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是講證據

民法是講證據

發布時間: 2022-01-23 01:55:29

『壹』 民法中應收集哪些證據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63條的規定,民事證據有以下七種:書證、物證、視聽資料、證人證言、當事人陳述、鑒定結論、勘驗筆錄。這里所指的證據種類是指作為證據資料的不同表現形式。同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對證據的提交,舉證的責任分配等進行地規范。

一、書證
(一)書證的概念與特徵
書證是指以文字、符號、圖形等形式所記載的內容或表達的思想來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例如各種書面文件或紙面文字材料,如合同文本、各種信函、電報、傳真、圖紙、圖表、文件等。但書證內容的物質載體並不限於紙面材料,非紙類的物質亦可成為載體,如木、竹、石、金屬等。
書證具有以下特徵:(1)書證以其表達的思想內容證明案件的事實,而不是以其外形、質量等來證明案件的事實;(2)書證往往能夠直接證明案件的主要事實;(3)書證的真實性較強,不易偽造。
(二)文書的種類
文書是證書的抽象載體,為了便於運用書證和核實書證的真實性,可以根據各類文書的特點加以分類:
1.公文書和私文書。根據製作者的身份不同,文書可以分為公文書和私文書。公文書通常是指國家公務人員在其職權范圍內製作的文書。我國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在其許可權范圍內製作的文書也被稱為公文書。私文書是指公民個人製作的文書。區分公文書和私文書的意義主要在於判斷各自真實性的方式上有所不同。對公文書真實性的判斷側重於看該文書是否系有關單位及其公職人員在其職權范圍內製作的,而對私文書則主要看文書是否由製作人本人簽名或蓋章。質疑公文書的真實性時,可採用向製作單位調查詢問的方式加以核實。質疑私文書時,則需要通過核對筆跡、印章以及其他文書鑒定方法加以核實。理論上,提出公文書作為書證的人無須對該公文書的真實性加以證明。而提出私文書的人則應當對該私文書的真實性加以證明,對方無疑議的除外。
2.處分性文書與報道性文書。處分性文書是指記載以設立、變更或終止一定民事法律關系為目的的文書,如合同文本、變更合同的協議書、遺囑、授權委託書等。報道性文書是指僅記載某事實,而無產生一定民事法律關系目的的文書,如記載有能夠反映案件事實的信件、日記等。有關聯的處分性書證能夠直接證明有爭議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因而通常具有較強的證明力。有關聯的報道性文書雖然對案件事實有一定的證明作用,但其證明通常具有間接性。
3.普通文書與特別文書。普通文書是在製作方式和程序方面沒有特別的要求,僅僅記載某些事實的文書,如信件、日記、借據、收條等。特別文書是指按照法律規定必須按照特定形式或程序製作的文書,如土地使用權證、房產證、經公證證明的合同文書等。由於特別文書的製作具有一定要求,文書記載的內容比較完善,真實性程度更高,因此具有更強的證明力。
4.文書根據其不同的製作方法及相互關系,可以分為原本、副本、繕本、影本、節錄本、譯本、認證本。原本是指由文書製作人最初製作的原始文書。副本是指該文書的全部內容照原本製作,對外具有與原本同樣效力的文書。繕本是指抄繕原本全部內容的文書。影本是指影印原本全部內容的文書。繕本和影印本都不具有與原本同等的效力。節錄本是指摘錄原本部分內容的文書。譯本是指將外文的原本翻譯為我國文字的文書。認證本是指通過認證程序對其真實性加以證明的文書。
(三)書證的提出
當書證為提出證據的一方當事人持有時,持有該書證的當事人可直接將其提交給法院,但如果該書證為對方當事人或第三人持有時,在我國的訴訟實踐中,允許當事人向法院提出申請,將該書證作為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收集的證據,由法院根據當事人的申請予以收集。另外,有證據證明該書證確實為對方當事人持有,而該當事人又拒不提供的,根據《證據規定》一第75條的規定,如果對方當事人主張該證據的內容不利於證據持有人,可以推定該主張成立。
