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試因果關系
⑴ 簡述一下刑法上因果關系的認定
因果關系決定刑事責任的有無。因為犯罪行為和危害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所以如果一個行為成立犯罪就必然在行為和危害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那麼,如果在行為和危害結果之間沒有因果關系的時候,這個行為就不成立犯罪。
可見,因果關系是確定刑事責任的前提。例如,關於轟動一時、熱議至今的「許霆案」,案件主人公許霆如果構成犯罪,那麼,許霆的取款行為與銀行的財產損失必需存在因果關系。
而在許霆的取款行為和銀行財產損失之間有一個介入情況,就是自動取款機發生故障,那麼,這三者之間如果成立因果關系,它們之間必需具備一種可傳遞的因果關系,但是我們發現,許霆的取款行為既不是自動取款機發生故障的充分條件,也不是自動取款機發生故障的必要條件,更不是充分必要條件,所以,許霆的取款行為與銀行的財產損失之間沒有因果關系,因此,許霆的取款行為不構成犯罪。
因果關系還決定刑事責任的范圍。在犯罪行為事實清楚的情況下,犯罪人對那些危害結果承擔刑事責任是刑法上因果關系需要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
這時需要明確是物理運動中的因果關系還是社會運動中的因果關系。而犯罪是一種社會運動的形式,如果將其降格為物理運動,那麼,就會出現難以理解和解釋的狀況,所以筆者主張因果關系是社會運動中的因果關系。
據此,行為人的刑事責任范圍也就是因犯罪行為引起的危害結果范圍。換言之,因果關系對於確定行為人的刑事責任范圍具有重要作用。從原因的角度劃分,危害結果的范圍可劃分為作為造成的危害結果和不作為造成的危害結果;以危害結果的表現形態為標准,危害結果的范圍可以劃分為物質性的危害結果和精神性的危害結果。
(1)司法考試因果關系擴展閱讀
由於純粹自然意義上的因果關系不能說明不作為犯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所以筆者主張刑法上因果關系中的原因行為是包括主客觀兩方面的社會行為,而不是剝離了行為主觀方面的客觀的身體動作。
只有這樣理解刑法上因果關系中的原因行為,對於不作為才能夠說明其與損害事實的因果關系。而且,只有全面考慮行為的主客觀兩個方面,才能准確認定行為的性質。例如,2003年8月7日凌晨,4名男子在北京香山附近盜竊了47斤科研用葡萄。它們是北京農林科學院林業果樹研究所葡萄研究園投資40萬元、歷經10年培育研製的科研新品種。案發後,市物價局價格認證中心對被偷的葡萄進行估價,被偷葡萄的直接經濟損失為11220元。
這里的「過失」盜竊行為就是一個主客觀相統一的行為,它是果樹研究所損失的原因行為;也是該案盜竊罪不能成立的理由,因為盜竊罪是故意犯罪,過失盜竊不成立犯罪。
⑵ 司法考試因果關系判斷中的幾個重要問題
請提問細一點,你這樣提問,就真的要找個老師來講課了
⑶ 刑法關於因果關系的問題,發現幾條題很矛盾,請指教。
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是刑法中最疑難的問題之一,非常復雜。
上面三個題目,本人可以試著解釋一下,拋磚引玉吧。
1、甲坐公交車與司機乙爭執,一腳踢向乙,乙回頭打甲,車失控撞向路邊丙致其死亡,甲與丙死存在因果關系。我覺得是存在因果關系的。雖然你說的甲的行為理論上並不必然導致乙的反擊有道理,但刑法上之所以仍認為甲的行為仍與丙的死亡有因果關系,更多的是考慮到了乙的反擊行為符合人之常情,一般情況下人受到襲擊應會反擊,甲做為一個理性的人,應該預測到這個結果,而乙之反擊可能會導致交通事故的發生也應該在甲的預測范圍之內,但甲仍放任危險,襲擊乙,乙反擊進而事故發生都是由甲的行為引起的,從預防犯罪、警告公眾的角度,讓甲承擔最終責任我認為是合理的。
2、第2道題,之所以甲不承擔責任,我認為是因為乙違法在先,甲取回財物是自助行為,是合法的,而乙之死亡更大的原因在於乙想逃脫罪責,而放任危險在自己身上發生,承擔責任的依據應該是原因自由行為。
3、第三題,甲取得財物本質上是拾得遺失物。我認為甲的行為不構成搶劫,因為搶劫罪的構成要件強調三同時,因為乙逃脫,實質上甲並沒有對乙實施強制。侵佔罪也有疑義,對照侵佔罪的構成要件,需要遺失人索取而拾得人拒不返還數額較大的財物才成立侵佔罪,就本題的要件,我認為還不足以認定甲構成侵佔罪。
一點司考過來人的愚見,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⑷ 關於刑法上因果關系的判斷,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
D.這是一道司法考試題。A、D選項構成合法則的因果關系,既行為人的行為合法則地導致了結果的發生。而A、C屬於偶然現象。
⑸ 司法考試柏浪濤刑法攻略因果關系問題求解答
第一題這個,只要是為了搶救孩子而被燒死的,不論是否是消防員,甲與死者的死回亡都有因果關系。第答一題我個人將其分為前行為,中條件,後結果。甲放火是前行為,搶救孩子是中條件,被燒死是後結果。認定因果關系很重要的一點是我的行為在通常情況下是否會造成已發生的結果。這道題,甲放火必然會危及到屋中的孩子,而救援孩子的行為也是必然要發生的,並且火災事故的危害性足以使人死亡。故而甲的行為與消防員的死亡存在因果關系。
⑹ 司法考試 刑法 因果關系和判決的問題
因果關系肯定有
但是不是犯罪那得看兩廠是不是認識的可能
如果一點都不可能認識到那就是意外事件
如果能認識沒有認識到那就是過失致死了
⑺ 怎樣認定刑法上的因果關系
一,刑法的因果關系是犯罪客觀要件中的選擇要件?
