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訴訟的司法程序

訴訟的司法程序

發布時間: 2022-01-05 03:03:05

❶ 法律訴訟的流程都有哪些呢

一、訴訟分為刑事訴訟、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
二、訴訟程序:
依據我國《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各類訴訟均實行兩審終審制,即案件經過一審、二審即告終結,當事人不提出上訴的案件一審就終結了。特殊情況下,經依法啟動審判監督程序,案件會進入再審(即重新審理),仍然依據上述法律程序處理。
三、庭審流程:
法院開庭審理各類案件的流程如下:
(一)刑事訴訟:
1.開庭:傳被告人到庭,各方訴訟參與人到庭
2.法庭調查:(1)公訴人宣讀起訴書;(2)被告人、被害人陳述;(3)訊問被告人、詢問被害人和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4)詢問證人、鑒定人;(5)出示物證、宣讀鑒定結論和有關筆錄;(6)調取新的證據;(7)法庭調查核實證據
3.法庭辯論:順序為(1)公訴人發言;(2)被害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發言;(3)被告人自行辯護;(4)辯護人辯護;(5)控辯雙方進行辯論。
4.被告人最後陳述。
5.法庭評議和審判。
(二)民事訴訟
1.庭審准備:
(1)傳喚當事人,通知其他訴訟參與人出庭參加訴訟。
(2)對公開審理的案件,人民法院應當在開庭3日前公告當事人的姓名、案由和開庭的時間、地點。
(3)查明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是否到庭,宣布法庭紀律。
(4)開庭審理時,由審判長核對當事人,核對的順序是原告、被告、第三人,核對的內容包括姓名、性別、年齡、民族、籍貫、工作單位、職業和住所。當事人是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核對其法定代表人和主要行政負責人的姓名、職務。對於訴訟代理人應當查明其代理資格和代理許可權。核對完畢由審判長宣布案由,宣布審判人員、書記員名單,告知當事人有關的訴訟權利義務,詢問當事人是否提出迴避申請。
2.法庭調查
(1)當事人陳述
首先由原告口頭陳述其訴訟請求及其所依據的事實、理由,然後由被告陳述案件事實及其所持的不同意見。被告提出反訴的,應陳述反訴的訴訟請求及其所依據的事實、理由。有訴訟第三人的,先由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陳述訴訟請求及其所依據的事實、理由,再由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針對原、被告的陳述提出承認或者否認的答辯意見。當事人有訴訟代理人的,可以由訴訟代理人陳述或答辯,也可以在當事人陳述或答辯完後,再由訴訟代理人補充。審判人員有權就案件事實進行詢問,歸納本案爭議焦點或者法庭調查重點,並徵求當事人的意見。
(2)出示證據和質證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各類證據按以下順序出示,由當事人進行質證:
A.證人證言。B.書證、物證和視聽資料。C.鑒定結論。D.勘驗筆錄。
法庭調查結束前,審判長應當就法庭調查認定的事實和當事人爭議的問題進行歸納總結,並詢問當事人的意見。
3.法庭辯論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27條的規定,法庭辯論按照下列順序進行:
(1)原告及其訴訟代理人發言。(2)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答辯。(3)第三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發言或者答辯。(4)互相辯論。
法庭辯論結束後,如果案件事實清楚的,審判長應當詢問當事人是否願意調解。當事人願意調解的,可以當庭或者休庭後進行。經過調解,雙方當事人達成協議的,應當在調解協議上簽字蓋章。人民法院應當根據雙方當事人達成的調解協議製作調解書送達當事人。雙方當事人達成協議後當即履行完畢,不要求發給調解書的,應當記入筆錄,在雙方當事人、合議庭成員、書記員簽名或蓋章後,即具有法律效力。如果調解不成的,合議庭應當及時判決。
4.案件評議和宣告判決
(1)合議庭評議
(2)宣告判決
宣告判決的內容包括:認定的事實、適用的法律、判決的結果和理由、訴訟費用的負擔、當事人的上訴權利、上訴期限和上訴法院。法庭准備階段:書記員查點當事人及其訴訟參加人到庭情況並請入席,宣布法庭紀律。
(三)行政訴訟
1.開庭前准備:
(1)在開庭三日前傳喚當事人,通知訴訟代理人、證人、鑒定人、翻譯人員等訴訟參加人、訴訟參與人,告知其擬開放審理案件的時間、地點、當事人及案由等,對當事人和訴訟參加人還應告知其合議庭組成人員。
(2)開庭前由書記員清點當事人、訴訟參加人、訴訟參與人是否到庭並宣布法庭紀律。
(3)審判長宣布開庭。
2.法庭調查
(1)核實當事人和訴訟參加人身份:
A.原告及委託代理人
B.被告及委託代理人
C.第三人及委託代理人
(2)當事人陳述:原告宣讀起訴狀-被告答辯
(3)出示證據和質證:原告提交證明具體行政行為存在並損害了自己的利益;被告提交證明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作出的事實和程序材料,及法律依據。
3.法庭辯論:
(1)原告發表辯論意見
(2)被告發表辯論意見
(3)原告最後陳述
(4)被告最後陳述
4.法庭評議宣判

