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典元年

民法典元年

發布時間: 2022-01-06 12:26:51

⑴ 高考歷史重要時間表

1840--1842年 鴉片戰爭
1856---年1860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
1900年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842年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1844年 中關《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簽訂
1858年 中俄《天津條約》、中美《天津條約》、中英
《天津條約》、中法《天津條約》簽訂
1860年 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中
俄《北京條約》簽訂
1895年 中日《馬關條約》簽訂
1901年 《辛丑條約》簽訂
19世紀40—50年代中國無產階級產生
19世紀60—70年代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
19世紀60—90年代 洋務運動
1851—1864年 太平天國運動
1898—1900年 義和團運動
1898年 戊戌變法
1905年 中國同盟會成立
1911年 黃花崗起義
1911年lO月10日 武昌起義
1912年(民國元年) 中華民國成立 清帝退位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護國運動開始
1916年 袁世凱恢復帝制失敗
1915年 新文化運動開始
1919年5月4日 五四愛國運動爆發
1921年7月23日 中共一大,標志中共成立
1922年7月 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綱領
1923年 中共三大,制定革命統一戰線策略
1945年 中共七大,確定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1949年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工作重心由鄉村轉城市
1956年 中共八大,成功探索社會主義建設
1978年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
1982年 中共十二大,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1987年 中共十三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
1992年 中共十四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7年 中共十五大,確定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
1924年 國民黨一大、國共第一次合作的實現,革命統一戰線形成
1936年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1937年9月 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1925年 孫中山逝世 五卅慘案、五卅反帝愛國運動爆發
1926年 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
1927年3月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勝利
1927年4月12日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ge命政變
1927年7月15日 汪精衛發動「七一五」反ge命政變
國民革命失敗
1927年8月1日 南昌起義
1927年9月 秋收起義
1927年8月7日 八七會議
1935年1月 遵義會議
1935年 中共中央發表八一宣言
1935年底 中共召開瓦窯堡會議
1937年秋 中共召開洛川會議
1931—1933年粉碎國民黨四次反ge命「圍剿」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第五次反「圍剿」失利,
中央紅軍長征
1942年 中國共產黨開始整風
1957年 中國g共產黨進行整風,反右派斗爭開始
1945年8月—10月10日 重慶談判 雙十協定簽字
1949年4月 北平談判
1946年初 重慶政治協商會議召開
1949年9月北平中國人民政協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開幕
1946年6月 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人民解放戰爭開始
1947年6月 人民解放軍開始全國規模的反攻
1948—1949年 遼沈、淮海、平津戰役勝利結束
1949年4月 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國民政府覆亡
1931年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
1949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年—1952年 土地改革運動
1950—1953年 抗關援朝戰爭
1950年 鎮壓反革命運動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3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行
1954年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中華人民
共和國第一部憲法頒布
1956年 我國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
完成,標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
1957年 反右派斗爭嚴重擴大化
1958年 「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
1959年 「反右傾」斗爭
1966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 』
1967年 二月抗爭
1976年 四五運動
1973年 周恩來主持中央工作,國民經濟復甦
1975年 鄧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國民經濟迅速回升
1971年9月13日 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
1976年10月 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文革」結束
1971年10月 聯合國恢復我國合法席位
1972年 中美、中日關系開始正常化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14—17世紀 歐洲文藝復興運動
17—18世紀 歐洲啟蒙運動
18世紀60年代 英國工業革命開始,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20世紀四五十年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
1765年 「珍妮紡紗機」發明,揭開工業革命序幕
1785年 瓦特的改良蒸汽機投入使用
1807年 富爾敦製成汽船
1814年 史蒂芬孫發明火車
1866年 西門子製成發電機
1867年 諾貝爾發明炸葯
19世紀70年代 貝爾發明電話
19世紀80年代 卡爾·本茨研製汽車
19世紀90年代 馬可尼試驗無線電報成功
17世紀後半期 牛頓力學體系確立,標志近代科學形成
19世紀30年代 法拉第證明了電磁感應現象,為電的時代創造條件
19世紀初 道爾頓原子論標志近代化學的開始
17世紀早期 哈維血液循環學說奠定近代生理學基礎
19世紀 細胞學說、進化論、能量守衡定律並稱三大發現
20世紀初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奠定現代物理學基礎
1840年前後 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
19世紀末20世紀初 美國工業產值躍居世界第一位,成為
重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國家
