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法的適用對象
① 萬民法與市民法的區別
1、對象不同:
公民法的對象是羅馬公民 ,萬民法的對象是羅馬公民與非羅馬公民,非羅馬公民之間,
2、內容不同:
公民法的內容是公法較多,萬民法的內容是所有權與債法。
3、來源不同:
公民法的來源是民眾大會、元老院決議,習慣法規范,萬民法的來源是清除了形式主義的羅馬固有的「私法」規范;同羅馬人發生聯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規范,以及地中海商人通用的商業習慣與法規等。
4、程序不同:
公民法的程序形式主義,萬民法的程序更為靈活。
(1)市民法的適用對象擴展閱讀
萬民法的由來:
公元前3世紀中葉以前羅馬法律的適用范圍僅限於羅馬公民,居住在羅馬的異邦人不能享受此法的保護,被稱為公民法或者市民法,內容主要是有關羅馬共和國的行政管理、國家機關及一部分訴訟程序的問題。
公民法存在明顯的缺陷,主要表現為:法律的主體范圍狹小,內容保守、形式主義色彩濃厚、保留大量氏族殘余等。
隨著羅馬對外征服地區的擴大,羅馬的社會政治和經濟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公民法不足以解決帝國疆域內出現的各種復雜的問題。在羅馬逐漸形成了普遍適用於羅馬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這就是有名的萬民法。
② 公民法適應於
答案A
本題旨在考查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的能力。公民法僅適用於羅馬公民。
③ 治安管理處罰的適用對象、適用范圍
1、治安管理處罰的適用對象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條規定擾亂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妨害社會管理,具有社會危害性,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本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2、治安管理處罰的適用范圍如下: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條規定:在空間效力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發生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除法律有特別規定的外,全部適用本法;在對人的效力上,除法律有特別規定的外,治安管理處罰法適用於所有在我國領域內違反治安管理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這里的公民既包括中國民,也包括外國人和無國籍的人。
(3)市民法的適用對象擴展閱讀
為維護社會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規范和保障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職責,制定本法。
經2005年8月28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7次會議通過,2005年8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38號公布,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根據2012年10月26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9次會議通過、2012年10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67號公布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決定》修正。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政府法制信息網—《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④ 市民法解決的主要問題是什麼關於市民法和萬民法有什麼區別
一、市民法解決的主要問題是人格身份和財產權的歸屬。
1、公民法也稱市民法,是古代羅馬國家固有的法律,包括民眾大會和元老院通過的帶有規范性的決議、法律以及習慣法規范,其適用范圍僅限於羅馬公民。
2、萬民法意即「各民族共有的法律」,是繼公民法(市民法)之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羅馬司法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用來調整羅馬公民和異邦人之間以及異邦人和異邦人之間民事法律關系的羅馬法律。
二、市民法和萬民法二者有以下幾方面區別:
(1)對象不同:
①公民法的對象是羅馬公民 ;②萬民法的對象是羅馬公民與非羅馬公民,非羅馬公民之間;
(2)內容不同:
①公民法的內容是公法較多;②萬民法的內容是所有權與債法;
(3)來源不同:
①公民法的來源是民眾大會、元老院決議,習慣法規范;②萬民法的來源是清除了形式主義的羅馬固有的「私法」規范;同羅馬人發生聯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規范;以及地中海商人通用的商業習慣與法規等;
(4)程序不同:
①公民法的程序形式主義;②萬民法的程序更為靈活。
三、市民法和萬民法的相互關系
羅馬共和國前期,形成了一個僅適用於羅馬市民的法律體系即市民法。其內容主要是國家行政管理、訴訟程序、財產、婚姻家庭和繼承等方面的規范。其淵源包括羅馬議會制定的法律、元老院的決議、裁判官的告示以及羅馬法學家對法律的解釋等。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外來人口的增多,共和國後期形成了適用於羅馬市民與外來人以及外來人與外來人之間關系的萬民法。萬民法是外事裁判官在司法活動中逐步創制的法律,它吸收了市民法和外來法的合理因素,但又有所發展和突破。它的基本內容主要是關於所有權和債權方面的規范,很少涉及婚姻、家庭和繼承等內容。萬民法的產生,使羅馬私法出現兩個不同體系。但是市民法和萬民法不是截然對立的,而是互為補充的。後來,查士丁尼將兩者統一起來。
