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束性辯論原則在民事訴訟法中的體現
Ⅰ 辯論原則的內容分析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2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時,當事人有權進行辯論。」該條文被認為是民事訴訟法對辯論原則的原則性規定,是辯原則的法律依據。其意義在於,通過當事人雙方的辯駁,幫助人民法院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正確適用法律,及時解決糾紛。當事人通過行使辯論權,積極參與到訴訟程序中去,真正成為訴訟主體。
辯論原則的具體含義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辯論權是當事人的一項重要的訴訟權利。即當事人也包括第三人對訴訟請求有陳述事實和理由的權利。有對對方當事人的陳述和訴訟請求進行反駁和答辯的權利。當事人藉此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2、辯論原則貫穿於民事訴訟的全過程,包括一審、二審和再審程序。可見,辯論原則所指的辯論並不完全等同於法庭辯論。法庭辯論僅指當事人在開放審理過程中進行的辯論,是一種口頭辯論。辯論原則所指的辯論包括法庭辯論,也包括法庭審理程序以外程序中進行的辯論。
3、辯論的表現形式可以是口頭形式,也可以是書面形式。口頭辯論又稱「言辭辯論」,主要集中在法庭審理階段,是最集中最全面的辯論,也是辯論原則最重要的體現。
4、辯論的內容既可以是實體方面的問題,也可以是程序方面的問題。首先,凡與案件的事實和適用法律無關的問題不辯論的內容。其次,雖與案件的事實和適用法律有關,但雙方沒有爭議的問題也不屬於辯論的內容。辯論的內容主要是雙方爭議的實體問題,民事權利義務關系本身,如一方當事人提出的民事法律關系發生的事實主張能否成立,基於某一事實主張的民事權利請求有無法律上的根據等。辯論的內容也可以是雙方爭議的程序問題,如當事人是否符合條件,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有無管轄權等。
5、人民法院在訴訟過程中應當保障當事人充分行使辯論權,也就是說人民法院的判決必須經過和基於當事人的辯論而作出。這就要求:人民法院的判決必須形成於法庭辯論之後;人民法院對案件事實真相的判斷必須充分考慮當事人辯論的結果。只有這樣,辯論原則才能發揮人民法院判斷案件事實真相和確保訴訟公正中的作用。也只有這樣,當事人才能通過行使辯論權達到證明自己的主張,維護自己的實體權益的目的。
6、人民法院應當充分保障當事人的辯論權。一方面人民法院引導當事人的辯論行使權,使當事人的辯論能夠真正發揮作用;另一方面,法院應當給當事人充分的行使辯論權的機會,讓當事人能夠充分發表自己的主張和意見。
Ⅱ 約束性辯論原則
約束性辯論原則:法院的審判權行使范圍受當事人辯論的約束。
具體有如下要求:
(1)只有當事人提出並加以主張的事實,法院才能予以認定。
(2)對雙方當事人都沒有爭議的事實,法院應當予以認定,也即法院應當受當事人自認之事實的約束。
(3)法院對證據的調查,原則上僅限於當事人提出的證據,而不允許法院依職權主動調查證據。
可見,(約束性)辯論原則主要針對的是當事人主張的事實和證據,即法院的裁判必須受到當事人主張的事實和證據的約束。
故法院以原、被告沒有主張的事實作為裁判依據,即超出當事人主張的事實進行裁判的行為違反辯論原則。
Ⅲ 法院審判過程中應如何理解約束性辯論原則求解
1.直接決定法律效果發生或消滅的必要事買必須在當事人的辯論中出現,沒有在當事人的辯論中出現的事實不能作為法院裁判的依據。
2.當事人一方提出的事實,對方當事人無爭議的,法院應將其作為裁判的依據基於這一要點,也就自然產生了自認制度。
3.法院對案件證據的調查只限於當事人雙方在辯論中所提出來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