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分則王新
❶ 有哪些刑法學必讀的經典著作
馬克昌主編:《犯罪通論》(第三版),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馬老仙逝,其思永存,學術地位自不待言。
馬克昌主編:《外國刑法學總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神作,囿於先生早年經歷,翻譯的很拗口,但也好懂。
馬克昌:《比較刑法原理:外國刑法學總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同上,也是很難讀,卻很易理解。
馬克昌主編:《近代西方刑法學說史》,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我還沒拜讀這一本大作。
高銘暄主編:《刑法專論》(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王作富主編:《刑法分則實務研究》[上中下](第五版),中國方正出版社2013年版 。王先生是傳統刑法和新刑法的集大成者。
陳興良、周光權著:《刑法學的現代展開》,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少壯派法學家
陳興良:《刑法哲學》[上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怎一個好字!
❷ 刑法案例分析-跪求答案
構成爆炸罪。(之前炸傷吳某可以作為量刑情節考慮)
因為其雖是為了殺死劉某,表面符合殺人罪,但其方法卻足以造成不特定多數人的安全受到侵害,客體侵犯了公共安全,所以不能再定故意殺人罪,屬於危害公共安全爆炸罪。
❸ 關於刑法的幾個問題
1.李某在自選商場購物時,商場保安見其形象猥瑣卻選購了許多高檔貨物,產生懷疑。剛好停電,保安怕其乘機逃走,忙上前拉住李某,並喝令:把東西放下。李某前幾天聽說過商場盜賊較多,方法也多種多樣,見此情形,誤認為保安是盜賊,一邊喊放開,一邊提起右拳便打,同時轉身想走。保安被擊中頭部後對自己的判斷更深信不疑,不但不放手,反而抓得更緊,李某隨手那起貨架上的水果刀刺中保安的心臟,搶救無效死亡。
問:李某的行為是正當防衛?意外事件?故意殺人?過失致人死亡?
這應該是故意殺人。
首先,他是假想防衛。因為正當防衛是有幾個必要條件的,起因條件:要有侵害行為,時間條件:要有正在進行的侵害行為,對象條件:要針對不法侵害人本人,限度條件:要有必要的限度。
其次他不是過失殺人,成年人有對刀具的認識嗎,李某應該能夠明白刀具會導致人死亡的事實可能性,也就是說他是明知行為會造成損害後果而實施,構成故意的條件。
2. 以下案例分別是犯罪的預備、未遂、中止和既遂?為什麼?
A.大學生吳某溜進鄰居家,拿了兩張蓋了章的空白支票,因擔心受到法律制裁又自動放回原處。其實,他若想那走也無法得逞,因為他的行為早已被窗外的鄰居何某發現。
犯罪中止,行為人自動有效的放棄實施犯罪的行為。不以其有自動悔過為前提,可能是因為害怕或是受到法律追究等原因造成中止犯罪的均可以認定為中止。
B.被公司開除的張某潛入原公司財務室,把保險箱打開,看見巨款已提走,便失望而去。
犯罪未遂。因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造成的犯罪未得逞。
C.李某出獄後生活無著落,計劃搶劫附近的銀行,他制訂了計劃,並買回土製手槍一把。後被房東發現私藏的手槍,並報警,警察將其抓獲
犯罪預備,為了實施犯罪准備工具,製造條件的行為。
3.劉某(男)與陶某(女)談戀愛,不成,劉某遷怒其父親,想殺他。劉某糾結王、趙、錢商議,計劃某日行事。某日上午,四人商量計劃,王某思前想後,反悔,提出退出,被劉某打一耳光,與之絕交。劉、趙、錢另行計劃。當日晚上,三人同往陶家。路上,錢某邊走邊害怕,但又不敢公開說,借口上廁所一去不回。劉、趙等不到錢某,兩人先走,劉某讓趙某上樓殺陶父,自己在樓下把風。劉某把著風,越想越害怕,走了。趙某殺了陶父後下樓,不見人,獨自走了。
問:劉、王、趙、錢哪些人是共犯?分別屬於犯罪的預備、未遂、中止、既遂?
