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評價要素
法律效力只有時間效力和空間效力兩個
法律要素有三個,主體客體內容
不知道你問的哪個
Ⅱ 犯罪的四要素有哪些
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應為犯罪客體、客觀方面、主體、主觀方面。
1.說明某種犯內罪危害了什麼樣容利益的要件,在刑法學中稱之為犯罪客體。
2.說明犯罪是在什麼樣的客觀條件下,用什麼樣的行為,使客體受到什麼樣危害的要件,在刑法學中稱之為犯罪的客觀方面。
3.說明犯罪是由什麼樣的人所實施的要件,在刑法學上稱之為犯罪主體。
4.說明犯罪主體實施犯罪時主觀心理狀態的要件,刑法學上稱之為犯罪的主觀方面。
(2)刑法評價要素擴展閱讀:
關於犯罪要素的其他說法:
(1)二要件說,認為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分為行為要件和狀態要件;
(2)三要件說(老版本),認為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是主體、危害行為、客體;
(3)新理論:三要件說。認為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為犯罪客觀要件、犯罪主體要件和犯罪主觀要件。
Ⅲ 刑法規定犯罪構成的要素包括哪些內容
任何一種犯罪的成立都必須具備四個方面的構成要件,即犯罪客體、犯罪客觀方面、犯罪主體、犯罪主觀方面的構成要件。這四個方面用來分析犯罪,所回答的問題就是:侵犯了什麼怎樣侵犯的誰侵犯的由於什麼侵犯的分析犯罪構成,不外乎從這四個方面去分析查明構成要件。
(一)犯罪主體。是指實施犯罪行為的人。每一種犯罪,都必須有犯罪主體,有的犯罪是一個人實施的,犯罪主體就是一人,有的犯罪是數人實施的,犯罪主體就是數人。根據刑法規定,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犯罪的,構成單位犯罪,因此,單位也可以成為犯罪主體。
(二)犯罪的主觀方面。是指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犯罪行為及其結果所具有的心理狀態。犯罪主觀方面的心理狀態有兩種,即故意和過失。比如犯盜竊罪,犯罪人希望將他人財物竊為己有;犯故意傷害罪,犯罪人希望造成他人身體受到損傷的結果。
有的犯罪是過失性質的,如失火罪,犯罪人就具有疏忽大意的心理狀態。在單位構成犯罪的情況下,該單位對犯罪行為負有責任的人員也同樣具有主觀心理狀態。
(三)犯罪的客觀方面。是指犯罪行為的具體表現。比如犯詐騙罪,犯罪人具有虛構事實、欺騙他人的行為,販毒罪具有販賣毒品的行為,等等。
(四)犯罪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而被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犯罪客體和犯罪對象是不同的,犯罪對象是犯罪行為所直接針對的對象,如殺人罪、傷害罪,犯罪對象是具體的被害人,而犯罪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的公民人身權利不受非法侵害的這種社會關系。
(3)刑法評價要素擴展閱讀:
刑法規定犯罪構成有著重大的意義:
第一,為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責任提供根據。
第二,為劃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界限提供標准。
第三,為無罪的人不受非法追究提供法律保障。
因此,嚴格按照刑法規定分析犯罪構成,這是社會主義法治原則所要求的。
Ⅳ 刑法的犯罪構成是三階層好還是四要素好
刑事法律中的犯罪,必須要滿足一定的條件才能構成,這些條件就是所謂的要件。過去刑法理論和法律條文都是持四要件說,即主體,客體,主觀方面,客觀方面。主體即行為的實施者,就是誰乾的,分一般主體,特殊主體等。客體即行為侵犯的對象,例如強奸罪的客體只能是女性。主觀方面指行為主體主觀上的動機。客觀方面是指具體的行為和造成的結果,有行為犯(只要實施了某種行為就構成,如持有毒品)和結果犯(產生了一定的後果才構成,例如交通肇事)之分。其中主觀方面即犯罪的動機,是區分主觀惡性大小以及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此罪和彼罪的重要依據。例如故意殺人,故意傷害,過失殺人,意外事件,都可以造成致人死亡的結果,但罪名和處罰是大不相同的。很顯然,主體、客體;主觀、客觀的四要件說是符合辯證法的,或者說是辯證唯物主義的產物。
因為三要件理論還比較新,所了解的人不是很多。所謂三要件,大約是「符合性,違法性,有責性」。也有說是「犯罪主體、犯罪行為和犯罪結果」。二者結合起來,就是主體的符合性,行為的違法性,結果的有責性。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這四要件和三要件有什麼區別呢?
