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通則精神病
㈠ 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與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什麼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
第十二條 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第十三條 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㈡ 精神病人是否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民法通則》第13條規定: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㈢ 《民法通則》 第十七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 , 由下列人員擔任監護人: (
前面五種都屬於第一款規定的監護人:
(一)配偶;
(二)父母;
(三)成年子女;
(四)其他近親屬;
(五)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經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
㈣ 有關精神病患者最新法律規定
根據《民法通則》第十七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專神病人,由屬下列人員擔任監護人:
(一)配偶;
(二)父母;
(三)成年子女;
(四)其他近親屬;
(五)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經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
對擔任監護人有爭議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在近親屬中指定。對指定不服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裁決。
沒有第一款規定的監護人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
據此,如果你父親是精神病,依法由你母親擔任第一監護人,其次才是你們爺爺和奶奶,接下來才是你姑姑。
你母親可以作主,將你父親送到精神病院治療。
你是未成年人,不承擔監護責任。
㈤ 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不滿10周歲的未成年人與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
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不滿10周歲的未成年人與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版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權)。
民法通則
第十二條【限制行為能力】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無行為能力】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第十三條【無行為能力精神病人民事活動代理】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限制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民事活動代理】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㈥ 民法中為何規定有關精神病人宣告為無/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條款
1、申請宣告公民恢復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是指人民法院依法作出宣告公民為無民事行為能力的判決後,該公民經過治療,由不能辨認自己的行為轉變為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造成無民事行為能力的原因部分消滅,本人或者其利害關系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請宣告公民恢復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申請宣告公民恢復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是通過法定程序恢復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使其能夠參與一定的民事活動。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24、25條規定,申請宣告失蹤及申請宣告死亡的利害關系人均包括近親屬及其他與被申請人有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人,根據法律解釋原則,申請宣告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的申請人亦包括與被申請人有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人。
《民法通則》第24條、25條中,均表述為「利害關系人」可以申請宣告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申請宣告失蹤及申請宣告死亡。
㈦ 民法通則
精神病人傷人或致人死亡,應否要承擔法律責任,由誰來承擔?廣東東方昆侖律師事務所的吳律師認為,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的相關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監護人盡了監護責任的,可以適當減輕他的民事責任。
精神病人的監護人由下列人員擔任:(一)配偶;(二)父母;(三)成年子女;(四)其他近親屬;(五)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的,經精神病人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
如沒有上述規定的監護人,由精神病人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
㈧ 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下面可以成為無名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王某的監護人是
【監護人】《民法通則》第十七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員擔任監護人:(一)配偶;(二)父母;(三)成年子女;(四)其他近親屬;(五)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經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對擔任監護人有爭議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在近親屬中指定。對指定不服的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裁決。
㈨ 我國《民法通則》對於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規定的監護人有()
abcd
解析:《民法通則》
第十六條 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經死亡或者沒有監護能力的,由下列人員中有監護能力的人擔任監護人:
(一)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兄、姐;
(三)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經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
對擔任監護人有爭議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在近親屬中指定。對指定不服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裁決。
沒有第一款、第二款規定的監護人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
第十七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員擔任監護人:
(一)配偶;
(二)父母;
(三)成年子女;
(四)其他近親屬;
(五)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經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
對擔任監護人有爭議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在近親屬中指定。對指定不服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裁決。
沒有第一款規定的監護人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
㈩ 《民法通則》中,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中的中年人是什麼行為能力人
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包括10 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因此,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中的中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 1、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2、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功;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