司法程序指的是什麼

一般意義上的程序,泛指人們從事一定活動所經過的方式、方法、順序、步驟等的總稱。程序有法律程序與非法律程序之分,前者又根據適用的范圍、對象不同,有選舉程序、立法程序、司法程序與行政程序等之分,分別適用於選舉活動、立法活動、司法活動以及行政活動。

司法程序,又稱訴訟程序,是指司法權行使時所必須遵循的法定的方式、方法、順序及步驟等的總稱,包括起訴程序、審判程序等不同的內容。司法程序是司法權的構成要素之一,程序改革在司法改革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發揮著十分獨特的作用。

中文名

司法程序

外文名:judicial practic

特點:訴訟方式簡便,受理程序簡便等

屬於:司法權

亦稱:訴訟程序

簡介

司法程序的主要表現

1、程序是司法權運行的制度空間,程序改革是司法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2、程序改革與司法改革的其他內容緊密聯系,是決定司法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

3、程序制度設計是絕大部分司法改革舉措得以推行的歸宿。

司法程序按照案件性質可分民事和刑事兩種程序,民事爭議司法程序就是打官司的程序;刑事案件司法程序就是偵查、起訴、判決的程序。

分類

司法程序按照案件的簡單復雜程度又可以分為普通程序和簡易程序兩種,普通程序是,

1,起訴。通常是書面起訴,要有明確的被告,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

2,受理。法院經過審查,認為符合法定條件的決定立案。

3,審理前的准備。給被告送傳票,被告提出答辯狀,雙方交換證據,法院允許自行調解。

4,開庭。開庭准備,法庭調查,法庭辯論,評議和宣判。

簡易程序是相對於普通程序而言的,是基層人民法院和它的派出法庭審理簡單的民事案件所適用的一種獨立的第一審訴程序;簡易程序只適用於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爭議不大的簡單民事案件;簡易程序起訴方式、受理案件的程序、傳喚方式簡便。審理實行獨任制,程序簡便。法院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審結。

簡易程序是指行政處罰當場處罰的一種適用程序,因此也叫當場處罰程序。當場處罰是行政機關或者法定組織對於事實清楚、情節簡單、後果輕微的行政違法行為,當場給予行政處罰。

簡易程序的特點

訴訟方式簡便

依據《民事訴訟法》有關規定,適用第一審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原則上應採取書寫起訴狀的方式,口頭起訴僅僅是例外。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簡單的民事案件,法律明確規定可以口頭起訴,省去了原告人因准備訴狀而花費的時間。

受理程序簡便。

在普通程序中,受理案件必須向原、被告分別發送受理案件通知書和應訴通知書,還須在5日內向被告發送起訴狀副本,被告在接到起訴狀15日內可以提交答辯狀,人民法院在收到答辯狀之日起5日內還要向原告發送答辯狀副本等等。而在簡易程序中,受理無須發出受理案件通知書,開庭審理也無須進行公告、通知。如果雙方當事人可以同時到基層人民法院或者其它派出的法庭,則可以同時起訴、應訴和答辯。案情特別簡單的,時間和人力又允許的,還可以當即審理。