14—15世紀 新航路開辟,為世界市場形成創造條件
19世紀中後期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19世紀末20世紀初 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完成向帝國主義過渡;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世界殖民體系
最終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
1825年 英國爆發第一次經濟危機
1857年 資本主義爆發世界性經濟危機
1929—1933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933年初 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實行「新政」,開創
國家干預經濟發展新模式
20世紀50—70年代初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的「黃金
時期」
20世紀60年代初 聯邦德國成為歐洲頭號資本主義
大國
20世紀60年代末 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
1973年 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解體
1973年 資本主義世界引發戰後最嚴重經濟危機
1967年 歐洲共同體成立
20世紀七八十年代 亞洲新加坡、韓國成為世界經濟
發展最快地區
1995年 世界貿易組織(WTO)正式成立
1997年 東南亞爆發金融危機
20世紀90年代 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
經濟合作組織形成
20世紀90年代 知識經濟首先在美國出現
1992年 里約熱內盧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
可持續發展戰略形成
2001年12月11日 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1640年—1688年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775—1783年 北美獨立戰爭
1789年7月—1794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
1810—1826年 拉丁關洲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
獨立運動
1861—1865年 美國內戰
1861年 俄國農奴制改革
1868年 日本明治維新開始
1871年 德意志統一最終完成
1640年 查理一世被迫召開議會,英國資產階級
革命開始
1775年 來剋星頓槍聲,北美獨立戰爭開始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
開始
1804年 海地宣布獨立,拉丁美洲獨立運動開始
1688年 英國「光榮革命」,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統
治確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結束
1783年 英國承認美國獨立,美國獨立戰爭結束
1794年 法國熱月政變,法國大革命結束
1689年 英國通過《權利法案》
1776年 北美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宣布獨立
1789年 法國發布《人權宣言》
1804年 拿破崙頒布《民法典》
1862年 美國通過《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1792年9月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
1799年 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
1804年 拿破崙稱帝,法蘭西第一帝國開始
1882年 德、意、奧三國同盟正式建立
1907年 英、法、俄三國協約最後形成
1922年10月 墨索里尼在義大利上台,建立法西斯專政
1933年初 希特勒在德國上台,開始建立法西斯專政
1936年 廣田弘毅內閣上台,建立軍事法西斯專政
1914—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39年9月—1945年9月2日第二次世界大戰
1914年6月28日 薩拉熱窩刺殺事件
1938年9月 慕尼黑會議
1939年9月1日 德國閃擊波蘭,二戰爆發
1941年6月22日 德國閃擊蘇聯,蘇德戰爭爆發
1941年12月7日 日本突襲美國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2年初 《聯合國家宣言》簽署,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正式形成
1943年11—12月 蘇、美、英舉行德黑蘭會議
1943年12月 中、美、英發表《開羅宣言》
1944年6月 美英軍隊在諾曼底登陸,歐洲第二戰場開辟
1945年2月 蘇、美、英舉行雅爾塔會議
1945年7—8月 蘇、美、英舉行波茨坦會議
1942年6月 中途島戰役——太平洋戰場轉折
1942年7月—l943年2月 斯大林格勒戰役——二戰轉折
1942年10月 阿拉曼戰役——北非戰場轉折
193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變
1932年 偽滿洲國成立
1935年 華北事變
1937年7月7日 盧溝橋事變,全面抗戰開始
1937年8月13日 八一三事變
1937年12月 南京大屠殺
1940年 汪精衛偽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1943年9月 義大利投降,法西斯軸心集團開始瓦解
1945年5月8日 德國簽署無條件投降書,歐洲戰場結束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投降
1945年9月2日 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二戰結束
1919年1—6月 巴黎和會,凡爾賽體系建立
1921年11月—1922年2月 華盛頓會議,華盛頓體系建立
二戰後—1991年底 雅爾塔體系
20世紀90年代以來 世界格局多極化發展
1920年 國際聯盟成立
1945年10月 聯合國建立
1949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
1955 華沙條約組織成立
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發表 馬克思主義誕生
1903年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
列寧主義誕生
1864年 第一國際在倫敦成立
1889年 第二國際在巴黎建立
1919年3月 共產國際在莫斯科成立
1871年3月—5月 巴黎公社
1917年11月7日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1935年 共產國際七大制定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策略
1925年 聯共(布)「十四大」--工業化方針
1927年 聯共(布)「十五大」--農業集體工業化方針
1936年 蘇聯新憲法頒布,標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在蘇聯確立,標志斯大林創建的高度集中
的經濟政治體制形成
1956 蘇共「二十大」,波蘭波茲南事件,匈牙利事件
1968 蘇聯出兵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20世紀80年代末 東歐劇變
1922年 蘇聯成立
1991年底 蘇聯解體
19世紀上半期 亞洲革命風暴
1848—1852 伊朗巴布教徒起義
1851—1864年 太平天國運動
1857—1859年 印度民族大起義
19世紀末20世紀初 亞洲的覺醒
1900年 義和團運動高潮
1911年 辛亥革命
1905—1908年 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⑵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遺留在民法典中的表現

