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見死不救

刑法見死不救

發布時間: 2022-01-16 06:18:04

A. 刑法應不應該規定見死不救罪

不應該。
1、 見死不救是一種道德行為,無關法律,不存在入罪之說;
2、 見死不救並沒有社會危害性,不屬於犯罪。
3、 見死不救入罪並不能夠幫助社會樹立道德之風(我們擁有道德,可法制不健全導致我們不敢救,這才是問題的根本,並非要用犯罪強制) 見死不救分類(強調沒有義務的人沒有責任的人) 有義務救而不救 有沒有能力進行救助 。
首先,這並不是一種犯罪,根據立法案例不能把它當作法律。
其次,你又怎麼能夠論證道德不起作用,而法律對於見死不救的防治起作用。
4、社會心理學親社會行為理論解讀的意義並不是為了消極地接受現狀,而是要讓人們理性地看待「見死不救」行為並採取有效的行動去避免它的發生。事實上,在突發事件中,那些「無動於衷」的旁觀者會抑制他人的幫助行為。同理,一個樂於助人的旁觀者將會起到社會模範作用,會影響其他的旁觀者投入到助人的行列。如何做到這一點,讓我們面對「親社會行為發生的決策過程」換個角度來思考一下,就可能作出社會期待的行為:(1)在關注自己事情的同時,要留意周圍環境里發生的事情,避免「視而不見」、「聽而不聞」。(2)當注意到異常情況時,應考慮多種可能的解釋,避免用固有的模式和經驗去解釋眼前發生的事件。(3)記住當有人需要幫助時,每一個在場的人都負有同樣的救助責任。(4)當你相信發生了什麼事,積極伸出援助之手,或許這是一個錯誤的決定並會引起雙方尷尬,但是做出錯誤的決定,幫助那些不需要幫助的人,比起在危難時刻臨陣退縮要好得多。對社會而言,要大力倡導各種助人的親社會行為。現實生活中,我們容易表彰、鼓勵那些同違法犯罪作斗爭的見義勇為的壯舉而淡漠那些「舉手之勞」的救助行為,把它們看成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事實上,提倡「不因善小而不為」,才是避免旁觀者效應出現的根本方法。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人面對舉手之勞都不願為之,那麼社會還能期待他做出可能使自己生命、健康、財產受到損害的壯舉嗎?同時也還要讓社會公眾 明白,助人為樂、見義勇為必須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面對危急事件,挺身而出值得稱道,但見機行事,最大限度地減小損害,更是恰當之舉。

B. 見死不救犯法嗎

您好!見死不救犯不犯法,是要考慮當時的具體情況,首先就是環境因素,在特定的環境中只有你能救,你不救助對方就會有生命危險的時候,這個時候你選擇走開或者漠視,是犯罪行為,比如你帶著一個小孩出去玩,小孩掉水坑裡了或者遇到其他的生命危險,你因為害怕或者嫌臟或者其他原因不救治,那麼你就有可能構成刑事犯罪,如果小孩死亡,你有可能構成不作為的故意殺人罪,又如有朋友到你家做客,突發心臟病,你不救治也涉嫌不作為的故意殺人罪,這些都是躺著也會犯罪的事情,遇到了是要坐牢的。在刑法理論中,有一種以不作為形式構成的犯罪。所謂「不作為」,是指行為人有義務實施,並且能夠實施某種積極的行為而未實施的一種情況,即應該做、也能夠做,而沒有做的情況。其次就是身份原因構成的犯罪,比如說你是警察,不管是上班時間還是休息的時候如果遇到刑事犯罪,比如故意殺人、強奸、搶劫等,你也跟別人一樣置之不理,以至於受害人死亡等,你也就構成刑事犯罪,這種見死不救也是要坐牢的,因為國家賦予你這些工作人員的職責就是維護社會的安全,你不履行職責就是不作為的犯罪。「不作為」的成立需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行為人負有某種積極行為的義務,這是成立的前提。這包括:法律明文規定的特定義務;職務上或者業務上要求履行的義務;由行為人先行的行為而使法律所保護的某種利益處於危險狀態所產生的義務等。其次是,行為人有履行特定義務的實際可能性,而未履行。如果本來就不具備履行該項義務的實際可能性,則不能成立不作為。第三,行為人未履行特定義務的不作為行為,與最終的危害結果之間發生了因果關系。
【法律依據】:《刑法》 第261條對於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人,負有扶養義務而拒絕扶養,情節惡劣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C. 刑法如何評價見危不助和見死不救

刑法對見危不助和見死不救,沒有法律責任和規定。它是一個道德品質問
題,與刑法無關。

D. 見死不救也會被判刑

救人反被訛事件屢屢發生,使得有人倒地究竟扶不扶這個問題時不時就被拿出來爭論一番,2019年12月18日,因救下被侵犯的女子引發社會關注的趙宇在福州市年度見義勇為表彰大會上獲授予「福州市見義勇為先進分子」光榮稱號。這讓人們再度回想起人民日報那篇得到廣泛傳播和議論的報道——《見義勇為十四天,強奸未遂打麻將?》