均為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以實行犯的犯罪形態為共同犯罪的整體形態。
共同犯罪人要想成立中止,必須符合有效中止犯罪或是有效撤銷自己先前的犯罪行為,單方面消極推出不成立犯罪中止。
希望高手能夠詳細的為我解答啊,這些題目很急啊.!!!!謝謝啦!!
❹ 刑法、案例分析
不構成犯罪。
譚某抄起外屋圓桌上炒勺向王某、姜某砸去、譚某又往姜某膝蓋上踹了腳的行為已構成了269條規定的轉化搶劫行為。
此時適用特殊正當防衛的規定,對搶劫的正當防衛不構成防衛過當。
❺ 刑法分論的作者簡介
王新復,北京大學教授。
王新制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法學博士 北京市昌平區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
1999年7月至今,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1995年7月至1999年7月,北京大學法學院,講師
1986年7月至1989年9月,在新疆自治區人民檢察院工作,擔任書記員、助理檢察員;其中1987年2月至1988年2月,在石河子市人民檢察院鍛煉一年。
學歷背景
2003年8月—2004年12月,McGillUniversity(加拿大),法學碩士(LL.M.)
1992年9月—1995年7月,北京大學法律系刑法學專業,法學博士
1989年9月—1992年7月,北京大學法律系刑事訴訟法學專業,法學碩士
1982年9月—1986年7月,北京大學法律系法律學專業,法學學士
所授課程
1.《刑法學(總論)》(本科生)
2.《刑法學(分論)》(本科生)
3.《刑法總論研究》(研究生)
4.《刑法分論研究》(研究生)
5.《外國刑法專題》(研究生)
❻ 經典刑法案例分析
1、構成犯罪,故意殺人罪。
2、罪過形式是間接故意。因王明知有專人偷瓜,卻仍在瓜中注射農葯屬,是明顯的放任結果的發生,屬間接故意。王雖然明確告知瓜內有毒,但這不足以為其開脫,因為如題所述「王某便在全村喊話:「西瓜打了農葯,偷吃西瓜出了人命我不負責」,但此後西瓜仍然被盜。」,所以有足夠證據證明王既不是不知亦不是過於自信,而是放任。
3、bc
4、無罪
5、acd
❼ 最新刑法修正案開始施行,新罪名的施行有怎樣的作用
“罪名”是刑法分則所規定的每一種具體犯罪的名稱,是對這種具體犯罪行為本質特徵的高度概括。比如新補充的“高空拋物罪”,直觀形象地表明,高空拋物是一種犯罪行為。科學確定和使用罪名對於正確定性、准確量刑,包括教育和引導民眾行為,都有著重大意義。此次補充了哪些新罪名?從公眾的關注度而言,最引人注意者,在高空拋物罪之外,當屬“冒名頂替罪”,“妨害安全駕駛罪”、“負有照護職責人員性侵罪”、“催收非法債務罪”等幾種。
冒名頂替能否入刑一直是熱點話題。在每一起冒名頂替案的背後,都有一個被改變命運的人生。此前,河南王娜娜被冒名頂替上大學等事件,都毫無例外地刺痛了社會神經。守護社會公正,法律必須作為。但遺憾的是,冒名頂替行為盡管嚴重侵犯了當事人權益,損害了社會公平,卻無法直接追究刑事責任。新增冒名頂替罪,彌補了這個漏洞。法律的每一次調適,都是對現實的回應。新增冒名頂替罪是鑒於公眾對機會公平的呼喚,新增催收非法債務罪則是為了應對民間借貸秩序失范的緊迫現實,刑責年齡降至12歲、襲警罪單列等修法活動,也無一不是對社會關切的回應。
針對現實問題,回應社會關切,“更新”後的刑法可以期待。而對實踐中可能出現的新問題也不能不未雨綢繆。比如在降低刑責年齡之後,實踐中有必要建立附條件不起訴、累犯排除以及犯罪記錄封存等特定製度,以此來增強刑事治理的效果。而面對襲警罪單列的爭議,一方面,需要不斷加大公安機關執法規范化建設力度,另一方面,也需要制定相關司法解釋對襲警行為作出明晰的界定,以此確保襲警罪能夠得到准確適用。
❽ 刑法上怎麼區分吸收犯和牽連犯最好給出案例。
