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中的過失

刑法中的過失

發布時間: 2020-12-29 18:34:42

刑法中過失犯罪是怎麼定義

《刑法》第十五條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
第一款是關於什麼是過失犯罪的規定。「過失」和「故意」一樣,同是行為人主觀上對危害行為發生危害結果所持的心理狀態。根據本款的規定,過失犯罪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疏忽大意的過失犯罪,即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以致發生了這種危害社會的結果,構成犯罪的;第二類是過於自信的過失犯罪,即行為人已經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了這種危害社會的結果,構成犯罪的。本款規定的「應當預見」是指行為人對其行為結果可認識的能力。「應當預見」要求根據行為人的具體情況,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能夠作出正確的判斷。所謂行為人的具體情況,主要是指行為人的年齡、責任能力、文化程度、知識的廣度和深度、職業專長、工作經驗、社會經驗等。上述情況不同,行為人對其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結果的可認識能力也不同。疏忽大意過失的特徵有兩點:一是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具有可認識的能力,即應當預見;二是由於行為人主觀上粗心大意,忽略了對行為後果的認真考慮,盲目實施了這種行為,以致發生了危害社會的結果。過於自信過失的特徵也有兩點:一是行為人已經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二是由於行為人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夠避免這種結果的發生,以致發生了這種危害結果。不論是疏忽大意過失還是過於自信過失,其共同特點是行為人都不希望危害社會的結果發生,即主觀上都沒有危害社會的意圖。
第二款是關於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為的才負刑事責任的規定。根據本款規定,由於行為人主觀上的過失造成危害社會的結果的,不一定都負刑事責任。行為人主觀上對危害社會的結果持過失的心理狀態,其主觀惡性比故意犯罪的行為人的主觀惡性要小,社會危害程度也小於故意犯罪。因此法律沒有將行為人過失造成危害結果的,都規定為犯罪,只將對社會危害比較大,需要用刑罰手段處理的過失造成危害結果的行為規定為犯罪。本款的「法律有規定」的是指本法分則規定的過失犯罪。

⑵ 我國刑法中故意和過失的種類

1、直接故意

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在直接故意中,存在認識程度上的差別,即明知自己的行為必然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與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

但這種認識程度上的差異並不影響直接故意的成立。只要對危害結果的發生是明知的,無論是明知其必然發生還是明知其可能發生,並對這種危害結果持希望其發生的心理態度,即可構成直接故意。

2、間接故意

間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有意放任,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度。間接故意的認識因素是指行為人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而不包括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必然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

因為放任是以行為人認識到危害結果具有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這種或然性為前提的,如果行為人已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必然發生危害結果而又決意實施的,則根本不存在放任的可能,其主觀意志只能是屬於希望結果的發生的直接故意。

間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指行為人對危害結果的發生採取從容的態度。正因為如此,危害結果的實際發生是認定間接故意的必要條件。如果沒有發生危害結果,就不能認定行為人具有放任危害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

3、疏忽大意的過失

即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以致發生這種結果,從而構成犯罪。所謂應當預見是指行為人對其行為可能發生結果的認識能力而言。

應當預見要求根據具體情況,確認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是否有能力作出判斷,包括根據行為人的年齡、工作職責、文化程度、知識水平、工作經驗、生活經驗等因素。疏忽大意就是通常所說粗心大意、忽略、忘記、沒想到等。

4、過於自信的過失

即行為人已經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了這種危害社會的結果,從而構成犯罪。這種過失,就行為人的認識能力來說,已經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同時又懷著某種僥幸心理,輕信這種結果也許不會發生。

(2)刑法中的過失擴展閱讀

故意的認定:

1、要將犯罪故意與一般生活意義上的故意區別。

2、要將犯罪故意與單純的認識或者單純的目的相區別。

3、要將總同與分則的明知相區別。

4、要將俁理推定與主觀臆斷相區別。

過失的認定:

1、認定疏忽大褐的過失應當從分析行為入手,根據行為本身的危險程度。行為的客觀環境以及行為人的知能水平,判斷行為人在當時的情況下能否預見結果的發生。

2、認定過於自信的過失:不能將合理的信賴認定為輕信能夠避免;不能將遵循了行為規則的行為認定為過於自信的過失。

⑶ 刑法中過失犯罪是怎麼定義

法律上的故意與過失各自分兩種情況,共四種:

(一)直接故意:心態是希望結果的發生;
(二)間接故意:心態是放任結果的發生;比如張三要打鳥,其放槍的方向有人,不管他直接放,結果死傷人了,這是間接故意;

(三)過於自信的過失:不希望,反對結果的發生;因為過於自信了,出現了危害結果,違反了必要的注意義務。比如抱小孩在陽台上拋接,危險是顯而易見的,行為人說「沒事沒事,我技術高」,結果小孩摔下樓去了,行為人內疚不已。這是過於自信的過失。又比如醉酒駕車,帶著個親戚,出了交通事故,死傷了人。這也是過於自信的過失。

(四)疏忽大意的過失:不希望,反對結果的發生。因為疏忽大意了,出現了危害結果,違反了必要的注意義務。比如保安員按操作流程,每天要檢查一下防火設施,結果某晚玩忽職守,喝點小酒,少了那麼個流程,還湊巧在那晚失了火。

