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目的意思民法

目的意思民法

發布時間: 2022-01-10 13:02:33

『壹』 簡述民法中的意思表示

你好,
一、關於誤喝洋酒案
該案可以用合同法原理解答,旅店將明碼標價的洋酒放在房間內,構成了以實物形式提出的買賣合同要約,取而飲之構成承諾。雙方達成了買賣合同。值得注意的是,該男子當然存在重大誤解,原則上可請求法院和仲裁機構予以撤銷,但是在撤銷前該合同是有效的。所以,該男子不能拒付。其只能向法院請求變更,因為原物已經無法返還。
二、關於教授售書案
本案中該教授當然構成要約,但是該學生的簽字行為並不構成承諾。原因是,我國民法理論中,意思表示包括目的意思、效果意思和表示行為,該學生欠缺效果意思,所以不構成承諾的意思表示。因而雙方也並未達成買賣合同,自然不用付款。應當注意的是,本案也不構成重大誤解,重大誤解要浮攻第紀郢慌電葦釘倆求行為人有認識,只是認識有偏差,而本案中該學生自始至終都沒有認識可能性(借用刑法理論),因而也不構成重大誤解。
希望可以幫到你。

『貳』 民法學中的目的意思是指明民事行為標的的具體內容的意思要素。民事行為標的是什麼

例如合同中的 合同就是行為標的 大概是這么個意思

『叄』 如何理解民法總則立法目的和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條,明確表明了立法目的:「為了保障版人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權,正確調整民事關系,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根據憲法和我國實際情況,總結民事活動的實踐經驗,制定本法。」

『肆』 民法的含義是什麼

民法含義:規定公民和法人的財產關系(如債權、繼承權等)以及跟它相聯系的人身版非財產關系(如勞動、權婚姻、家庭等)的各種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是中國對民事活動中一些共同性問題所作的法律規定,是民法體系中的一般法。

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修訂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條。

(4)目的意思民法擴展閱讀:

修訂信息:

1986年4月12日

民法通則制定於1986年(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條。

2009年8月27日

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決定:對民法通則中明顯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要求的規定作出修改,修改如下:

  1. 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七條修改為:「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2. 刪去第五十八條第一款第六項:「經濟合同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

    『伍』 民法中目的意思與效果意思的區別

    1、法律行為以意思表示為要素,無意思表示則無法律行為。意思無偏無黨的要素有二內:一是容內心 意思,二是表示行為。其中,內心意思的要素有三,缺一不可:(1)目的意思,又叫行為意思,即控制自己行為的意思,行為人自覺地控制身體的動靜的意思;(2)表示意思,即明了自己行為具有某種法律意義的意思;(3)效果意思,即行為所追求的法律效果內容。
    2、區別:目的意思(行為意思),更多是和行為能力聯系在一起,如說夢話就是沒有行為意思的。如果沒有目的意思,那就直接是沒有意思表示。效果意思,要求行為所追求的法律效果內容是要具體明確的。如我要送你一個手錶,這是具體明確的,但是如果說我要送你一個東西,那就是不不具體、不明確的,那就是欠缺效果意思了。

    『陸』 關於民法中意思表示構成要素中的目的意思是作何解釋,有沒有例子

    一般來說,意思表示是一個從內部心理活動到外部行為的有機過程。可分為意思和表示兩個部分來理解。意思指的是主體內部的心理活動,即基於對事物的認識而形成意志。表示就是將自己的意志通過行為使他人可察覺確認,稱為又稱表示行為。
    內部的心理活動通常基於需求而生動機,基於動機形成目的,針對目的產生如何實現目的的方法,然後形成決意執行該方法的意志。上述過程中的目的、方法、意志在民法意思表示理論中分別稱為效果意思(即你所說的目的意思)、行為意識、表示意思,加上外部的表示行為,共同構成意思表示的四個要素。
    上述四要素前後聯系統一就構成民法上一個完整有效的意思表示,可以賦予法律效率。但在許多情況下,四個要素之間並不統一或者說相互之間存在矛盾,如果簡單地以外部行為來認定意思表示的話,那麼在無意識之下隨口答應一聲就構成要約承諾,顯然是違背當事人意願的。在理論上將此種情形看做錯誤,在一定范圍內允許當事人行使糾正的權利。如果重大誤解、脅迫、欺詐等情形,錯誤人可以依法請求變更或撤銷。
    就效果意思(目的意思)而言,其含義正如其字面意義,就是當事人的目的是什麼?比如甲錯將乙認作自己的親侄子而贈與其祖傳古董這一情形中,甲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祖傳古董贈與的對象是自己的親侄子,那麼將古董贈與並非其親侄子的乙就顯然與其目的不符。
    當然,在實踐中區分目的和動機很多時候是非常困難的。如果你對這方面的實際案例有過一定的接觸,相信就有所體會。