(四)書證的證據力
書證要具有證據力,必須滿足兩個基本條件:其一,書證是真實的;其二,書證所反映的內容對待證事實能起到證明的作用。據此,根據這兩個方面的要求,可以把書證的證據力分為形式上的證據力和實質上的證據力。書證形式上的證據力是指該書證中所表達的意思或思想確系製作該文書的人所為,是否具有形式上的證據力涉及書證的真偽問題。所謂實質上的證據力是指該書證的內容有證明待證事實真偽的作用。書證要有實質上的證據力,首先必須具有形式上的證據力,沒有形式上的證據力,不可能存在實質上的證據力,而僅有形式上的證據力未必一定有實質上的證據力。
二、視聽資料
(一)視聽資料的概念
視聽資料,是指利用錄音、錄像等技術手段反映的聲音、圖像以及電子計算機儲存的數據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視聽資料作為一種新的證據方法是現代科技發展的結果,隨著電子產品日益普及化,在訴訟中人們也越來越多地使用視聽資料。常見的視聽資料如錄像帶,錄音帶,膠卷,儲存於軟盤、光碟、硬碟中的電腦數據等。
視聽資料利用了現代科技手段儲存音像和數據,因此具有易於保存的特點。視聽資料中反映音像的資料還具有生動逼真的特點,比較直觀地再現了案件當時發生的過程,但另一方面,視聽資料也容易被人利用技術手段加以篡改。
(二)視聽資料在訴訟中的運用
1.視聽資料由於易於通過技術手段加以篡改,因此,法院審判中就不能將存有疑點的視聽資料,如有經過偽造、剪輯、拼接的跡象,模糊難以辨認的音像資料等作為認定案件的依據。經過技術處理能夠消除疑點的視聽資料仍然可以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證據。
2.視聽資料必須是合法取得的,才具有證據效力。雖然證據都必須具有合法性,但由於視聽資料的獲得與其他形式的證據相比較,在其收集過程中常有侵害合法權利或違反法律的現象發生,因此更強調其合法性。《證據規定》也強調了視聽資料的合法性。非法獲得的視聽資料包括使用法律、法規禁止的手段竊聽、竊照所獲得的視聽資料,以侵害他人隱私權的方式取得的視聽資料等。對於所謂「偷錄、偷拍證據」的合法性問題要根據具體情況加以判斷,不能簡單地認為一概合法或一概非法。
三、證人證言
(一)證人證言的概念
證人是指了解案件情況並向法院或當事人提供證詞的人。證言是指證人將其了解的案件事實向法院所作的陳述或證詞。在我國,證人包括兩類:一類是單位證人,另一類是作為自然人的證人。單位作為證人要出庭作證時,應當由單位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或經其授權的人代表單位作證。
(二)證人證言的運用
1.證言與其他證據相比,具有一定的主觀因素,證言真實性的程度易受證人主觀意識的干擾。因此,出庭作證的證人應當客觀陳述其親身感知的事實,盡量排除證人作證的主觀臆斷、猜測或推斷,在作證時也不得適用猜測、推斷或者評論性的語言。證人是聾啞人的,可以其他表達方式作證。
2.以下幾類人不能作為證人:(1)證人證言是證人對案件真實情況的陳述,因此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不能作為證人。待證事項與其年齡、智力狀況或者精神健康狀況不相適應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不能作為證人。(2)訴訟代理人與證人的地位是沖突的,因此訴訟代理人不能在一個案件中既做代理人又作證人。(3)審判員、陪審員、書記員、鑒定人、翻譯人員和參與民事訴訟的檢察人員如果在自己參與的案件中作為證人就可能影響審判的公正性,因此這些人不能在案件中作為證人。
3.與當事人有親屬關系和其他密切關系的人雖然可以作為證人出庭作證,但由於上述關系的特殊性,一般而言,這些人作為證人所作的證言在證明力上要小於其他的證人證言。
