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消極要素
⑴ 加害行為只有積極行為和消極行為,在民事責任中只有積極行為對嗎
法律上的積極行為和消極行為的區分,根據身份、現行行為等,看該行為人對該行為是否有為、不為的義務,而不是常識中的好與不好的方面。
它們的區別主要在於權利和義務的相對性方面,主體表達行為的形式:
積極行為即是指作為,應當為某事,是以主體作用於客體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又稱作為,是指以積極、主動作用於客體的形式表現的,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比如當事人依照合同約定按期交貨的行為。再比如:我想簽訂買賣合同,於是我積極的找買家、談價錢,這是積極行為;我依法到稅務機關繳納稅款,這也是積極行為。積極行為,就是主動的去實施行為。
消極行為是指不作為,即主體以沉默,放棄作為,主體不施加於客體干擾的形式表達出來的。又稱不作為,是指以消極、抑制的形式表現的、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
比如甲向乙發出要約,乙在承諾期內未作出任何意思表示的行為。
又如:應當依法納稅我卻不繳稅,這是消極的行為。應當辦理登記我不去變更,這些都是消極的行為。
⑵ 法律上積極行為和消極行為怎樣區分
法律上的積極行為和消極行為的區分,根據身份、現行行為等,看該行為人對該行為是否有為、不為的義務,而不是常識中的好與不好的方面。
一、它們的區別主要在於權利和義務的相對性方面,形式如下:
1、積極行為,又稱作為,是指以積極、主動作用於客體的形式表現的,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
比如當事人依照合同約定按期交貨的行為。
比如:我想簽訂買賣合同,於是我積極的找買家、談價錢,這是積極行為;我依法到稅務機關繳納稅款,這也是積極行為。積極行為,就是主動的去實施行為。
2、消極行為,又稱不作為,是指以消極、抑制的形式表現的、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
比如甲向乙發出要約,乙在承諾期內未作出任何意思表示的行為。
比如:應當依法納稅我卻不繳稅,這是消極的行為。應當辦理登記我不去變更,這些都是消極的行為。
3、積極行為:它是以循證的方式,通過發展積極行為的策略和系統改變的方法,調整個體與環境的互動關系,達到預防和減少問題行為、改善生活質量效果的行為干預模式。
4、消極行為:根據身份、現行行為等,看該行為人對該行為是否有為、不為的義務。
比如:區別主要在於權利和義務的相對性方面,簡單來說就是自己主觀上有一個目的,並在客觀上作出了行為以達到這一目的,就是積極行為;否則,就是消極行為。
(2)民法消極要素擴展閱讀:
一、法律上根據行為的表現形式區分:
1、積極行為,又稱作為,是指以積極、主動作用於客體的形式表現的、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
2、消極行為,又稱不作為,則是指以消極的、抑制的形式表現的、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
二、根據行為是否通過意思表示區分:
1、意思表示行為為,又稱表示行為,是指行為人基於意思表示而作出的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
2、非表示行為,是指非經行為者意思表示而是基於某種事實狀態即具有法律效果的行為,如拾得遺失物、發現埋藏物等。
⑶ 民法和刑法上的消極與積極有那些含義
法律的積極含義就是直預防犯罪,維護社會秩序等積極方面的作用。
消極含義就是指違反法律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和法律後果。
⑷ 民法中的作為與不作為的意思
民法中的作為與不作為是於絕對民事法律關系和相對民事法律關系而言的。
絕對民版事法律關系的內容:支權配權與對應的義務。
義務人負有不作為的義務(不侵害支配權)。
相對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請求權與對應的義務。
請求特定人作為一定行為或者不作出一定行為。
⑸ 什麼叫附消極延緩條件民事法律行為和附積極延緩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
附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是指附有決定該行為效力發生或者消滅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一、積極條件與消極條件:
(1)積極條件又稱肯定條件,積極條件是以所設事實發生為內容的條件。易言之,在積極條件,以設定事實的發生為條件成就。停止條件與解除條件,均可設定積極條件。肯定條件是以一定客觀事實的發生為條件成就,而以所附事實不發生為條件不成就。例如甲乙簽訂房屋租賃合同,出租人甲考慮到其女兒如不調到外地工作還需居住此房的情況,在合同中附上「如其女兒調到外地工作,該租賃合同方生效」的條件;再如,甲、乙簽訂房屋租賃合同,但考慮甲外地工作的兒子可能調回到本市工作需要住房,於是附上「如其兒子調回到本地工作,則租賃合同終止」的條件。上述兩租賃合同都是附條積極條件的民事行為。
(2)消極條件又稱否定條件,是指以不發生某種事實為條件的內容。否定條件於肯定條件相反,它以一定事實的不發生為條件成就,而以一定事實的發生為條件不成就。它又可以分為否定的延緩條件和否定的解除條件。例如、甲、乙簽訂煤炭供應合同,在合同中附有「如甲本月不發生意外事故即供給乙煤炭若干」,該買賣行為即屬於付否定條件的延緩條件。再如,甲、乙簽訂種子供應合同,乙考慮到種子尚未通過有關部門的鑒定,故在合同中附上「如未通過鑒定合同終止」的條款,該行為即屬於附否定的解除條件。
二、延緩條件與解除條件。這是根據條件的效力為標准而區分的,同時也是最基本的分類。
(1)延緩條件,是限制民事法律行為效力發生,使法律行為只有當約定的事實出現時,才發生效力的條件。延緩條件的作用在於使民事法律行為暫時不生效,因此,也稱停止條件。附延緩條件的民事行為,在條件成就之前已經成立,但效力處於停止狀態。也就是說,在延緩條件成就以前,行為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已經確定,但是權利人尚不能主張權利,義務人還無須履行義務,即雙方的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法律效力尚處於停止狀態。例如,甲、乙協商約定,待甲遷移北京時以2500元價格將其冰箱出售給乙。這里的「甲遷移北京」便是該買賣行為所附的延緩條件,當延緩條件成就(甲遷移北京),民事行為就發生法律效力,甲應將冰箱交給乙;如果延緩條件不成就(甲未遷移北京),則該買賣行為就不發生法律效力。由此可見,延緩條件的作用,是推遲民事行為所確定的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發生法律效力的時間。
