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牽連關系
A. 刑法問題:牽連犯和吸收犯的區別
吸收犯
數個不同的犯罪行為,依照一般的日常觀念或法條內容,其中一個行為當然地為他行為所吸收,只成立吸收行為的一個犯罪。
(二)吸收犯的特徵
1.事實上有數個不同的行為,每一行為都單獨成罪,都分別符合刑法分則規定的有關條文規定的犯罪構成。
2.數個犯罪行為之間存在著吸收關系。吸收關系主要有兩種情況。(1)一般經驗上的吸收關系,即依照一般經驗法則,一罪是另一罪的當然實行方法或當然實行結果,前行為是後行為的當然發展階段或者後行為是前行為的當然發展結果;(2)法條內容上的吸收關系,即按照法律規定,一罪的犯罪構成為他罪所包括。
(三)吸收犯的處罰
吸收關系表現為重行為吸收輕行為。對吸收犯以重罪論處,輕罪被重罪吸收。
牽連犯
(一)牽連犯的概念
以實施某種犯罪為目的,但其方法行為或結果行為又觸犯了其他罪名的情況,此時方法行為和目的行為之間、原因行為和結果行為之間就存在著牽連關系,因此稱之為牽連犯。
(二)牽連犯的構成要件
1.牽連犯以實施某一犯罪為目的。這是牽連犯的本質。牽連犯是為了實施某一犯罪,其方法行為和結果行為又構成了另外一個犯罪。
2.須有兩個以上的行為,其中一個是目的行為,一個是方法行為,或者一個是原因行為,一個是結果行為,或者既有方法行為、目的行為(原因行為),又有結果行為。
3.兩個以上的行為均觸犯了刑法分則中的有關規定,觸犯了兩個以上的罪名,構成獨立的犯罪,各行為不屬於一個犯罪構成的要件。
4.兩個以上的行為之間須有牽連關系。牽連關系有兩種:(1)方法行為和目的行為之間的牽連關系。(2)原因行為和結果行為的牽連關系。
(三)牽連犯和吸收犯的區別
牽連犯中的兩罪之間不存在當然的關系,而吸收犯的兩罪之間存在著這樣的關系。
B. 我國刑法條文中涉及牽連犯的有哪些條文
我國的刑法規定中,對牽連犯的處罰包括三情況:
第一,一般情況下,具有牽連關系的兩個犯罪行為不以數罪論,而是「從一重罪處斷」。如,我國刑法中第399條第3款規定的徇私枉法、枉法裁判並收受賄賂的,從重罪處罰。
第二,有的牽連行為立法明確規定按「法定的一罪」處斷。(1)盜竊信用卡並使用的直接以盜竊罪定罪處罰。(2)承擔資產評估、驗資、驗證、會計、審計、法律服務等職責的中介組織人,索取他人財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並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的,直接以提供虛假證明文件論處。(3)郵政工作人員私自開拆、毀棄郵件、電報又從中竊取財物的,直接以盜竊罪從重處罰。(4)組織他人偷越國邊境、運送他人偷越國邊境,犯罪過程中以暴力威脅方法抗拒檢查的,直接以組織他人偷越國邊境罪、運送他人偷越國邊境罪論處。(5)走私、販毒過程中以暴力威脅的方法抗拒檢查的,直接以走私、販賣毒品罪論處。
第三,有的牽連關系行為在立法上規定要實行數罪並罰。主要有:(1)組織、領導和積極參加恐怖活動並實施殺人、爆炸、綁架等犯罪的(2)以暴力、威脅方法抗拒緝私的(3)為了騙取保險金而故意造成財產毀損、被保險人死亡、殘疾或者疾病等保險事故(4)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犯罪、入境發展黑社會組織罪又有其他犯罪的(5)生產、銷售偽劣產品以及假葯等特定的偽劣產品犯罪行為,同時又以暴力、威脅方法抗拒查處的,實行數罪並罰。(6)挪用公款進行非法活動構成其他犯罪的,或者因挪用公款而索取收受賄賂構成犯罪的,實行並罰;等等。