民法典第五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這與傳統法律中的「兩相和同」理念有著文化上的繼承性。古代社會的契約稱作「和同」,又稱「兩和」。如《唐律疏議·名例四》謂「和同相賣者,謂兩相和同」。「和」即「和調也」,將不同的主體通過和調的方式,使之達到兩相情願、彼此同意的境界,便是「和同」。用今天的民法術語表達,就是「意思自治」,即參加民事活動的當事人,按自己的意願締結民事法律關系而不受外力干涉。

「兩相和同」是契約有效成立的前提條件。形成於西周中期的「格伯簋」銘文便是顯例:格伯自願售良馬四匹與倗生,倗生給價三十田,寫下契券從中分開,兩人各執一半,格伯返回後鑄造青銅簋記錄此事。又如,現存北宋太平興國九年(984年)的一份土地買賣契約,記錄了馬隱等人將土地賣與石進充作墳地一事。全文百餘字,三次使用「情願」一詞。反之,在民事活動中違反和同原則,不但會導致民事行為無效,當事人還會受到法律制裁。

公平原則與「法平如水」觀念

民法典第六條規定的公平原則,在歷史上更是由來已久。「法」字的篆書為「灋」,其字義釋為「平之如水,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廌」即獨角獸,遇有糾紛,用獨角將不直的一方觸而去之,從而使社會秩序達到像水一樣的公平狀態。

在古代社會,法平如水的觀念不僅深入人心,也得到了歷朝律令典章一以貫之的維護。《張家山漢簡》載:「其失火延燔之,罰金四兩,債所燔。」失火行為造成他人損失,不但要罰金四兩,還需承擔損害賠償的民事責任。《資治通鑒》記載,唐高宗永徽元年,中書令禇遂良壓低價格購買他人房宅被揭發,大理寺判其以銅贖罪。依據《唐律》,該判決明顯處罰過輕,大失公正,後禇遂良和大理寺少卿均被降職遷官。明弘治《問刑條例》中規定:「典當田地器物等項,不許違律起利。」諸如此類的立法規定和司法案例表明,中華傳統法律文化中,從來不缺乏公正平等的精神價值,亦是推進今日法治建設永不枯竭的文化遺產。

誠信原則與「朋友有信」觀念

民法典第七條所定誠信原則,在傳統社會有著豐厚的文化土壤。孟子曰:「朋友有信」。這里的「朋友」概念,不是特指那些與自己關系親近、感情深厚的人,而是泛指普通的社會關系,凡是與自己打交道的人,皆當以朋友的態度待之,最為緊要的就是一個「信」字。在漢字中,「信」和「誠」可以互訓。誠信不但是古代中國重要的道德概念,在「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八德中排在第四位,更是人人安身立命的生活信條,故有「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等民諺。

傳統法律制度維護誠信的力度很大。《周禮·秋官·司約》載:「凡大約劑書於宗彝,小約劑書於丹圖。……其不信者服墨刑。」重要契約須刻載於宗廟彝器上,一般契約則書寫在紅色竹帛上。違背誠信破壞契約的,要處以墨刑,讓人一望而知其是不守誠信的「老賴」。《漢書·刑法志》謂之「刻肌膚,終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及至隋唐,在民事活動中違反誠信原則的,則處以笞、杖之刑,同時還需承擔債務清償責任。《唐律疏議·雜律》中規定:「諸負債違契不償,一匹以上,違二十日笞二十,二十日加一等,罪止杖六十;三十匹,加二等;百匹,又加三等。各令備償。」宋元明清基本沿襲這一規定,無有大改。

由於失信行為要受到刑罰的懲治,違法成本高,所以民事經濟交往中的失信行為人,往往願意接受調解,以免訴至官府遭受皮肉之苦。這正是古代社會民間調解發達的原因所在,而調解又以其及時有效化解民事糾紛的功能,反過來推動誠信觀念深入人心。民法典強調民事主體「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既是對傳統法律文化的繼承,更能有效應對誠信危機。

公序良俗與「法順人情」觀念

民法典第八條確定的公序良俗原則,與古代「法順人情」的傳統可謂一脈相承。法家代表人物慎到說:「法者,非從天下,非從地出,發乎人間,合乎人心而已。」法乃人定規則,不過是人心情理的條文化,故有「律設大法,禮順人情」的說法。只有符合情理的法律制度,才能有助於公正秩序的建立和善良風俗的形成;反之,則可能傷風敗俗。例如秦朝「任法而治」,推行《分戶令》,強制父子分家別居,割裂了親屬間應有的親情。漢朝以後奉行儒家思想,提倡同財共居,曹魏時下令「除異子之科」,嚴禁父子分家。隋唐至明清,法律中形成禁止「別籍異財」的規定,既倡導了孝老愛親的道德風尚,又妥善解決了養老敬老的社會問題。

清末以來,「父慈子孝」「夫婦有義」等家庭美德受到很多人的無情貶棄。當今社會中,贍養費糾紛逐年增加,離婚糾紛持續飆升;「扶弱濟貧」「守望相助」等社會公德遭到漠視,出現幫扶老人反被訛詐、見義勇為反被誣告的現象。針對不良風氣,民法典在婚姻家庭編中規定:「家庭應當樹立優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並在協議離婚環節設置「冷靜期」,婚姻登記機關收到離婚登記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任何一方不願意離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撤回申請;在總責編的「民事責任」部分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如此規定,體現了人民群眾的常情常理常識,無疑是對「天理國法人情」相統一的法律傳統的創新性發展,必將為構建和諧家庭、美化社會風俗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⑶ 孟森是否參與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制定(要i具體內容)謝謝啦!