區別很大,四要件理論認為構成犯罪的行為,按三要件理論則可能認為無罪。如果仔細看一下,就不難發現,三要件中沒有主觀方面,強調的是結果而不是動機。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所謂白糖殺人案:某人(主體)錯把白糖當成毒葯下在(客觀方面)別人(客體)飲水中企圖謀殺(主觀方面),結果沒有得逞(客觀方面)。按照四要件論,這是故意殺人未遂。而根據三要件說,則不構成犯罪。因為沒有犯罪的結果。
四要件是一切行為的構成要素。而三要件中第二項卻是犯罪行為,或是行為的違法性。既然是行為,那麼必然就包括有主體、客體、主觀、客觀四個要素。所以要分析三要件的第二項,必然要繞回到四要件上來,這不是很滑稽的事嗎?
Ⅳ 如何具體運用三要素和四要件分析具體的刑法案例犯罪
四要件歸罪是平行的,同時用四要件考量一個行為,而三階層是遞進的,一個要件一個要件的排除,就類似扒皮一樣,一層一層的考理,其中一層不符合,那就不用往下評價了,該行為即不構成犯罪,當層層下來,都符合,該行為即構成罪。
一、四要件:
四要件是我國從前蘇聯刑法理論中介鑒過來的,目前在我國刑事司法理論及實踐中仍占具主流,它認為考量一個行為是符構成犯罪,應包括四個條件:
1、犯罪主體,指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實施危害社會行為的人,單位也可以成為部分犯罪的主體。
2、犯罪客體,指我國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
3、犯罪的主觀方面,指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危害行為及危害結果所抱得心理態度,包括犯罪目的和主觀罪過等要素。
4、犯罪客觀方面,指犯罪活動在客觀上的外在表現,包括危害行為、危害結果、因果關系等要素。
四要件認為符合上述四個條件可認定行為構成犯罪,而犯罪成立後也可因為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原因而對犯罪認定進行排除。
二、三要素:
三要素即以德、日為代表的大陸法系遞進式犯罪(三階層)論體系,包括構成要件的該當性、違法性、有責情。
1、犯罪構成該當性。犯罪構成該當性也稱構成要件符合性,是指構成要件的實現,即所發生的事實與刑法條文規定的內容要相一致。具體來說該當性中包括了行為主體、危害行為、犯罪對象、危害結果、因果關系幾個要素。
2、違法性。違法性要求犯罪行為不僅是符合構成要件的行為,而且實質上是法律所不允許的行為,即必須是違法的行為。違法性的判斷標准在於是否有違法阻卻事由。
違法阻卻事由是排除具有該當性的行為的違法性的事由。違法性阻卻事由一般包括正當防衛、緊急避險、法令行為、被害人承諾等。
3、有責性。有責性指能夠就滿足該當性和違法性條件的行為對行為人進行非難和譴責。是否具有有責性應該從行為人的刑事責任能力、犯罪故意或者過失等方面考察。此外,有責性還有兩種阻卻事由,一是違法性認識,二是缺乏期待可能性。
三要素說認為,一個行為要構成犯罪,除了行為符合構成要件並屬於違法之外,行為人還必須負有責任,也即是說一個行為要構成犯罪必須符合三個遞進式組合的條件。
(5)刑法評價要素擴展閱讀:
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是指一切犯罪構成都必須具備的要件,因此,也稱犯罪構成的必要要件。雖然各個具體的犯罪構成要件都有特殊性,但如果將各種具體的犯罪構成要件歸納、整理加以概括抽象的話,任何犯罪構成都包括四個方面的要件:
1、二要件說,認為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分為行為要件和狀態要件。
2、三要件說(老版本),認為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是主體、危害行為、客體。
3、四要件說認為,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應為犯罪客體、客觀方面、主體、主觀方面。
4、新理論:三要件說。認為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為犯罪客觀要件、犯罪主體要件和犯罪主觀要件。
Ⅵ 刑法規范的構成要件要素和法的明確性矛盾嗎
"規范的構成要件要素"是與"記述的構成要件要素"相對的法律術語.
