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分割說

刑法分割說

發布時間: 2022-01-17 01:35:33

刑法知識

搶劫罪

〔釋義〕

搶劫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當場使用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強行立即奪取公私財物的行為。

〔刑法條文〕

第二百六十三條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搶劫公私財物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一)入戶搶劫的;

(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搶劫的;

(三)搶劫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

(四)多次搶劫或者搶劫數額巨大的;

(五)搶劫致人重傷、死亡的;

(六)冒充軍警人員搶劫的;

(七)持槍搶劫的;

(八)搶劫軍用物資或者搶險、救災、救濟物資的。

第二百六十九條犯盜竊、詐騙、搶奪罪,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而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第二百六十七條第二款攜帶凶器搶奪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第二百八十九條聚眾「打砸槍」,致人傷殘、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二百三十二條的規定定罪處罰。毀壞或者搶走公私財物的,除判令退賠外,對首要分子,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條依的規定定罪處罰。

第十七條......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相關法律、司法解釋和規定〕

《鐵路法》第六十五條第一款在列車內,搶劫旅客財物,傷害旅客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從重處罰。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法)中刑事罰則若干問題的解釋》(1993.10.11法發〔1993〕28號)

如何認定和處理在列車內實施搶劫的犯罪行為?

《鐵路法》第六十五條規定:在列車內搶劫旅客財物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從重處罰」。

(一)在列車內搶劫旅客財物,是搶劫罪中一種嚴重的犯罪形式。具體認定時,應當根據刑法有關搶劫罪的規定,結合鐵路運輸的特殊性,綜合考慮。凡在列車內,對旅客使用暴力、脅迫手段,如以語言威脅、暴露或者暗示攜帶有凶器或者依仗人多勢眾,對被害人施加精神庄力等,強拿旅客財物或者以「借錢借物」的名義,索取財物的,以及對旅客實行強買強賣,侵犯旅客財產權益的,均應以搶劫罪論處。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關於依法查處盜竊、搶劫機動車案件的規定》(見「盜竊罪」法律依據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搶劫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0.11.22法釋(2000)35號)

為依法懲處搶劫犯罪活動,根據刑法的有關規定,現就審理搶劫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解釋如下:

第一條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條第(一)項規定的「入戶搶劫」,是指為實施搶劫行為而進入他人生活的與外界相對隔離的住所,包括封閉的院落、牧民的帳篷、漁民作為家庭生活場所的漁船、為生活租用的房屋等進行搶劫的行為。

對於入戶盜竊,因被發現而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的行為,應當認定為入戶搶劫。

第二條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條第(二)項規定的「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搶劫」,既包括在從事旅客運輸的各種公共汽車,大、中型計程車,火車,船隻,飛機等正在運營中的機動公共交通工具上對旅客、司售、乘客人員實施的搶劫,也包括對運行途中的機動公共交通工具加以攔截後,對公共交通工具上的人員實施的搶劫。

第三條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條第(三)項規定的「搶劫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是指搶劫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經營資金、有價證券和客戶的資金等。

搶劫正在使用中的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運鈔車的,視為「搶劫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

第四條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條第(四)項規定的「搶劫數額巨大」的認定標准,參照各地確定的盜竊罪數額巨大的認定標准執行。

第五條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條第(七)項規定的「持槍搶劫」,是指行為人使用槍支或者向被害人顯示持有、佩帶的槍支進行搶劫的行為。「槍支」的概念和范圍,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槍支管理法》的規定。

第六條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的「攜帶凶器搶奪」,是指行為人隨身攜帶槍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國家禁止個人攜帶的器械進行搶奪或者為了實施犯罪而攜帶其他器械進行搶奪的行為。

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於審理搶劫、搶奪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的通知(2005年6月8日 法發[2005]8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解放軍軍事法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生產建設兵團分院:
現將《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搶劫、搶奪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印發,供參照執行。執行中有什麼問題,請及時報告我院。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搶劫、搶奪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

搶劫、搶奪是多發性的侵犯財產犯罪。1997年刑法修訂後,為了更好地指導審判工作,最高人民法院先後發布了《關於審理搶劫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搶劫解釋》)和《關於審理搶奪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搶奪解釋》)。但是,搶劫、搶奪犯罪案件的情況比較復雜,各地法院在審判過程中仍然遇到了不少新情況、新問題。為准確、統一適用法律,現對審理搶劫、搶奪犯罪案件中較為突出的幾個法律適用問題,提出意見如下:

一、關於「入戶搶劫」的認定
根據《搶劫解釋》第一條規定,認定「入戶搶劫」時,應當注意以下三個問題:一是「戶」的范圍。「戶」在這里是指住所,其特徵表現為供他人家庭生活和與外界相對隔離兩個方面,前者為功能特徵,後者為場所特徵。一般情況下,集體宿舍、旅店賓館、臨時搭建工棚等不應認定為「戶」,但在特定情況下,如果確實具有上述兩個特徵的,也可以認定為「戶」。二是「入戶」目的的非法性。進入他人住所須以實施搶劫等犯罪為目的。搶劫行為雖然發生在戶內,但行為人不以實施搶劫等犯罪為目的進入他人住所,而是在戶內臨時起意實施搶劫的,不屬於「入戶搶劫」。三是暴力或者暴力脅迫行為必須發生在戶內。入戶實施盜竊被發現,行為人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而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的,如果暴力或者暴力脅迫行為發生在戶內,可以認定為「入戶搶劫」;如果發生在戶外,不能認定為「入戶搶劫」。

二、關於「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搶劫」的認定
公共交通工具承載的旅客具有不特定多數人的特點。根據《搶劫解釋》第二條規定,「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搶劫」主要是指在從事旅客運輸的各種公共汽車、大、中型計程車、火車、船隻、飛機等正在運營中的機動公共交通工具上對旅客、司售、乘務人員實施的搶劫。在未運營中的大、中型公共交通工具上針對司售、乘務人員搶劫的,或者在小型計程車上搶劫的,不屬於「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搶劫」。

三、關於「多次搶劫」的認定

② 刑法中因果關系的幾種主要學說

必然因果關系說、偶然因果關系說、條件因果關系說。
必然因果關系說認為:當危害行內為中包含容著危害結果產生的依據,並合乎規律地產生危害結果,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就是必然因果關系。
偶然因果關系說危害行為中並不包含著危害結果產生的依據,偶然介入其他因素,並由其他因素合乎規律地引起危害結果時,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就是偶然因果關系。
條件因果關系說認為:當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存在「沒有前者就沒有後者」的關系時,前者就是後者的原因。

③ 刑法一故意說

故意分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兩種;
(1) 認識因素有所不同,

(2) 直接故意:明知可能;

明知必然;

間接故意:明知可能;
(2)對危害結果發生的意志因素明顯不同。間接故意是放任結果發生,即聽之任之、滿不在乎,容認、同意危害結果的發生;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希望結果發生或明知道必然發生的情況下放任結果發生。
(3)特定危害結果發生與否,對兩種故意及其支配之下的行為定罪的意義也不同;
(4)直接故意的主觀惡性大於間接故意。

④ 刑法中犯罪地分類中中間地說與折中說的區別

1、關於刑法犯罪地,我沒聽過分類有中間地說、折中說的
2、我知道的是犯罪地,包括了犯罪行為地、結婚發生地

⑤ 刑法體系中的款與項如何區分請用具體的法條說明

刑法體系中的款比項大一級,在法律條文中,一般的結構是篇、章、節、條、款、項、目。具體來講,「第XX 「是條,條里的某「意義段」是款,每款中,用中文數字加括弧表示的是「項」,項下面用阿拉伯數字加括弧表示的是「目」。

如第一款之六項:

(一)一方當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繼承人表明是否參加訴訟的;

(二)一方當事人喪失訴訟行為能力,尚未確定法定代理人的;

(三)作為一方當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尚未確定權利義務承受人的;

(四)一方當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不能參加訴訟的;

(五)本案必須以另一案的審理結果為依據,而另一案尚未審結的;

(六)其他應當中止訴訟的情形。

(5)刑法分割說擴展閱讀:

刑法體系中的款與項外其他結構:

法律條文,一般的結構是篇、章、節、條、款、項、目,但是中國現在(1949以後)的法律很少有「篇」的結構,而多用「編」的結構,包括中國的憲法、刑法、民法通則、三大訴訟法等基本法律。