C. 刑法分論中的牽連犯和吸收犯怎麼搞
簡單點就是,牽連犯和吸收犯的區別就是前後有無必然聯系。牽連犯有
D. 什麼是牽連犯,刑法對牽連犯是怎樣規定的
牽連犯在中國刑法條文中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在司法實踐中卻經常涉及。對於牽連犯問題,在刑法理論界存在較多爭議。傳統刑法理論認為牽連犯是實質的數罪,處斷的一罪;新刑法的規定對牽連犯既有適用從一重處斷,又有適用數罪並罰。因在司法實踐中這兩種處罰原則並存,極易造成法律適用的不統一。
牽連犯:指出於一個犯罪目的,實施數個犯罪行為,數個行為之間存在手段與目的或者原因與結果的牽連關系,分別觸犯數個罪名的犯罪狀態。且對於牽連犯,除我國刑法已有規定的外,從一重罪論處。
構成牽連犯,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第一
數罪必須出於一個犯罪目的
犯罪目的,是指行為人通過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所希望達到的結果。犯罪目的不同於犯罪構成中的主觀方面的故意,在一個犯罪目的支配下實施的牽連犯罪行為,其故意內容可以不同,但都必須是故意。過失犯罪不成立牽連犯。
第二
必須實施了兩個以上獨立的犯罪行為
行為人必須實施了兩個以上獨立的犯罪行為且觸犯不同的罪名。如果只有一個犯罪行為,即使觸犯了不同罪名,也不是牽連犯而是想像競合犯。
犯罪行為的個數可根據犯罪構成判斷。觸犯不同的罪名,既行為的異質性,也就是說,方法行為與目的行為、原因行為與結果行為是異質數罪。如只觸犯同一罪名,是連續犯而不是牽連犯。
第三
數個犯罪行為須有牽連關系
牽連關系是指行為人所實施的數個犯罪行為之間具有方法與目的或原因與結果的密切聯系。
如何認定牽連關系,學術界主要有主觀說、客觀說、折衷說三種觀點。筆者認為這其中的要堅持主客觀一致,綜合考慮行為人的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既要求牽連意圖、又要求行為之間內在因果聯系的折衷說比較科學。
E. 刑法中的想像競合犯和牽連犯
想像競合的真正本質在於「假象數罪」,如開了一梭子彈,一下子打死了3人; 法條競合作的本質在於「特別法條款優先於普通法條款來定罪」。如我國刑法規定了普通的盜竊罪,一般情況下普遍適用「偷東西」,同時又規定了盜竊槍支、彈葯罪。
想像競合犯的本質就在於,它既不是實質的一罪,也不是實質的數罪;或者認為想像競合犯的本質是不完整的數罪,或稱「特別的數罪」。認為想像競合犯符合數個犯罪構成,屬於數罪,但是只有一個行為,處理上應與一般數罪有所區別。
牽連犯是指以實施某一犯罪為目的,而其犯罪的方法行為或者結果行為又觸犯了其他罪名的情況。
構成牽連犯,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牽連犯必須有兩個以上的危害行為,這是構成牽連犯的前提條件。行為人只有實施了數個行為才有可能構成牽連犯。如果只實施了一個行為,無法形成行為之間的牽連關系。
2、牽連犯的數個行為之間必須具有牽連關系。所謂牽連關系,是指行為人實施的數個行為之間具有手段與目的或者原因與結果的關系。
3、牽連犯的數個行為必須觸犯不同的罪名,這是牽連犯的法律特徵,也是確定牽連犯的標志。
三、牽連犯的處理
牽連犯是裁判上的一罪,因而實行從一重罪處斷的原則。也就是說,對牽連犯應當採用吸收的原則,按照數行為所觸犯的罪名中最重的罪論處。
2.那麼以暴力手段妨礙公務致人輕傷的,應該按想像競合犯還是牽連犯處斷?