關注過此案的人應該都印象深刻,趙宇因救人反被刑拘14天,自稱重傷的施暴者卻在家悠閑地打麻將;此事的曝光給福州公安機關帶去了巨大的輿論壓力,最後趙宇的行為終於被認定為正當防衛,不追究刑事責任,並且公安局還給他頒發了一份遲到的見義勇為確認證書。

雖然說這結果差強人意,但依然成為了一個不好的示範,讓更多的人產生了做好事可能也會惹麻煩的擔憂,也使得更多的人碰到類似問題時選擇袖手旁觀,但是你可能不知道,有些情況見死不救是會犯法的,這幾種嚴重的情形一不留神還可能坐牢。

通常見死不救只停留在被道德譴責的層面,但是有兩種主要情況會受刑法限制,一是特定環境中的不作為犯罪——犯罪人有義務實施並且能夠實施某種積極的行為而未實施的,即應該做也能夠做而未做的情況。例如甘肅涼州區村民劉某曾因沒有當場阻止妻子服毒自殺,後搶救無效死亡,被法院以故意殺人罪判處有期徒刑5年。

這就是不作為的故意殺人罪,但若是沒有相關義務的路人見死不救,則沒有法律上的責任。

二是特定身份構成的不作為犯罪,比如警察,我國《警察法》第二十一條明確規定:人民警察遇到公民人身、財產安全受到侵犯或者處於其他危難情形,應當立即救助。作為警察如果不盡到職責,其面臨最嚴重的起訴就將是故意殺人。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提高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卻降低了,人的社會責任也越來越淡薄了,特別是當碰瓷成為一種職業,訛人成為一種平常事,更讓人們對見義勇為退避三舍,因為一個見義勇為有可能導致自己惹禍上身,甚至傾家盪產,這樣的例子很多很多,比如說扶老人這樣的簡單事情,最後都會給自己帶來災害,然而,有些時候不去見義勇為,為了保護自己而見死不救也是犯法的,嚴重的時候還是要坐牢的,今天小編就給大傢具體說說這些特殊的情形。

見義勇為是我國的傳統美德,這也是我們從小學習的東西,在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提供幫助,這是美德,也是作為同類的一種本能,然而從校園走向社會你會發現,見義勇為在現實中很復雜,牽扯到各方面的事情,以至於很多人遇到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選擇了沉默或者走開,這樣在一般情況下最多也就是良心的譴責或者被人道德層面的議論,不會上升到法律層面,有一般就有特殊,特殊情況下如果我們選擇漠視或者走開,那也是要承擔責任的,主要分如下幾種情形。

首先就是環境因素,在特定的環境中只有你能救,你不救助對方就會有生命危險的時候,這個時候你選擇走開或者漠視,是犯罪行為,比如你帶著一個小孩出去玩,小孩掉水坑裡了或者遇到其他的生命危險,你因為害怕或者嫌臟或者其他原因不救治,那麼你就有可能構成刑事犯罪,如果小孩死亡,你有可能構成不作為的故意殺人罪,又如有朋友到你家做客,突發心臟病,你部舊址也涉嫌不作為的故意殺人罪,這些都是躺著也會犯罪的事情,遇到了是要坐牢的。

其次就是身份原因構成的犯罪,比如說你是警察,不管是上班時間還是休息的時候如果遇到刑事犯罪,比如故意殺人、強奸、搶劫等,你也跟別人一樣置之不理,以至於受害人死亡等,你也就構成刑事犯罪,這種見死不救也是要坐牢的,因為國家賦予你這些工作人員的職責就是維護社會的安全,你不履行職責就是不作為的犯罪。

最後給大家說幾個容易混淆的情形,比如說你在荒郊野外看到一個活的棄嬰,沒有救治走了,這個不構成犯罪,比如說有個快死的人求助你救他,你沒救死了,這個也不構成犯罪,這些都是道德范疇的。

所以說,見死不救在法律層面上來說,很多時候真的不構成犯罪,因為人都是有私心的,法律不能強人所難,特殊情況下是構成犯罪的,這個一定要注意。

最後小編還是要提醒大家,見義勇為是我們的傳統美德,給困難的人提供幫助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也是人性的體現,還是希望大家能夠多一點見義勇為,少一點見死不救,讓這個社會充滿愛,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幸福。

E. 「見死不救」犯法嗎

在沒有救助義務的前提下,見死不救是不構成違法行為的,但是會受到道德的譴責,如果是有特定的義務或是救助義務卻見死不救會構成犯罪。


有一些特殊的職業例如警察和消防員,他們在業務要求上是有救助義務的。《警察法》第二十一條明確規定:人民警察遇到公民人身、財產安全受到侵犯或者處於其他危難情形,應當立即救助。如果作為警察沒有盡到職責,有可能會面臨被起訴。


