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司法解釋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公安機關不履行法定行政職責是否承擔行政賠償責任問題的批復》已於2001年6月2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182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1年7月22日起施行。
二00一年七月十七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公安機關不履行法定行政職責是否承擔行政賠償責任問題的批復
(2001年6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182次會議通過法釋〔2001〕23號)
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
你院川高法[2000]198號《關於公安機關不履行法定職責是否承擔行政賠償責任的問題的請示》收悉。經研究,答復如下:
由於公安機關不履行法定行政職責,致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遭受損害的,應當承擔行政賠償責任。在確定賠償的數額時,應當考慮該不履行法定職責的行為在損害發生過程和結果中所起的作用等因素。
此復
2. 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失效嗎
沒有失效。最高人民法院針對勞動爭議案件總共出台了四部司法解釋,在每一部後面都寫明,與本解釋相沖突的,以本解釋為准。也就是說,只有《解釋一》與後續司法解釋相沖突的條款,才會無效,但司法解釋本身並沒有失效
3. 急求!!2001年最高人民檢察院的所有司法解釋.
到全國人大網去查
4. 2001年前最高法院關於婚姻法司法解釋還有效嗎
最高法先後頒布了四次司法解釋,第2-4次解釋 最後一條均規定「最高人民法院此前作出的相關司法解釋與本解釋相抵觸的,以本解釋為准。」也就是說以前的都是有效的,但是前後沖突的,以後的為准。
5. 2001年3月10日最高法院又有一個關於人身權的新的12條的司法解釋
【發布單位】最高人民法院 【發布文號】法釋[2001]15號 【發布日期】2001-05-15 【生效日期】2001-05-16 【失效日期】----------- 【所屬類別】國家法律法規 【文件來源】-----------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非法製造、買賣、運輸槍支、彈葯、爆炸物等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已於2001年5月1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174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1年5月16日起施行。 二○○一年五月十五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非法製造、買賣、運輸槍支、彈葯、爆炸物等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2001年5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174次會議通過 法釋〔2001〕15號) 為依法嚴懲非法製造、買賣、運輸槍支、彈葯、爆炸物等犯罪活動,根據刑法有關規定,現就審理這類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解釋如下: 第一條 個人或者單位非法製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槍支、彈葯、爆炸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二十五條第一款的規定,以非法製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槍支、彈葯、爆炸物罪定罪處罰: (一)非法製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軍用槍支一支以上的; (二)非法製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以火葯為動力發射槍彈的非軍用槍支一支以上或者以壓縮氣體等為動力的其他非軍用槍支二支以上的; (三)非法製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軍用子彈十發以上、氣槍鉛彈五百發以上或者其他非軍用子彈一百發以上的; (四)非法製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手榴彈一枚以上的; (五)非法製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爆炸裝置的; (六)非法製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炸葯、發射葯、黑火葯一千克以上或者煙火葯三千克以上、雷管三十枚以上或者導火索、導爆索三十米以上的; (七)具有生產爆炸物品資格的單位不按照規定的品種製造,或者具有銷售、使用爆炸物品資格的單位超過限額買賣炸葯、發射葯、黑火葯十千克以上或者煙火葯三十千克以上、雷管三百枚以上或者導火索、導爆索三百米以上的; (八)多次非法製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彈葯、爆炸物的; (九)雖未達到上述最低數量標准,但具有造成嚴重後果等其他惡劣情節的。 