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對因

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對因

發布時間: 2020-12-30 04:51:20

Ⅰ 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對因緊急避險但緊急避措施不當或者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而應承擔民事責任的

  1. 民法通來則第一百二十九條因源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由引起險情發生的人承擔民事責任。如果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緊急避險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或者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因緊急避險採取措施不當或者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緊急避險人應當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

  2. 民通意見第156條:因緊急避險造成他人損失的,如果險情是由自然原因引起,行為人採取的措施又無不當,則行為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要求補償的,可以責令受益人適當補償。

Ⅱ 根據巜民法通則》的規定,因侵權行為所產生的請求權的時效期間一般為().a一年b

(1)普通訴訟時效 :《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五條: 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專利的訴訟時效期屬間為二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2)短期訴訟時效:《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六條 下列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一年:
(一)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
(二)出售質量不合格的商品未聲明的;
(三)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
(四)寄存財物被丟失或者損毀的。

(3)最長訴訟時效:《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七條: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算。但是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長訴訟時效期間。

Ⅲ 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企業法人會因為什麼而終止

民法通則
第四十五條企業法人由於下列原因之一終止:
(一)依法被撤銷;
(二)解散;
(三)依法宣告破產;
(四)其他原因。
其他如法人合並,分立、國家調控強制終止等等

Ⅳ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30條規定:2人以上共同侵權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當連帶責任。使用民法原理分析

二人以上共同實施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的行為並造成損害後果,不能確定實際侵害行為人的,承擔連帶賠償責任。這個分析不來了,因為現行法律沒有具體規定。 舉一判決實例吧:某人從一幢大樓下經過,結果被一拋棄物砸成重傷,沒有證據證實是某一戶人所拋物品致人重傷,結果這幢樓的所有住戶(住一層排除、部分有證據證實事發時其家人全不在家的之外),都被判決共同承擔民事賠償。聯名上訴被駁回維持原判,向二審法院所在地的同級人民檢察院申請抗訴也被告知證據不足而不予受理。 請一並參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二條 受害人對同一損害的發生或者擴大有故意、過失的,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一條的規定,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但侵權人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受害人只有一般過失的,不減輕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適用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三款規定確定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時,受害人有重大過失的,可以減輕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 第三條 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致人損害,或者雖無共同故意、共同過失,但其侵害行為直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構成共同侵權,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規定承擔連帶責任。二人以上沒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但其分別實施的數個行為間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應當根據過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第四條 二人以上共同實施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的行為並造成損害後果,不能確定實際侵害行為人的,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規定承擔連帶責任。共同危險行為人能夠證明損害後果不是由其行為造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Ⅳ 根據《民法通則》規定,「代理人在代理許可權內,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對代理人的代理行

法律上只有「第三人」這個術語,是指在已經開始的訴訟中,對他人之間的訴訟標版的,具有全部權的或部分的獨立請求權,或者雖然不具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的處理結果與其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人,具體的情況可以參考下面的內容。

Ⅵ 根據巜民法通則》的規定,對因產品質量不合格造成的損害承擔民事責任的是誰

(一)產品侵權責任的概念:
《民法通則》第122條規定:「因產品質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財產、人身損害的,產品製造者、銷售者應當承擔民事責任。運輸者、倉儲者對此負有責任的,產品製造者、銷售者有權要求賠償損失。」這里規定的,就是指產品侵權責任。
(二)產品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
1、構成產品責任侵權須有缺陷產品存在。
根據《產品質量法》第2條第2款規定:「本法所稱產品是指經過加工、製作,用於銷售的產品。」何謂產品缺陷,產品質量法第34條作了界定,即指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危險;產品有保障人體健康,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是指不符合該標准。
產品缺陷包括設計缺陷、製造缺陷和指示缺陷。設計缺陷是指產品在設計上存在著不安全的,不合理的因素。如原理錯誤,結構設計不合理,設計參數計算失誤,安全系數不充分等。設計缺陷往往是導致產品存在潛在危險的根本因素。製造缺陷是指產品在加工、製作、裝配等生產過程中,未達到設計精度要求,或不符合加工工藝要求,致使產品存在不合理的危險性。指示缺陷是指產品表識應附有警示標志或者中文警示說明而未按規定附有相應表識,致使使用人遭受損害。
2、構成產品責任侵權須有損害事實。
產品侵權責任中的損害事實包括人身損害、財產損害和精神損害。
人身損害包括致人死亡和致人傷殘,對其賠償范圍,與一般侵權行為致人損害的賠償范圍相同。
財產損害,不是指缺陷產品本身的損失,即購買該產品支付的價金的損失,而是缺陷產品以外的其他財產的損失,其范圍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
精神損害主要是指因缺陷產品致人損害,給受害人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和感情創傷,一般不是指對受害人名譽權等人格權或人格利益的損害。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近發布的《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1年7號),肯定自然人的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遭受非法侵害的,可以請求賠償精神損害。
3、構成產品責任侵權須有因果關系。
產品侵權責任的因果關系要件,是指產品的缺陷與受害人的損害事實之間存在的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確認產品責任的因果關系,須由受害人承擔舉怔責任,證明損害是由於使用或消費有缺陷的產品所致。
受害人首先要證明缺陷產品曾被使用或消費過,其次要證明使用或消費缺陷產品是損害發生的原因。在證明中,對於高科技產品侵害原因不易證明者,可有條件的適用推定因果關系理論,即受害人證明使用或消費某產品後發生某種損害,是這種缺陷產品通常可以造成這種損害,可以推定因果關系成立,轉由侵害人舉證證明因果關系不成立。