根據以上的解釋,按牽連犯處斷。
3.抗稅罪中為什麼要將故意致人重傷死亡和過失致人重傷死亡區分開來處斷,是因為這樣分開是適用數罪並罰。
而妨礙公務則沒有這樣的區分?妨礙公務輕於抗稅罪,所以以罪重那一項量刑。
F. 數行為之間是否存在牽連關系,如何判定
也就是說,對牽連犯應當採用吸收的原則,按照數行為所觸犯的罪名中最重的罪論處。牽連犯在中國刑法條文中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在司法實踐中卻經常涉及。對於牽連犯問題,在刑法理論界存在較多爭議。 牽連犯的特徵是: 1.必須基於一個最終的犯罪目的。就是說,行為人是為了達到某一犯罪目的而實施犯罪行為(目的行為),在實施該犯罪行為的過程中,其所採取的方法行為或結果行為又構成另一個獨立的犯罪;正是在這一犯罪目的的支配下才形成了與目的行為、方法行為、結果行為相對應的數個犯罪故意,而在具體內容不同的數個犯罪故意支配下的目的行為、方法行為、結果行為,都是圍繞著這一犯罪目的實施的。 2.必須具有兩個以上的、相對獨立的危害行為。由於牽連犯在實質上是數個犯罪行為,因而行為人若只實施了一個危害社會行為,就無從談起行為之間的牽連關系問題,從而也就不會有牽連犯的存在。 3.牽連犯所包含的數個危害行為之間必須具有牽連關系。牽連的形式表現為三種:一是目的行為與方法行為的牽連。例如,為了詐騙財物(目的行為)而偽造國家機關公文(方法行為),構成詐騙罪與妨害國家機關公文罪的牽連犯。二是目的行為與結果行為的牽連。例如,為了竊取財物(目的行為),盜掘古墓葬,盜掘後為湮滅罪跡又毀壞部分文物(結果行為),構成盜掘古墓葬罪與故意損毀文物罪的牽連犯。三是復雜的牽連,即在三個以上的犯罪行為中分別具有手段和目的、原因與結果的牽連關系。例如,為盜槍而侵入他人住宅是目的和手段(方法)的牽連,盜槍與私藏槍支是目的與原因(結果)的牽連。關於如何判斷數行為之間有無牽連關系,在我國刑法理論界,有三種不同主張:一是主觀說,主張以行為人的主觀意思為標准加以判斷。二是客觀說,主張以客觀存在的事實為標准加以判斷。其中較有影響的是「直接關系說」,即目的行為與方法或結果行為之間具有不可分離的直接關系,就是牽連關系。三是折衷說,其中,有的學者認為,對於牽連關系的認定,應當同時兼顧犯罪人的犯意和客觀事實。有的學者則認為,對於目的行為與方法行為的牽連,則應當以犯罪人的牽連意思為准;對於目的行為與結果行為的牽連,則應當以客觀上的通常情況為准。目前刑法理論界比較多的學者認為,認定牽連關系應當堅持主客觀相統一的原則。只有當犯罪人對數個犯罪行為之間的關系有認識,在這種認識支配下實施了事實上具有目的與方法或結果行為之牽連關系的行為者,才能認為具有牽連關系。 4.牽連犯的數個行為必須觸犯不同罪名。如果行為人實行的危害行為只能觸犯一個罪名,就不能構成牽連犯。 我國刑法理論通行的觀點主張,對於牽連犯,應按法定刑最重的一罪從重處罰,而不實行數罪並罰。但是,在我國刑法中,也有對牽連犯實行並罰的立法規定。例如,根據刑法第157條第2款的規定,以暴力、威脅方法抗拒緝私的,應以走私罪和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罪並罰。 牽連犯是一種特殊的罪數形態。罪數是指犯罪的個數,即一個罪還是數個罪。以符合法定犯罪構成的事實為標准,符合一個為一罪,數個為數罪。
G. 刑法上,牽連犯和轉化犯有什麼區別
牽連犯是指以實施某一犯罪為目的,而其犯罪的方法行為或者結果行為有觸犯了其他罪名的犯罪
吸收犯是指一個犯罪行為因為是另一個犯罪行為的必經階段、組成部分、當然結果,而被另一個犯罪行為吸收
你問的是吸收關系
H. 刑法上怎麼區分吸收犯和牽連犯最好給出案例
牽連犯在中國刑法條文中雖然沒有明文的規定,但在司法實踐中卻經常涉及。對於牽連犯問題,在刑法理論界存在較多爭議。傳統刑法理論認為牽連犯是實質的數罪,處斷的一罪;新刑法的規定對牽連犯既有適用從一重處斷,又有適用數罪並罰。因在司法實踐中這兩種處罰原則並存,極易造成法律適用的不統一。