吸收犯的數行為之間聯系更加緊密,而牽連犯與吸收犯最大的區別在於,牽連犯的數行為之間不具有必然性。具體的區別如下:
1、數行為觸犯的罪名的性質不同。牽連犯的數行為觸犯的是不同的罪名,是罪質不同的犯罪。吸收犯的數行為觸犯的是相同的罪名,是罪質相同的犯罪。
2、數行為間關系的含義不同。牽連犯的數行為之間是牽連關系,具體說來,牽連關系是手段與目的、原因與結果關系。從實質上來說,牽連關系也是一種吸收關系。但這是一種刑的吸收關系,而不是罪的吸收,所吸收之罪仍獨立存在。吸收犯數行為間的關系是吸收關系,這種吸收關系是罪的吸收,所吸收之罪不再存在。
3、行為的具體表現不同。牽連犯的數行為表現為手段行為、目的行為和結果行為。吸收犯的數行為表現為預備行為、未遂行為、實行行為、中止行為、組織行為、教唆行為、幫助行為等。
4、犯罪故意的性質不同。吸收犯數行為的故意是同一的;其數量可能多個,但性質是相同的,且是針對同一行為對象,侵犯相同直接客體的故意。牽連犯的數行為的故意不是同一的。支配方法行為、目的行為、結果行為的各個具體犯罪故意雖然是為總的犯罪目的服務,但其本身則具有各自不同的內涵。
5、侵犯的客體和作用的對象不同。構成吸收犯的數行為必須侵犯同一或相同的直接客體,並且指向同一的具體犯罪對象;而構成牽連犯的數行為侵犯的直接體必然是不同的,也不必作用於同一具體的犯罪對象。
6、主觀方面的差別。牽連犯雖然是基於一個犯罪目的實施數個犯罪行為,但行為人在這個犯罪目的的制約下,形成了與牽連犯罪的目的行為、方法行為、結果行為相對應的數個犯罪故意,犯意的異質性和相對復數性是牽連犯的構成特徵之一。吸收犯必須基於一個犯意,為了實現一個具體的犯罪目的而實施了數個犯罪行為,犯意的同一性和單一性是吸收犯的顯著特徵之一。
7、兩者在處斷原則方面存有差異。通常認為,牽連犯的處斷原則,一般為從一重處斷,即按重的罪從重處罰,有時還並處輕罪的附加刑。吸收犯的處斷原則是僅以吸收之罪論處,對被吸收之罪置之不論。
牽連犯的例子,比如為了詐騙而製造國家公文,盜取他人財物時發現有槍支進而非法持有。可以看出的是,吸收犯的數行為之間聯系更加緊密,而牽連犯與吸收犯最大的區別在於,牽連犯的數行為之間不具有必然性。達成詐騙的目的並不一定要以偽造公文為手段,盜取他人財物也不是必然就能得到槍支。
(8)刑法分則王新擴展閱讀:
牽連犯在司法實踐中經常涉及。構成牽連關系有很多種可能。刑法分則中對個別牽連犯規定的處罰原則,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這些規定也不是適用統一的處罰原則,而是既有從一重處斷又有數罪並罰。
第一種規定:從一重處斷原則。
刑法第399條第3款規定:司法工作人員貪贓枉法,有前兩款行為的,同時又構成本法第385條規定之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即徇私枉法罪與受賄罪或枉法裁判罪與受賄罪構成牽連犯,要從一重處斷。(根據「兩高」《關於辦理瀆職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三條,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實施瀆職犯罪並收受賄賂,同時構成受賄罪的,除刑法另有規定外,以瀆職犯罪和受賄罪數罪並罰。)
第二種規定:數罪並罰原則。
刑法第157條第2款規定:以暴力、威脅方法抗拒緝私的,以走私罪和本法第277條規定的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罪,依照數罪並罰的規定處罰。即走私罪和妨害公務罪構成牽連犯,實行數罪並罰。
❾ 未成年人(14-16)刑事犯罪
依據我國刑法第十七條: 第十七條 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你所說的有二個以在其中:一個是搶劫,一個故意傷害!搶劫的錢數多少,不響影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