的首都 92.新加坡——富有的「彈丸之地」 93.雅典——歐洲文明發源地 94.耶路撒冷——「靈魂的泣訴地」 95.伊瓜蘇瀑布——會使石頭「唱歌」的瀑布 96.伊斯蘭堡——世界上最年輕的城市 97.伊斯坦布爾——伊斯蘭教的名城 98.查德湖——炎熱沙漠里的「清涼世界」 99.蘭毗尼——釋加牟尼的誕生地 100.麥金利山——北美洲的「太陽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