例如,中國現行刑法的結構是「編」、章、節、條、款、項,整個刑法分為兩「編」即總則編和分則編。下面就《民事訴訟法》舉例,進一步說明問題。如:

第二編 審判程序......................"編"

第十二章第一審普通程序................."章"

第四節訴訟中止和終結...................."節"

第一百三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訴訟:........................................."條"

"目",條與款下還有目,目也可能設於節下條上,一般來說,目是某些條與款之下設立的單位。

"節",章下是節,節是章根據需要而下設的單位,反映章內部的有機聯系。我國刑法,根據內容決定章下是否設節。

在刑法總則中,凡內容較多並且有明確的層次之分的,往往設節,否則就不設節。在刑法分則中,罪名較多的第三章與第六章下設節,其他章下均不設節。

「章」,編下是章,章是總則和分則兩編之下的單位。刑法總則和分則各自獨立設章。我國刑法總則分設五章,刑法分則分設十章。在刑法分則中,罪名往往按章排列,各章的排列有一定的順序,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⑥ 關於刑法流氓罪(含拆分之後的)的兩個問題

你的問題太多了。

尋釁滋事罪是指肆意挑釁,隨意毆打、騷擾他人或任意內損毀、佔用公私財物,或者容在公共場所起鬨鬧事。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行為。
刑法將尋釁滋事罪的客觀表現形式規定為四種:①隨意毆打他人,情節惡劣的;②追逐、攔截、辱罵、恐嚇他人,情節惡劣的;③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佔用公私財物,情節嚴重的;④在公共場所起鬨鬧事,造成公共場所秩序嚴重混亂的。
1979年刑法第160條規定:「聚眾斗毆,尋釁滋事,侮辱婦女或者進行其他流氓活動,破壞公共秩序,情節惡劣的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⑦ 刑法分則復習方法

【刑法分則復習方法】
刑法分則所規定的具體罪行規范是對刑法總則所確定的基本原理和制度的落實和體現。在司法考試中,雖然說總則分則同等重要,不可偏廢,但從分值或者說出題形式的角度來看,分則可能遠甚於總則。刑法分則共有10章,350個條文,連同至今已有的多個刑法修正案,分則近420多個罪名。從內容上看,似乎龐雜繁多,但從司法考試的角度來看,其基本上以刑事司法實踐中常見、多發的刑事案件為原型,因此在復習時還是可以做到重點分明、層次清晰的。
大致可以將刑法分則的重要性分為這樣的三個層次:第一章「危害國家安全罪」、第七章「危害國防利益罪」以及第十章「軍人違反職責罪」,這三章為一個層次,屬於一般性了解,熟悉一下法條、知道有這些罪名然後再對個別重點罪名、重點條款詳細掌握就可以了;第三章「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第六章「危害社會管理秩序罪」和第九章「瀆職罪」這三章為一類,屬於比較重要的,主要以掌握法條、熟悉法條為准,可能個別條款、個別罪名還要重點掌握;剩下的四章即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第四章「侵犯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第五章「侵犯財產罪」以及第八章「貪污賄賂罪」,屬於重點部分,而且第四章與第五章可謂重點中的重點,其中的每一個罪名、每一條款都可謂重點罪名、重點法條。
對分則條文的復習,注意這樣的幾個問題:
1.罪名問題。分則條文的理想結構包括罪狀、法定刑以及罪名三部分,但我國刑法分則基本上沒有顯示出罪名(而是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所作的司法解釋所確定的),鑒於這些罪名的表述又具有法定性和統一性,所以大家要注意具體罪名的准確表述,不能按照分則條文的意思自己總結,建議大家一邊對照分則條文,一邊對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刑法確定罪名的規定》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作出的《關於執行刑法確定罪名的補充規定》,將法定的罪名標注在所對應的條款前,這樣在以後翻看刑法條文時,這一條到底規定了什麼罪名、有幾個罪名、是否為選擇性罪名等就一目瞭然了。
2.法定刑問題。對法定刑一般而言是不需要記憶的,司法考試也沒有直接考察法定刑的先例。但對於某些非常重要的罪名之法定刑如搶劫罪、盜竊罪、故意殺人罪與故意傷害罪、貪污受賄罪等法定刑記憶一下還是有必要的,可以幫助界定這些常見案件的追訴時效,有助於搞清楚是否為加重構成,有助於在分析想像競合犯、牽連犯、吸收犯時明確何者為重罪等等。
3.刑法修正案問題。自1997年刑法實施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已經對刑法先後作出五次修訂,有五個單行刑法:1998年12月29日《關於懲治騙購外匯、逃匯和非法買賣外匯犯罪的決定》的主要內容是修改了刑法第一百九十條、增加了「騙購外匯罪」。
4.關於刑事立法解釋的掌握。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的法律解釋,同刑法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5.刑事司法解釋問題。自1997年刑法實施以來,最高司法機關所作的有關刑事司法解釋近70個。司法解釋在司法實踐中也具有參照效力,對於刑法條文起了細化、明確的作用,司法考試中也常常會涉及司法解釋的內容,考察方式既有直接性的又有間接性的,典型的如對盜竊罪、交通肇事罪、搶劫罪等司法解釋的考察。但間接性考察更多,因為有些司法解釋會影響對刑法條文的深入理解。雖然司法解釋很多,但掌握還是有方法有層次的,如同對刑法分則條文的掌握。
6.法條競合問題。刑法分則存在大量的法條競合現象,甚至存在多種競合關系(典型的如瀆職罪中)。法條競合的適用,原則上遵循「特殊法(條)優先於一般法(條)」,如規定詐騙罪的第二百六十六條相對於規定合同詐騙罪的第二百二十四條、招搖撞騙罪的第二百七十九條而言就是一般法條,而第二百二十四條、第二百七十九條則是特殊法條,在簽訂、履行合同的過程中用合同的方式騙取他人財物的或用冒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方式騙取他人財物,數額較大的,雖然也完全構成詐騙罪,但不定詐騙罪而以合同詐騙罪、招搖撞騙罪論處。

