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收購司法解釋
Ⅰ 最高院就 收購玉米案是否構成非法經營罪
【1】原審被告人王力軍系巴彥淖爾市臨河區白腦包鎮永勝村農民,
2014年11月至2015年3月間,王力軍從周邊農戶手中收購玉米,2015年底,經群眾舉報,
王力軍因無證收購玉米被工商局等相關部門查獲,隨後他到公安機關投案自首。
2016年4月15日,王力軍被臨河區人民法院以非法經營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
緩刑二年,並處罰金人民幣二萬元。
2016年12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就此案作出(2016)最高法刑監6號再審決定書,
指令由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中級人民法院,
對該市臨河區人民法院一審判決生效的被告人王力軍非法經營一案進行再審。
最高法院認為,王力軍從糧農處收購玉米賣予糧庫,
在糧農與糧庫之間起了橋梁紐帶作用,沒有破壞糧食流通的主渠道,
沒有嚴重擾亂市場秩序,且不具有與刑法第225條規定的非法經營罪前三項行為相當的社會危害性,不具有刑事處罰的必要性。
【2】資料來源:最高法院網
Ⅱ 非法收購盜伐、濫伐林木68方要判什麼刑
非法收購盜伐、濫伐的林木罪(一)概念 非法收購盜伐、濫伐的林木罪是指非法收購明知是盜伐、濫伐的林木,情節嚴重的行為。 (二)構成 1、罪體 行為 非法收購盜伐、濫伐的林木罪的行為是非法收購明知是盜伐、濫伐的林木。 客體 非法收購盜伐、濫伐的林木罪的客體是盜伐、濫伐的林木。 2、罪責 非法收購盜伐、濫伐的林木罪的責任形式是故意。這里的故意,是指明知是盜伐、濫伐的林木而予以非法收購的主觀心理狀態。這里的明知,根據前引司法解釋第10條的規定,是指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視為應當知道,但是有證據證明確屬被蒙騙的除外:(1)在非法的木材交易場所或者銷售單位收購木材的;(2)收購以明顯低於市場價格出售的木材的;(3)收購違反規定出售的木材的。 3、罪量 非法收購盜伐、濫伐的林木罪的罪量要素是情節嚴重。這里的情節嚴重,根據前引司法解釋第11條第1款的規定,是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1)非法收購盜伐、濫伐的林木二十立方米以上或者幼樹一千株以上的;(2)非法收購盜伐、濫伐的珍貴樹木二立方米以上或者五株以上的;(3)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三)處罰 根據刑法第345條(《刑法修正案(四)》第7條)第3款之規定,犯本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刑法第346條規定,單位犯本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人員,依照個人犯罪的規定處罰。 加重處罰事由 犯非法收購盜伐、濫伐的林木罪而情節特別嚴重的,是本罪的加重處罰事由。這里的情節特別嚴重,根據前引司法解釋第11條第2款的規定,是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1)非法收購盜伐、濫伐的林木一百立方米以上或者幼樹五千株以上的;(2)非法收購盜伐、濫伐的珍貴樹木五立方米以上或者十株以上的;(3)其他情節特別嚴重的情形。
Ⅲ 非法收公眾有款罪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條規定,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是指違反國家金融管理法規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擾亂金融秩序的行為。准確理解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關鍵在於首先要堅持該罪的行為主體的不特定性和危害金融秩序的具體性的統一。[1-2]
中國刑法雖然規定了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但一直到1997刑法公布,法律並未對什麼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變相吸收公眾存款作出明確具體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也並未對此進行過司法解釋。1998年國務院發布的《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業務活動取締辦法》(下簡稱《辦法》)第四條規定,「本辦法所稱非法金融業務活動,是指未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擅自從事的下列活動:(一)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二)未經依法批准,以任何名義向社會不特定對象進行的非法集資;(三)非法發放貸款、票據貼現、資金拆借、信託投資、金融租賃、融資擔保、外匯買賣;(四)中國人民銀行認定的其他非法金融業務活動。
前款所稱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是指未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向社會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出具憑證,承諾在一定期限內還本付息的活動;所稱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是指未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不以吸收公眾存款的名義,向社會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但承諾履行的義務與吸收公眾存款性質相同的活動。」實踐中爭議主要在於《辦法》能否作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定罪量刑的依據。
Ⅳ 非法出售野生動物製品罪司法解釋
對於行為人構成非法出售瀕危野生動物製品罪法院的量刑標准,具體有以下幾種:
1、犯此罪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
2、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3、情節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法律依據】
《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條第一款
非法獵捕、殺害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的,或者非法收購、運輸、出售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及其製品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Ⅳ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有哪些司法解釋
1.最高人民法院《全國法院審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2001.1.21 法[2001]8號)
為正確執行刑法,在其他有關的司法解釋出台之前,對假幣犯罪以外的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犯罪的數額和情節,可參照以下標准掌握:
