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免除條款

刑法免除條款

發布時間: 2022-01-12 09:12:42

A. 論述國家責任的免除有哪些情形

國家賠償法第十七條規定:「屬於下列情形之一的,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一)因公民自己故意作虛偽供述,或者偽造其他有罪證據被羈押或者被判處刑罰的;(二)依照刑法第十四條、第十五條規定不負刑事責任的人被羈押的;(三)依照刑事訴訟法第十一條規定不追究刑事責任的人被羈押的;(四)行使國家偵查、檢察、審判、監獄管理職權的機關的工作人員與行使職權無關的個人行為;(五)因公民自傷、自殘故意行為致使損害發生的;(六)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在這六種情形下,規定的是:「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原文用的是「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無 「國家免責」的字樣。下面對這幾種情形分別敘述如下:
一、因公民自己故意作虛偽供述,或者偽造其他有罪證據被羈押或者被判處刑罰的
這是國家賠償法第十七條(一)項規定的情形。國家賠償法第十五條規定:「行使偵查、檢察、審判、監獄管理職權的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時有下列侵犯人身權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一)對沒有犯罪事實或者沒有事實證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人錯誤拘留的;(二)對沒有犯罪事實的人錯誤逮捕的」。對沒有犯罪事實或者沒有事實證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人錯誤拘留的,或者對沒有犯罪事實的人錯誤逮捕的,國家應承擔賠償責任。在刑事案件的羈押賠償上,一般是以結果來論的,但後來確定被羈押人不構成犯罪,羈押的有關機關要給予國家賠償。這國家賠償法這項規定的情形中,因公民自己故意作虛偽供述,或者偽造其他有罪證據被羈押或者被判處刑罰,但是該公民實際並未構成被羈押和被處刑罰所指的犯罪,對其作出的羈押和判處刑罰實際是對無罪之人的羈押、判處刑罰。因公民自己故意作虛偽供述,或者偽造其他有罪證據被羈押或者被判處刑罰,既然也屬於被錯誤拘留或錯誤逮捕,似乎也應按照國家賠償法第十五條(一)、(二)項規定,由國家來承擔賠償責任。對無罪之人進行羈押和判處刑罰,一般來說,就應該給予國家賠償。國家賠償法第十七條(一)項,規定的虛偽供罪和偽造罪證導致被羈押和或者被判處刑罰,則作為了一個特殊的情況,特殊就在於造成被羈押或者被處刑罰的主要原因是當事人自己的故意。國家賠償法將這一情形排除在國家賠償范圍外,對於公民自已故意作虛偽供述,或者偽造其他有罪證據被羈押或者被判處刑罰的,不給予國家賠償。這里確定國家是否實際給予國家賠償,不以公民不構成犯罪的結果作為國家賠償的判斷依據,而以公民的虛偽供罪和偽造罪證作為判斷依據,以此來確定國家不承擔責任,而予以特別的排除。這條屬於國家賠償的免責情形。
二、依照刑法第十四條、第十五條(後改為十七、十八條)規定不負刑事責任的人被羈押的
這是國家賠償法第十七條(二)項規定的情形。
1、刑法第十七條規定的情形
刑法第十七條從刑事責任年齡角度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國家賠償法第十七條(二)項所說的不負刑事責任的人被羈押的,應是指第三、四款「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以及「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這兩種情形。在這兩種情形下:一是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行為人可能不負刑事責任。二是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行為人自然不負刑事責任。刑法條文用的是「犯罪」一詞,確定了這兩種年齡人的相關行為仍然構成犯罪,是有罪之人。只是因為年齡小的問題,而由法律規定其不負刑事責任。由於行為人已經構成犯罪,故不符合國家賠償法第十五條規定的對沒有犯罪事實或者沒有事實證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人錯誤拘留,以及對沒有犯罪事實的人錯誤逮捕的條件,國家也當然不承擔賠償責任。這條規定的情形,本來就是國家無責,不屬於國家賠償免責。
2、刑法第十八條規定的情形
刑法第十八條從特殊人員的刑事責任能力角度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與國家賠償法第十七條有關的是,刑法第十八條的第一、三款。
第一款: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刑法明確了由於其行為能力的嚴重缺陷,缺少構成犯罪的要件,其實施的行為不構成犯罪,當然他也不負刑事責任。因為精神病人的行為能力上的嚴重缺陷,其作出危害他人的行為,雖然其行為和損害結果上已經達到了刑法罪責的標准,也不能認定為犯罪,不追究刑事責任。為了他人的安全和社會秩序,也是為了對精神病人自身安全的考慮,還是為了查實行為人是否真是精神病人,對其採取強制措施予以羈押就是應該的了。因為精神病人實施危害行為不構成犯罪,其因此被羈押,按照國家賠償法第十五條規定的原則判斷,就屬於對無罪之人的羈押,而對於無罪之人的羈押一般要給予國家賠償。但是國家賠償法作了排除性規定,規定國家對此不負刑事責任。這種情況下,國家不予賠償就應屬於免責情形了。
第三款: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這種情形下,行為人已經構成犯罪,只是在具體的刑事處罰上,給予從輕或者減輕處理。因為這種情形下行為人已經構成犯罪,對其羈押自然無責,不屬於國家賠償法第十五條規定的應予賠償范圍,不予賠償。