⑧ 累犯偷50元在刑法里怎麼分割

根據法律規定,如果累犯偷了50元屬於多次盜竊情形的就構成盜竊罪,否則就不構成盜竊罪。因為盜竊罪的基本立案標準是數額較大的,或者多次盜竊、入戶盜竊、攜帶凶器盜竊、扒竊的情形。數額較大是指一千元至三千元以上。
【法律依據】
《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
盜竊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或者多次盜竊、入戶盜竊、攜帶凶器盜竊、扒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盜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第一款
盜竊公私財物價值一千元至三千元以上、三萬元至十萬元以上、三十萬元至五十萬元以上的,應當分別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規定的「數額較大」、「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

⑨ 什麼叫對行性犯罪書上在講到單獨實行犯和共同實行犯時說,刑法分則所規定的犯罪,除了少數聚合性犯罪、

對行行為也稱「對行犯」或「對向犯」,指的是犯罪行為的成立,以回相對人實施的另一犯答罪行為為條件。從自然意義上看,二者相對而立,相向而行,互為因果,不可分割,一行為的成立是另一方行為成立的基礎。典型的「對行行為」包括行賄和受賄——顯而易見,若無人行賄,自然也不可能有人受賄;反之亦然。在我國傳統刑法理論中,集團犯、對行犯與聚合犯被歸類於「必要的共同犯罪」這一理論范疇。與「任意共同犯罪」相對,上述行為所屬的「必要共同犯罪」只可能由多人共同完成,不可能由一個行為人單獨完成。也正是由於對行犯、集團犯和聚眾犯屬於「必要共同犯罪」,所以傳統刑法教科書才會將其視作「單獨實行犯」的對立範疇,才會出現您提到的「除了……一般是以單獨實行犯為基本形態」這一表述。

