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刑法
㈠ 檢察院門前放著鼎什麼寓意
「鼎」字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鼎」在中華文化中作為一種重要禮器,象徵著團結、統一和權威,代表和平、發展、昌盛的吉祥物。 鼎上的花紋,古人認為有鎮邪的作用,有時也將法律條文刻在鼎上,以顯示法律的庄嚴。改朝換代後,新登位的君王,第一件工作就是鑄鼎,頒訂法律,以象徵新時代的開始,並表示吉祥。所以,朝代改變,稱作鼎革。鼎不僅是青銅文化時期的代表,而且鼎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徵,因此,檢察機關大門前放置鼎器不僅體現人文底蘊,而且代表檢察機關的權威性和可信賴性,更象徵吉祥美好。
㈡ 鑄刑鼎的詳細內容
胡適在《中國哲學史大綱》一書中說,春秋時期,上層貴族社會認為刑律越秘密越好,決不能讓國人知道。這樣才有利於貴族隨意處置老百姓,增加專制的恐怖和神秘,這當然是一種古老專制時代的遺跡。
子產決心打破這種蒙昧,他對已有的刑法加以修改,在這個基礎上主持編訂了三種刑法,並將其公諸於世,讓老百姓明白法與非法的界限,知道犯了法會得到什麼樣的處罰,這無疑是進步的法制理念,當然也打擊了貴族特權。子產這個做法,遭到很多貴族反對。
叔向寫信痛斥子產:「昔先王議事以制,不為刑辟,懼民之有爭心也......民知有辟,則不忌上。並有爭心,以徽於書,而徼幸以成之,弗可為矣!......『國將亡,必多制』,其此之謂乎?」 大意是:本來民眾懷著恐懼之心,不敢隨便亂來。你把法律公布了,民眾就會鑽法律的空子,爭相琢磨怎麼做壞事而不至於被制裁,這樣就不怕長官了,反而會導致犯法的事情越來越多,腐敗賄賂到處泛濫,鄭國也會因此而完蛋。
子產給叔向回了一封信,頂著晉國壓力說:「我為的是救世啊!」表示要堅定不移公布法律。結果呢?效果不錯,社會治理透明度增加,大眾歡迎,犯罪案件減少了。再說,鄭國注重商業,過去貴族利用刑罰的隨意裁量權,壓榨商人和新起的土地所有者,對國家很不利。子產公布法律,限制了貴族特權,促進了鄭國農業和商業的發展。
子產此舉,開啟了中國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春秋時期,宗法貴族減弱了氣勢,新的地主階層興起。各利益集團、社會階層以及經濟條件都在發生變化,「鑄刑鼎」這一重大改革措施符合社會發展的新需求。
在潮流推動之下,晉國在子產「鑄刑鼎」之後二十多年,也把刑法鑄在鼎上,向社會公布了。
可是孔子認為這洋做不對。在晉國公布了法律之後,孔子說,晉國大概因此要滅亡了。人民知道了法律,只看鼎上的條文,不看貴族臉色,怎麼能顯出貴族的尊貴?
孔子一向最重視禮,不看重法律,他甚至認為法律是有害的。所以他對「鑄刑鼎」如此猛貶,並不奇怪。孔子認為,如果用法律治理國家,那麼人們就專注於法律,只求免於犯罪,而失去內心的廉恥,這樣的社會未免太不理想,應該追求天下為公,人人講仁愛,家家睡覺不關門,根本就沒有小偷盜賊才對。
因此,孔子認為,在一個社會中,有事要鬧到訴諸法律的地步,就不正常了,最理想的就是全社會沒有一件訴訟發生。
由此可以看出,在當時公布法律,實在要面對巨大壓力。
周谷城的《中國政治史》高度肯定子產「鑄刑鼎」,批評了叔向和孔子,他說:「反對自反對,批評自批評,而時代的迫切需要,終於把禮治演變而為法治。」當然,周谷城過分樂觀了。
在現代社會,大眾見慣了公布的法令,以為從來如此,那就錯了。這是子產冒了極大風險,帶頭開創的新制度。
㈢ 中國古代刑法對現代刑法的影響
靠!一千字?!我有能力寫這樣的論文,但為了五分?實在夠不上啊!