解析:犯罪客觀方面的要素:危害行為、危害結果、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以及行為的時間、地點、方法等。其中,只有危害行為是客觀方面的必備要素,而其它都是選擇性的要素。
因果關系僅僅存在於實害犯,如:結果犯,不存在危險犯、行為犯、舉動犯之中,因為這些犯罪都存在犯罪行為,但是不一定存在犯罪結果。比如:甲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但是,沒有任何犯罪結果發生,甲構成犯罪只是危險行為本身,不存在所謂的危害結果,就不存在因果關系這個構成要件了。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只存在於實害犯(造成實際損害的犯罪),包括未遂的故意殺人罪,根本不存在結果,只存在故意殺人的行為,最終未遂又怎麼可能有因果關系?
1,危害結果在刑法中的意義包括區分此罪與彼罪么?
解析:包括。有的刑法條文明確規定以危害結果的大小輕重或是否造成危害結果的嚴重危險作為區分罪與非罪的界限。比如:聚眾斗毆犯罪中,致人重傷或死亡結果的,構成故意傷害罪或故意殺人罪。這樣的罪名正是以犯罪行為的危害結果來區分此罪還是彼罪。
還有非法拘禁致人死亡的等轉化型犯罪。
2,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有無因果關系要怎麼區分認清?
解析:一般情況下,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很容易區分,但是,在存在介入因素的情況下,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就很難區分了。
A,一行為一結果之分析:
第一步:看是否構成刑法上的條件關系。刑法上的條件關系:如果存在「沒有前者就沒有後者」(無前即無後)的關系,就認為有因果關系,實則為必要條件說。比如:甲因瑣事與乙發生爭執,向乙的胸部猛推一把,導致乙的心臟病發作,救治無效而死亡。甲的行為與乙的死亡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注意:存在因果關系並不意味著必然承擔刑事責任,千萬不能以是否需要定罪來判斷是否存在因果關系的標准。因為甲推乙的行為雖然是故意,但是不代表這就是是刑法上的故意或過失,也有可能是意外)
第二步:如不存在刑法上的條件關系,看是否構成假定的因果關系,有該條件固然能產生結果(充分條件),但即使無該條件,由其他條件也能產生同樣結果(非唯一的充分條件),肯定說,有因果關系(無前有後,有前有後)
B、兩行為(或事件)一結果之分析:要判斷前條件還是後條件與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這是判斷因果關系的重點。注意:這里的兩個行為包括行為和自然事件。
判斷標准:先看兩條件是同時發生還是先後發生,如同時發生,看是否二重的或重疊的因果關系;如先後發生,除了重疊的因果外,主要就是所謂的介入因素問題。
1、兩行為同時發生:
先看是否符合條件說,符合條件說,有因果,公式仍然是「沒有前者就沒有後者」
如果不符合條件說,再看是否符合二重的因果關系:不符合條件說,但擬制為有因果,指二重的因果關系。
同時成就的兩個以上的條件分別都能導致結果,但在無意思聯絡下,競合在一起導致了結果的發生。整體考查說,如果任何一個行為單獨均能發生結果,除去全部行為將不發生結果,則全體行為都有因果關系。(有一必有後,無二必無後)
2、兩條件先後發生,
先看前條件是否足以單獨地導致結果的發生(否則可能是重疊的因果關系):
如果前條件足以單獨地導致結果的發生,則有兩種可能,或者是前行為與結果有因果關系,或者是介入因素(後條件)與結果有因果關系(或曰因果關系被切斷)。
注意:先後的兩個條件,前條件在司法考試中一般是行為人的行為,後條件即所謂介入因素,可能包括非行為的自然事件。為便於分析,將前條件稱為A,後條件稱為B,結果稱為C。
解析:介入因素包括四種形態:自然事件、他人行為、被害人自身行為、行為人的第二次行為。
解題步驟
1、在有介入因素的情況下,一定要先看介入是異常的還是正常的(或曰是獨立於前行為還是附屬於前行為的。)以一般人的生活邏輯為標准進行判斷,一般人能想得到的就是正常的、附屬的(例如殺人後拋屍就是合乎生活邏輯的)。
2·1、如果介入因素是正常的或附屬的則不切斷前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
2·2 如果介入因素是異常的或獨立的,還要看介入因素對結果發生作用的大小。
2·2·1 如介入因素只是略微提前結果的發生,僅有介入因素尚不足以導致結果的發生,不切斷前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
2·2·2 如介入因素足以單獨地導致結果的發生,切斷前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
舉例:如甲的行為已經導致乙重傷,瀕臨死亡,後來,丙對乙毆打,只是導致乙的死亡時間略微提前,僅有丙的行為尚不足以導致乙死亡;但是,如丙開槍射殺乙,丙的行為足以單獨地導致乙死亡,應認定丙的行為切斷了甲的行為和乙的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因果關系的斷絕)。
介入因素是因果關系部分的重點,尤其是行為人的第二次行為和介入因素對結果發生作用的大小這兩個要點。注意對介入因素切斷因果關系後可能結合未遂、預備、罪數深入考查。
3 例外:如前條件或同時條件之一不足以單獨地導致結果的發生,看是否重疊的因果關系:單獨的一個條件不能導致結果,兩個條件並存才能導致結果,肯定說,認為這種情況下兩個條件都與結果有因果關系。(無一必無後,合並方有後)實際上用條件說也可以得出此次結論。
注意:不作為犯罪的因果關系模式:不履行義務才是因,產生危害結果(廣義,指侵害和威脅)。
3,不作為如何違反禁止性規范?
