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中的意思表示

民法中的意思表示

發布時間: 2022-01-10 07:05:09

A. 關於民法上的意思表示

這句話個人理解不是在將結果,而是再講失效與否。是講述一個規則,就是意思表示一經發出既是有效。所例舉的a發出了個意思表示,後死亡 b還沒有接受到 ,這個是延續了事情發展,應該是a發出意思表示一直有效,但因為結果B不接受,意思表示終結。但是如果B接受了a的意思表示,無論a發出意思表示之後是否死亡,是否喪失行為能力,都可以認定為有效。

B. 民法中意思表示的構成與效力。論述題。速求

意思表示是指行為人把進行某一民事行為的內心意願,以一定的方式表示於外部的行為。
2、要素

(1)目的意思。合同的目的

目的意思,為指明法律行為具體內容的意思要素,它是意思表示據以成立的基礎。

(2)效果意思。指明法律行為具體內容的意思要素,如買什麼,買幾件,什麼價位

效果意思,是指意思表示人慾使其表示內容引起法律上效力的內在意思要素。

目的意思又分為三個構成:要素(必備條款)、常素(主要條款)、偶素(個別條款)

(效果意思+目的意思)=內心意思(mind)

(3)表示行為。

表示行為,是指行為人將其內在意思(包括目的意思和效果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示於外部,並足以為外界所客觀理解的行為。

△內心意思與表示行為合起來就是"意思表示"(expression on mind)

3、意思表示與准意思表示

准意思表示有兩種情形,即意思通知與事實通知。

(1)所謂意思通知是指由通知意思而發生法律規定的效果的行為。意思通知的法律效果不是基於當事人的追求,而是法律的規定。如承認的催告(《合同法》第47條第2款)、拒絕受領、催告履行等均為意思通知。

(2)所謂觀念通知是指通過認識事實並通知該事實而發生法律所規定的效果的行為。典型的觀念通知有債務的承認、債權轉讓的通知等。

二、意思表示的類型

1、明示意思表示與默示意思表示

(1)明示。明示是使用直接語匯實施的表示行為,除常見的口頭語言、文字、表情語匯外,還包括依習慣使用的特定形體語匯,如舉手招呼出租汽車,即表示有租用該車之意。

A、口頭形式。

口頭形式即口頭語言形式,如以口頭語言洽談並訂立的合同,以口頭語言委託代理人,以口頭立遺囑。口頭形式的優點是便捷,但也具有不易保留證據的缺點。

B、書面形式。

書面形式即書面語言形式,主要指文字(文件、信函、電報)、圖表、照片、技術工程用圖、電子數據等形式。書面形式的特點是煩難不便,但卻有鄭重庄嚴和"白紙黑字,鐵案如山"的優點。書面形式又分一般書面形式和公證、登記等特別書面形式。

a、公證形式即以公證書對民事法律行為加以證明的形式。民事法律行為除法定必須公證的以外,是否辦理公證,應依當事人意思決定。

b、登記則是國家主管行政機關對於民事主體資格和物權變動等事實通過實質審查,予以確認並在專門登記簿上加以登錄的管理手段。設立法人和個體工商戶、取得和變更不動產物權、結婚等民事法律行為,依法必須登記。凡法定登記行為,只有依法完成登記才能發生效力。

(2)默示形式。默示形式是含蓄或者間接表達意思的方式。默示所包含的意思,他人不能直接把握,而要通過推理手段才能理解。因此,默示形式只有在有法律規定或交易習慣允許時才被使用。按默示時的作為和不作為又可劃分為:
法律 敎育 網

A、推定,即行為人用語言外的可推知含義的作為間接表達內心意思的默示行為。所謂可推知,是從該行為中,一般人能夠容易地推知其意思的內容。例如租賃合同屆滿,承租人繼續交付租金並為出租人接受,便可推知其表示要延展租賃期間。

