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力司法解釋
① 法律上是如何界定或者解釋「不可抗力」因素的
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可以是不可抗力。。甚至有時候一些政府行為也可以是。
但個人覺得「不可抗力」的界定存在較大的法官自由裁量權。。
② 《勞動合同法》第四十條第三項「客觀情況重大變化」司法解釋是:自然災害,戰爭,人不可抗力;無法預見,
你所提的「司法解釋是:自然災害,戰爭,人不可抗力;無法預見,無法預防,無法避免和無法控制,非人為狀況。」出自於哪裡?請告知是誰解釋的?是對勞動合同法第四十條第三項個的司法解釋嗎?
崗位外包就是勞動合同法第四十條第三項規定所指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
③ 刑法中關於主要因素是不可抗力次要因素是人為造成的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規定是
刑法復習提綱
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與刑罰的法律。
刑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狹義刑法指刑法典
廣義刑法包括刑法典、單行刑法、附屬刑法
現行刑法典於1979年7月1日通過並生效於1997年3月14日修訂並重新公布 1997年10月1日起生效
刑法的解釋按解釋是否有效力分為立法解釋 司法解釋學理解釋。
刑法的解釋按解釋的方法分為文理解釋與論理解釋。
《刑法》明文規定的基本原則有3個
1、罪刑法定原則
2、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則
3、罪責刑相適應原則
罪刑法定原則的含義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罪刑法定包含兩個法定罪的法定和刑的法定
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含義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的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罪責刑相適應包含2個相適應刑與罪相適應、刑與責相適應
刑法的效力范圍是指刑法在什麼地方、對什麼人和在什麼時間內具有效力。
刑法的效力范圍包括空間效力范圍和時間效力范圍
我國刑法在空間效力上採用折中原則 以屬地原則為基礎 以屬人原則、保護原則、普遍原則為補充
犯罪行為地或結果地有一項在我國領域內就認為是在我國領域內犯罪
在我國的航空器或船舶內犯罪的也認為在我國領域內犯罪
在我國的駐外使領館內犯罪的也認為在我國領域內犯罪
中國人在我國領域外犯罪的適用屬人原則管轄
外國人在我國領域外針對我國國家或公民犯罪的適用保護原則管轄
我國參加的國際條約規定的犯罪適用普遍原則管轄
刑法的溯及力對新刑法生效前未經處理或者判決尚未確定的行為的效力。
各國在溯及力問題上 曾經採用過4個不同原則
1從舊原則
1/26頁
2從新原則
3從新兼從輕原則
4從舊兼從輕原則
我國刑法在溯及力問題上採用從舊兼從輕原則
犯罪是嚴重危害社會依照法律應當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
犯罪有三個基本特徵
1、嚴重的社會危害性犯罪的本質特徵
2、刑事違法性犯罪的法律特徵
3、應受刑罰懲罰性犯罪的法律後果
廣義違法指危害社會的行為包括犯罪
狹義違法指輕微危害社會的行為
犯罪指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
廣義違法狹義違法犯罪
犯罪構成 即構成犯罪是構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觀和主觀要件的有機統一。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有4個
1犯罪客體
2犯罪客觀方面
3犯罪主體
4犯罪主觀方面
犯罪客體是刑法所保護的而為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
根據犯罪客體所代表的社會關系的范圍的不同犯罪客體可分為3個層次
1.一般客體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體
2.同類客體某一類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體
3.直接客體具體犯罪行為所侵犯的客體
依據具體犯罪侵犯社會關系數量的多少直接客體又可分為
犯罪對象是指犯罪行為直接作用的具體人或具體物。
2/26頁
犯罪客觀方麵包括7個要素危害行為、犯罪對象、危害結果、刑法上的因果關系、犯罪的方法、犯罪時間、犯罪地點
危害行為在行為人的意識和意志支配下實施的違反刑法規定的危害社會的身體的動或靜。下列3種行為欠缺有意性 即使危害了社會也不是危害行為不構成犯罪
1、人在睡夢中或者精神錯亂狀態下的舉動
2、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舉動
3、人在身體受強制情況下的舉動。
注意精神受強制參與犯罪的是脅從犯其行為是危害行為
根據危害行為是表現為身體的動還是靜危害行為可分為
一作為
二不作為
不作為成立犯罪在客觀方面應同時具備以下3個條件
1行為人負有特定義務
2行為人能夠履行該義務
3行為人沒有履行該義務並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後果。
不作為中行為人的特定義務的來源於
1法律明文規定的義務
2職務或業務要求的義務
3法律行為引起的義務
4先前行為引起的義務
犯罪主體可分為 自然人犯罪主體和單位犯罪主體
自然人犯罪主體又分為一般主體和特殊主體
自然人成為犯罪主體必須具備刑事責任能力
刑事責任能力刑法意義上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
刑事責任能力的大小受3個因素的影響
1.年齡
2.精神障礙
3.喪失重要生理功能