⑤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關於公民的規定的適用范圍是
(一)時間上的適用范圍民法在時間上的適用范圍,就是指民法在時間上的效力范圍,即是指民法生效時間和失效時間,以及民事法律規范對其生效前發生的民事法律關系有無溯及力。
民法生效的時間,即民事法律規范生效的時間,一般根據民事法律規范的性質和實際需要而定。主要有以下兩種類型:
1.自民事法律規范公布之日起開始生效有些民事法律規范的施行不需要准備工作,自公布之日起生效。如1990年5月19日國務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第54條規定,該條例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2.民事法律規范公布後經過一段時間後生效有些民事法律涉及面廣,情況比較復雜,需要經過一定準備時間才便於實施的,法律明文規定頒布後經過一定時間才生效。例如《民法通則》於1986年4月12日公布,自1987年1月1日起施行。
民法失效的時間,即民事法律規范失效的時間,也就是民事法律規范效力終止或者被廢止的時間。民事法律規范失效的時間主要有以下類型:
1.新法直接規定廢止舊法例如,《合同法》第428條規定:「本法自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經濟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技術合同法》同時廢止。」
2.舊法規定與新法相抵觸的部分失效例如,1984年1月23日國務院發布的《工礦產品購銷合同條例》第44條規定:「本條例自發布之日起施行。過去的有關規定與本條例有抵觸者,應按本條例執行。」
3.由國家機關頒布專門的決議規定,宣布某些法律失效例如,1987年11月24日通過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法制工作委員會對1978年底以前頒布的法律進行清理的情況和意見的報告的決定》,批准了法制工作委員會的報告及報告的兩個附件。附件一為《l 978年底以前頒布的已失效的法律目錄(111件)》,由於調整對象變化而不再適用或者已經停止執行的29件,其中有民事法規,例如1956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農業生產合作社示範章程》等。
另外,如果新法與舊法規定相沖突時,應適用「新法優於舊法」、「後法優於前法」的原則,以新法、後法為准,在學理上稱為默示廢止。
民法的溯及力問題。我國的民事法律規范,貫徹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則,一般沒有溯及力,但也有例外。通常我國民法的追溯力,體現為「有利追溯」原則。所謂有利追溯原則,是指如果民法具有追溯力,有利於保護民事權益,就使該法律具有追溯力。例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3條規定,人民法院確認合同效力時,對合同法實施以前成立的合同,適用當時的法律合同無效而適用合同法有效的,則適用合同法。
(二)空間上的適用范圍民法在空間上的適用范圍,就是指民法在空間上的效力范圍,即是指民法在哪些地方發生效力。《民法通則》第8條第1款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民事活動,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這里所說的「領域」是指我國領土、領空、領海,還包括根據國際法視為我國領域的我國駐外使領館,以及在我國領域外航行的我國船舶和飛行於我國領空以外的我國飛行器等。
由於民事法律規范制定的機關不同,其適用的領域也不同,大體有以下幾種情形:
1.適用於我國全部領域的民事法律、法規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民事法律,國務院制定的民事法規,適用於我國全部領域,但法律、法規中明確規定僅適用於某一地區的除外。
2.適用於局部地區的地方性民事法規地方性民事法規適用於制定者所管轄的區域之內。
3.適用於特別行政區的法律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法規中的民事規范,只適用於各該特別行政區。
(三)對人的適用范圍民法對人的適用范圍,就是指民法的效力適用於哪些人。民法對人的效力,包括對中國人、外國人和無國籍人的效力。我國民法對人的效力,採用許多國家所採用的原則,即以屬地主義為主,與屬人主義、保護主義相結合的原則。
《民法通則》第8條第2款規定:「本法關於公民的規定,適用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外國人、無國籍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據此,在我國領域內有中國國籍的自然人,依據我國法律設立的中國法人和其他組織相互之間的民事法律關系,均適用我國民法。外國人、無國籍人在我國領域內的民事法律關系,一般適用我國法律,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⑥ 中華人民共和國普通公民適用什麼法
根據我國刑法的有關規定,凡是我國公民在我國領域內犯罪的,如果法律沒有特別規定,一律適用我國刑法。
我國刑法第7條第1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本法規定之罪的,適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規定的最高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可以不予追究。」所以,我國公民即使在我國領域外犯罪,原則上也適用我國刑法,但考慮到我國公民在我國領域外犯罪的實際情況,對法律規定的最高刑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可以不予追究(一般來說,法律規定的最高刑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都是較輕的犯罪)。
⑦ 關於公民的規定的適用范圍是
(A)的范圍的范圍民法在時間上的應用的時候,指的民事法律效力的有效時間和失敗的民事法律,民事法律規范以及發生的時間,這意味著之前生效的民事法律關系,不具有追溯效力。