(2)解除條件,是限制民事法律行為效力的存續,使已發生效力的民事法律行為在條件實現時終止的條件。附解除條件的民事行為,在所附條件成就以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當事人已經開始行使權利和承擔義務,當條件成就時,權利和義務則失去法律效力。例如,甲有閑置房間兩間,甲、乙雙方在房屋租賃合同中附加了條件:如果甲的兒子大學畢業後回家工作,乙立即將該房退還給甲。這里「甲的兒子大學畢業後回家工作」便是該房屋租賃行為所附的解除條件,在解除條件成就以前,租賃房屋的當事人之間所確定的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由此可見,解除條件的作用,是使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失去法律效力。
⑹ 民法典拿破崙法典積極消極作用
積極作用:從法律上鞏固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秩序,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打擊了封建復辟勢力;拿破崙對外擴張法典,動搖了歐洲封建專制統治,擴大了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它成為歐美各國制定法典參考的藍本
⑺ 民事法律關系包含哪些要素
民事法律關系的要素,是指構成民事法律關系的必要因素或條件,由下列三要素構成的:
1、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是指在民事法律關系中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當事人。依《民法通則》、《合同法》及其他法律的規定,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都可以自己的名義進行民事活動,參與民事法律關系,享受民事權利和負擔民事義務,因此,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都為民事主體。國家也可以成為民事主體,例如國家是國家財產的所有人,是國債的債務人。
2、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指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包括:物、行為、智力成果。因為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總是基於一定的對象而確定相互間的權利義務的的,沒有客體,民事權利義務就會落空,也就是失去意義。所以,客體也是民事法律關系的要素。
3、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是指民事主體之間在民事法律關系中享有的經國家法律確認的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包括權利和義務兩個方面,民事法律關系以民事權利與義務為內容,若僅有主體而沒有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當然就構不成民事法律關系。民事權利是指法律允許為一定民事行為的可能性;民事義務是指按法律或他人的要求為一定民事行為或不為一定民事行為的必要性。民事權利和義務是民事法律關系三要素中起主導作用的要素,決定著法律關系的性質。例如物權關系與債權關系的不同,就是因為主體的權利義務的不同。
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客體和內容為民事法律關系的要素,因為缺少其中任何一個都不能成立民事法律關系;上述三要素相互聯系不可缺少,變更其中任何一個要素,就不再是原來的民事法律關系了,民事法律關系也就發生了變化。
⑻ 民法通則的缺點是什麼
、《民法通則》作為國際民商事基本法的缺陷。
《民法通則》第八章規定了「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問題,這是我國國際民商事法律的具體規定,是國際私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國際私法學理論界的學者們大多也認為《民法通則》在國際民商事領域內處於基本法的地位7,但是,我們也能清楚地看到,該章的規定簡單、原則,僅僅只有九個條文,另外,大部分國際民商事領域的重要制度均沒有涉及到,立法的空白、漏洞極為嚴重,這既不利於佔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總人口為十三億多人的我國人民的對外交往,也不利於我國經濟的對外開放,與加入WTO之後我國作為貿易大國的國情也明顯不符,與國際民商事領域基本法地位也不相稱。
商事單行法的作用。
例如《民法通則》規定了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個人合夥以及企業法人這些商事主體的規定,一方面表明了我國採用了民商法合一的立法體例,但另一方面又過於簡單、原則,僅僅只有十多個條文,不便於操作、執行,因此不得不採用《合夥企業法》、《個人獨資企業法》、《個體工商戶管理條例》等單行法律、行政法規及司法解釋的方式予以補充完善。又如:中外合資企業、中外合作企業、外資企業這些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外開放方面極為重要的商事主體在《民法通則》第四十一條雖然涉及到了,但僅僅只佔一款,只賦予了其合法的地位,其它並沒規定具體內容,甚至連最簡單的原則性內容也沒有規定,這樣,作為商事基本法的《民法通則》在促進對外開放方面幾乎沒起什麼作用。另外,商事方面的大量重要內容在《民法通則》上根本沒有涉及,形成了大量的商事基本立法空白的漏洞,這主要表現在:作為最重要的商事主體——公司在商事基本法的《民法通則》中根本沒有涉及,而證券、保險、海事海商這些商事方面的重要內容也沒涉及到,由於作為商事基本法的《民法通則》在這些方面處於立法空白,因此就更談不上對商事單行法如《公司法》、《證券法》、《保險法》、《海商法》的統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