過於自信的過失,危險程度要大於疏忽大意的過失。

過於自信的過失與間接故意的區別在於,對危害結果的態度。前面舉的拋接小孩的例子。有那黑幫老大說,我也玩玩這個,不用怕不用怕,我技術高。結果失手小孩摔下去了。黑幫老大拍拍手說,哎呀,不好意思。然後揚長而去,沒有任何內疚。這就不是過於自信的過失了,這是間接故意。

醉酒駕車出事的,如果心態上是過於自信的過失,那要定交通肇事罪。如果心態上是間接故意,那要定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美國刑法上也基本區分這四種主觀心態(Mensrea)。他們稱作:

故意 purposely/ on purpose of

罔顧 recklessly/ in recklessness of

明知 knowingly

疏忽 negligently

⑷ 在刑法中,過錯與過失的區別

過錯過失,主要都是針對當事人主觀態度的評價。
如果行為人對發生的危專害結果是持反對態度屬 ,應當認定為行為人主觀上有過失,如果行為人對發生的危害結果持放任或者故意的態度,則應當認定為過錯。

過失:刑法上的「過失」是指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輕信能夠避免的心理狀態。
過錯:是指行為人在疏忽、輕信或故意乃至惡意的主觀心態支配下實施的可歸責的應受非難的行為。

⑸ 中國刑法中有過失殺人罪嗎

當然有,罪名就是過失致人死亡罪。過失殺人和過失致人死亡是一個概念。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三十三條【過失致人死亡罪】過失致人死亡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⑹ 刑法中的過失犯罪罪名有哪些

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
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
(一)過失犯罪的概念
過失犯罪,指在過失心理支配之下實施的、根據刑法的規定已經構成犯罪的行為。犯罪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但輕信能夠避免的心理態度。犯罪過失包括疏忽大意的過失和過於自信的過失兩種類型。
(二)過失犯罪的特徵
1.實際認識和認識能力相分離。
2.應為行為和實際所為不一致。
3.主觀願望與客觀效果相矛盾。
(三)過失犯罪的構成要件
1.行為人主觀上必須有過失心理;
2.行為必須發生了危害社會的結果,從刑法分則的規定看,這些結果一般都是較為嚴重的結果。刑法第330條和第332條除外;
3.必須有處罰該類過失犯罪的分則性明確規定。
(四)過失犯罪的性質
1.過失犯罪行為本身蘊涵著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的可能性,它是可能危害社會的行為。
2.過失犯罪行為本身是錯誤行為,即屬於不適當的、應當受到譴責的行為。
3.一般情況下,過失犯罪只有在造成了嚴重危害社會的結果時刑法才將其規定為犯罪,行為人才承擔刑事責任,所以行為的社會危害性不是表現在主觀意志上,而是體現在客觀效果上。
(五)與故意犯罪的區別
1.主觀方面明顯不同。
2.結果在定罪時所起作用有所不同。
3.從處罰方面看,過失犯罪的法定刑明顯低於故意犯罪。
(六)過失犯罪負刑事責任的根據
行為人本來應該也能夠正確地認識一定的行為與危害社會的結果之間的聯系,進而正確選擇自己的行為,避免危害社會的結果的發生,但他卻在自己自由意志的支配下,對國家、社會和人民的利益採取了極不負責的態度,從而以自己的行為造成了危害社會的結果,因此,國家就有充分的理由要求過失犯罪的行為人對自己嚴重不負責任的態度支配之下的行為承擔刑事責任。

⑺ 中國刑法中有過失殺人罪嗎

當然有,罪名就是過失致人死亡罪。過失殺人和過失致人死亡是一個概內念。中華人民共和國刑容法第二百三十三條【過失致人死亡罪】過失致人死亡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過失殺人罪(規范表達應當為過失致人死亡罪)是指過失致人死亡的行為,包括疏忽大意的過失致人死亡和過於自信的過失致人死亡。
過失致人死亡罪是指過失致人死亡的行為,包括疏忽大意的過失致人死亡和過於自信的過失致人死亡。疏忽大意的過失致人死亡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造成他人的死亡結果,由於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以致造成他人死亡。過於自信的過失致人死亡是指行為人已經預見到其行為可能會造成他人死亡的結果,但由於輕信能夠避免以致造成他人死亡。過失致人死亡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刑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熱點內容
中職會計經濟法教案 發布:2025-10-10 19:13:18 瀏覽:280
人大任前法律知識考試論述題 發布:2025-10-10 19:12:19 瀏覽:554
水行政法律知識測試 發布:2025-10-10 19:07:58 瀏覽:224
房山良鄉律師 發布:2025-10-10 18:49:48 瀏覽:795
法院確情 發布:2025-10-10 18:35:36 瀏覽:114
湖北司法廳幹部任命 發布:2025-10-10 18:29:03 瀏覽:476
論述經濟法基本原則的確立依據 發布:2025-10-10 18:29:03 瀏覽:42
立法是法治的 發布:2025-10-10 18:28:15 瀏覽:76
法官大人在線 發布:2025-10-10 18:22:11 瀏覽:870
法律法規培訓評價 發布:2025-10-10 18:07:01 瀏覽: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