⑩ 中國刑法

罪刑均衡原則的概念
罪刑均衡的觀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的同態復仇和奴隸社會的等量報復。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是罪刑均衡思想最原始、最粗俗的表現形式。而作為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罪刑均衡則是由8紀啟蒙思想家首先提出來的,並在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被為一項重要的刑法原則。值得注意的是,從19世紀末期以來,隨著刑事人類學派和刑事社會學派的崛起,傳統的罪刑均衡原則受到了有力的挑戰。行為人中心論和人身危險性論的出現,保安處分和不定期刑制度的推行,使罪刑均衡原則在刑事立法上受到削弱和排擠。但是,由於罪刑均衡原則所蘊含的公正性始終是人類所追求的重要刑法價值內容。因此,從當今世界各國的刑事立法來看,盡管罪刑均衡原則在內容上有所修正,但作為刑法基本原則的地位,卻是不容動搖的。
我國刑法第5條規定:「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由此可見,我國刑法中的罪刑均衡原則,實際上包含了刑罰的輕重與所犯罪行相適應、刑罰的輕重與所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這兩個方面的內容。刑罰的輕重與所犯罪行相適應,體現的是報應觀念,要求刑罰的輕重與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相適應,也就是重罪重判、輕罪輕判。而刑罰的輕重與所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體現的是預防觀念,要求刑罰的輕重與犯罪人的人身危險性相適應。因此,我國刑法關於罪刑均衡原則的規定,反映了報應與預防相統一的刑法觀念。當然,這種統一並非平分秋色,而是應當有所側重,這就是以報應為主,以預防為輔。反映在刑法第5條的規定上,就是以刑罰的輕重與所犯罪行相適應為主,以刑罰的輕重與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為輔。
二、罪刑均衡原則的立法體現
我國刑法除明文規定罪刑均衡原則外,在立法內容上也始終貫穿著罪刑均衡的思想。這一原則在刑法中的具體表現是
(一)科學嚴密的刑法體系
我國刑法總則確定了一個科學的刑罰體系,此一刑罰體系按照刑罰方法的輕重次序分別加以排列,各種刑罰方法相互區別又互相銜接,能夠根據犯罪的各種情況靈活地運用,從而為刑事司法實現罪刑均衡奠定了基礎
(二)區別對待的處罰原則
我國刑法總則根據各種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程度和人身危險性的大小,規定了輕重有別的處罰原則。例如對於防衛過當、避險過當而構成犯罪者應當減輕或免除處罰;預備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等等。此外,刑法總則還側重於刑罰個別化的要求,規定了一系列刑罰裁量與執行制度,例如累犯制度、假釋制度,等等
(三)輕重不同的量刑幅度
我國刑法分則不僅根據犯罪的性質和危害程度,建立了一個犯罪體系,而且還為各種具體犯罪規定了可以分割、能夠伸縮、幅度較大的法定刑。這就使得司法機關可以根據犯罪的性質、罪行的輕重、犯罪人主觀惡性的大小,對犯罪人判處適當的刑罰。三、罪刑均衡原則的司法適用
根據罪刑均衡原則的基本要求,結合我國刑事司法的實際情況,司法機關在貫徹這一原則時,應當首先解決下列問題:
(一)重視量刑活動
在司法實踐中貫徹罪刑均衡原則,首先必須糾正重定罪輕量刑的錯誤傾向,把量刑與定罪置於同等重要的地位。長期以來在刑事審判活動中,對於量刑工作的重要性,存在著錯誤認識,認為:我國刑法對犯罪規定的量刑幅度頗大,因此,只要定性准確即可,至於多判幾年或少判幾年則無關緊要。基於這種認識,在處理上訴、申訴案件時,就形成了一個不成文的規則,即確屬定性錯誤或量刑畸輕畸重的才予改判,而對於量刑偏輕偏重的,則維持原判。針對這種錯誤傾向,為了切實貫徹罪刑均衡原則,必須提高審判機關和法官對量刑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把定性准確和量刑適當作為衡量刑事審判工作質量好壞的不可分割的統一標准,以此來檢驗每一個具體刑事案件的處理結果。
(二)糾正重刑主義
在司法實踐中貫徹罪刑均衡原則,還必須糾正重刑主義的錯誤思想,強化量刑公正的執法觀念。由於種種復雜的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我國深受封建刑法觀念的影響,作為封建刑法思想重要表現之一的重刑主義傳統,至今在一部分法官頭腦中根深蒂固。尤其是在社會治安不好的時期,重刑主義觀念表現得尤為突出。必須指出,重刑主義是一種野蠻落後的刑法思想,是與罪刑均衡原則直接對立的刑法觀念。因此,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重刑主義的危害,促使每一個法官都樹立起量刑公正的思想,切實做到罰當其罪,不枉不縱。
(三)實現量刑平衡
在司法實踐中貫徹罪刑均衡原則,是否還應當糾正量刑輕重懸殊的現象,實現量刑平衡。按照罪刑均衡原則的要求,類似的案件在處理的輕重上應基本相同。但是,從我同的實際情況來看,不同法院在對類似案件的處理上輕重懸殊的現象。時有發生情節基本相同的案件,如果由不同的法院審理,甚至由同一法院不同的法官審理,最終判決的結果可能差別很大。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既有立法上的粗疏,也有司法活動中的沒有統一標准可循,還有法官個人業務素質等各種復雜因素。為解決量刑不平衡的問題,應當進一步加強司法解釋工作,為正確適用刑罰提供明確具有的標准。同時加強刑事判例的編纂工作,重視判例對刑事審判工作的指導作用。此外,還應當改進量刑方法,逐步實現量刑的規范化、科學化和現實化。