㈣ 春秋時期用鼎鑄法鑄的是什麼法
春秋時期用鼎鑄法鑄的是刑法。
春秋時期用鼎鑄法講的就是「鑄刑書」,就是將成文的刑法鑄在鼎上,有稱之為鑄刑書。公元前536年(鄭簡公三十年)三月,鄭國執政子產命令把鄭國的法律條文鑄到鼎上,公布於眾,令國民周知這是國家常用的法律,這也是子產對他從公元前543年以來所進行的諸項改革的總結。
㈤ 將刑法鑄在鼎上然後運用的是誰
子產和鄧析在春秋時期先後公布了成文法。但一個鑄在鼎上,一個寫在竹簡上。這與兩個人的社會地位和身份有直接的關系。
首先,子產是鄭國貴族,與孔子同時。公元前543年任鄭國執政(後世的宰相)。當時、楚兩大國爭霸,夾在二者之間的鄭國成為必爭之地;而鄭國國內的貴族們又不斷發生內訌。面臨這種形勢,子產對內進行改革,以禮、法節制強宗大族,對外採取利用矛盾,強辯慎行的方針,在他執政的二十多年中沒有發生重大的兵禍。
子產是從諾立柱貴族轉化而來的封建貴族,他的法律思想具有折衷於禮、法之間的特點,即一方面強調禮治的重要,要求貴族必須遵守禮儀;另一方面又削弱了禮治思想的天命神權色彩及其習俗化,使禮治趨於自然化、社會化和規則化。他一方面強調法必須符合禮的原則,另一方面又進行立法改革,公布成文法,堅持用新法來挽救時弊。他的刑法思想帶有後來的法家思想的色彩。
在子產執政的的六年,子產為了適應新的封建制和維護統治秩序的需要,在改革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的基礎上,進行了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法律改革,這便是公元前536年的「鑄刑書」。「刑書」是指刑法條文。「鑄刑書」是將刑法鑄造在金屬器物上,予以公布。雖然我國古代刑書的制定並不是從子產開始的,擔子產首次將刑書鑄在鼎器上,從而開創了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河。字產刑書的具體內容亦不可考。
子產一方面明確表示,鑄刑書沒有考慮個人利害,也沒有估計子孫,而是為了「救世」,即針對現實,挽救當代。也就是說,公布成文法是為了鞏固行政、土地、賦稅方面改革的成果,是為了鄭國的生存和富強。另一方面,子產認為,新刑法的公布並沒有違背禮的原則,而是對傳統禮治的改革。因為子產心目中的禮,並非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天、地、 ,民的總規則,很多基本法律規定都是從禮中衍生出來的。所以,他認為制定和公布刑書,體現了禮的要求,並沒有違背禮的宗旨
㈥ 刑法是誰刻在鼎上的
子產吧
㈦ 將刑法鑄在鼎上然後運用的是誰
您好,公元前543年,鄭國的正卿(相當於宰相)子產主持制定了一套國家法律——刑書。刑書先是寫在竹木簡上,由國家的官吏掌握施行。
公元前536年,子產下令把刑書鑄在鼎上,放在王宮門口。讓全國百姓都能夠看到這個鼎。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㈧ 清解釋「鑄刑鼎」
子產改革的標志性事件之一,是公元前536年的「鑄刑鼎」——把懲治罪犯的刑律鑄在金屬鼎上,向全國老百姓公布。這是中國政治史、法制史的一件大事。 這在當時可是了不得的舉措。胡適在《中國哲學史大綱》一書中說,春秋時期,上層貴族社會認為刑律越隱蔽越好,決不能讓國人知道。這樣才有利於貴族隨意處置老百姓,增加專制的恐怖和神秘。這當然是一種古老專制時代的遺跡。 子產決心打破這種愚昧,他對已有的刑法加以修改,在這個基礎上主持編訂了三種刑法,並將其公之於世,讓老百姓明白法與非法的界限,知道犯了法會得到什麼樣的處罰,這無疑是進步的法制理念,當然也打擊了貴族特權。子產這個做法,遭到很多貴族的反對。 晉國大臣叔向專門為此給子產寫了一封措辭嚴厲的信。信中說,本來民眾懷著恐懼之心,不敢隨便亂來。你把法律公布了,民眾就會鑽法律的空子,爭相琢磨怎麼做壞事而不至於被制裁,這樣就不怕長官了,反而會導致犯法的事情越來越多,腐敗賄賂到處泛濫,鄭國也會因此而完蛋。 子產頂著晉國壓力,給叔向回了一封信說:「我為的是救世啊!」他表示要堅定不移地公布法律。結果呢?效果不錯,社會治理透明度增加,大眾歡迎,犯罪案件減少。再說,鄭國注重商業,過去貴族利用刑罰的隨意裁量權,壓榨商人和新起的土地所有者,對國家很不利。子產公布法律,限制了貴族特權,促進了鄭國農業和商業的發展。 子產此舉,開啟了中國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春秋時期,宗法貴族的氣勢減弱了,新的地主階層興起。各利益集團、社會階層以及經濟條件都在發生變化,「鑄刑鼎」這一重大改革措施符合社會發展的新需求。 在潮流推動之下,晉國在子產「鑄刑鼎」之後20多年,也把刑法鑄在鼎上,向社會公布了。 可是孔子認為這樣做不對。在晉國公布了法律之後,孔子說,晉國大概因此要滅亡了。人民知道了法律,只看鼎上的條文,不看貴族臉色,怎麼能顯出貴族的尊貴? 孔子一向最重視禮,不看重法律,他甚至認為法律是有害的。所以他對「鑄刑鼎」如此猛貶,並不奇怪。孔子認為,如果用法律治理國家,那麼人們就專注於法律,只求免於犯罪,而失去內心的廉恥,這樣的社會未免太不理想,應該追求天下為公,人人講仁愛,家家睡覺不關門,根本就沒有小偷盜賊才對。 因此,孔子認為,在一個社會中,有事要鬧到訴諸法律,就不正常了,最理想的就是全社會沒有一件訴訟發生。 由此可以看出,在當時公布法律,實在要承受巨大壓力。 周谷城的《中國政治史》高度肯定子產「鑄刑鼎」,批評了叔向和孔子,他說:「反對自反對,批評自批評,而時代的迫切需要,終於把禮治演變為法治。」 在現代社會,大眾見慣了公布的法令,殊不知這是子產冒了極大風險,帶頭開創的新制度。
㈨ 刑鼎的介紹
刑鼎是指將刑法鑄在青銅器皿鼎上,成為國家的大法,昭告於天下,增加法律威信。
㈩ 春秋晚期刑法方面有怎樣的變革
到春秋晚期,由於社會經濟發生了變化,在刑法方面也要求作相應的變革。公元前536年,鄭國"鑄刑書",即把刑法條文鑄於鼎上。公元前513年,晉國鑄刑鼎,以公布范鞅所作的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