三、依照刑事訴訟法第十一條(後改為第十五條)規定不追究刑事責任的人被羈押的
這是國家賠償法第十七條(三)項規定的情形。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一)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二)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三)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四)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五)被告人死亡的;(六)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1、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大部分人認為,這種情況下,行為人已經構成犯罪,只是因為情節輕微、危害不大才不認為是犯罪的,但還屬於犯罪的范疇。故不應作為錯誤逮拘留或錯誤逮捕給予賠償,當然不屬於國家免責情形,而是國家本來就無責,本就不承國家擔賠償責任。
2、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行為人已經構成犯罪,本來應該追究其刑事責任。因為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就不追究其刑事責任。犯罪已經構成,本來就不應對其給予國家賠償。不屬於國家免責情形。
行為人構成犯罪,也應負相應的刑事責任,因為國家特赦令的發布,得以不被追究刑事責任。國家本不承擔賠償責任,不屬於免責情形。
4、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自訴人沒有告訴,法院不能對相關人進行判決,有罪判決更談不上。撤回自訴情況下,法院就不會對沒有原告的自訴案件繼續審理並作出判決,也不會對被告人作出有罪判決。這種情形下,無法從法院判決的角度來判定被告人是否有罪,也許實際有罪,也許實際無罪。由於缺乏判決,對其有罪無罪無法律文書來明確認定。按照非經法院判決不得認定被告人有罪的精神,應推定自訴案件中被告人無罪。這種情形下,如果對其羈押,一般應認定為是對無罪之人的羈押,按照國家賠償法第十五條規定精神,對無罪之人羈押應予國家賠償。但是由於自訴案件自訴人主動撤訴,致使自訴案件無法繼續下去,無法作出判決,也是為了鼓勵自訴案件中雙方多少人的和解,增加社會和諧穩定因素,對撤訴法院一般是准許的。撤回自訴一般是在自訴人和被告人和解、諒解,得到妥善處理情況下作出的,即使是之前法院對被告人作出了羈押決定,也在雙方當事人的和解中得到了理解和妥善解決,一般不會再在撤回自訴後被告人再就羈押提出異議和賠償要求,即使提出也很少。而且,被告人實際是否存在有罪,確實界定,如果不準許自訴人撤回自訴,繼續進行審理判決,還真的說不清。基於以上各種考慮,即使在自訴撤回對被告人作了羈押的,也不給予國家賠償。這種情形應屬於國家賠償免責。
被告人死亡的,情形與告訴案件相類似。
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不再作分析。
四、行使國家偵查、檢察、審判、監獄管理職權的機關的工作人員與行使職權無關的個人行為
這是國家賠償法第十七條(四)項規定的情形。由於損害是由個人造成,應由行為人個人來承擔相應的民事等責任,給予賠償。而與行為人的單位和職權行為無關,國家機關及其實施的職權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無因果關系,國家對此本來就不應承擔賠償責任。這是本來無責,不屬於國家賠償免責情形。
五、因公民自傷、自殘故意行為致使損害發生的
這是國家賠償法第十七條(五)項規定的情形。自傷、自殘由行為人自己造成,與他人無關,更與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職權行為無關,該損害責任應由行為人自己來承擔。國家本無責,不屬於國家賠償免責情形。
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這里不再細說。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國家賠償法第十七條的五項(不說第六項)涉及的情形,有的是國家本來就無責,有的屬於國家有責但應免除賠償責任,情況較為復雜。
屬於國家免責情形有:1、因公民自己故意作虛偽供述,或者偽造其他有罪證據被羈押或者被判處刑罰的。2、精神病人行為造成危害結果。3、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屬於國家本無責任情形有:1、因刑事年齡問題而不負刑事責任的。2、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3、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4、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5、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6、與行使職權無關的個人行為。7、被告人死亡的,情形與告訴案件相類似。7、自傷、自殘故意行為致使損害發生的。
國家賠償法第十七條的幾項,存在有國家本無責任、免除責任兩種類型。因此,不能簡單將這條看成是國家免責條款。還是應該回到這條的文字表述上來,應認定是對國家被承擔賠償責任的范圍規定。要明確,「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是對責任後果上的認定,而未從原因上來作出提示,看不出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的原由,是本來就無責任,還是有責但應免除。國家賠償法第十七條規定的是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的情形,其中既包括了國家免責情形,也包括了國家本無責任情形。