罪刑法定原則

罪刑法定是啟蒙時代的產物,最早可以追溯到孟德斯鳩在《波斯人的信札》中提出,真正將罪刑法定上升為刑法基本原則是義大利法學家貝卡利亞。罪刑法定原則由兩個基本方面組成,其一是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其二是法律沒有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第一個方面可稱之為積極的罪刑法定原則;第二個方面,可稱之為消極的罪刑法定原則。積極的罪刑法定原則和消極的罪刑法定原則都有其各自的含義。積極的罪刑法定原則與消極的罪刑法定原則的統一,運用刑罰權,懲罰犯罪,保護人權與約束刑罰權,防止濫用,保障人權的統一,這就是罪刑法定原則的全面的正確的含義。罪刑法定原則的這兩個方面的含義集中到一點,就是對人權的維護,這是我國罪刑法定原則的真諦。

罪刑法定原則是我國刑法的基本原則之一,簡單說來就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即「罪要法定,刑也要法定」。由此派生出以下幾個原則:成文法主義;排斥習慣法;排斥絕對不定期刑;禁止類推;禁止重法溯及既往;刑法的明確性。

罪刑法定的思想基礎傳統上認為是自然法理論、三權分立學說及心理強制說,但現在通說認為是民主主義與尊重人權思想,或者說是民主與自由。民主主義要求刑法法律主義,即刑罰必須由法律事先規定,不可濫刑。尊重人權意味刑法要保障人權,不致阻礙國民的自由行動,就必須使國民能夠預測自己行為的性質與後果,必須事先明確規定犯罪與刑罰。罪刑法定主義是現代社會保障人權的要求和體現。刑法的機能,站在國家的角度要打擊犯罪,保護公眾;站在公眾的角度要限制國家權力,保障人權。罪刑法定主義,一方面,法律規定為犯罪的,必須要依照法律定罪處罰,體現了國家對公民權利的保障;另一方面,對於法律沒有規定為犯罪的,不得定罪處罰,這體現了對國家權力的限制和對人權的保障。所以說,罪刑法定主義是刑法機能的有機結合,它最終的落腳點是要保障人權。