被推為共和黨幹事
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後,孟森被推為共和黨幹事。民國元年(1912年)秋,與民族實業家張謇【江蘇南通人,清光緒二十年甲午(1894年)恩科狀元】因建議組織中美銀行和改革鹽政以減輕政府財政困難,受到袁世凱的青睞。翌年一月當選為眾議院議員,七月又被選為國會憲法起草委員會委員。再越年(1914年),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會,停止眾、參兩院議員職務,從此,孟森的政治生涯告一結束。 進入民國後,孟森為了配合其所從事的議會活動,曾撰寫了一些政治論著:譯書有《平民政治》(原為英國布魯士J.B.Bryce所著,孟森據日譯本譯成中文)、《日本民法要義》(日本梅謙次郎著)與《統計通論》(日本橫山雅男著);自己撰有《法學通論》與《財政學》兩書,均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問世。此為孟森壯年有致力於經世致用之學,而其所譯所撰究均與所學有關,非投合時流所可比擬。孟森還注重對清代「公案」即歷史疑案的研究,為此,他十分重視利用第一手檔案資料,相繼發表了不少篇有關清史專題的高水平的學術論文:《滿洲名義考》、《清國號原稱後金考》、《清始祖布庫里英雄考》、《清初三大疑案考實》、《八旗制度考實》以及《奏銷案》、《科場案》、《朱方旦案》、《金聖嘆考》等, 孟森
後來多被收入《心史叢刊》一、二、三集中。上述各文涉及前朝典章,國故謏聞,事無巨細,有見必述,考證具見功力,論斷令人折服,在當時的學術界引起強烈反響和很多人的重視。自此,孟森的論著被認為是有關清史問題的權威之作。
1892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工部主事、黑龍江輿圖局總辦、京師大學堂正教習、奉天大學堂總教習等
職。辛亥革命時,與長子孝寬(同盟會會員)在江蘇省常州組織地方力量及中學生參與光復活動。常州光復後,被推舉為武進縣民政長。1913年,拒絕袁世凱北洋軍閥政府任命其為武進縣知事,辭職回家,一意著述。
都未參與

⑷ 麻煩大家總結一下中國公元1400到1800年的歷史,我是高中生,在國外做ppt演示,很緊張,麻煩大家了,謝謝

公元1400年為明建文二年,兩年後朱棣稱帝,永樂十九年遷都北京,歷經16帝、277年為李自成所推翻(1644年),隨即滿清入關,建立清朝,至1800年為嘉慶(仁宗)元年,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時期,前共有太祖、皇太極(太宗)、世祖(順治)、聖祖(康熙)、世宗(雍正)和高宗(乾隆)六帝。

⑸ 需要語文,政治,歷史,物理,英語九年級(初三)上冊期中考試復習提綱,有多少要多少!

0.0我明天就考政治叻.0.0今天告訴你0.0我們老師畫德
第一課;第二課:
1.責任與角色的關系
(1)我們在社會中生活,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而每一種角色往往意味著承擔一種責任。只有人人都認識到自己扮演的角色,盡到自己的責任,才能共同建設美好的社會,共享美好的生活。
(2)隨著所處環境和場所的變化,我們會不斷變換自己的角色,調節角色行為承擔不同的責任。
(3)在復雜的社會生活中,每個人在不同的時期也會因社會角色的變化而承擔不同的責任。
2.對自己負責的意義
(1)我們在社會中生活,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而每一種角色往往意味著承擔一種責任。只有人人都認識到自己扮演的角色,盡到自己的責任,才能共同建設美好的社會,共享美好的生活。
(2)隨著所處環境和場所的變化,我們會不斷變換自己的角色,調節角色行為承擔不同的責任。
(3)人們只有各自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穩定和諧的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的文明進步和發展。
3.承擔責任的代價與回報
代價:承擔責任不僅意味著付出時間.經歷和金錢 ,而且還意味著可能因做得不好而受到責備,甚至受到處罰。(為班級做貢獻的:佔用一部分學習時間,對學習造成影響。會減少和朋友在一起娛樂的時間,可能會使某些同學感到高興,也可能會是某些同學很不滿意)
回報:承擔責任,往往伴隨著獲得回報的權利,這種回報既包括物質方面也包括精神方面。要說回報,更重要的無形的財富,如良好的自我感覺.他人的贊許.獲得新知識或技能等。
(後面太長了...你們是開卷對吧?..我把頁數發給你..)
P17如何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這個書上沒有)
A:自覺承擔責任,不言代價與回報。
B;熱愛祖國,樹立高度的責任意識,培養無私奉獻精神。
C: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和創新精神,為將來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打好基礎。
如何承擔對社會的責任
P22第一段大字+P23第二段大字 當.....利益 +第三段打字 國家....難關+第四段大字 青少年...現實
為什麼要積極參加公益活動
A體現了「國家興旺,匹夫有責"的責任意識。
B市一中」熱心公益,服務社會「的行為。
C P24大字一段

⑹ 古代到現在各國比較重要的成文法典

最著名的早期法典是古巴比倫的《漢穆拉比法典》,誕生於公元前世紀,原碑現藏巴黎羅浮宮。比漢穆拉比更早的現存法典還有制定於公元前2400年左右、在埃卜拉城(在敘利亞)發現的古檔案中的泥版。

歐洲現在的民法體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紀羅馬人的早期法典《十二銅表法》,而羅馬法最著名和最有影響力的法典是公元6世紀的查士丁尼法典。可是這兩部法典都有局限性:《十二銅表法》只概括了基本法律原則,而實際執行的法律則是由法官從這些原則上推斷出來;查實丁尼法典雖然在後世影響巨大,但在當時只在東羅馬有效執行,在西羅馬沒有發展成法律傳統。隨著東羅馬帝國的衰敗,這一傳統在歐洲也失去了影響力。歐洲近代的編纂運動始於十五世紀以後,隨著民族國家的崛起,歐陸國家開始把發展獨立法制視為主權的象徵。到了十九世紀上半葉,幾部重要的歐陸法典相繼問世,包括《拿破崙法典》即法國民法典,《民事訴訟法典》、《商法典》、《刑事訴訟法典》、《刑法典》,《德國民法典》和《瑞士民法典》