"規范的構成要件要素"是指不明確的構成要件要素而"記述的構成要件要素"是指明確的構成要件要素.
所以罪刑法定原則要求明確性也就意味著排斥規范的構成要件要素.該術語的理解不能從字面考慮.
Ⅶ 刑法構成要件要素
首先確認問題中是抄《刑法》的構成要件、還是刑罰的構成要件。兩者構成要件各有不同。
一、《刑法》構成要件:
有法條:
我國刑法都是按照法律條目按次序列出的,例如:第一條、第二條、第三條……
以此類推。
每個法條有對應的適用名稱:
簡單理解就是每個法條都有名字。(1)有的是關於適用范圍和使用方法的,例如:第二十條的名字叫做 「 正當防衛 」 ,是對正當防衛情形和范圍的規定。(2)有的是關於罪名認定的,這一部分是《刑法》的主要部分。第二編「 分則 」 全部都是關於罪名認定的。
二、刑罰的構成要件:
我國《刑法》不能夠獨立適用量刑,在認定刑罰中,必須同全國人大和最高院最高檢的量刑司法解釋同時並用,目前關於量刑標準的司法解釋大多由最高院完成。所以,刑罰的構成要件包括兩個方面:
處罰對象必須是觸犯《刑法》的行為:
依據《刑法》第十三條對犯罪的規定,必須是觸犯《刑法》的行為方構成犯罪。
處罰對象必須是構成司法解釋量刑標準的行為:
只有達到司法解釋規定的刑事立案標准,方能夠成為處罰的對象。
Ⅷ 刑法中構成要件要素具體都有哪些
犯罪構成由客抄觀要件、主體要件與襲主觀要件有機統一而組成,同樣,各個要件也是由不同要素所組成,組成要件的要素,就是犯罪構成要件要素。
對構成要件要素可以進行不同分類:
客觀的構成要件要素與主觀的構成要件要素。
記述的構成要件要素與規范的構成要件要素。
積極的構成要件要素與消極的構成要件要素。
共同的構成要件要素與非共同的構成要件要素。
成文的構成要件要素與不成文的構成要件要素。
(8)刑法評價要素擴展閱讀:
客觀的構成要件要素與主觀的構成要件要素:說明行為外部的、客觀方面的要素即為客觀的構成要件要素,如行為、結果、行為對象等;表明行為人內心的、主觀方面的要素即為主觀的構成要件要素,如故意、過失、目的等。
客觀的構成要件要素可以包括行為主體、特殊身份、行為、結果以及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等,與主觀的構成要件要素對應。
作為責任類型的構成要件要素基本上是主觀的構成要件要素,適發行為的期待可能性即屬於這一類。刑法條文中需要參照一般文化、社會評價的詞語屬於規范的構成要件要素。
Ⅸ 刑法中的主觀超過要素和客觀超過要素是什麼意思呀
刑法中的主觀超過要素是犯罪構成諸要素中,超出罪過內涵之外的,沒有客觀要素與之相對應的那些主觀要素;
比如盜竊罪中主觀方面要求具有直接故意,且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這里的非法佔有目的就是主觀超過要素,不要求行為人客觀上非法佔有了某物或者是意識到自己正在為一個非法佔有的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四條,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第五條,罪責刑相適應,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9)刑法評價要素擴展閱讀:
我國刑法中具體犯罪中的定量要素從四個方面考慮:主觀方面、客觀方面、犯罪主體、犯罪所侵犯的客體;
主觀方面:有無犯意是構成某些犯罪的必要條件,如故福閥弟合郗骨甸攤鼎揩意傷害罪,(有犯意);一般過失犯罪無犯意;
犯罪主體:有的犯罪需特定主體才能構成如受賄罪,有的犯罪不需要特定主體如故意傷害罪;
犯罪客體:看某一類犯罪是否侵犯了刑法所保護的法律關系,是區分此罪與彼罪的因素;
犯罪客觀方面:即是否實施了犯罪行為,如已實施,構成犯罪,如未實施,只有犯意,現行刑法規定不認為是犯罪。
Ⅹ 刑法的四要素說在現實中有什麼現實意義么
其實刑法十六條就是四要素的具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