罪刑平等原則的概念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國憲法確立的一般原則。鑒於我國司法實踐中適用刑法不平等的現象在現階段還較為嚴重,為貫徹憲法規定,刑法第4條明確規定:「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這就是罪刑平等原則。罪刑平等原則的基本含義是:就犯罪人而言,任何人犯罪,都應當受到法律的追究;任何人不得享有超越法律規定的特權;不論犯罪人的社會地位、家庭出身、職業狀況、財產狀況、政治面貌、才能業績如何,都一律平等地適用刑法,在定罪量刑時一視同仁,依法懲處。就被害人而言,任何人受到犯罪侵害,都應當依法追究犯罪、保護被害人的權益;被害人同樣的權益,應當受到刑法同樣的保護;不得因為被害人身份、地位、財產狀況等情況的不同而對犯罪人定罪量刑上有所區別
罪刑平等原則在刑法中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定罪上的平等
定罪上的平等,是指任何人犯罪,無論其地位多高,功勞多大,都應當受到刑事追究而不得例外。在我國社會,雖然消滅了法律特權,但由於封建特權思想還根深蒂固地存在;封建等級制度的社會基礎還在一定程度上殘存著,因而還有人藉其特殊的地位與身份逍遙法外,逃避法律制裁。因此,定罪上的平等具有重要意義。刑法再具體規定中都體現了定罪上的平等原則,例如刑法第6至第條,明確規定了我國刑法適用的空間范圍。這些規定表明,只要實施了我國刑法規定的犯罪行為,無論是在我國領域內還是領域外,也不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除法律另有規定以外,在適用我國刑法上一律平等,不存在任何超越法律的特權。此外,我國刑法分則關於具體犯罪的規定,同樣體現了罪刑平等原則,尤其是適應我國經濟格局的變化,由過去僅重視對公有財產的法律保護,發展到對公私財產的同等保護。例如,將 1979年刑法第125條規定的破壞集體生產罪,修改為1997年刑法第276條規定的破壞生產經營罪,將保護范圍從集體生產擴大到個體生產。
(二)量刑上的平等
是指犯相同的罪,除具有法定的從重、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的情節以外,應當處以相同之刑。因此,量刑上的平等並非不考慮犯罪情節的絕對的同罪同罰。刑法第61 條規定:「對於犯罪分子決定刑罰的時候,應當根據犯罪的事實、犯罪的性質、情節和對於社會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判處」。這一量刑原則體現了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的精神,同時也包含著對一切犯罪人都應當公正、平等地依法處刑的內容。
(三)行刑上的平等
行刑上的平等是指在刑罰執行上,應當受到相同的處遇,不因身份、地位而有所特殊。
以往論及罪刑平等原則,往往注重定罪與量刑上的平等,忽視行刑上的平等,這是不應該的。尤其是在現實生活中,行刑上的不平等現象是客觀存在的,尤其是有些人通過各種手段獲得非法減刑和假釋,極大地損害了判決的嚴肅性。為此,刑法嚴格地規定了減刑和假釋的程序。刑法第79條規定:「對於犯罪分子的減刑,由執行機關向中級以上人民法院提出減刑建議書。人民法院應當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對確有悔改或者立功事實的,裁定予以減刑。非經法定程序不得減刑。」這一規定,體現了行刑上的平等
三、罪刑平等原則的司法適用
罪刑平等原則不僅應當體現在立法中,而且應當貫徹在司法活動中。司法適用中貫徹罪刑平等原則,應當注意以下問題:(一)正確理解平等罪刑平等原則體現在司法適用上,是指依法裁量而使不同的人受到平等的待遇。當然,罪刑平等並不意味著絕對的同罪同罰,因此,在司法活動中應當正確地協調平等與差別的關系。平等並不完全否認差別,而恰恰是建立在對不同情況的正確區別的基礎之上的,沒有差別也就不可能存在平等。平等的要旨在於公正,只要是有助於實現刑法公正性的差別都是應當承認的,都不違背罪刑平等原則。
(二)反對封建特權。由於封建傳統等級思想的影響,加之現實生活中多方面因素對公平執法的干擾,以及司法水平、司法意識和司法人員素質等方面的原因,應當承認,目前我國司法實踐中仍然存在著刑法的適用有悖於罪刑平等原則的特權現象。堅持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在刑事司法活動中就必須反對形形色色的特權思想,做到只要是犯罪,就要平等地適用刑法,追究其刑事責任,予以懲處,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熱點內容
淺談國際經濟法 發布:2025-07-24 10:30:38 瀏覽:588
經濟法律知識考試試題 發布:2025-07-24 10:30:37 瀏覽:601
小學生應學那些法律知識 發布:2025-07-24 10:29:00 瀏覽:169
論產品質量的法律責任的依據 發布:2025-07-24 10:28:59 瀏覽:731
廈大勞動法專家 發布:2025-07-24 10:28:16 瀏覽:291
法學生暑假 發布:2025-07-24 09:45:21 瀏覽:67
粟法官 發布:2025-07-24 09:41:09 瀏覽:952
勞動合同法之前 發布:2025-07-24 09:23:54 瀏覽:466
崑山公司法律顧問律師 發布:2025-07-24 09:04:33 瀏覽:969
申請法院減免 發布:2025-07-24 08:35:55 瀏覽: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