B. 定罪免責和定罪免訴有什麼區別

定罪免責和定罪免訴的區別如下:

1、定罪免訴是指檢察機關對雖構成犯罪,但依法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可以免除刑罰的被告人作出的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決定。

2、定罪免責是法律判定在該事件上應負法律責任,但因為特殊的原因不予刑事追究。

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包括以下兩大類:

1、刑事訴訟和其他性質的訴訟必須共同遵守的原則,如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則;各民族公民有權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原則;審判公開原則;保障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原則等一般原則。

2、刑事訴訟所獨有的基本原則,如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由專門機關依法行使原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原則;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原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原則,即刑事訴訟的特有原則。

合理的刑事訴訟原則體系有利於促進刑事訴訟的科學化,刑事訴訟基本原則是在司法實踐中逐漸總結出來而為法律所明確規定的。完善的刑事訴訟基本原則體系有利於指導立法機關合理設定公安司法機關的地位及相互關系,從而建立科學的程序機制。

C. 自助免責具體包括什麼行為是否包括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

私力救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前者是一種事前性、防衛性、被動性私力救濟,包括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後者是一種新的攻擊行為,指最初權利侵害業已過去並形成一定秩序後為恢復自己權利而謀求的救濟,是一種事後性、攻擊性、主動性私力救濟。ps.後一種舉個例子,例如A到B的飯館吃飯,結果A沒付錢跑了卻留下了自行車,這時候B可以扣留下自行車。當然這種行為是否合法,要看各國法律的規定。

D. 刑法128條內容是什麼

刑法128條規定的是非法持有\私藏槍支罪.違反槍支管理規定,非法持有私藏槍支\彈葯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E. 法律責任的減輕和免除包括哪些情形

(1)時效免責。即法律規定違法者在其違法行為發生一定期限後不再承擔強制性、懲罰性的法律責任。如刑法中的已過追訴時效,都屬於時效免責的情況。(2)不訴免責。即法律規定只要當事人不告,國家就不會追究違法者的法律責任。如刑法中規定的「告訴才處理」的犯罪,就屬於不訴免責的情況。刑法中除小部分不告不理之外都是必須追究的。但是,民法是不告不理的。(3)自首和立功免責。即刑法規定犯罪者在犯罪後有自首和立功表現的,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犯罪後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現的,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4)補救免責。即法律規定違法者在造成一定損害後,在有關國家機關追究其法律責任前及時採取補救措施,可以或應當部分或全部地免除其法律責任。如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犯罪中止,應當免除或減輕處罰。(5)協議或議定免責。即雙方當事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經協商同意部分或全部地免除法律責任。這種免責僅適用於民事活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條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F. 免予追究刑事責任協議書