介紹買賣槍支、彈葯、爆炸物的,以買賣槍支、彈葯、爆炸物罪的共犯論處。 第二條 非法製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槍支、彈葯、爆炸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刑法第一百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的「情節嚴重」: (一)非法製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槍支、彈葯、爆炸物的數量達到本解釋第一條第(一)、(二)、(三)、(六)、(七)項規定的最低數量標准五倍以上的; (二)非法製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手榴彈三枚以上的; (三)非法製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爆炸裝置,危害嚴重的; (四)達到本解釋第一條規定的最低數量標准,並具有造成嚴重後果等其他惡劣情節的。 第三條 依法被指定或者確定的槍支製造、銷售企業,實施刑法第一百二十六條規定的行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違規製造、銷售槍支罪定罪處罰: (一)違規製造槍支五支以上的; (二)違規銷售槍支二支以上的; (三)雖未達到上述最低數量標准,但具有造成嚴重後果等其他惡劣情節的。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刑法第一百二十六條規定的「情節嚴重」: (一)違規製造槍支二十支以上的; (二)違規銷售槍支十支以上的; (三)達到本條第一款規定的最低數量標准,並具有造成嚴重後果等其他惡劣情節的。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刑法第一百二十六條規定的「情節特別嚴重」: (一)違規製造槍支五十支以上的; (二)違規銷售槍支三十支以上的; (三)達到本條第二款規定的最低數量標准,並具有造成嚴重後果等其他惡劣情節的。 第四條 盜竊、搶奪槍支、彈葯、爆炸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二十七條第一款的規定,以盜竊、搶奪槍支、彈葯、爆炸物罪定罪處罰: (一)盜竊、搶奪以火葯為動力的發射槍彈非軍用槍支一支以上或者以壓縮氣體等為動力的其他非軍用槍支二支以上的; (二)盜竊、搶奪軍用子彈十發以上、氣槍鉛彈五百發以上或者其他非軍用子彈一百發以上的; (三)盜竊、搶奪爆炸裝置的; (四)盜竊、搶奪炸葯、發射葯、黑火葯一千克以上或者煙火葯三千克以上、雷管三十枚以上或者導火索、導爆索三十米以上的; (五)雖未達到上述最低數量標准,但具有造成嚴重後果等其他惡劣情節的。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刑法第一百二十七條第一款規定的「情節嚴重」: (一)盜竊、搶奪槍支、彈葯、爆炸物的數量達到本條第一款規定的最低數量標准五倍以上的; (二)盜竊、搶奪軍用槍支的; (三)盜竊、搶奪手榴彈的; (四)盜竊、搶奪爆炸裝置,危害嚴重的; (五)達到本條第一款規定的最低數量標准,並具有造成嚴重後果等其他惡劣情節的。 第五條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二十八條第一款的規定,以非法持有、私藏槍支、彈葯罪定罪處罰: (一)非法持有、私藏軍用槍支一支的; (二)非法持有、私藏以火葯為動力發射槍彈的非軍用槍支一支或者以壓縮氣體等為動力的其他非軍用槍支二支以上的; (三)非法持有、私藏軍用子彈二十發以上,氣槍鉛彈一千發以上或者其他非軍用子彈二百發以上的; (四)非法持有、私藏手榴彈一枚以上的; (五)非法持有、私藏的彈葯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的。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刑法第一百二十八條第一款規定的「情節嚴重」: (一)非法持有、私藏軍用槍支二支以上的; (二)非法持有、私藏以火葯為動力發射槍彈的非軍用槍支二支以上或者以壓縮氣體等為動力的其他非軍用槍支五支以上的; (三)非法持有、私藏軍用子彈一百發以上,氣槍鉛彈五千發以上或者其他非軍用子彈一千發以上的; (四)非法持有、私藏手榴彈三枚以上的; (五)達到本條第一款規定的最低數量標准,並具有造成嚴重後果等其他惡劣情節的。 