不同年齡刑事責任能力的大小不同 因此刑事責任年齡可劃分4個層次a、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不滿14周歲。b、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 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
C、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 已滿16周歲。d、減輕刑事責任年齡階段 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 已滿75周歲
3/26頁
年齡以公歷、按周歲計算過生日的第二天為滿周歲。
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應負刑事責任的8個罪
1、故意殺人罪2、故意傷害罪致人重傷或者死亡 3、強奸罪4、搶劫罪5、販賣毒品罪
6、放火罪7、爆炸罪8、投放危險物資罪
未成年人犯罪的處理原則a、從寬處罰原則。犯罪時未滿18周歲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b、不適用死刑。犯罪時未滿18周歲的不適用死刑。 注意是犯罪時而不是審判時c、不成立累犯原則。d、從寬適用緩刑原則。e、免除前科報告義務。
老年人犯罪的處理原則a、從寬處罰原則。 已滿75周歲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過失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b、原則上不適用死刑。審判的時候已滿75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但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d、從寬適用緩刑原則。
根據精神障礙對刑事責任能力影響程度的不同精神病人可分為
1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2減輕刑事責任的精神障礙人他們犯罪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3間歇性精神病人。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注意病理性醉酒屬於精神病范疇
綜合年齡、精神障礙、生理功能喪失對刑事責任能力的影響刑事責任能力可劃分為4個層次
1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 a、不滿14周歲的人 b、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2相對無刑事責任能力相對有刑事責任能力 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
3減輕刑事責任能力限制刑事責任能力或限定刑事責任能力
4完全刑事責任能力 已滿18周歲不滿75周歲且精神、智力、生理功能健全的人減輕刑事責任能力人包括
1.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2.聾啞人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3.盲人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4.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5.已滿75周歲的老人
4/26頁
年齡口訣
不滿14周歲不負刑事責任
滿14周歲對8個罪負刑事責任
滿16周歲對所有罪負刑事責任完全刑事責任年齡
滿18周歲不滿75周歲對所有罪負全部刑事責任完全刑事責任能力
單位犯罪 由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 團體實施的依法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危害社會的行為。
單位犯罪必須體現單位意志 即通過單位領導集體討論決定或者領導決定實施的以下三種情況不是單位犯罪是自然人犯罪a、為進行違法犯罪活動而設立單位然後從事犯罪活動的b、單位設立後 以實施犯罪為主要活動的c、盜用單位名義實施犯罪違法所得由實施犯罪的個人私分的不是單位犯罪。單位犯罪的處罰原則 以雙罰制為主單罰制為輔
雙罰制 即懲罰單位判處罰金也懲罰個人懲罰直接負責的主觀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
單罰制不罰單位只罰個人
犯罪主觀方面犯罪主體對自己實施的危害行為及其危害結果所持的心理態度。
④ 不可抗力是如何認定的原則是什麼
不可抗力的含義:何謂不可抗力(Force Majeure),各國解釋不盡一致。我國法律認為,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⑤ 政府封土令屬於不可抗力嗎
如果政府封土令發生在延期期間的不屬於不可抗力因素。如果簽訂合同之前並不知道則屬於不可抗力因素。
所謂不可抗力,是指合同訂立時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構成不可抗力必須具備以下要件:
1、不可預見的偶然性。
2、不可控制的客觀性。
免責效力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全部免除責任。但有以下例外:
(1)金錢債務的遲延責任不得因不可抗力而免除。
(2)遲延履行期間發生的不可抗力不具有免責效力。
(5)不可抗力司法解釋擴展閱讀
需要與不可抗力相區分的是情勢變更原則,根據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的規定,情勢變更是指合同成立以後客觀情況發生了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無法預見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屬於商業風險的重大變化,繼續履行合同對於一方當事人明顯不公平或者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的客觀情況。