    『柒』 什麼是目的意思

    目的意思是民事行為具體內容的意思,它事實意思表示據以成立的基礎.不具備目的意思,或者目的意思不完整,或者目的意思有矛盾的表示行為,不構成意思表示或民事行為.

    『捌』 民法中意思表示的效果意思、表示意思、行為意思怎麼理解,最好舉例一下,謝謝!

    1. 效果意思,即行為人慾依其表示發生特定法律效果的意思,這是意思表示構成的核心。效果意思所關注的是行為人的內心追求,是行為人內心所想達到的法律效果。例如,承租人具有以一定數量的租金承租某物的法效意思;出賣人具有以一定價金出賣自己物品的法效意思。
    2. 表示意思,就是行為人認識其行為具有某種法律行為上意義,例如以郵件訂貨、電話表示解約等。這里主要強調的是行為人不僅希望產生自己追求的法律效果,而且基於該目的的外在行為的法律意義其必須理解清楚,實際是對一個「理性人」的基本要求。
    3. 行為意思,即表意人自覺地從事某項行為,例如少女含羞點頭答應男友之求婚,路人舉手招呼計程車。行為意思要求行為人的動作必須出於行為人有意識的身體動作,而非僅有行為外觀。此要件強調的是行為人的意思自由,其強調的是「表示行為是否是表意人自願實施的,亦即是否出於表意人的意思,只有具有行為意思的表示行為,方符合意思自治要求,才可能被認定為意思表示」。

    『玖』 民法的目的與動機的區別

    目的就是行為的效果意思所要達到的結果。
    動機是為一定行為、進行意思表示的起因。

    簡單來說目的是意思表示的一部分,動機是意思表示的起因。
    舉例來說:你要買報紙,買到報紙是目的,想讀報紙就是動機。
    你想吃肉,食慾是動機,吃肉時目的。

    『拾』 民法的目的解釋和歷史解釋區別。求法律大神解答。謝謝!

    目的解釋又稱論理解釋,是指按照立法精神,根據具體案件,從邏輯上進行的解釋,即從現階段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以合理的目的所進行的解釋。歷史解釋是根據制定法律時的歷史背景以及法律發展的源流,闡明法律條文真實含義的解釋方法。二者都是在適用法律時出現矛盾而選擇的解釋方法,一個關注當下含有較大的自由裁量,一個關注法律條文制定的歷史初衷比較滯後。

熱點內容
今年學習依法治國的心得體會 發布:2025-07-30 23:33:11 瀏覽:318
鎮江市開發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7-30 22:54:12 瀏覽:150
淘寶考試違反交通法規 發布:2025-07-30 22:09:34 瀏覽:265
事業單位新入職員人事管理條例 發布:2025-07-30 21:43:32 瀏覽:673
太白縣司法局 發布:2025-07-30 21:22:26 瀏覽:305
法院院長任命程序 發布:2025-07-30 20:55:10 瀏覽:379
靖遠法院 發布:2025-07-30 20:34:51 瀏覽:868
低保戶申請法律援助需要 發布:2025-07-30 20:18:50 瀏覽:955
李洪雷行政法危機 發布:2025-07-30 20:17:34 瀏覽:622
河口區人民法院案例 發布:2025-07-30 19:43:28 瀏覽: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