在東方,中國的近代法典的源頭是公元七世紀的唐律,其後各朝基本循唐制,而法典最終發展到清朝的大清律例,成為全面、完整,囊括現代刑法和民法的法典。直到近代,中國周邊國家的法律制度大多受中國法典影響。日本是最早編纂西方式法典的亞洲國家。在明治維新過程中,日本推行了以德國民法為模範的《日本民法典》。辛亥革命前後,受西方法學影響,中國開始改革法律體制,編纂了《大清民律草案》和《中華民國民法》,並從此逐漸發展為大陸法系或社會主義法系國家。
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3%95%E5%85%B8&variant=zh-cn
-------------------------------------------------
《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第六代國王漢謨拉比(前1792年 - 前1750年在位)頒布的一部法律,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較系統的法典,產生於3800年前。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銘刻,除序言和結語外,共有條文282條。包括訴訟手續、損害賠償、租佃關系、債權債務、財產繼承、對奴隸的處罰等。

1901年在伊朗發現,為一個黑色的玄武岩圓柱,現存法國巴黎盧浮宮博物館。圓柱上端有漢謨拉比從太陽神沙馬什手中接過權杖的浮雕。

漢謨拉比法典將人分為三種等級:

有公民權的自由民
無公民權的自由民
奴隸
王室奴隸
自由民所屬奴隸
公民私人奴隸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1%89%E8%B0%9F%E6%8B%89%E6%AF%94%E6%B3%95%E5%85%B8&variant=zh-cn"
-----------------------------------------------
十二銅表法,是古羅馬在約前450年制定的法律,因為據說刻在12塊銅牌(也有說是著色的木牌)上,故而得名。

公元前454年,羅馬元老院被迫承認人民大會制定法典的決議,設置法典編纂委員10人,並派人赴希臘考察法制,至公元前451年制定法律十表,第二年又補充二表。這就是著名的《十二表法》。因各表系由青銅鑄成,故習慣上稱作《十二銅表法》。這是古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典。公元前390年,高盧人入侵羅馬,在戰火中銅表全部被毀,原文散佚,現在只能從其他古代著作中略見梗概。

十二銅表法的內容分別為:傳喚、審判、求償、家父權、繼承及監護、所有權及佔有、房屋及土地、私犯、公法、宗教法、前五表之補充、後五表之補充等十二篇。十二銅表法頒布之後,就成為共和時期羅馬法律的主要淵源。該法典對於貴族的權力作了一些限制。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D%81%E4%BA%8C%E9%93%9C%E8%A1%A8%E6%B3%95&variant=zh-cn"
-------------------------------------------------
《民法大全》(Corpus Iuris Civilis),又稱《查士丁尼法典》或《國法大全》,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編纂的一部匯編式法典,是羅馬法的集大成者。

該法典由四部分組成,分別為法典,學說匯纂,法學階梯以及新律。最後完成於公元530年左右。法典內容為東羅馬帝國時期的皇帝敕令,以及權威的法學家對於法律的解釋,還有給法律學生當作法學的入門教材等。

在整個編纂工程完成之後,任何對於《民法大全》的評論或者其他立法都被禁止。該法奠定了後世法學尤其是大陸法系民法典的基礎,是法學研究者研究民法學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資料之一。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0%91%E6%B3%95%E5%A4%A7%E5%85%A8&variant=zh-cn"
-------------------------------------------------
法國民法典(Code civil des Français),又稱拿破崙法典,是法國民法的法源中最重要的一部法律。1804年的《法國民法典》曾名為《拿破崙法典》,但1870年以後,人們一直稱之為《民法典》。

該法典是根據法國政治家拿破崙的命令,由特龍謝(Tronchet)、馬爾維爾(Malleville)、普雷阿梅納(Bigot de Préameneu)、及波塔利斯(Portalis)等四人起草,於1804年3月21日正式公布為《法國民法典》。又被後人稱為《拿破崙法典》。

法國民法典採用了「優士丁尼法學階梯」的結構體系,除序章外,有3編2281條。3編的名稱分別為「人」、「財產及所有權的各種形態」及「所有權取得的各種方式」。
該法典基於個人主義思想和自由平等的觀念,是近代民法典的典範。其核心為所有權的絕對化、契約自由及過失責任等三項原則。但是,隨著19世紀末到20世紀資本主義的發展變化,該法典的原理也被判例和學說加以大幅的修正,也進行過部分的改正以及特別法的制定。