如某一客觀情況直接作用於履行行為本身,對其產生強制效果,使其物理上或法律上不可能進行,則該情況構成不可抗力。
目前,商品房買賣中最常見的有以下三類行政行為:
拆遷行為。
政府拆遷本身就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其中牽涉到拆遷協議的簽訂、補償金的發放等不確定因素,因此,對於該地段的房地產開發商而言,拆遷不能構成一個「不可預見」的障礙。
即使政府拆遷進度慢於預期,開發商作為建築業的專業主體,也應該對此有所預見並做好充分的履約准備。因此,一般情況下,拆遷導致交房的遲延不能適用不可抗力制度進行免責。
2.限購政策。
對於因限購政策而導致的合同履行障礙,應當如何判斷其責任?參考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的規定,國家對於房地產市場的宏觀調控並非一個令所有市場主體猝不及防的突變過程,而是經歷了一個從限貸到限購逐步加強和完善的發展過程。
房屋買賣合同作為一種標的額相對較大、與買賣雙方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合同,當事人在簽訂合同時對合同訂立後可能出現的房地產市場風險及各種履行障礙均應當有一定程度的預見和判斷。因此,住房限購政策在司法實踐中不宜認定為合同法上的不可抗力。
3.其他強制措施。
如應對自然災害或氣候異常而採取的各種強制措施,此類行為要根據該自然現象與當地的地理位置、氣候特點等綜合判斷當事人對其是否具有預見性等。
如在一起商品房預售合同糾紛中,法院認為,每年7、8月份高溫炎熱的氣候是眾所周知和可以預料的,房地產公司應做好相應防範措施,該困難並非無法克服,行政部門要求各級施工單位在高溫期間部分時段必須停工或者縮短作業的文件不屬於民法意義上的不可抗力。
⑥ 情事變更的事由是否包括不可抗力如何解釋合同法司法解釋二中排除不可抗力的規定
包括的。
⑦ 合同中的不可抗力司法解釋是如何規定的
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五十三條規定,不可抗力是指當事人不能預見,不能避內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容情況。我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條第二款沿襲了此規定。理論上通常認為不可抗力包括:(1)重大的自然災害。如重大的地震、海嘯、台風 、海浪、洪水、蝗災、風暴、冰雹、沙塵暴、火山爆發、山體滑坡、雪崩、泥石流等。剛剛發生在我國四川汶川的大地震,就屬於這種類型。(2)重大的社會非正常事件。這類事件往往指社會異常的、突發的事件,既非自然災害,也不屬於政府行為,如戰爭、武裝沖突、罷工、騷亂、暴動等。這些事件雖然是人為的,但對局外的民事關系的當事人而言,這些事件則是既不能預見也不能避免與克服的,因此屬於不可抗力。(3)有些情況下,政府行為對民事當事人民事活動的影響,類似於不可抗力,應當比照不可抗力處理。
⑧ 高強度防雷,如被雷擊,屬於不可抗力因素嗎,高強度防雷,司法解釋是怎麼樣的
雷擊本來就是不可抗力,國家防雷規范也是說安全率達不到100%的
⑨ 民法通則 不可抗力
民法通則
第一百來五十三條自 本法所稱的「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而對於不可抗力的解釋
不可抗力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形:
(1)自然災害、如台風、洪水、冰雹;
(2)政府行為,如徵收、徵用;
(3)社會異常事件,如罷工、騷亂。
⑩ 下列哪種情況必然引起民事責任的免除 A:不可抗力 B:司法解釋 C:行政解釋 D
這題目很搞笑,答案A。因為其他的選項,與題意風馬牛不相及!
解析:民事責任免除的情形有:一是不可抗力;二是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三是受害人的過錯(故意或過失);四是符合一定約定或者法律免責條件的;
1、不可抗力
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如洪水、旱澇、戰爭等。《民法通則》第 107 條規定: "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
2、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
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因正當防衛或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損害的,應當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
緊急避險人如果是受益人,危險又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緊急避險人應承擔適當的責任。否則,由引起險情的人承擔責任,或由其他受益人分擔責任。
3、.受害人的過錯(故意或過失)。
由於受害人的故意或過失引起合同不能履行或侵權損害的,由受害人自己承擔損害後果,致害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如一條家養的狗咬了人,按照民法通則的規定,應當承擔無過錯責任,由狗的飼養人承擔責任,但如果是受害人自己的過錯引起被狗咬,則飼養人可以不承擔責任。
4、符合約定或法定免責條件的
《合同法》第四十條規定:
格式條款具有本法第五十二條和第五十三條規定情形的,或者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
《合同法》第五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合同法》第五十三條
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
(一)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
(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