4.證人有出庭作證的義務。因為如果證人不出庭作證,當事人就無法對其進行質詢,不易判斷證言的真實性。如果證人在人民法院組織雙方當事人交換證據時出席陳述證言的,可視為出庭作證。根據民事訴訟法和《證據規定》的規定,證人確有困難不能出庭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提交書面證詞或者視聽資料或者通過視聽傳輸技術手段作證。這里所指的視聽資料應當是證人作證的音像資料。所謂「證人確有困難不能出庭」,主要是指以下情形:(1)年邁體弱或者行動不便無法出庭的;(2)特殊崗位確實無法離開的;(3)路途特別遙遠,交通不便難以出庭的;(4)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的原因無法出庭的;(5)其他無法出庭的特殊情況。
5.證人證言一般是由一方當事人向法院提出。人民法院對當事人的申請予以准許的,應當在開庭審理前通知證人出庭作證,並告知其應當如實作證及作偽證的法律後果。
6.審判人員和當事人可以對證人進行詢問。從合理性上講,應當由當事人先行對證人進行詢問,然後,審判人員認為有必要的,再向證人詢問。為了防止受法庭審理的干擾,證人不得旁聽法庭審理。詢問證人時,其他證人不得在場。人民法院認為有必要的,可以讓證人進行對質。
7.證人出庭作證的費用如何負擔是訴訟實踐中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根據《證據規定》,證人因出庭作證而支出的合理費用,由提供證人的一方當事人先行支付,由敗訴一方當事人承擔。何謂「合理費用」在沒有法律規定時,應當由審判人員根據實際情況,依據其常識予以判斷。
四、當事人陳述
(一)當事人陳述的概念與特徵
當事人陳述,是指當事人在訴訟中就本案的事實向法院所作的陳述。當事人在訴訟中向法院所作的陳述中涉及多方面的內容,如關於訴訟請求的陳述、關於訴訟請求根據的陳述、反駁訴訟請求的陳述、反駁對方證據的陳述、關於其他程序事項的陳述等。而作為證據的當事人陳述是指那些能夠證明案件事實的陳述,如關於爭議法律關系形成事實的陳述。基於趨利避害的特性,當事人的陳述與其他證據比較,易夾帶虛假的成分,為了追求勝訴,當事人可能向法院做一些不真實的陳述,這是當事人陳述的特點。
(二)當事人陳述的證據力
鑒於當事人陳述不同於其他證據的特點,因此,一方面,法院在認定當事人陳述的證據力時往往還需要藉助其他證據來證明當事人陳述本身的真實性。另一方面,只有提出主張的一方當事人的陳述時,不能證明其主張。《證據規定》第76條規定:當事人對自己的主張,只有本人陳述而不能提出其他相關證據的,其主張不予支持。但對方當事人認可的除外。由於當事人陳述的證明作用需要藉助其他證據,因此當事人陳述的證明力就要弱得多。
五、鑒定結論
1.鑒定結論是證據的一種,因此,當事人申請鑒定的,也應當在舉證期限內提出。只有在申請重新鑒定,並經人民法院同意時除外。對需要鑒定的事項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內無正當理由不提出鑒定申請或者不預交鑒定費用或者拒不提供相關材料,致使對案件爭議的事實無法通過鑒定結論予以認定的,應當對該事實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後果。
2.基於對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尊重,鑒定機構和鑒定人員可以由雙方當事人協商確定,如果雙方當事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指定。
3.重復鑒定是過去鑒定製度運行中比較大的問題。為了避免無必要的重復鑒定,《證據規定》明確只有在下列情形,人民法院才能准予申請重新鑒定。這些情形是:(1)鑒定機構或者鑒定人員不具備相關的鑒定資格的;(2)鑒定程序嚴重違法的;(3)鑒定結論明顯依據不足的;(4)經過質證認定不能作為證據使用的其他一情形。
對於有缺陷的鑒定結論,可以通過補充鑒定、重新質證或者補充質證等方法解決的,不予重新鑒定。
一方當事人自行委託有關部門作出的鑒定結論,另一方當事人有證據足以反駁並申請重新鑒定的,人民法院應予准許。
4.鑒定結論通常是通過鑒定書的形式加以表達的。鑒定書是否具有相應規定的內容將直接影響鑒定結論的證據力。按照《證據規定》的要求,鑒定書應當具有下列內容:(1)委託人姓名或者名稱、委託鑒定的內容;(2)委託鑒定的材料;(3)鑒定的依據及使用的科學技術手段;(4)對鑒定過程的說明;(5)明確的鑒定結論;(6)對鑒定人鑒定資格的說明;(7)鑒定人員及鑒定機構簽名蓋章。

