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罰全
Ⅰ 中國的刑法都可以做出哪些處罰
法律分析:分為主刑和附加刑兩種。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附加刑包括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驅逐出境。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三十二條 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
第三十三條 主刑的種類如下:(一)管制;(二)拘役;(三)有期徒刑;(四)無期徒刑;(五)死刑。
第三十四條 附加刑的種類如下:(一)罰金;(二)剝奪政治權利;(三)沒收財產。附加刑也可以獨立適用。
第三十五條 對於犯罪的外國人,可以獨立適用或者附加適用驅逐出境。
Ⅱ 刑法雙罰制犯罪是怎麼規定的
刑法中的雙罰制(兩罰制)規定如下:
一、定義
雙罰制,亦稱兩罰原則,是指對法人犯罪既處罰法人中的自然人,同時也處罰法人本身。這一原則體現了對法人犯罪行為的全面打擊,確保法律責任的全面承擔。
二、對自然人的處罰
- 處罰對象:對法人犯罪中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這些人員因其在法人犯罪中的直接作用或管理責任而被追究刑事責任。
- 刑罰種類:既可以判處執行自由刑(如拘役、有期徒刑等),也可以判決執行其他刑罰(如罰金、剝奪政治權利等),具體刑罰種類和幅度根據犯罪情節和法律規定確定。
三、對法人的處罰
- 處罰方式:對法人的處罰一般僅限於財產刑,即罰金。這是因為法人作為非自然人實體,無法執行自由刑等針對自然人的刑罰。
- 罰金確定:罰金的數額通常根據犯罪情節、法人的經濟狀況以及法律規定的標准來確定,旨在確保對法人形成有效的法律制裁和經濟懲罰。
四、法律依據
- 《刑法》第三十一條:明確規定單位犯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這一條款是雙罰制在刑法中的具體體現,為處理單位犯罪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依據。
綜上所述,刑法中的雙罰制原則體現了對法人犯罪行為的全面打擊和法律責任的全面承擔,既處罰了法人中的自然人,也處罰了法人本身。
Ⅲ 修訂後的刑法對罰金刑具體有如何的規定
修訂後的刑法對罰金刑的具體規定如下:
罰金數額的決定:根據犯罪情節判決罰金數額,確保處罰與犯罪行為相匹配,實現刑罰與犯罪行為的嚴重性相稱。
罰金的繳納方式:
一次性繳納:被判處罰金的犯罪分子可以在判決指定的期限內一次性繳納。
分期繳納:若判決允許,罰金也可以分期繳納,同樣需在判決指定的期限內完成。
逾期未繳的處理:
若犯罪分子逾期未繳納罰金,法院有權採取強制執行措施。
若罰金未能全部繳納,法院在發現被執行人有可供執行的財產時,應立即追繳。
特殊情況下的處理:
如犯罪分子遭遇不可抗拒的災難等特殊情況,導致繳納罰金確有困難,經法院裁定,可以延期繳納、減少或者免除罰金。
這些規定旨在實現法律的公平與正義,確保罰金刑的有效執行,同時提供靈活的繳納方式,兼顧法律的嚴格性和人性化的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