傳喚方式簡便。

在普通程序中,傳喚當事人、證人必須用傳票,並且必須在開庭3日前通知。而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案件則可以用簡便的方式,即人民法院認為適宜的任何方式進行傳喚,比如打電話、捎口信、有線廣播或口頭約定等方式。當然,通知應以直接通知本人為原則,未直接通知本人的傳喚不能視為合法的傳喚。

實行獨任制審理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其組織形式有合議制和獨任制兩種。合議制是最基本的、最普遍的審判組織形式,適用於第一審普通程序和第二審程序。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民事案件採用獨任制,從開庭前的准備、開庭審理到依法裁判或調解,都是只有審判員一人擔任,不必進行合議。審判員在獨立審理時,必須配備書記員專門負責記錄,不得自審自記。

開庭審理程序簡便

適用簡易程序的案件,其開庭審理程序的簡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不受庭審前通知當事人的手續和時間的限制。在普通程序中,人民法院必須在開庭前,而且該期限不得延長。在3日以前通知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而在簡易程序中,法庭審理可在受理後立即進行,無須辦理傳喚手續,即使另行指定開庭日期的,也不受日前通知的限制,可以以任何適宜的方式通知、傳喚當事人,通知和傳喚均不辦理專門的文書手續,只須記錄即可。

第二,法庭調查不受《民事訴訟法》第124條規定的順序的限制,即不必受普通程序中法庭調查的法定順序的限制,而可以以查清案件事實為目的,依據案件的具體情況隨意選擇程序的先後。

第三,法庭辯論的順序不受《民事訴訟法》第127條所規定順序的限制,審判人員可根據案件審理需要,指令或允許某一方當事人或其代理人發言。但一般情況下,第一輪法庭辯論仍應按《民事訴訟法》第127條的順序,即原告及其訴訟代理人發言、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發言、第三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發言。

適用簡易程序地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兩個步驟不必嚴格劃分,可以結合進行,以達到查清事實、分清是非、正確正確解決糾紛的目的。

審結期限較短

依《民事訴訟法》第146條的規定,人民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審結期限為3個,而且該期限不得延長。如果在3個月內不能審結,則應轉入普通程序繼續審理。而普通程序的審結期限為6個月,依《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一審普通程序的審結期限經本院院長批准,可以延長一次6個月,經上級人民法院批准,還可以延長不特定的期限。

❸ 法院訴訟程序流程

一、當事人起訴,首先應提交起訴書,並按對方當事人人數提交相應份數的副本。當事人是公民的,應寫明雙方當事人的姓名、性別、年齡、籍貫、住址;當事人是單位的,應寫明單位名稱、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姓名。起訴書正文應寫明請求事項和起訴事實、理由,尾部須署名或蓋公章。

二、根據"誰主張誰舉證"原則,原告向法院起訴應提交下列材料:

1、原告主體資格的材料。如居民身份證、戶口本、護照、港澳同胞回鄉證、結婚證等證據的原件和復印件;企業單位作為原告的應提交營業執照、商業登記證明等材料的復印件。

2、證明原告訴訟主張的證據。如合同、協議、債權文書、收發貨憑證、往來信函等。

三、當事人向法院提交書證,應填寫一式兩份證據清單,詳細列明提交證據的名稱、頁數。證據經法院承辦人核對後,由承辦人在證據清單上簽字蓋章,一份交當事人,一份備案。

四、立案庭在當事人履行必須的手續和交齊有關證據材料之後,在七天內,對符合立案條件的,辦理立案手續;對不符合立案條件的,依法裁定不予受理。

五、當事人應在收到受理通知書之日起七天內預交案件受理費和其他訴訟費用。

六、立案手續後,案件由法院排期開庭,當事人應服從法院的各項工作安排,並於結案後到財務室結算訴訟費用,多退少補。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一條規定,起訴狀應當記明下列事項:

(一)原告的姓名、性別、年齡、民族、職業、工作單位、住所、聯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的姓名、職務、聯系方式;

(二)被告的姓名、性別、工作單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等信息;