牽連犯是指以實施一個犯罪目的,其方法行為(如為招搖撞騙罪而偽造國家機關證件;採用破壞的方法盜竊)或結果行為(盜竊信用卡並使用;假冒注冊商標同時銷售該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又觸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形態。且對於牽連犯,除我國刑法已有規定的外,從一重罪論處,但刑法分則與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
牽連犯的構成要件有:一, 牽連犯以實施某一犯罪為目的。這是牽連犯的本質。牽連犯是為了實施某一犯罪,其方法行為和結果行為又構成了另外一個犯罪。二,必須實施了兩個以上獨立的犯罪行為。行為人必須實施了兩個以上獨立的犯罪行為且觸犯不同的罪名。如果只有一個犯罪行為,即使觸犯了不同罪名,也不是牽連犯而是想像競合犯。犯罪行為的個數可根據犯罪構成判斷。觸犯不同的罪名,既行為的異質性,也就是說,方法行為與目的行為、原因行為與結果行為是異質數罪。如只觸犯同一罪名,是連續犯而不是牽連犯。三,兩個以上的行為之間須有牽連關系。牽連關系有兩種:(1)方法行為和目的行為之間的牽連關系。(2)原因行為和結果行為的牽連關系。比如:陳某因沒有收入來源,以虛假身份證明騙領了一張信用卡,使用該卡從商場購物10餘次,金額達3萬余元,從未還款。對於陳某的行為應認定為信用卡詐騙罪。因為陳某以虛假身份證明騙領信用卡觸犯了妨害信用卡管理罪,又使用以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的信用卡,數額較大,構成信用卡詐騙罪,二者具有手段行為與目的行為的牽連關系,從一重罪論處,應認定為信用卡詐騙罪。
吸收犯是指存在數個犯罪行為,其中一個犯罪行為吸收其它的犯罪行為,僅成立一個罪名的犯罪形態,一般選較重罪行量刑。
吸收的條件:前行為是後行為發展的必經階段(如入室盜竊、入室搶劫),後行為是前行為發展的當然結果(製造、盜竊槍支然後持有槍支的,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然後持有毒品的)。
吸收犯處罰的三種情形:一,重行為吸收輕行為:製造、盜竊槍支吸收非法持有槍支;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吸收非法持有毒品。二,實行行為吸收預備行為:盜竊、搶劫吸收入室行為。三,主行為吸收從行為:既教唆又提供幫助的(如傳授犯罪方法)的,按照教唆犯處罰;既教唆他人犯罪又親自實施犯罪的,按實行犯處罰。
從而可以看出,牽連犯與吸收犯都具有數個獨立的犯罪行為,而且它們之間都具有一定的聯系,並且都是發生在一個犯罪過程中,都是出於犯一罪的目的。但是二者之間仍具有質的區別。
一、 數罪獨立性不同。吸收犯的一罪不具有獨立性,而牽連犯數罪都具有獨立性;
二、成立原因不同。成立吸收犯是由於重行為吸收輕行為,或者完成行為吸收未完成行為,例如既遂行為吸收預備行為,而成立牽連犯是由於方法行為與目的行為或原因行為與結果行為有牽連關系。
三、犯罪故意的性質不同。吸收犯數行為的故意是同一的;其數量可能多個,但性質是相同的,且是針對同一行為對象,侵犯相同直接客體的故意。牽連犯的數行為的故意不是同一的。支配方法行為、目的行為、結果行為的各個具體犯罪故意雖然是為總的犯罪目的服務,但其本身則具有各自不同的內涵。
四、主觀方面的差別。牽連犯雖然是基於一個犯罪目的實施數個犯罪行為,但行為人在這個犯罪目的的制約下,形成了與牽連犯罪的目的行為、方法行為、結果行為相對應的數個犯罪故意,犯意的異質性和相對復數性是牽連犯的構成特徵之一。吸收犯必須基於一個犯意,為了實現一個具體的犯罪目的而實施了數個犯罪行為,犯意的同一性和單一性是吸收犯的顯著特徵之一。