法國民法典與德國民法典是大陸法系的兩大支柱和源流。對後世的《日本民法典》、《中華民國民法》等都有著很大的影響。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3%95%E5%9B%BD%E6%B0%91%E6%B3%95%E5%85%B8&variant=zh-cn"
-------------------------------------------------
德國民法典是德意志帝國於1900年1月1日施行的民法法典,全稱為Bürgerliches Gesetzbuch(簡稱BGB),是大陸法系中最重要的民法典之一。法典共有五編,分別為總則(Allgemeiner Teil)、債務關系法(Recht der Schuldverhältnisse)、物權法(Sachenrecht)、家族法(Familienrecht)和繼承法(Erbrecht)。該法典不同於法國民法典之處在於,將規定債權關系的條文移至物權法之前,反映了新型的債權法理念。該法典對於同時期制定的日本民法典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
《大清律例》(1646年—1971年)原名《大清律》(滿語:, Daicing gurun-i fafun-i bithe kooli)是大清帝國的法典,草創於順治三年五月,以《大明律》為基本,再加以修飾。前後經歷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修訂後才定型。及後《大清律例》一直都在清朝版圖內奉行,直到中華民國成立,《民國憲法》推行為止。不過,部分《大清律例》的條例在清朝滅亡後依然繼續在香港通用。這奇特的現象是由於香港被割讓與英國之後,基於香港跟隨英國奉行習慣法,使部分法例在沒有其他法例可供參考的情況下繼續成為唯一的參考對象。直到1971年,最後一條有關婚姻習俗的法律被香港的成文法取代之後,《大清律例》的歷史使命終於完成,但在1971年前依《大清律例》訂立的妾侍仍然在世,她們、她們的子女與後代仍然有承繼權(但承繼權分攤比例少於妻子),仍然受到主權移交後的香港法律按《大清律例》給予承認。從1646年到1971年,總共經歷過325年。

根據《大清律例》開首的《世祖章皇帝御制大清律原序》所記載,在清朝入關以後,由於「中夏人民既眾,情偽多端,每遇奏讞,輕重出入頗煩」,所以清世祖敕纂,召集司法官員在朝廷上商議,對哈納等校訂,並以《大明律》作參考,多番修訂之後才得以成書付梓刊布,並命名為《大清律》。《大清律》全三十卷,十冊(1函),律文458條。首冠世祖御制序,繼載剛林疏,吳達海疏,對哈納疏,《大清律總目》。總目之後是順治二年奏定的《大清律附》。

《大清律》的特點是「集解附例」,希望透過各種案例作參考,使官吏能夠作為量刑的依歸。

順治律頒行後,惟於律外增修條例,而於律文未嘗更易。康熙九年,刑部尚書對哈納等以舊律內參差遺漏,請詳酌校正,奉旨依議,遂有康熙九年校訂刻本傳世。

至康熙十八年,由於發現後立之新法與原有之舊法有所沖突,所以康熙著九卿詹事科道會同,又再作修訂,但直到康熙駕崩時,修訂還未完成。於是繼任的清世宗雍正下令官員繼續完成修訂,「務期求造律之意,輕重有權,盡讞獄之情,寬嚴得體」。從雍正元年八月開始,到三年八月完成,並於九月初九刊行。此為雍正五年刻本。

到乾隆三十三年五月,律例再作大幅修訂,這些訂正增刪改並,合計有1456條之多。

於光緒三十四年修訂,宣統二年版,又名《大清現行刑律》。宣統律共有389條,並連同附例1327條。

自從香港被割讓與英國之後,英國一直奉行習慣法。查理·義律(Charles Elliot)於1841年登陸香港島後宣布華人仍依當地習慣治理。所以,在當時的香港出現了一種怪現象:同樣的謀殺罪,若罪犯為歐洲人,則按照當時的英國法律會被判處繯首死刑,但若罪犯是華人的話,就會被殺頭。即使在清朝覆滅後60年,原來香港通行的《大清律例》在華人社會當中依然通行。在1970年代,香港政府開始著手將所有參照《大清律例》的案例重新編寫成為成文法。與此同時,亦利用合適的法例來取代過時的舊法。例如:1971年頒布的《婚姻法》就結束了香港男性借《大清律例》為擋箭牌而為自己納妾及休妻。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4%A7%E6%B8%85%E5%BE%8B%E4%BE%8B&variant=zh-cn
--------------------------------------------------
日本民法典是在日本國內施行的主要民法規章。現行日本民法典自1898年(明治31年)開始施行,由日本民法學家梅謙次郎,富井政章,穗積陳重等三人起草而成。共分為總則,物權,債權,親族和繼承五編,共有1044條。

日本民法典最初的版本是由法國巴黎大學教授博瓦索納德以法國民法典為基礎起草的財產法部分(被稱為「博瓦索納德草案」)與日本人起草的家族法部分構成。該草案於1890年(明治23年)公布,即「舊民法」,基本結構與法國民法典相近。後來,由於該法典的家族法部分與日本傳統的家族制度形成了很大的沖突,遭到了國內學者的極大反對,並引起了一場法典論戰。結果是,舊民法並未得到施行,日本政府起用上述三位日本民法學者起草新的民法典。這部新的民法典於1898年開始施行至今,又被稱為「明治民法」。

日本民法典屬於大陸法系的法律,受到了法國民法典和同時期起草的德國民法典的影響,也對此後東亞地區的民法典編纂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大清民律草案》,《中華民國民法》,《韓國民法典》等法典在編纂過程中都有日本民法學者參與,帶有明顯的日本民法典的痕跡。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7%A5%E6%9C%AC%E6%B0%91%E6%B3%95%E5%85%B8&variant=zh-cn"