(三)訴訟請求和所根據的事實與理由;

(四)證據和證據來源,證人姓名和住所。

❹ 向法院提出訴訟有哪些程序

1、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應當提交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材料,配合人民法院搞好立案規范化管理。

2、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提交起訴狀的規范性要求:

(1)當事人基本情況:當事人為自然人的寫明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日、民族、職業、工作單位和住所;為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寫明名稱全稱、住所、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負責人的姓名和職務;為無民事訴訟行為能力人的,寫明法定代理人的基本身份情況;

(2)訴訟請求:要求簡潔、明確、具體;

(3)事實及理由:清楚、簡明,與訴訟請求相關聯;

(4)起訴狀份數:正本一份,副本按被告及第三人數額提供相應份數;

(5)起訴狀書寫:用藍黑或黑色鋼筆、簽字筆書寫或列印;

(6)簽名或蓋章:原告為自然人的,正副本均由本人簽名;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蓋單位公章;為個體工商戶的,以營業執照登記的業主作為原告並簽名。原告簽名或蓋章後註明具狀日期。

3、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應當提交當事人的身份證明,並填寫法院專遞地址確認書、當事人信息登記表和證據清單。原告為自然人的,應提交居民身份證復印件並攜帶原件進行核對;為單位的,應提交加蓋公章的營業執照復印件和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負責人身份證明書各一份。原告是無民事訴訟行為能力人的,應提交原告與其法定代理人的身份關系證明。

4、以公民住所地確定管轄,公民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起訴時應當提交住所證明。由被告(或原告)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確定管轄的案件,應提交由派出所或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出具的證明被告(或原告)在管轄法院轄區至起訴時已連續居住一年以上的證明或暫住證。

5、起訴時有委託代理人的,應當提交委託人簽名或蓋章的授權委託書原件,應寫明委託許可權和期限,委託許可權為全權代理的,應當寫明具體的授權事項,否則視為一般代理。委託公民代理的,應提交代理人身份證復印件並提供原件核對。委託律師或者法律工作者代理的,應提交律師證或法律工作者證復印件並提供原件核對,同時提交律師事務所或者法律服務所的公函。

6、起訴應提交立案所需的基本證據原件或者與原件核對後的復印件,填寫證據清單,註明證據編號、名稱、來源、內容和證明對象,說明證據是原件還是復印件,原告或者代理人簽名或蓋章。

證據材料清單一式兩份,一份交原告,一份存卷;證據要求正本一份,副本按照被告及第三人人數提交,法院送達起訴狀副本同時送達證據副本。

立案所需的基本證據是指證實雙方當事人之間法律關系的證據和受訴人民法院有管轄權的證據。

7、起訴材料的紙張應當符合案卷裝訂歸檔的要求,一律採用A4紙,如非A4規格的原件,應粘貼在A4紙上,A4紙左邊留出2厘米的裝訂線。

8、當事人提交的起訴材料齊全後,一審法院應當在七日內審查是否符合受理條件。

(4)訴訟的司法程序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一審的程序

1、起訴,即向有管轄權的法院立案庭遞交訴狀。

2、立案審查

符合立案條件,通知當事人7日內交訴訟費,交費後予以立案;不符合立案條件,裁定不予受理。

如果對裁定駁回起訴不服,10日內向上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

受理後,法院5日內將起訴狀副本送達對方當事人,對方當事人15日內進行答辯,通知當事人進行證據交換,可根據當事人申請,做出財產保全裁定,並立即開始執行

3、排期開庭

提前3日通知當事人開庭時間、地點、承辦人;公開審理的案件提前3日進行公告。

4、開庭審理

宣布開庭,核對當事人身份,宣布合議庭成員,告知當事人權利義務,詢問是否申請迴避。

法庭調查:當事人陳述案件事實。

舉證質證:告知證人的權利義務,證人作證,宣讀未到庭的證人證言,出示書證、物證和視聽資料;雙方當事人就證據材料發表意見。

法庭辯論:各方當事人就有爭議的事實和法律問題,進行辯駁和論證。

法庭調解:在法庭主持下,雙方當事人協議解決糾紛。

如果達成調解協議,製作調解書,雙方當事人簽收後生效,當事人履行調解書內容或申請執行;未達成調解協議,合議庭合議作出裁決(宣判)。

5、宣判

同意判決,當事人自動履行裁判文書確定的義務或向我院告訴庭提出執行申請;不同意裁判,需要分情形區分對待:

裁定:送達之日起10日內向上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

判決:送達之日起15日內向上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

❺ 法律訴訟流程

法律訴訟分為民事訴訟、刑事訴訟等。以民事訴訟為例,民事訴訟流程:

1、 起訴,即向有管轄權的法院立案庭遞交訴狀。

2、 立案審查

符合立案條件,通知當事人7日內交訴訟費,交費後予以立案;不符合立案條件,裁定不予受理。

如果對裁定駁回起訴不服,10日內向上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

受理後,法院5日內將起訴狀副本送達對方當事人,對方當事人15日內進行答辯,通知當事人進行證據交換,可根據當事人申請,做出財產保全裁定,並立即開始執行

3、 排期開庭

提前3日通知當事人開庭時間、地點、承辦人;公開審理的案件提前3日進行公告。

4、開庭審理

宣布開庭,核對當事人身份,宣布合議庭成員,告知當事人權利義務,詢問是否申請迴避

法庭調查:當事人陳述案件事實。

(5)訴訟的司法程序擴展閱讀:

訴訟行為

1、訴訟行為也稱訴訟活動,指司法機關與訴訟當事人依法定程序所進行的,能發生訴訟效果的法律行為。包括司法機關對刑事案件的立案、偵查、起訴、拘留、逮捕、審判;對民事案件的受理、調查、收集證據、調解,以及當事人起訴、應訴、提供證據、進行辯論或辯護等。

2、訴訟行為除了應具備一般法律行為的條件外,還須具備訴訟法所規定的條件。即:案件須屬司法機關主管和管轄;當事人須具有當事人能力,刑事行為人須具有刑事責任能力,並且都具有訴訟行為能力(無訴訟行為能力人依法由其訴訟代理人進行)。

案件須是未經法院判決確定(對判決、裁定已經生效的案件,按審判監督程序處理);告訴才處理的須有受害人等的告訴,民事訴訟須由當事人提起。

3、由於民事訴訟程序在三大訴訟程序中居於基本地位,因而下文專論民事訴訟行為及其調整規律。

❻ 司法訴訟程序是怎麼樣一個過程

司法程抄序是指司法審判程序,而司襲法鑒定則是對某一物品進行鑒定,性質完全不一樣的,司法程序上面的兄弟已經說了是一般都是要經過起訴——開庭審理——判決——是否上訴——執行這一過程,但司法鑒定的話,一般是在開庭前或者是開庭時對某些證據的證明效力不服,要求對他進行司法鑒定。比如筆跡鑒定這些。

❼ 訴訟流程是什麼

您好:
一、起訴

就是提起訴訟,俗稱「打官司」。當你的權利受到侵犯或與他人發生糾紛後,需要通過人民法院處理的,你必須先起訴。否則人民法院不會主動受理。

起訴必須符合《民事訴訟法》第108條規定的四個條件,即:

(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厲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二)有明確的被告;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當事人起訴時必須向人民法院提交《起訴狀》,並且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提交副本,同時要提交起碼的證據材料。

二、審查、受理

起訴之後,人民法院將在七日內對當事人的起訴依法進行審查。認為起訴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法院就會受理,同時向起訴人發出《案件受理通知書》,並且要求其在規定的期限內交納案件受理費。認為的當事人的起訴材料和手續不夠齊全,法院會通知其補辦手續;審查後認為起訴不符合法定條件的,法院會向起訴人作出《不予受理裁定書》。當事人對裁定書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後法定的期限內上訴。

三、開庭前的准備

案件受理後到法庭開庭之前,作為當事人有權向法院進一步提供有關證據材料,以證明你的主張。如果因客觀原因調查取證有困難的,有權申請人民法院進行調查取證。對案件中的有關問題需要鑒定的,當事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進行鑒定。