I. 刑法上的牽連犯/吸收犯/轉化犯/包容犯/集合犯/連續犯/繼續犯....
(一)連續犯
連續犯是指基於一個概括的犯罪故意連續實施數個性質相同的行為,觸犯同一罪名的情況。常見的連續犯,如持槍連續殺人,連續多次販賣毒品的;連續盜竊作案數起等等。連續犯,是實質數罪,但當作一罪來處理,不實行數罪並罰。
連續犯與繼續犯(持續犯)的區別就在於是一行為還是數行為。
關於連續犯,要注意以下二點:
1.追訴時效起算,犯罪行為有連續狀態的,追訴時效從行為終了之日起計算。
2.在刑法的溯及力方面,根據司法解釋,犯罪行為由新刑法(1997年刑法)生效前連續到新刑法生效後的,應適用新刑法,但新刑法規定處罰較重的,在量刑時可以適當從輕處罰。
(二)牽連犯
牽連犯是指行為人在實施某一犯罪時,其犯罪的手段行為(或者方法行為)和結果行為又觸犯了其他罪名的情況。牽連犯包括以下兩種情況:
1.手段行為與目的行為的牽連。如為了詐騙財物或者招搖撞騙,而偽造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的行為。如在進行招搖撞騙犯罪過程中,為冒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身份而偽造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證件。
2.原因行為與結果行為的牽連。
牽連犯與想像競合犯的區別:類似於連續犯與繼續犯的區別一樣。關鍵區別是一行為還是數行為。牽連犯是數個犯罪行為觸犯了數個罪名,數個犯罪行為之間存在著牽連關系,是實質的數罪,處斷的一罪;而想像競合犯是一行為觸犯數個罪名,是實質的一罪,想像的數罪。
還要注意:有的刑罰規定的行為是復合行為,想像競合犯中有的復合行為視為一行為,而不是數行為的。
牽連犯的處理原則:擇一重罪定罪處罰,不實行數罪並罰。但刑法分則有例外規定的,應當依照該例外規定,實行數罪並罰。應當實行數罪並罰的例外規定主要是:
1.在犯走私罪的過程中,使用暴力手段抗拒緝私的,應當以走私罪和妨害公務罪數罪並罰。
但是,在走私毒品的過程中,武裝或者暴力抗拒緝毒的,作為量刑情節,只以走私毒品罪一罪處罰;在組織、運送他人偷越國(邊)境犯罪過程中,暴力抗拒緝查的,也只作為量刑情節以組織、運送他人偷越國(邊)境罪一罪處罰。
2.為了騙取保險金而殺害被保險人或損毀保險標的而構成其他罪的,以保險詐騙罪和故意殺人罪或者放火罪或者故意毀壞財物罪等數罪並罰。
3.挪用公款後又使用挪用的公款進行犯罪活動又構成其他罪的,如走私、販賣毒品、賭博、非法經營的,應當數罪並罰。
通常認為屬於牽連犯法律明文規定不數罪並罰的情況如下:(1)因受賄而徇私枉法或者枉法裁判的;(2)強奸後迫使賣淫的,法律規定強奸作為強迫賣淫罪的加重情節;(3)郵電工作人員私自開拆、毀棄郵件從中竊取財物的,以盜竊罪一罪從重處罰;(4)盜竊
信用卡又使用的以盜竊罪論處;(5)偽造貨幣又販運該偽造的貨幣的,以偽造貨幣罪一罪從重處罰。
法律、司法解釋中涉及的罪數的情況
(一)法律上把一個犯罪作為另一個犯罪的處罰的情節的情況
這種情況不要數罪並罰。主要有:
1.綁架並殺害人質的。
2.拐賣婦女又姦淫被拐賣的婦女的。
3.拐賣婦女又強迫、引誘、容留被拐賣的婦女賣淫的。
4.組織賣淫又有強迫、引誘、容留婦女賣淫的犯罪。
5.以強奸的手段迫使賣淫的。
6.組織他人偷越國(邊)境又非法拘禁被組織者的。
7.組織、運送他人偷越國(邊)境使用暴力抗拒緝查的。
8.走私、製造、販賣、運輸毒品時,武裝掩護的;或者以暴力抗拒檢查、拘留、逮捕情節嚴重的。
(二)法定從一罪處罰不適用數罪並罰的情況
1.盜竊信用卡並冒用他人信用卡,以盜竊罪論處。
2.偽造貨幣又出售、運輸偽造的貨幣的,以偽造貨幣罪一罪從重處罰。
3.私拆、毀棄郵件從中竊取財物的,以盜竊罪一罪從重處罰。
4.受賄而循私枉法,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的,擇一重罪處罰,不實行數罪並罰(刑法第399條第3款)。
