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犯罪的形態
⑴ 刑法上的故意犯罪形態分為哪三種
你好,故意犯罪形態分為以下三種:
犯罪預備:為了實行犯罪,准備工具,製造條件,但由於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著手實行犯罪的未完成形態。其特徵有:1主觀上為了實行犯罪;2客觀上實施了犯罪預備行為;3未能著手實行犯罪;4犯罪預備必須是被迫停止的。
犯罪未遂:行為人著手實施了緊迫侵害法益的行為,由於意志以外的因素而被迫放棄的是犯罪未遂,核心是著手的認定。其特徵是:1已經著手實行犯罪(隔離犯的著手,間接正犯和原因自由行為的著手,不真正不作為犯的著手);2犯罪沒有既遂;3停止是由於意志以外的原因
犯罪中止:行為人已經開始實施犯罪,而又基於自己的意志終止了犯罪所呈現的形態。其特徵:1可以存在於預備階段,也可以存在於實行階段;2要求行為人自動放棄犯罪或者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
(犯罪中止重視的是態度)
⑵ 什麼叫刑事犯罪,有哪些特點
您好,《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明確規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特點包括:
第一,犯罪率持續「爬高」;
第二,傳統的普通犯罪類型繼續惡性發展;
第三,色情犯罪、毒品犯罪、黑社會犯罪等犯罪現象死灰復燃,惡性發展;
第四,新型犯罪,如破壞市場經濟秩序的走私、金融、稅收、知識產權、公司管理秩序、市場秩序等經濟犯罪、計算機犯罪、恐怖犯罪等頻繁出現,尤其是經濟犯罪,幾乎成了經濟領域普遍性的「常態」行為;
第五,變態心理犯罪數量的增多;
第六,共同犯罪特別是集團犯罪與單位犯罪日益增加;
第七,犯罪人構成呈現多元化格局;
第八,犯罪區域擴展,在城市犯罪增加的同時,廣大農村的犯罪現象也日益突出;
第九,犯罪形式趨向國際化,同步性越來越強。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⑶ 如何正確區分故意犯罪形態
我國刑法第十四條規定:「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這是刑法對故意犯罪的規定,故意犯罪是指已經預見到了自己的行為會造成危害社會的嚴重後果,仍然希望或者放任這樣的行為的發生和結果的產生。因此故意犯罪體現出犯罪行為人主觀惡性較大,根據該條規定,對於故意犯罪,都應當依法承擔刑事責任。 在故意犯罪中,還可以將其分為直接故意犯罪和間接故意犯罪。直接故意犯罪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仍希望這種結果的發生。間接故意犯罪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仍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 過失犯罪:
刑法第十五條:「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 過失犯罪可分為疏忽大意的過失和過於自信的過失。 對於過失犯罪,刑法規定必須要由刑法明文規定是犯罪的,才承擔刑事責任。這是因為過失犯罪與故意犯罪在主觀惡性上明顯不同,故意犯罪是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結果的發生,而過失犯罪的行為人則是不希望危害結果的發生,只是由於主觀上的疏忽大意或者過於自信而導致了結果的發生。因為對於過失犯罪,只有造成極其嚴重的危害後果,巨大的損失和嚴重的社會影響的,刑法才將其列為犯罪,規定了刑罰措施。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見到一些貌似犯罪實際上卻不是犯罪的行為,刑法上將之稱為「無罪過事件」。 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是不是出於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於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顧名思義,無罪過事件並不是犯罪,因此也不會受到刑罰的處罰。
滿意請採納~
⑷ 什麼是刑事犯罪
刑事犯罪是所實施的行為是我國現行刑法所禁止的。
刑事案件基本特點:
1、外在表現為直接侵害形態;
2、多數案件存在明顯的犯罪現場;
3、案件因果聯系復雜多樣;
4、案件形成具有階段性與突發性。
刑事犯罪是各種社會矛盾和社會消極因素的綜合反映,並且這種反映表現的領域和強度,與一個國家社會變革的深度和廣度密切相關。我國現行刑事政策體系一般由懲辦與寬大相結合、對嚴重刑事犯罪和嚴重經濟犯罪依法從重從快打擊嚴打、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以及對青少年犯進行教育、感化、挽救等等組成。其中,懲辦與寬大相結合是指導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刑事執行的基本刑事政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是控制犯罪的總方略,嚴打和專項斗爭是經常使用的刑事政策手段,其他一般為具體的刑事政策。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第十七條 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二周歲不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對依照前三款規定追究刑事責任的不滿十八周歲的人,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依法進行專門矯治教育。
⑸ 為什麼在刑事法律上要劃分犯罪形態
犯罪形態包括完成形態和未完成形態,不同的犯罪形態導致危害程度、案件性質等都是不同的,是量刑的一項重要依據。
⑹ 犯罪既遂形態主要有哪幾種
犯罪既遂的類型包括四種,即結果犯、行為犯、危險犯和即時犯。
1、結果犯,指由危害行為和危害結果共同構成犯罪的客觀方面的犯罪。結果犯的既遂,不僅要求有犯罪行為,而且必須發生法定的犯罪結果,缺少危害結果,犯罪的客觀方面就不具有完整性或者說犯罪客觀方面的要件就不齊備。
結果犯的結果,是指有形的、可以計量的具體危害結果,是與犯罪的性質相一致的結果。這類常見的犯罪很多,如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搶劫罪、盜竊罪、詐騙罪等。
故意殺人罪的犯罪結果就是他人死亡,如果發生了死亡結果,就是犯罪既遂,如果因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發生死亡結果,就是犯罪未遂。
2、行為犯,指以危害行為的完成作為犯罪客觀要件齊備標準的犯罪。只要行為人完成了刑法規定的犯罪行為,犯罪的客觀方面即為完備,犯罪即成為既遂形態。這類犯罪的既遂並不要求造成物質性的和有形的犯罪結果,它以行為是否實施完成為標志。
但這些行為又不是一著手即告完成,這種行為要有一個實施過程,要達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視為行為的完成。在著手實施犯罪的情況下,如果達到了法律要求的程度,完成了犯罪行為,就視為犯罪的完成,構成了犯罪的既遂。這類常見的犯罪有:強奸罪、脫逃罪、誣告陷害罪等。
3、危險犯,指行為人實施的危害行為造成法律規定的危險狀態作為既遂標志的犯罪。這類犯罪不是以造成物質性的和有形的犯罪結果為標准,而以法定的客觀危險狀態的具備為標志。
例如,破壞交通工具罪、破壞交通設施罪,都是以行為人的破壞行為造成足以使火車、汽車、船隻、航空器發生傾覆、毀壞危險,作為犯罪既遂的標准,而不以造成實際的損害為標志。
4、即時犯,指按照法律規定,行為人一著手犯罪實行行為即構成既遂的犯罪。例如我國刑罰規定的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罪、傳授犯罪方法罪等,只有犯罪既遂,不存在犯罪未遂的問題。
(6)刑法犯罪的形態擴展閱讀:
犯罪既遂特徵:
1、行為人主觀方面必須是直接故意。
2、行為人必須已經著手實行犯罪。
3、行為人的行為齊備了某種犯罪的基本構成的全部要件。
犯罪既遂形式:
根據刑法分則各種犯罪構成的具體規定和刑法的一般理論,犯罪的既遂有以下幾種形式:
1、行為犯。也稱舉止犯,是指行為人只要實施了刑法規定的某種行為,即已構成既遂的犯罪。
2、結果犯。是指行為人所實施的犯罪行為,必須發生了法定的結果,才構成既遂的犯罪。
3、舉動犯。也稱為即時犯,是指按照法律規定,行為人一著手犯罪實行行為即告完成和完全符合構成要件, 從而構成犯罪既遂的犯罪。
4、危險犯。是指行為人實施的犯罪行為,足以造成某種危害結果的特別危險狀態而構成既遂的犯罪。
既遂犯的刑事責任,根據刑法分則對所觸犯法條規定的法定刑直接處罰。
