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中的規范
A. 民法典有幾個條文涉及對公序良俗的規范
「公序良俗」包括公共秩序與善良風俗兩個方面。公序,即社會一般利益,包括國家利益、社會經濟秩序和社會公共利益;良俗,即一般道德觀念或良好道德風尚,包括社會公德、商業道德和社會良好風尚,民法典中共提及8次公序良俗:
第八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第十條 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第一百四十三條 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第一百五十三條 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
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第九百七十九條 管理人沒有法定的或者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受損失而管理他人事務的,可以請求受益人償還因管理事務而支出的必要費用;管理人因管理事務受到損失的,可以請求受益人給予適當補償。
管理事務不符合受益人真實意思的,管理人不享有前款規定的權利;但是,受益人的真實意思違反法律或者違背公序良俗的除外。
第一千零一十二條 自然人享有姓名權,有權依法決定、使用、變更或者許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第一千零一十五條 自然人應當隨父姓或者母姓,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選取姓氏:
(一)選取其他直系長輩血親的姓氏;
(二)因由法定扶養人以外的人扶養而選取扶養人姓氏;
(三)有不違背公序良俗的其他正當理由。
少數民族自然人的姓氏可以遵從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
B. 民法規范主要包括
民事法律規范是指調整民事法律關系的各項法律的總稱。
民事法律規范的表現形式就是通常所說的民法的淵源,包括憲法中的民法規范、民事法律(如《合同法》、《物權法》、《民法通則》、《婚姻法》、《繼承法》等)、民事法規、民法規范的司法解釋等。
C. 民法典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民法典的基本原復則:制
1、平等原則: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2、自願原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
3、公平原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4、誠信原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
5、守法與公序良俗原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6、綠色原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3)民法典中的規范擴展閱讀:
民法典是指在採用成文法的國家中,用以規范平等主體之間私法關系的法典。民法典以條文的方式,以抽象的規則來規范各式法律行為、身份行為。有的民法典會酌采習慣法作為補充規范的方式,此外也多半規定以當事人間私法自治的方式彌補各種法規的不足。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D. 民法典的1012條是怎樣的一種規定
自然人享有姓名權,有權依法決定、使用、變更或者許可他人使用自己專的姓名,但是屬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體系中居於基礎性地位,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同時廢止。
E. 《民法通則》上的侵權法規范主要規定在什麼
侵權法屬於新法,同來時屬於特別源法。按照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特別法優於一般法的原則,侵權法效力優於民法通則,即民法通則規定與侵權法沖突的條文自侵權法實施之日起自動失效。
注意:侵權法不能看成是民法通則的一個部門。理由如「蘇州錦綉江南」所述:「我國目前還沒有成文民法典,民法通則其實相當於民法典的總論部分,侵權責任法相當於民法典裡面侵權法部分。你可以比照我國的刑法典進行理解。」
F. 什麼是民法規范
准確來講 沒有民法規則這個概念 只有民法原則。。。
民法的基本原則 是貫穿於版整個民事立法 對各項民事法律制度權和人事部民法規范起統率作用的基本准則。
民法的基本原則:平等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自願原則、禁止濫用權利原則
民法通則上 對民法原則 也有規定 主要是:
民事主體地位平等原則, 等價有償原則, 自願原則, 公平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 民事權利受法律保護原則
希望親親採納,你的採納是對我的支持,謝謝祝2016好運
G. 民法典它包括了所有的或者全部的民事法律規范
民法典是指在採用成文法的國家中,用以規范平等主體之間私法關系的法典。民法典是以條文的方式,以抽象的規則來規范各式法律行為、身份行為。有的民法典會酌采習慣法作為補充規范的方式,此外也多半規定以當事人間司法自治的方式彌補各種法規的不足。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民法典》。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我國改革開放後鑒於當時國情和緊迫形勢出台的一部不太完善、不太全面和系統的調整我國民事關系的法律,是民事政策權宜之計的產物,但即使這樣,這部法律也有著劃時代和里程碑式的意義! 所以《民法通則》既不是民法典,又不是民法總則,但從1986年開始,《民法通則》在我國起著民法典的作用,它和其它單行民事法律及其它部門法中有關的民事法律規定一起調整著二十多年來我國的民事法律關系,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4]2002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審議民法典草案,但最終由於內容復雜、體系龐大、學術觀點存在分歧等原因,最終未能實現。
H. 10個必知的民法典規范的是刑事犯罪行為
I. 為什麼說民法典是規范生活的百科全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通篇貫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眼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對公民的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等作出明確詳實的規定,並規定侵權責任,明確權利受到削弱、減損、侵害時的請求權和救濟權等,體現了對人民權利的充分保障。所以,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