『貳』 民事訴訟法關於證據的規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規定

1.證據包括:當事人的陳述、書證、物證、視聽資料、電子數據、證人證言、鑒定意見、勘驗筆錄。

2.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應當及時提供證據。

3.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主張和案件審理情況,確定當事人應當提供的證據及其期限。當事人在該期限內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延長期限,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申請適當延長。當事人逾期提供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責令其說明理由;拒不說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據不同情形可以不予採納該證據,或者採納該證據但予以訓誡、罰款。

4.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由當事人互相質證。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證據應當保密,需要在法庭出示的,不得在公開開庭時出示。

5.書證應當提交原件。物證應當提交原物。提交原件或者原物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交復製品、照片、副本、節錄本。提交外文書證,必須附有中文譯本。

6.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

不能正確表達意思的人,不能作證。

7.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當事人可以在訴訟過程中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動採取保全措施。

因情況緊急,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利害關系人可以在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前向證據所在地、被申請人住所地或者對案件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

(2)民法是講證據擴展閱讀

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應當出庭作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通過書面證言、視聽傳輸技術或者視聽資料等方式作證:

1.因健康原因不能出庭的;

2.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不能出庭的;

3.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不能出庭的;

4.其他有正當理由不能出庭的。

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1.偽造、毀滅重要證據,妨礙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

2.以暴力、威脅、賄買方法阻止證人作證或者指使、賄買、脅迫他人作偽證的;

3.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已被查封、扣押的財產,或者已被清點並責令其保管的財產,轉移已被凍結的財產的;

4.對司法工作人員、訴訟參加人、證人、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協助執行的人,進行侮辱、誹謗、誣陷、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

5.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方法阻礙司法工作人員執行職務的;

6.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的。

『叄』 民事訴訟的證據是指什麼

民事訴訟證據的概念和分類民事訴訟證據,就是在民事訴訟中用來證明案件事實真相的一切事實。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63條的規定,民事訴訟證據分為下列七種,即:①書證;②物證;③視聽資料;④證人證言;⑤當事人的陳述;⑥鑒定結論;⑦勘驗筆錄。

舉證責任和證據保全舉證責任是指當事人對其主張的事實提出證據予以證明的責任。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64條的規定,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這一規定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①確定了民事訴訟中的當事人都負有舉證責任;②確定了舉證責任分擔的一般原則,即根據當事人的主張而確定由誰具體承擔舉證責任。如一損害賠償案件,原告要求賠償醫療費用、交通費用、誤工費用等,就應當提出能夠證明傷情的醫院診斷證明書、處方、醫療費用單據、車票、船票以及工作單位開具的已扣發工資、獎金的證明等。被告如果指出,他的侵害行為是原告故意引起的,並且原告也打傷了他,損壞了他的衣物、手錶等,也提出要求原告賠償。那麼,被告應提供原告有過錯的證據,並提供財產受損害具體情況的證據。