犯罪既遂的標准
在我國刑法理論中,關於犯罪既遂的判斷標准,主要存在犯罪目的說、犯罪結果說、構成要件說三種不同的觀點。其中,「構成要件說」早已成為關於犯罪既遂與未遂的區分標準的通說。但是,反對這種說法的人也不少,
其觀點概括起來主要有:
第一,以具體犯罪的全部構成要件是否齊備作為區分完成罪與未完成罪的標准違背了我國刑法的犯罪構成理論,存在著邏輯錯誤
犯罪構成具有整體性,缺少任何一個要件都會使犯罪構成不存在,並因此不成立犯罪,那麼認為未齊備犯罪構成全部要件又可以成立未完成罪,這是與犯罪構成的基本理論相矛盾的。因此,全部構成要件的齊備與否,應是劃分罪與非罪的標准,而不是劃分完成罪與未完成罪的標准。
第二,犯罪構成與犯罪既遂是兩個沒有直接聯系的概念
犯罪構成立足於犯罪成立的角度,而犯罪既遂立足於犯罪完成的角度。犯罪構成是在犯罪概念的基礎上進一步回答犯罪是怎樣成立的,犯罪的成立需要具備哪些法定要件。當行為具備了犯罪構成也就具備了負刑事責任的依據。
⑺ 簡述《刑法》中故意犯罪有哪幾種形態
故意犯罪形態是指故意的犯罪在其發展過程中的不同階段,由於主客觀原因而停止下來的各種犯罪形態,即犯罪預備、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和犯罪既遂。
犯罪預備,指為了犯罪,准備工具、製造條件的行為。有犯罪預備行為,因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著手實行的,是預備犯。 對於預備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1.在主觀上,為了實行犯罪;行為人具有為便利實行、完成某種犯罪的主觀意圖。2.在客觀上,實施了犯罪預備行為(准備工具、製造條件)。准備工具,指准備為實行犯罪使用的各種物品,如為殺人而購買刀、槍、毒葯。製造條件,指為實行犯罪製造機會或創造條件,如①進行犯罪前的調查;②排除實行犯罪的障礙;③前往犯罪現場或者誘騙被害人赴犯罪地點;④跟蹤或者守候被害人;⑤勾引共同犯罪人;⑥商議或者擬定實施犯罪的計劃等。3.未能著手實行。4.因意志意外的原因:張三為殺人而准備了大量的毒葯,尚未投放即被告發。李四埋伏在路旁伺機攔路搶劫,未遇到被劫者即被警察抓獲。
犯罪未遂,已著手實行犯罪,由於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對於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減輕處罰。1.已經著手實行犯罪,同犯罪預備相區別 。著手:有沒有指向、逼近具體的被害對象。2.犯罪未得逞,同犯罪既遂相區別。3.未得逞是由於意志以外的原因,同犯罪中止相區別。
犯罪中止,是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自動有效的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對於中止犯,沒有照成損害的,應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減輕處罰。1.時間性:在犯罪過程(包括犯罪預備和實行的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是犯罪中止。2.中止自動性:不是因外界不可阻礙力量放棄。3.中止的客觀性:實際上停止了這種行為。4.中止有效性:在實行終了的情況下,要採取有效手段防止結果的出現。
犯罪既遂,既遂是犯罪的標准形態,即分則處罰所設定的標準的處罰程度的狀況,預備、中止、未遂為特殊形態。犯罪既遂是行為人故意實施的行為已具備了某種犯罪構成的全部要件。如入室盜竊,小件物品藏在身上,即使當場拿住,也算既遂,大件物品則要在戶外才算既遂,扒竊中,一般扒在手中抓著的就算既遂,控制區域比較嚴格的,如工廠,出入查得很緊,一般要在大門外才算既遂,若出入松,則出了廠房則可以。
⑻ 什麼是刑事犯罪預備形態
犯罪預備形態特徵:
1、行為人尚未著手犯罪的實行行為,即犯罪活動在具體犯罪實行行為著手前停止下來;
2、行為人已經開始實施犯罪的預備行為,即為犯罪的實行和完成創造便利條件的行為。
犯罪預備,是指做實施犯罪前的准備工作。如預備犯罪工具等。在認定犯罪預備時,必須把犯罪預備與犯罪的預備階段區別開來。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二條
為了犯罪,准備工具、製造條件的,是犯罪預備。
對於預備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