⑺ 求高考用的歷史時間表

1840--1842年 鴉片戰爭
1856---年1860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
1900年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842年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1844年 中關《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簽訂
1858年 中俄《天津條約》、中美《天津條約》、中英《天津條約》、中法《天津條約》簽訂
1860年 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中俄《北京條約》簽訂
1895年 中日《馬關條約》簽訂
1901年 《辛丑條約》簽訂
19世紀40—50年代 中國無產階級產生
19世紀60—70年代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
19世紀60—90年代 洋務運動
1851—1864年 太平天國運動
1898—1900年 義和團運動
1898年 戊戌變法
1905年 中國同盟會成立
1911年 黃花崗起義
1911年lO月10日 武昌起義
1912年(民國元年) 中華民國成立 清帝退位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護國運動開始
1916年 袁世凱恢復帝制失敗
1915年 新文化運動開始
1919年5月4日 五四愛國運動爆發
1921年7月23日 中共一大,標志中共成立
1922年7月 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綱領
1923年 中共三大,制定革命統一戰線策略
1945年 中共七大,確定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1949年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工作重心由鄉村轉城市
1956年 中共八大,成功探索社會主義建設
1978年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
1982年 中共十二大,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1987年 中共十三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
1992年 中共十四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7年 中共十五大,確定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
1924年 國民黨一大、國共第一次合作的實現,革命統一戰線形成
1936年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1937年9月 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1925年 孫中山逝世 五卅慘案、五卅反帝愛國運動爆發
1926年 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
1927年3月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勝利
1927年4月12日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1927年7月15日 汪精衛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國民革命失敗
1927年8月1日 南昌起義
1927年9月 秋收起義
1927年8月7日 八七會議
1935年1月 遵義會議
1935年 中共中央發表八一宣言
1935年底 中共召開瓦窯堡會議
1937年秋 中共召開洛川會議
1931—1933年 粉碎國民黨四次反革命「圍剿」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中央紅軍長征
1942年 中國共產黨開始整風
1957年 中國共產黨進行整風,反右派斗爭開始
1945年8月—10月10日 重慶談判 雙十協定簽字
1949年4月 北平談判
1946年初 重慶政治協商會議召開
1949年9月 北平中國人民政協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開幕
1946年6月 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人民解放戰爭開始
1947年6月 人民解放軍開始全國規模的反攻
1948—1949年 遼沈、淮海、平津戰役勝利結束
1949年4月 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國民政府覆亡
1931年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
1949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年—1952年 土地改革運動
1950—1953年 抗關援朝戰爭
1950年 鎮壓反革命運動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3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行
1954年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頒布
1956年 我國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標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
1957年 反右派斗爭嚴重擴大化
1958年 「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
1959年 「反右傾」斗爭
1966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 』
1967年 二月抗爭
1976年 四五運動
1973年 周恩來主持中央工作,國民經濟復甦
1975年 鄧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國民經濟迅速回升
1971年9月13日 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
1976年10月 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文革」結束
1971年10月 聯合國恢復我國合法席位
1972年 中美、中日關系開始正常化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1999年12月20日 澳門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14—17世紀 歐洲文藝復興運動
17—18世紀 歐洲啟蒙運動
18世紀60年代 英國工業革命開始,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19世紀70年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20世紀四五十年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
1765年 「珍妮紡紗機」發明,揭開工業革命序幕
1785年 瓦特的改良蒸汽機投入使用
1807年 富爾敦製成汽船
1814年 史蒂芬孫發明火車
1866年 西門子製成發電機
1867年 諾貝爾發明炸葯
19世紀70年代 貝爾發明電話
19世紀80年代 卡爾•本茨研製汽車
19世紀90年代 馬可尼試驗無線電報成功
17世紀後半期 牛頓力學體系確立,標志近代科學形成
19世紀30年代 法拉第證明了電磁感應現象,為電的時代創造條件
19世紀初 道爾頓原子論標志近代化學的開始
17世紀早期 哈維血液循環學說奠定近代生理學基礎
19世紀 細胞學說、進化論、能量守衡定律並稱三大發現
20世紀初 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奠定現代物理學基礎
1840年前後 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
19世紀末20世紀初 美國工業產值躍居世界第一位,成為重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國家
14—15世紀 新航路開辟,為世界市場形成創造條件
19世紀中後期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19世紀末20世紀初 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完成向帝國主義過渡;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
1825年 英國爆發第一次經濟危機
1857年 資本主義爆發世界性經濟危機
1929—1933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933年初 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實行「新政」,開創國家干預經濟發展新模式