你問題中體現的所謂「免於追究刑事責任協議書」是不可能存在的
刑事犯罪具有社會危害性,是我國刑法所嚴厲打擊的行為
打擊的目的 除了為了懲治犯罪分子之外,還是為了震懾犯罪行為的發生
讓所有公民都知道犯罪的代價 從而遵守法律 維護社會和諧
所以是否追究刑事責任 受害人是無權決定的,受害人僅僅可以與犯罪嫌疑人在民事部分達成和解
對於刑事責任 怎麼追究 如何追究 由檢察院和法院作出決定或者判決
如果檢察院認為犯罪行為輕微 後果不嚴重 社會危害性不大,犯罪嫌疑人積極賠償受害人 認罪態度好 可能會做出不起訴決定。
如果法院認為犯罪行為輕微 後果不嚴重 社會危害性不大,犯罪嫌疑人積極賠償受害人 認罪態度好 可能會做出 罪名成立 但是免於處罰的判決
就這兩種方式

G. 有精神病就等於免責嗎,刑法對精神病人刑事責任的規定

精神病人刑事責任

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刑法第18條第1款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定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

由此可以看出:

第一,精神病人應否負刑事責任,關鍵在於行為時是否具有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

第二,行為時是否有辨認或者控制能力,既不能根據行為人的供述來確定,也不能憑辦案人員的主觀判斷來確定,而是必須經過法定的鑒定程序予以確認;

第三,對因不具有刑事責任能力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並不是一概放任不管,而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必要時也可以由政府強制醫療。

(2)完全有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刑法第18條第2款規定:「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間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具有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力,因此,應當對自己的犯罪行為負刑事責任。

(3)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刑法第18條第3款規定:「尚未完全喪失或者控制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是介於前兩種精神病人之間的一部分精神病人。與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精神病人相比,這種人並未完全喪失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因此,不能象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那樣,完全不負刑事責任。但是這種人作為精神病人,其刑事責任能力畢竟又有所減弱,因此,我國刑法規定對這種人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H. 求一份免責協議書

免責協議書先寫雙方商議的內容,再寫權益。

如圖:



協議免責並不適用於所有的責任范圍,一般僅限於民事和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不能協議免除,因為刑事犯罪不僅侵害被害人的合法權益,而且還破壞了國家的統治秩序,必須由檢察院代表國家進行追溯,人民法院判決確定刑事犯罪人的責任承擔。

在英美法系國家,存在著適用於刑事犯罪的辯訴交易制度,公訴方可以和認罪態度較好的被告人達成減輕其刑責的協議。


(8)刑法免除條款擴展閱讀:

協議免責要想具備法律效力除了符合責任范圍的限定外,還要滿足以下條件:

1、協議的雙方對協議的內容有處分的權利。

2、是雙方當事人意思自治的結果。採用欺詐、脅迫、乘人之危的手段達成的協議是無效或者可撤銷的。

3、協議的內容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侵害社會公益和第三人的利益。對一方顯失公平的協議也是可撤銷的。

協議免責採用的形式。協議免責既可以採用書面形式也可以採用口頭形式,既可以明示做出也可以默示做出。但是採用書面形式有利於從法律上證明協議免責的效力。



I. 刑法具有時效免責嗎

刑法具有時效免責。

《刑法》關於時效的規定如下:

第八十七條【追訴時效期限】犯罪經過下列期限不再追訴:

(一)法定最高刑為不滿五年有期徒刑的,經過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為五年以上不滿十年有期徒刑的,經過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經過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死刑的,經過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後認為必須追訴的,須報請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

J. 精神病犯罪的免責規定

我國刑罰總則弟18條第一款規定,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精神病人發病時的犯罪,不負刑事責任。

熱點內容
晉州法院網 發布:2025-07-29 01:52:52 瀏覽:671
職業道德的重點是解決什麼問題 發布:2025-07-29 01:38:28 瀏覽:744
肇慶法律援助律師 發布:2025-07-29 01:38:23 瀏覽:482
國有資產損失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29 01:32:52 瀏覽:594
法的社會控制理論 發布:2025-07-29 01:14:05 瀏覽:609
勞動法上一個夜班休息 發布:2025-07-29 01:14:04 瀏覽:417
南大考研法學群 發布:2025-07-29 01:12:34 瀏覽:925
法院案件駁回 發布:2025-07-29 01:08:03 瀏覽:634
離婚後財產分割協議書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7-29 01:06:39 瀏覽:687
2013新旅行社條例 發布:2025-07-29 01:06:27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