我國民事證據制度在強調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的同時,也考慮到了在某些情況下當事人收集證據確有困難,因而在《民事訴訟法》第64條第2款明確規定,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但是人民法院的調查收集證據與當事人的舉證責任是不同的,不能相提並論。人民法院收集和調查證據,是根據案件審理的需要依職權主動進行的,即不以當事人的申請為前提,也不以當事人提供證據不足為條件。而當事人是案件的直接利害關系人,承擔舉證責任是自身利益的需要,如果當事人不能提供證據證明他所主張的事實,而法院亦無法查到該事實的證據時,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便有可能承擔對其不利的訴訟結果。如債務糾紛案件中,原告手中沒有被告書寫的借據,也提不出證明人,原告則將承擔駁回訴訟請求的不利後果;相反,如果原告有證據證明欠債事實,而被告卻無法證明所欠債務已經償還的事實,則被告將承擔償還債務的法律後果。因而,為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當事人應注意收集和保存好民事法律關系發生、發展、變更和消滅的各種書證、物證及其他證據,必要時還可以申請證據保全。

證據保全是指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有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時,人民法院及時採取調查、製作筆錄、拍照等措施,對證據加以確定和保護的行為。證據保全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存在證據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可能性,二是被保全的證據對訴訟標的有證明作用。

『肆』 關於民事訴訟中證據規定

為保證人民法院正確認定案件事實,公正、及時審理民事案件,保障和便利當事人依法行使訴訟權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等有關法律的規定,結合民事審判經驗和實際情況,制定本規定。
一、當事人舉證
第一條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訴或者被告提出反訴,應當附有符合起訴條件的相應的證據材料。
第二條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
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後果。
第三條人民法院應當向當事人說明舉證的要求及法律後果,促使當事人在合理期限內積極、全面、正確、誠實地完成舉證。
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可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
第四條下列侵權訴訟,按照以下規定承擔舉證責任:
(一)因新產品製造方法發明專利引起的專利侵權訴訟,由製造同樣產品的單位或者個人對其產品製造方法不同於專利方法承擔舉證責任;
(二)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加害人就受害人故意造成損害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
(三)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由加害人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及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四)建築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築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發生倒塌、脫落、墜落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對其無過錯承擔舉證責任;
(五)飼養動物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就受害人有過錯或者第三人有過錯承擔舉證責任;
(六)因缺陷產品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產品的生產者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承擔舉證責任;
(七)因共同危險行為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實施危險行為的人就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八)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
有關法律對侵權訴訟的舉證責任有特殊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五條在合同糾紛案件中,主張合同關系成立並生效的一方當事人對合同訂立和生效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主張合同關系變更、解除、終止、撤銷的一方當事人對引起合同關系變動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
對合同是否履行發生爭議的,由負有履行義務的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
對代理權發生爭議的,由主張有代理權一方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
第六條在勞動爭議糾紛案件中,因用人單位作出開除、除名、辭退、解除勞動合同、減少勞動報酬、計算勞動者工作年限等決定而發生勞動爭議的,由用人單位負舉證責任。
第七條在法律沒有具體規定,依本規定及其他司法解釋無法確定舉證責任承擔時,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綜合當事人舉證能力等因素確定舉證責任的承擔。
第八條訴訟過程中,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陳述的案件事實明確表示承認的,另一方當事人無需舉證。但涉及身分關系的案件除外。
對一方當事人陳述的事實,另一方當事人既未表示承認也未否認,經審判人員充分說明並詢問後,其仍不明確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視為對該項事實的承認。
當事人委託代理人參加訴訟的,代理人的承認視為當事人的承認。但未經特別授權的代理人對事實的承認直接導致承認對方訴訟請求的除外;當事人在場但對其代理人的承認不作否認表示的,視為當事人的承認。
當事人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撤回承認並經對方當事人同意,或者有充分證據證明其承認行為是在受脅迫或者重大誤解情況下作出且與事實不符的,不能免除對方當事人的舉證責任。
第九條下列事實,當事人無需舉證證明:
(一)眾所周知的事實;
(二)自然規律及定理;
(三)根據法律規定或者已知事實和日常生活經驗法則,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實;
(四)已為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確認的事實;
(五)已為仲裁機構的生效裁決所確認的事實;
(六)已為有效公證文書所證明的事實。
前款(一)、(三)、(四)、(五)、(六)項,當事人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
第十條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證據,應當提供原件或者原物。如需自己保存證據原件、原物或者提供原件、原物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供經人民法院核對無異的復製件或者復製品。
第十一條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的證據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形成的,該證據應當經所在國公證機關予以證明,並經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該國使領館予以認證,或者履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該所在國訂立的有關條約中規定的證明手續。
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的證據是在香港、澳門、台灣地區形成的,應當履行相關的證明手續。
第十二條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外文書證或者外文說明資料,應當附有中文譯本。
第十三條對雙方當事人無爭議但涉及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的事實,人民法院可以責令當事人提供有關證據。
第十四條當事人應當對其提交的證據材料逐一分類編號,對證據材料的來源、證明對象和內容作簡要說明,簽名蓋章,註明提交日期,並依照對方當事人人數提出副本。
人民法院收到當事人提交的證據材料,應當出具收據,註明證據的名稱、份數和頁數以及收到的時間,由經辦人員簽名或者蓋章。