關於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的,要從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數額、范圍以及結存款人造成的損失等方面來判定擾亂金融秩序造成危害的程度。根據司法實踐,具有下列情 形之一的,可以按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定罪處罰:
個人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20萬元以上的,單位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100萬元以上的
(1)個人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30 戶以上的;
(2)單位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150戶以上的;
(3)個人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給存款人造成損失10萬元以上的,單位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給存款人造成損失50萬元以上的,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後果的。個人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100萬元以上,單位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500 萬元以上的,可以認定為「數額巨大」。
由於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 可參照上述數額標准或幅度,根據本地的具體情況,確定在本地區掌 握的具體標准。
2.《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二)》2010-5-7實施
第二十八條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條)]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擾亂金融秩序,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追訴:
(一)個人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數額在二十萬元以上的,單位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數額在一百萬元以上的;
(二)個人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三十戶以上的,單位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一百五十戶以上的;
(三)個人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給存款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十萬元以上的,單位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給存款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五十萬元以上的;
(四)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
(五)其他擾亂金融秩序情節嚴重的情形。
Ⅵ 非法收購林木的刑事立案標准
摘要 關於「明知」的界定:
Ⅶ 非法收購盜伐、濫伐的林木罪的犯罪處罰
根據刑法第345條(《刑法修正案(四)》第7條)第3款之規定,犯本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刑法第346條規定,單位犯本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人員,依照個人犯罪的規定處罰。
加重處罰事由 犯非法收購盜伐、濫伐的林木罪而情節特別嚴重的,是本罪的加重處罰事由。這里的情節特別嚴重,根據前引司法解釋第11條第2款的規定,是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1)非法收購盜伐、濫伐的林木一百立方米以上或者幼樹五千株以上的;(2)非法收購盜伐、濫伐的珍貴樹木五立方米以上或者十株以上的;(3)其他情節特別嚴重的情形。
Ⅷ 森林法規定收購多少非法木頭可以判刑,判多久
林業部門依據《森林法》進行行政處罰。違反《刑法》才構成犯罪。
《刑法》345條非法收購盜伐、濫伐的林木罪 非法收購盜伐、濫伐的林木罪是指非法收購明知是盜伐、濫伐的林木,情節嚴重的行為。
非法收購盜伐、濫伐的林木罪的罪量要素是情節嚴重。這里的情節嚴重,根據司法解釋第11條第1款的規定,是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1)非法收購盜伐、濫伐的林木二十立方米以上或者幼樹一千株以上的;(2)非法收購盜伐、濫伐的珍貴樹木二立方米以上或者五株以上的;(3)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刑法第345條(《刑法修正案(四)》第7條)第3款之規定,犯本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Ⅸ 最高人民法院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解釋有哪些
關於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的,要從內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容的數額、范圍以及結存款人造成的損失等方面來判定擾亂金融秩序造成危害的程度。根據司法實踐,具有下列情 形之一的,可以按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定罪處罰:
個人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20萬元以上的,單位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100萬元以上的;
(1)個人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30 戶以上的,
(2)單位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150戶以上的;
(3)個人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給存款人造成損失10萬元以上的,單位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給存款人造成損失50萬元以上的,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後果的。個人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100萬元以上,單位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500 萬元以上的,可以認定為「數額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