B、沉默,即行為人依法或者依約以不作為間接表達內心意思的默示行為。不作為即緘默、沉默不語。民法通則第66條規定的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義實施民事行為而不作否認表示的,視為同意。合同法第47條第2款規定的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繼承法第25條第2款規定受遺贈人到期沒有表示的,視為放棄受遺贈等,都屬法定沉默形式。此外,當事人可以約定以沉默作為意思表示。

2、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和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遺囑、拋棄)

(1)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又分為有特定相對人的(要約)和不特定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商業廣告)

A、有特定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又分為對話方式和非對話的方式―――對話方式一般只能撤銷,不能撤回

對有特定相對人的意思表示的生效,對話方式(了解主義―――到達主義的變種),非對話方式(到達主義)

B、對不特定相對人的意思表示的生效,採取發出主義(懸賞廣告)

(2)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的生效,採取做出主義(遺囑――由於是死因行為,因此生效適用特殊規則)

C. 關於民法中意思表示構成要素中的目的意思是作何解釋,有沒有例子

一般來說,意思表示是一個從內部心理活動到外部行為的有機過程。可分為意思和表示兩個部分來理解。意思指的是主體內部的心理活動,即基於對事物的認識而形成意志。表示就是將自己的意志通過行為使他人可察覺確認,稱為又稱表示行為。
內部的心理活動通常基於需求而生動機,基於動機形成目的,針對目的產生如何實現目的的方法,然後形成決意執行該方法的意志。上述過程中的目的、方法、意志在民法意思表示理論中分別稱為效果意思(即你所說的目的意思)、行為意識、表示意思,加上外部的表示行為,共同構成意思表示的四個要素。
上述四要素前後聯系統一就構成民法上一個完整有效的意思表示,可以賦予法律效率。但在許多情況下,四個要素之間並不統一或者說相互之間存在矛盾,如果簡單地以外部行為來認定意思表示的話,那麼在無意識之下隨口答應一聲就構成要約承諾,顯然是違背當事人意願的。在理論上將此種情形看做錯誤,在一定范圍內允許當事人行使糾正的權利。如果重大誤解、脅迫、欺詐等情形,錯誤人可以依法請求變更或撤銷。
就效果意思(目的意思)而言,其含義正如其字面意義,就是當事人的目的是什麼?比如甲錯將乙認作自己的親侄子而贈與其祖傳古董這一情形中,甲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祖傳古董贈與的對象是自己的親侄子,那麼將古董贈與並非其親侄子的乙就顯然與其目的不符。
當然,在實踐中區分目的和動機很多時候是非常困難的。如果你對這方面的實際案例有過一定的接觸,相信就有所體會。

D. 民法中的意思表示的分類,有無相對人,請問相對人具體指哪一方謝謝

簡單講就是如果一個法律關系中有兩方主體,那麼一個主體作出意思表示,另一方就是相對人。有相對人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在對某人講話,無相對人意思表示比如遺囑等單方法律關系,類似於「自說自話」

E. 民法總則中民法的意思表示指的是什麼

您好!意思表示,指將企圖發生一定的司法上效果的內心意思,表示於外部,版內心的意思因外權部表示而客觀,合為一體。其構成要件可分為客觀要件與主觀要件:
(1)客觀要件:在客觀上可認識其在表示某種法律效果意思。例如以傳真訂購書籍 ,停車於收費停車場,含羞點頭答應男友之求婚等。
(2)主觀要件:指內心的意思,更可分為a行為意思,即表意人自覺地從事某種行為,例如簽名。b表示意識,即行為人認識其行為具有某種法律行為上意義,例如以郵件訂貨,投向咖啡自動販賣器。c效果,即行為人慾依其表示發生一定法律效果,如表示購買A書,兼具表示意識及效果意思。
如能提供更多信息,則可給出更為周詳的法律意見。