『伍』 民事訴訟關於證據問題

民事訴訟中,一方當事人死亡的,案件中止,等待繼承人表明是否參加訴訟。被告人訴訟中提交的證據,不因死亡而失效,訴訟的連續性,仍視為繼承人一方提交的證據
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五十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訴訟:
(一)一方當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繼承人表明是否參加訴訟的;

『陸』 什麼是民事訴訟中的新證據

具體如下: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第四十一條《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的「新的證據」,是指以下情形:

(一)一審程序中的新的證據包括:當事人在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後新發現的證據;當事人確因客觀原因無法在舉證期限內提供,經人民法院准許,在延長的期限內仍無法提供的證據。

(二)二審程序中的新的證據包括:一審庭審結束後新發現的證據;當事人在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前申請人民法院調查取證未獲准許,二審法院經審查認為應當准許並依當事人申請調取的證據。

(6)民法是講證據擴展閱讀

下列情況也可以認定為新證據: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三百八十八條 再審申請人證明其提交的新的證據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認定逾期提供證據的理由成立:

(一)在原審庭審結束前已經存在,因客觀原因於庭審結束後才發現的;

(二)在原審庭審結束前已經發現,但因客觀原因無法取得或者在規定的期限內不能提供的;

(三)在原審庭審結束後形成,無法據此另行提起訴訟的。

再審申請人提交的證據在原審中已經提供,原審人民法院未組織質證且未作為裁判根據的,視為逾期提供證據的理由成立,但原審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五條規定不予採納的除外。

『柒』 什麼是民事訴訟法所說的新證據

「新證據」的界定十分重要,因為只有新的證據可以不受舉證時限的限制,可以在舉證時限屆滿後,開庭中隨時提出。民事訴訟法在兩個條文中提到了「新證據」,即第125條和第179條。第125條第1款規定當事人可以在法庭上提出新的證據,第179條第1款第(1)項中規定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因此,必須對新證據加以明確,否則舉證時限制度就失去了意義。
新發現的證據應當包括這樣幾種情形:
其一,舉證時限屆滿後,才知道該證據的所在;
其二,雖然知道作為證據載體的材料的所在,並持有該證據材料,但並沒有意識到其作為證明相關訴訟請求、主張的證據價值所在。「發現」本身就是當事人對客觀世界的主觀認識。也許這樣的理解有些寬泛,但舉證時限制度基本目的主要在於防止因當事人的故意遲延。而不是使公正成為效率的犧牲品,因此不宜過於嚴格地理解所謂新發現的證據。應當注意,民事訴訟法第179條規定的「新證據」不包括這里所指的第二種情形。因為再審案件已經是經過審理的案件,就不存在開庭審理後,當事人仍然沒有意識到某證據載體作為證據的價值。而且再審屬於一種特殊程序,如果寬泛地來理解所謂新證據就極易導致判決的不穩定性。
二審程序中的新的證據包括:一審庭審結束後新發現的證據;當事人在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前申請人民法院調查取證未獲准許,二審法院經審查認為應當准許並依當事人申請調取的證據。這里的「新發現的證據」應當與上述同解。
民事訴訟法第179條規定的所謂「新證據」,是指原審庭審結束後新發現的證據。這里「新發現的證據」,應當不包括上述第二種情形。