如果是沒有救助義務的話是不違法。例如張三在游泳由於大腿抽筋無法上岸有溺亡的風險。正巧路人李四從邊上經過卻沒有進行救助,看著張三沉入了水底。因為李四沒有救助的義務,所以就沒有法律上的責任。假如李四帶著張三去游泳,卻沒有救張三,那麼李四就涉嫌犯罪了。


見死不救是否構成違法,主要的還是看當事人有沒有救助的義務,如果是有救助義務而不去施救,就涉嫌違法,但沒有救助義務的,在法律上是不違法的。但是在道德上會受到人們的譴責。

F. 見死不救犯了什麼罪

一般來講見死不救是不構成犯罪的,特殊的情況下則有可能構成犯罪。

我國刑法對於普通人並沒有規定見死不救的法律責任。救死扶傷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但是這僅僅停留在道德層面,並沒有法律硬性規定,而且,道德范疇的事情刑法也不宜過多的干預,否則就容易混淆道德與法律的關系,並有可能造成社會秩序的混亂。這個角度與之類似還有婚前性行為或通姦等。

但是,在一些特定的情況下,見死不救則有可能構成犯罪。比如具有特定身份的人員,像警察、消防員、軍人等,在履行職責的過程中遇到他人存在人身危險不去救助,則有可能涉嫌不作為的瀆職犯罪。還有,先行為義務帶來的救助職責,比如成年人將未成年人帶到一個危險的地方,致使其處於危險之中,這種情況下成年人就負有救助的義務。

  1. 刑法第397條規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或者玩忽職守,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2. 刑法第429條【拒不救援友鄰部隊罪】在戰場上明知友鄰部隊處境危急請求救援,能救援而不救援,致使友鄰部隊遭受重大損失的,對指揮人員,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為了弘揚正義,我國刑法同時規定了正當防衛的法律制度。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G. 見死不救應該受到哪些處罰

在一般情況下,「見死不救」只是道德譴責的對象,不屬於刑法評價的范疇;但在特殊情況下,「專見死不救」也會屬成為刑法評價的對象,「見死不救」者亦要承擔刑事責任。見死不救,大體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是有作為義務的見死不救,二是沒有作為義務的見死不救。

有作為義務的見死不救,那行為人是觸犯刑法的。一般定性為故意殺人罪。例如,張某某抱著鄰居的五歲小孩出去玩耍,小孩從樹上摔下來,張某某卻不救導致小孩溺亡,那張三某某的行為就構成不作為的故意殺人罪。此類「見死不救」者就要承擔刑事責任。

對於沒有作為義務的見死不救,不構成犯罪。如大街上李四被車撞了,求路人張三救他,張三揚長而去,李四因沒有得到張三的求助而死亡,那樣張三也不構成犯罪。

(7)刑法見死不救擴展閱讀:

《中國人民警察法》第二十一條規定:當人民警察遇到公民人身、財產安全受到侵犯或者處於其他危難情形,應當立即救助;對公民提出解決糾紛的要求,應當給予幫助;對公民的報警案件,應當及時查處。

因為刑法中有明確規定,如果明知可能導致死亡的結果而放任不管屬於間接或故意殺人。在以往各地審理類似案件時,曾有將普通公民見死不救按故意殺人罪判處的案例。

H. 見死不救會判刑嗎

不一定,需根據實際情況分類討論。見死不救是一種不作為。見死不救構成犯罪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1、行為人負有實施特定積極行為的法律性質的義務。這種義務要求是法律性質的義務,並且要求其內容是積極行為。這種義務的來源主要有:(1)法律、法規明文規定的義務。如我國《婚姻法》規定,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因此,拒不撫養、贍養的行為,可能構成不作為犯罪。(2)職務或者業務要求的義務。如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履行相應職責的義務,值勤的消防人員有消除火災的義務等等。(3)法律行為引起的義務。如合同行為、自願接受行為等可能導致行為人負有實施一定積極行為的義務。(4)先前行為引起的義務。這是指由於行為人的某種行為使刑法所保護的合法權益處於危險狀態時,行為人負有的排除危險或者防止危害結果發生的特定積極義務。成年人帶著兒童游泳時,就負有保護兒童生命安全的義務。
2、行為人能夠履行特定義務。
3、行為人不履行特定義務,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危害結果。

熱點內容
未簽勞動法調崗 發布:2025-07-26 17:12:35 瀏覽:435
茂名律師事務所電話 發布:2025-07-26 17:10:01 瀏覽:893
2014年法規真題與答案解析 發布:2025-07-26 17:05:06 瀏覽:303
物業居住證明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7-26 17:04:25 瀏覽:159
行政法的管理論使用 發布:2025-07-26 16:48:21 瀏覽:680
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釋二 發布:2025-07-26 16:37:51 瀏覽:196
分家契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7-26 16:23:47 瀏覽:1000
機會聘禮退會法律援助 發布:2025-07-26 16:23:43 瀏覽:924
大連律師咨詢電話 發布:2025-07-26 16:22:57 瀏覽:912
車送到法院 發布:2025-07-26 16:17:15 瀏覽: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