第六條 非法攜帶槍支、彈葯、爆炸物進入公共場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危及公共安全,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刑法第一百三十條規定的「情節嚴重」: (一)攜帶槍支或者手榴彈的; (二)攜帶爆炸裝置的; (三)攜帶炸葯、發射葯、黑火葯五百克以上或者煙火葯一千克以上、雷管二十枚以上或者導火索、導爆索二十米以上的; (四)攜帶的彈葯、爆炸物在公共場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上發生爆炸或者燃燒,尚未造成嚴重後果的; (五)具有其他嚴重情節的。 行為人非法攜帶本條第一款第(三)項規定的爆炸物進入公共場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雖未達到上述數量標准,但拒不交出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條的規定定罪處罰;攜帶的數量達到最低數量標准,能夠主動、全部交出的,可不以犯罪論處。 第七條 非法製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盜竊、搶奪、持有、私藏、攜帶成套槍支散件的,以相應數量的槍支計;非成套槍支散件以每三十件為一成套槍支散件計。 第八條 刑法第一百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的「非法儲存」,是指明知是他人非法製造、買賣、運輸、郵寄的槍支、彈葯、爆炸物而為其存放的行為。 刑法第一百二十八條第一款規定的「非法持有」,是指不符合配備、配置槍支、彈葯條件的人員,違反槍支管理法律、法規的規定,擅自持有槍支、彈葯的行為。 刑法第一百二十八條第一款規定的「私藏」,是指依法配備、配置槍支、彈葯的人員,在配備、配置槍支、彈葯的條件消除後,違反槍支管理法律、法規的規定,私自藏匿所配備、配置的槍支、彈葯且拒不交出的行為。 第九條 實施非法製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盜竊、搶奪、持有、私藏其他彈葯、爆炸物品等行為,參照本解釋有關條文規定的定罪量刑標准處罰。 至今沒有出過類似的司法解釋
6. 審理2001年的事情能使用婚姻法司法解釋三嗎
當然可以了,現在開庭都是使用新婚姻法的,不管以前還是現在的案件
7. 2001年最高法院下發的 關於如何認定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有關問題的解釋
【法規標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如何認定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有關問題的解釋
【頒布單位】最高人民法院
【發文字型大小】法釋〔2001〕29號
【頒布時間】2001-10-17
【失效時間】
【法規來源】
【全文】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如何認定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有關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如何認定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有關問題的解釋
(2001年9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193次會議通過)
法釋〔2001〕29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如何認定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有關問題的解釋》已於2001年9月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1193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1年10月26日起施行。
二○○一年十月十七日
為依法懲處挪用公款犯罪活動,根據刑法的有關規定,現就如何認定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的有關問題解釋如下:
第一條 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以個人名義將公款借給其他自然人或者不具有法人資格的私營獨資企業、私營合夥企業等使用的,屬於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
第二條 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謀取個人利益,以個人名義將公款借給其他單位使用的,屬於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
第三條 本解釋施行後,我院此前發布的司法解釋的有關內容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不再適用。
8. 刑法87條司法解釋2001年詐諞29萬元追訴時效應是多少年
按照刑法規定,詐騙29萬元的追訴期應當是十年。
《刑法》第八十七條規定:犯罪經過下列期限不再追訴:
(一)法定最高刑為不滿五年有期徒刑的,經過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為五年以上不滿十年有期徒刑的,經過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經過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死刑的,經過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後認為必須追訴的,須報請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
9. 請教:法釋[2001]25號司法解釋廢止的背景分析
就最高院給出的廢止理由:已停止適用。
曾轟動法律界的「中國憲法司法化第一案」———齊玉苓案的最高法司法解釋近日被廢,權威人士稱這意味著法院將不能援引憲法裁判
爭議司法解釋被廢
「齊玉苓案」被稱為「中國憲法司法化第一案」,最高人民法院針對該案作出的批復也開創了中國憲法作為民事審判依據的先河。
12月18日,最高院發布公告稱,自當月24日起,廢止2007年底以前發布的27項司法解釋。記者發現,最高院就齊玉苓案所做的《關於以侵犯姓名權的手段侵犯憲法保護的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權利是否應承擔民事責任的批復》法釋〔2001〕25號赫然在列。與其他26項司法解釋被廢止理由不同,該司法解釋只是因「已停止適用」而被廢止,既無「情況已變化」,又無「被新法取代」。
國家法官學院教授周道鸞、中國憲法學會顧問廉希聖均指出,這一司法解釋的廢止,涉及憲法司法化問題。
周道鸞認為,考慮到我國現行體制,最高院無權對涉及憲法的問題做出解釋,所以要停止適用。針對法院能否直接援引憲法條文做出裁判,法學界曾有兩種不同意見,一種意見是「不能引用」,另一種意見是「可以引用」。周道鸞認為,這一司法解釋被廢止後,此類做法「肯定不行。」
廢除司法解釋與黃松有無關
而廉希聖則稱,一是現在中央不再提憲法司法化的說法;二是齊玉苓案後,最高院前院長黃松有曾就憲法司法化撰文發表,跟這個問題聯系起來。記者檢索到,齊玉苓案二審判決後,時任最高院民一庭庭長的黃松有2001年8月13日在《人民法院報》撰文《憲法司法化及其意義———從最高人民法院今天的一個<批復>談起》,認為此案「開創了法院保護公民依照憲法規定享有的基本權利之先河」,「創造了憲法司法化的先例」等。但據記者調查了解,在黃松有出事之前,中央有關領導曾就憲法司法化問題做出批示,並成立了專門小組負責此事。
「即使黃不出事,這個司法解釋也同樣會被廢止。」最高院內部人士向記者否認此事是黃松有出事後「人走政息」,並表示所謂「憲法司法化」或將因此而一去不返。
前進?倒退?還不好說
學者介紹,而長期以來,中國憲法除了發揮政治宣言等功能外,在社會生活、法律實踐中總是難以覓其「芳蹤」。但憲法首先是法,法律應該能被實施,因此憲法應當從神壇走向世俗,融入百姓生活,為民所用。
「法院判案子不能用憲法,又回到若干年以前的狀態了。」廉希聖認為,這一做法「是前進還是倒退還不好說,但會有問題,如果公民的憲法權利受到了侵犯,又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去處理,如何得到司法救濟?」
新辦法並未出台,如果遇到類似問題如何裁判?廉希聖建議,法官可按照憲法精神去理解法律,做出判決:「不然的話,司法機關不處理實際問題,就等於受害人得不到司法救濟;而得不到司法救濟就等於憲法向公民承諾的權利兌現不了。」 (本報記者 陳寶成) 齊玉苓案適用憲法 開中國司法先河
所謂憲法司法化,就是法院可以像運用其他法律法規一樣運用憲法條文來作為裁判案件的依據,解決糾紛。
1990年,原告齊玉苓與被告之一陳曉琪都是山東省滕州市第八中學的初中學生。陳曉琪在預選考試中不合格,失去統招考試資格。而齊玉苓通過預選考試後,又在統招考試中取得了超過委培生錄取分數線的成績。山東省濟寧商業學校給齊玉苓發出錄取通知書,由滕州八中轉交。
陳曉琪從滕州八中領取齊玉苓的錄取通知書,並在其父陳克政的策劃下,運用各種手段,以齊玉苓的名義到濟寧商校就讀直至畢業。畢業後,陳曉琪仍然使用齊玉苓的姓名,在中國銀行滕州支行工作。
齊玉苓隨後向棗庄市中院提起民事訴訟,被告為陳曉琪、陳克政、濟寧商校等。原告認為被告共同弄虛作假,侵犯了自己姓名權、受教育權。法院審理認定侵害姓名權成立;對受教育權則不予支持。
一審判決後,齊玉苓向山東省高院提起上訴。山東省高院認為此案存在適用法律方面的疑難,因此報請最高院進行解釋。最高院做出上述司法解釋認定,「陳曉琪等以侵犯姓名權的手段,侵犯了齊玉苓依據憲法規定所享有的受教育的基本權利,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此後,山東省高院直接援引憲法第四十六條、最高院上述司法解釋以及《民事訴訟法》有關規定,判決齊玉苓勝訴。
10. 200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解釋:刑法第四百一十條規定的「非法批准徵用、佔用土地」
在我國刑法條文的解釋分為三種:立法解釋,司法解釋和學理解釋,
其中 立法解釋,通常認為就是由立法機關(即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對刑法的涵義所作的解釋
而 司法解釋 是指司法機關對刑法的含義所作的多功能解釋。
在我國 三種解釋的效力是依次遞減的,因此,立法解釋的效力高於司法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