『捌』 民事訴訟證據要求是什麼

是高度蓋然性orz

所謂蓋然性,《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有可能但又不是必然的性質。高度蓋然性,即根據事物發展的高度概率進行判斷的一種認識方法,是人們在對事物的認識達不到邏輯必然性條件時不得不採用的一種認識手段。所謂高度蓋然性的證明標准,是將蓋然性占優勢的認識手段運用於司法領域的民事審判中,在證據對待證事實的證明無法達到確實充分的情況下,如果一方當事人提出的證據已經證明該事實發生具有高度的蓋然性,人民法院即可對該事實予以確定。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12月21日公布的《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73條規定:「雙方當事人對同一事實分別舉出相反的證據,但都沒有足夠的依據否定對方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結合案件情況,判斷一方提供證據的證明力是否明顯大於另一方提供證據的證明力,並對證明力較大的證據予以確認」,是我國對高度蓋然性證明標準的明確規定。

2、採用高度蓋然性證明標準的理由

採用高度蓋然性的證明標准,理由有四:第一,符合訴訟效益原則,有助於消除法院對案件客觀真實的盲目追求。第二,有利於提高審判效率。法官可以借鑒現代自由心證的規則,結合案情對雙方證據的證明力大小進行自由裁量。第三,有助於實現公平與正義。高度蓋然性標准可以充分調動當事人在民事訴訟中的積極能動性,同時亦能保障當事人在訴訟中享有平等的機會。第四,有助於民事關系的及時穩定。如果將證明的標準定得過高,會導致真偽不明案件的增多,使許多民事糾紛長期得不到解決,相關的民事關系將長期處於不穩定狀態。

3、運用高度蓋然性證明標准應注意的事項

在審判實務中,運用高度蓋然性證明標准要注意以下幾點:

(1)運用時不能違背法定的證據規則。(2)反對法官的主觀臆斷。(3)運用高度蓋然性證明標準定案的依據必須達到確信的程度。(4)依據高度蓋然性證明標准認定案件,不允許僅憑微弱的證據優勢認定案件事實。(5)高度蓋然性原理證明標准仍然要求最終認定的證據能夠相互印證,形成一條完整的證據鏈,得出唯一的證明結論。

熱點內容
2014中級經濟法第四章 發布:2024-05-08 19:59:47 瀏覽:334
勞動法未按公司制度 發布:2024-05-08 19:59:31 瀏覽:760
勞動法上班時間幾點 發布:2024-05-08 19:46:26 瀏覽:50
勞動法里關於機械職工工作中休息時間規定 發布:2024-05-08 19:22:22 瀏覽:499
銀川市興慶區法院 發布:2024-05-08 17:35:13 瀏覽:21
於歡案涉及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4-05-08 17:10:10 瀏覽:779
濱州工傷律師 發布:2024-05-08 16:45:56 瀏覽:676
增值稅暫行條例2016 發布:2024-05-08 16:45:52 瀏覽:745
2019最新勞動法細則 發布:2024-05-08 15:03:38 瀏覽:484
上海政法學院經濟法考試 發布:2024-05-08 13:46:57 瀏覽: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