F. 簡述民法中的意思表示

你好,
一、關於誤喝洋酒案
該案可以用合同法原理解答,旅店將明碼標價的洋酒放在房間內,構成了以實物形式提出的買賣合同要約,取而飲之構成承諾。雙方達成了買賣合同。值得注意的是,該男子當然存在重大誤解,原則上可請求法院和仲裁機構予以撤銷,但是在撤銷前該合同是有效的。所以,該男子不能拒付。其只能向法院請求變更,因為原物已經無法返還。
二、關於教授售書案
本案中該教授當然構成要約,但是該學生的簽字行為並不構成承諾。原因是,我國民法理論中,意思表示包括目的意思、效果意思和表示行為,該學生欠缺效果意思,所以不構成承諾的意思表示。因而雙方也並未達成買賣合同,自然不用付款。應當注意的是,本案也不構成重大誤解,重大誤解要浮攻第紀郢慌電葦釘倆求行為人有認識,只是認識有偏差,而本案中該學生自始至終都沒有認識可能性(借用刑法理論),因而也不構成重大誤解。
希望可以幫到你。

G. 民法的含義是什麼

民法含義:規定公民和法人的財產關系(如債權、繼承權等)以及跟它相聯系的人身版非財產關系(如勞動、權婚姻、家庭等)的各種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是中國對民事活動中一些共同性問題所作的法律規定,是民法體系中的一般法。

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修訂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條。

(7)民法中的意思表示擴展閱讀:

修訂信息:

1986年4月12日

民法通則制定於1986年(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條。

2009年8月27日

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決定:對民法通則中明顯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要求的規定作出修改,修改如下:

  1. 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七條修改為:「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2. 刪去第五十八條第一款第六項:「經濟合同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

    H. 民法中的意思表示是什麼

    《民法》中的意思表示從生效時間看分為:1、以對話方式作出的內意思表示,相對人知道其內容時容生效;2、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表示完成時生效。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3、以公告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公告發布時生效。意思表示的形式,行為人可以明示或者默示作出意思表示。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規定、當事人約定或者符合當事人之間的交易習慣時,才可以視為意思表示。

    I. 民法中的意思表示的默示具體內容是什麼

    根據《民法通則》第66條第1款的規定,默示是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義代理而不作否認的,視為同意。

    J. 民法中意思表示的效果意思、表示意思、行為意思怎麼理解,最好舉例一下,謝謝!

    1. 效果意思,即行為人慾依其表示發生特定法律效果的意思,這是意思表示構成的核心。效果意思所關注的是行為人的內心追求,是行為人內心所想達到的法律效果。例如,承租人具有以一定數量的租金承租某物的法效意思;出賣人具有以一定價金出賣自己物品的法效意思。
    2. 表示意思,就是行為人認識其行為具有某種法律行為上意義,例如以郵件訂貨、電話表示解約等。這里主要強調的是行為人不僅希望產生自己追求的法律效果,而且基於該目的的外在行為的法律意義其必須理解清楚,實際是對一個「理性人」的基本要求。
    3. 行為意思,即表意人自覺地從事某項行為,例如少女含羞點頭答應男友之求婚,路人舉手招呼計程車。行為意思要求行為人的動作必須出於行為人有意識的身體動作,而非僅有行為外觀。此要件強調的是行為人的意思自由,其強調的是「表示行為是否是表意人自願實施的,亦即是否出於表意人的意思,只有具有行為意思的表示行為,方符合意思自治要求,才可能被認定為意思表示」。

熱點內容
今年學習依法治國的心得體會 發布:2025-07-30 23:33:11 瀏覽:318
鎮江市開發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7-30 22:54:12 瀏覽:150
淘寶考試違反交通法規 發布:2025-07-30 22:09:34 瀏覽:265
事業單位新入職員人事管理條例 發布:2025-07-30 21:43:32 瀏覽:673
太白縣司法局 發布:2025-07-30 21:22:26 瀏覽:305
法院院長任命程序 發布:2025-07-30 20:55:10 瀏覽:379
靖遠法院 發布:2025-07-30 20:34:51 瀏覽:868
低保戶申請法律援助需要 發布:2025-07-30 20:18:50 瀏覽:955
李洪雷行政法危機 發布:2025-07-30 20:17:34 瀏覽:622
河口區人民法院案例 發布:2025-07-30 19:43:28 瀏覽: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