民事法律效果的民事法律規范的有效時間,一般的民事法律規范的性質和實際需求的基礎上。主要有兩種類型:
一些民法的民事法律規范的目的是不是必需的准備工作規范出版之日起生效,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1990年5月19日,國務院發布了「城市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規定」第54條的規定應自發布之日起有效。
2的民事法律規范的消息公布後生效一段時間後,一些民法的范圍很廣,情況比較復雜,需要經過一定的時間來准備,以方便執行的法律明文規定,後方可生效一段時間後制定,如「民法通則」,1986年4月12日發布,自1987年1月1日。
民法故障時間,故障時間的民事法律規范,民事法律規范的有效性終止或取消。主要是以下類型的民事法律規范失效時間:
1,新的法律,例如,「合同法」第428條的規定: 「此法應來生效截至1999年10月1日提供的廢除舊法的中國經濟合同法」人民共和國「,」涉外經濟合同法中人民共和國的中國,中國技術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同時廢止。 「
舊法的規定和新的穿不一致的部分失敗,例如,1984年1月23日國務院發布的」礦用產品購買和銷售合同條例「第44條規定:」本條例的日期為准頒布實施。過去,他們是不符合本條例規定的,應當實施本條例。「
3。由國家機關制定的決議的特別規定宣布的失敗某些法律,例如,該年11月24,一九八七年的國家人民國會常設委員會,以清潔起來在1978年年底前,制定的法律法制批准委員會的情況和意見的報告「的決定,批准立法事務委員會的報告和報告的兩個附件。附件我升978前失效的法律制定的目錄(111),29不再適用或已被暫停的調整的對象的變化,包括民事法規,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三月結束1956年通過的農業生產合作社示範章程。
此外,如果新的法律和舊法的規定相沖突,應適用「新法比舊方法更好,後法優於前法」的原則,受到新法,後法被稱為暗示的學術取消。
追溯效力的民事法律。中國的民事法律規范,執行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則,一般不具有追溯效力,但也有例外。一般的追溯影響中國的民事法律,體現在「有利溯及既往。的所謂的有利溯及既往原則的原則,如果在民事法律具有追溯效力,是有利於保護公民權利,法律具有追溯效力。示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征服的人Republic> <Contract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3條的規定,人民法院確認合同效力,合同法合同適用的法律在形成之前的時間是無效的合同適用合同法,合同法的適用。
(B)空間的范圍民法在空間的應用范圍,是指效力的民事法律空間,這意味著民事法律採取的影響在什麼地方。「民事訴訟法」第二十8,第1款:「在民事活動中的人民共和國的中國,中國人民共和國法律的應用境內,除作為法律另有規定的是這里所說的「場域」指的是我們的領土,領空,領海,包括根據國際法領域的中國駐外使領館,以及我國領土以外的航行,我們的船。我們的飛機在我們的領空飛行外。
成立的民事法律規范由不同的主管部門,其應用領域也有所不同,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
1。民事法律和法規適用於所有地區的國家,全國人民代表國會和它的常務委員會民事法律委員會制定的,國務院頒布的民事法律和法規,適用於所有的國家,但明確地定義在法律,規定不同的是僅適用於一定的區域。
2。當地民間的法律和法規適用於當地的民事法律和法規適用於該地區的製造商的管轄之下。
3。民間規范,法律適用於特別行政區的特別行政區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SAR)的規定只適用於香港特別行政區。
(三)適用范圍民法??上的人的范圍,也就是說,民法適用於人的效果。民法的成效,包括中國人,外國人,無國籍人的有效性。的原則在許多國家民法典的有效性,即是屬地為主,與個人主義的情況下,保護主義相結合的原則。
第8條第2款,民法的一般原則:「本法關於公民的規定適用於境內的外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國,無國籍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因此中國國籍的自然人在我們的領域,根據我國法律,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的民事法律關系適用我國民法。外國人,無國籍人的民事法律關系在我們的領域,我們的法律的普遍應用,但在其他法律規定的,除
⑧ 在古羅馬,市民法是適用全體自由人的法律么
馬克思主來義稱為法律的法源律的是憲法,憲法(constitution)是國家的根本大法,適用於國家全體公民,是特定社會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條件綜合作用的產物,集中反映各種政治力量的實際對比關系,確認革命勝利成果和現實的民主政治,規定國家的根本任務和根本制度,即社會制度、國家制度的原則和國家政權的組織以及公民的基本權利義務等內容。
⑨ 市民法和萬民法是哪個法的分類
羅馬法
羅馬法學家依據不同標准,從不同角度將法律劃分為以下幾類:
(1)根據版法律所調整的不同對象權可劃分為公法與私法。公法包括宗教祭祀活動和國家機關組織與活動的規范;私法包括所有權、債權、婚姻家庭與繼承等方面的規范。
(2)依照法律的表現形式可劃分為成文法與不成文法。成文法是指所有以書面形式發布並具有法律效力的規范,包括議會通過的法律、元老院的決議、皇帝的敕令、裁判官的告示等;不成文法是指統治階級所認可的習慣法。
(3)根據羅馬法的適用范圍可劃分為自然法、市民法和萬民法。市民法是指僅適用於羅馬市民的法律;萬民法是調整外來人之間以及外來人與羅馬市民之間關系的法律。
(4)根據立法方式不同可劃分為市民法與長官法。長官法專指由羅馬高級官吏發布的告示、命令等所構成的法律,內容多為私法。其主要是靠裁判官的司法實踐活動形成的。
(5)按照權利主體、客體和私權保護為內容可劃分為人法、物法、訴訟法。人法是規定人格與身份的法律;物法是涉及財產關系的法律;訴訟法是規定私權保護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