20世紀50—70年代初 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
20世紀60年代初 聯邦德國成為歐洲頭號資本主義大國
20世紀60年代末 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
1973年 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解體
1973年 資本主義世界引發戰後最嚴重經濟危機
1967年 歐洲共同體成立
20世紀七八十年代 亞洲新加坡、韓國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最快地區
1995年 世界貿易組織(WTO)正式成立
1997年 東南亞爆發金融危機
20世紀90年代 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形成
20世紀90年代 知識經濟首先在美國出現
1992年 里約熱內盧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可持續發展戰略形成
2001年12月11日 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1640年—1688年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775—1783年 北美獨立戰爭
1789年7月—1794年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
1810—1826年 拉丁關洲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獨立運動
1861—1865年 美國內戰
1861年 俄國農奴制改革
1868年 日本明治維新開始
1871年 德意志統一最終完成
1640年 查理一世被迫召開議會,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1775年 來剋星頓槍聲,北美獨立戰爭開始
1789年7月14日 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開始
1804年 海地宣布獨立,拉丁美洲獨立運動開始
1688年 英國「光榮革命」,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統治確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結束
1783年 英國承認美國獨立,美國獨立戰爭結束
1794年 法國熱月政變,法國大革命結束
1689年 英國通過《權利法案》
1776年 北美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宣布獨立
1789年 法國發布《人權宣言》
1804年 拿破崙頒布《民法典》
1862年 美國通過《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1792年9月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
1799年 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
1804年 拿破崙稱帝,法蘭西第一帝國開始
1882年 德、意、奧三國同盟正式建立
1907年 英、法、俄三國協約最後形成
1922年10月 墨索里尼在義大利上台,建立法西斯專政
1933年初 希特勒在德國上台,開始建立法西斯專政
1936年 廣田弘毅內閣上台,建立軍事法西斯專政
1914—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39年9月—1945年9月2日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14年6月28日 薩拉熱窩刺殺事件
1938年9月 慕尼黑會議
1939年9月1日 德國閃擊波蘭,二戰爆發
1941年6月22日 德國閃擊蘇聯,蘇德戰爭爆發
1941年12月7日 日本突襲美國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2年初 《聯合國家宣言》簽署,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1943年11—12月 蘇、美、英舉行德黑蘭會議
1943年12月 中、美、英發表《開羅宣言》
1944年6月 美英軍隊在諾曼底登陸,歐洲第二戰場開辟
1945年2月 蘇、美、英舉行雅爾塔會議
1945年7—8月 蘇、美、英舉行波茨坦會議
1942年6月 中途島戰役——太平洋戰場轉折
1942年7月—l943年2月 斯大林格勒戰役——二戰轉折
1942年10月 阿拉曼戰役——北非戰場轉折
193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變
1932年 偽滿洲國成立
1935年 華北事變
1937年7月7日 盧溝橋事變,全面抗戰開始
1937年8月13日 八一三事變
1937年12月 南京大屠殺
1940年 汪精衛偽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1943年9月 義大利投降,法西斯軸心集團開始瓦解
1945年5月8日 德國簽署無條件投降書,歐洲戰場結束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投降
1945年9月2日 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二戰結束
1919年1—6月 巴黎和會,凡爾賽體系建立
1921年11月—1922年2月 華盛頓會議,華盛頓體系建立
二戰後—1991年底 雅爾塔體系
20世紀90年代以來 世界格局多極化發展
1920年 國際聯盟成立
1945年10月 聯合國建立
1949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
1955 華沙條約組織成立
1848年2月 《共產黨宣言》發表 馬克思主義誕生
1903年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 列寧主義誕生
1864年 第一國際在倫敦成立
1889年 第二國際在巴黎建立
1919年3月 共產國際在莫斯科成立
1871年3月—5月 巴黎公社
1917年11月7日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1935年 共產國際七大制定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策略
1925年 聯共(布)「十四大」--工業化方針
1927年 聯共(布)「十五大」--農業集體工業化方針
1936年 蘇聯新憲法頒布,標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蘇聯確立,標志斯大林創建的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形成
1956 蘇共「二十大」,波蘭波茲南事件,匈牙利事件
1968 蘇聯出兵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20世紀80年代末 東歐劇變
1922年 蘇聯成立
1991年底 蘇聯解體
19世紀上半期 亞洲革命風暴
1848—1852 伊朗巴布教徒起義
1851—1864年 太平天國運動
1857—1859年 印度民族大起義
19世紀末20世紀初 亞洲的覺醒
1900年 義和團運動高潮
1911年 辛亥革命
1905—1908年 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⑻ 四書的原文及出處

南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當時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將《禮記》中《大學》、《中庸》兩篇拿出來單獨成書,和《論語》、《孟子》合為四書,並匯集起作為一套經書刊刻問世。這位儒家大學者認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並曾說「《四子》,《六經》之階梯」(《朱子語類》)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具有劃時代意義。漢唐是《五經》時代,宋後是《四書》時代。

熱點內容
西南法律碩士就業 發布:2025-08-14 18:56:09 瀏覽:664
維修法律法規 發布:2025-08-14 18:46:09 瀏覽:112
律師晚上加班 發布:2025-08-14 18:13:38 瀏覽:494
法律民事責任分類 發布:2025-08-14 18:13:37 瀏覽:214
企業勞動合同法 發布:2025-08-14 18:11:30 瀏覽:963
南海區律師 發布:2025-08-14 18:11:30 瀏覽:103
經濟法試題老張 發布:2025-08-14 17:26:48 瀏覽:707
公職人員法治檔案 發布:2025-08-14 17:20:38 瀏覽:34
勞動法工傷喪失部分勞動能力 發布:2025-08-14 17:19:35 瀏覽:940
勞動法第四十五 發布:2025-08-14 17:11:19 瀏覽: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