解析:義務的產生途徑主要由於:(1)法律的明文規定。不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要構成犯罪,還必須以刑事法律規定的義務為依據。我國刑法中規定的偷稅罪、遺棄罪、侵佔罪等,都有刑法的明文規定。(2)行為人職務或業務上的要求。例如,值班醫生有義務搶救病人,交通警察義務指揮交通,消防隊員有義務撲滅火災,等等。(3)因實施一定的法律行為而產生的義務。如某甲受雇為某一家庭護理卧病在床的老人,就承擔起了維護老人健康、安全的義務。(4)因先行行為引起的義務。當行為人已經實施的行為給法律所保護的利益造成危險時,行為人具有排除這種危險的特定義務。
注意:不作為不代表沒有行為,作為和行為不是同一個概念。所謂不作為犯罪就是有作為義務的行為人違反禁止性規范而不作為。
比如:法律命令消防隊員必須救火,消防隊員不救火的行為就是典型的不作為,並違反命令性規范。法律禁止醫生見死不救,醫生看見患者不進行救治就是典型的不作為,並違反禁止性規范。
4,行為人的身體動作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是相對於刑法的命令規范和禁止規范而言的是什麼意思?
解析:行為包括作為和不作為,包括積極的行為,如拿刀殺人行為,也包括消極的行為,如醫生見死不救。
兩種行為均可構成故意殺人罪,前者是直接故意即希望被害人死亡,後者是間接故意即放任被害人死亡。
刑法禁止規范如禁止殺人,行為人積極的殺人(希望)如普通的拿刀故意殺人,
刑法命令規范如命令醫生必須救治病患,但是醫生通過消極的行為放任病人死亡,就是違反命令規范構成故意殺人罪。又如負有救助義務的丈夫看見妻子意外落水,卻不積極救助而是放任妻子淹死,雖然並不希望妻子死亡,但是也不反對和排斥妻子死亡,也構成故意殺人罪。
即:法命令行為人應當實施某種行為,而行為人不做該行為構成犯罪(該行為既可能是積極行為也可能是消極行為。如:遺棄罪中的遺棄行為既可能是消極行為也可能是積極行為)
法禁止行為人實施某種行為,而行為人卻實施該行為構成犯罪。(如法律禁止公民任意剝奪他人生命權,而行為人積極故意殺人或消極放任故意殺人)
其實,禁止性規范與命令性規范均屬於義務性規范和強行性規范。區別在於方向剛好相反,命令性規范「必須」做某事,而禁止性規范是「不得」做某事。
⑻ 司法考試因果關系
如果介入因素是發生危害結果的主要原因,介入因素非常異常,即前行為通常不會導致發生介入因素那麼因果關系中斷,故意殺人導致乙重傷一般不會導致乙被車撞死,所以因果關系中斷。如果介入因素不異常即前行為通常會導致發生介入因素那麼因果關系不中斷,前面的車把人撞倒了繼續往前開,一般後面的車會壓過去,因果關系就不中斷了,
⑼ 這題應該怎樣理解呢司考官方解析是「有利條件」,柏浪濤解釋為「重疊的因果關系」,哪個合理
根據因果關系條件說:行為人的行為只要是對結果自始至終發生作用的條件之一,就是該結果的原因。我國司法實踐中通常採用條件說。本題甲和乙對丙的死亡都有因果關系。因為如果離開了甲或乙的5毫克毒物,丙就不會死亡。丙的死亡是甲和乙5克毒物相加共同作用所產生的結果。因此甲乙對丙的死亡都有因果關系。對此類問題的解答建議你可以關注下華夏考資網。
⑽ 司法考試:刑法上的因果關系中不理解的地方
你看了就明白了,認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