5.為走私而騙購外匯的,為騙購外匯而偽造有關公文的,如果實行了走私罪的,以走私罪一罪處罰。如果尚未實行走私行為的,以騙購外匯罪一罪處罰。
6.根據司法解釋,使用破壞的手段盜竊數額較大財物,又毀壞大量財物的,以盜竊罪一罪從重處罰。
7.犯搶奪、竊取國有檔案罪,同時又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8.犯擅自出賣、轉讓國有檔案罪同時又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三)法定的轉化罪不是數罪,不實行數罪並罰
1.非法拘禁他人,故意暴力毆打致被拘禁人造成重傷、死亡的,以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論處。
2.刑訊逼供致人傷殘、死亡的,以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論處。
3.虐待被監管人造成重傷、死亡的,以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論處。
4.聚眾斗毆造成重傷、死亡的,以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論處。
5.非法組織賣血、強迫賣血致人重傷的,以故意傷害罪論處。
6.在盜竊、詐騙、搶奪過程中使用暴力、威脅轉化為搶劫罪的。
7.攜帶凶器搶奪的,以搶劫罪論處。
(四)法定應當數罪並罰的情況
1.組織他人偷越國(邊)境,運送他人偷越國(邊)境,對被組織人、被運送人有殺害、傷害、強奸、拐賣等犯罪行為,或者對檢查人員有殺害、傷害等犯罪行為的,依照數罪並罰的規定處罰。
2.以暴力、威脅方法抗拒緝私的,以走私罪和妨害公務罪,依照數罪並罰的規定處罰。
3.犯保險詐騙罪,投保人、被保險人故意造成財產損失的保險事故,或者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險人死亡、傷殘或者疾病,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數罪並罰的規定處罰。
4.納稅人繳納稅款後,採取假報出口或者其他欺騙手段,騙取國家出口退稅款的,以偷稅罪定罪處罰;騙取稅款超過所繳納的稅款部分的,以騙取出口退稅罪定罪處罰,並且要數罪並罰。
5.犯組織、領導、參加恐怖活動組織罪,並實施殺人、爆炸、綁架等犯罪的,依照數罪並罰的規定處罰。
6.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又強奸被收買的婦女的,數罪並罰;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又有非法拘禁、傷害、侮辱等犯罪行為的,數罪並罰。
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又出賣的,以拐賣婦女、兒童罪一罪處罰。
7.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的組織,或者境外的黑社會組織的人員到中國境內發展組織成員,又有其他犯罪行為的,依照數罪並罰的規定處罰。
8.挪用公款後又使用挪用的公款犯罪的,數罪並罰。
J. 刑法中牽連犯的罪名
牽連犯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問題,目前佔主流的意見是不考慮這一問題,從理論中加以拋棄。台灣2005年刑法修改中也刪除了相關的規定,原因在於:牽連犯所涉及的,一般都是為實現犯罪計劃而必須實施的某一個在前階段的行為構成了一定的輕罪,如侵入住宅、偽造文書等。實際處理時,一般只處理犯罪計劃中較重的罪名即可,而輕罪不再並罰。
沒有什麼具體的分類,典型的情況一般就是非法侵入住宅、偽造文書、毀棄屍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