在此期間,原告可以變更、增加原來的訴訟請求。被告有權提出反訴,原告可以撤回起訴。同時當事人之間可以自行和解。也有權要求法院主持調解。法官也可以依職權對案件進行調解。如果達成協議的,法院將會向雙方當事人出具《調解書》。

為了保證您的權利及時得到實現,原告有權向法院申請財產保全,防止對方轉移財產。當然在起訴之前也有權申請財產保全。

四、開庭

開庭是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中心環節,所以當事人必須到庭。原告如無正當理由不到庭或中途無故退庭,法院會對案件做撤訴處理;被告如無正當理由不到庭,法院有權作出缺席審理。

開庭的基本順序包括:核對雙方當事人,原告宣讀《起訴狀》,進行法庭調查,當事人也可以提交給法庭各種證據材料,之後進行法庭辯論,最後合議庭對案件如何處理進行評議。評議有明確結果的,法庭將當庭宣判 。當庭宣判有困難的 ,法庭也可以定期宣判。按照法律規定,當庭宣判的,在十日內發送判決書;定期宣判的,宣判後立即發送判決書。審議期間,法庭認為有法定情形的,也有權決定延期審理。

五、上訴

按照法律規定,當事人對法院的裁判不服的,有權在收到判決書後十五日內,或收到裁定書後十日內通過原審人民法院向上級法院提起上訴,要求上級法院對該案再次進行審理。這里特別需要提醒的是上訴必須在上述規定的期限內提出,逾期將喪失上訴的權利。

六、二審

當事人對案件的上訴,只要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的,上級法院必定對該案再次進行審理。二審的程序和一審基本相同。不同的是二審期間,當事人不得增加、變更訴訟請求,提供新的證據也將受到一定的限制。法官也可以主持調解。如果當事人對案件的事實和證據沒有新的異議的,法官可以不開庭審理。一審的裁判當事人有權上訴,二審的裁判是生效裁判,當事人不得再上訴,裁判書送達之後即發生法律效力。

七、執行

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裁判具有強制執行效力,敗訴方必須自覺地履行已生效的判決書和調解書所確定的義務。敗訴方未在法定的期限內履行義務的,權利方有權在法定的期限內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申請執行只能向作出一審裁判的人民法院提出,並提交《申請書》和生效的裁判文書。法院受理之後即進入執行程序。在執行期間,法院根據情況有權對被執行人的財產採取查封、扣押、凍結、劃撥、拍賣、變賣、搜查等強制措施,以確保權利人權利的實現。被執行人拒不履行義務或抗拒執行的,法院有權對其實施罰款、拘留等措施,情節嚴重的甚至追究刑事責任。

八、申請再審

當事人確有新的事實和證據證明人民法院已作出的生效裁判錯誤的,有權在裁判文書生效後二年內提起再審申請,或者通過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申請再審時應當提出新的證據。人民法院將對該案重新進行全面復查。復查期間原生效的裁判仍須繼續執行,除非符合法定情形,法院決定暫緩執行的。經法院復查,認為原案件處理正確地,當事人的申請將被人民法院書面駁回。當事人仍不服的,只能向上級法院申請。審查認為原案件處理有可能錯誤的,法院將裁定對該案進行再審,並重新作出判決。

熱點內容
360由於政策法規 發布:2025-08-15 02:18:51 瀏覽:413
盛澤律師 發布:2025-08-15 02:18:50 瀏覽:409
拘留條例實施辦法 發布:2025-08-15 02:09:54 瀏覽:852
勞動法發布是哪年 發布:2025-08-15 01:49:46 瀏覽:247
往來郵件公證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8-15 01:48:31 瀏覽:671
司法公務員待遇 發布:2025-08-15 01:40:51 瀏覽:258
嫁律師 發布:2025-08-15 01:35:54 瀏覽:818
勞動法如果公司搬遷賠錢嗎 發布:2025-08-15 01:30:11 瀏覽:155
江寧司法 發布:2025-08-15 01:28:02 瀏覽:910
關於道德的英語小故事 發布:2025-08-15 01:21:56 瀏覽: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