產品質量法對產品侵權責任規定了特殊的訴訟時效。、
(一)普通訴訟時效——2年。
產品侵權責任的普通訴訟時效一律為兩年,即使是侵害人身造成傷害、死亡的,也不受民法通則規定的短期時效一年的限制,亦為二年時效。
(二)最長訴訟時效——10年。
最長時效不執行二十年的規定,而規定為十年,因而比民法通則規定的時間要短。
(三)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不受限制。
如果產品有明示的安全使用期,則不受最長時效期間的限制,應以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為長期時效,但該期間不足十年的,應執行十年長期時效。

Ⅶ 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和理論

ABCD因為合同法、侵權法、物權法都屬於民法的范疇、所以所有選項都是債的發生原因.

Ⅷ 民法總則關於相鄰關系的規定

我國《民法總則中》沒有相鄰關系的規定,我國《民法通則》有對於相鄰關系的規定。

《民法通則》對於相鄰關系的相關規定:

第83條「不動產的相鄰各方,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確處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風、採光等方面的相鄰關系。給相鄰方造成妨礙或者損失的,應當停止侵害、排除妨礙、賠償損失。」

第100條「一方必須在相鄰一方使用的土地上通行的,應當予以准許;因此造成損失的,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第101條「對於一方所有的或者使用的建築物范圍內歷史形成的必經通道,所有權人或者使用權人不得堵塞。因堵塞影響他人生產、生活,他人要求排除妨礙或者恢復原狀的,應當予以支持。但有條件另開通道的,也可以另開通道。」

第102條「處理相鄰房屋滴水糾紛時,對有過錯的一方造成他方損害的,應當責令其排除妨礙、賠償損失。」

第103條「相鄰一方在自己使用的土地上挖水溝、水池、地窯等或者種植的竹木根枝伸延危及另一方建築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的,應當分別情況,責令其消除危險,恢復原狀,賠償損失。」

(8)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對因擴展閱讀:

不動產相鄰關系具有以下特徵:

第一,相鄰關系發生在兩個以上的不動產相鄰的所有權人或者使用人之間。相鄰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使法人;可以是財產所有人,如集體組織、房屋所有人,也可以是非所有人,如承包經營人、承租人。

第二。相鄰關系的客體一般不是不動產和動產本身,而是由行使所有權或者使用權所引起的和鄰人有關的經濟利益或者其他利益,如雜訊影響鄰人休息,對於不動產和動產本身的歸屬並不發生爭議。有的相鄰關系的客體是物,例如,相鄰竹木歸屬關系。

第三,相鄰關系的發生常與不動產的自然條件有關,即兩個以上所有人或者使用人的財產應當是相鄰的。如上例承包經營人乙不通過承包經營人甲承包的土地不能到達自己承包的土地。如果甲、乙之間的土地一個在河北,一個在西藏,自然就不可能發生這種通行關系。

所謂「相鄰」,不以不動產的直接相鄰為限。例如甲、乙兩村處於同一條河流的上下游,兩村雖然不直接相鄰,但亦可能因用水、流水、截水與排水關系,而又相鄰關系適用的餘地。

相鄰關系的規則一般應由法律明文規定。但是,由於不動產利用關系的復雜性,法律不可能對所有的相鄰關系都作出明確的規定,因此,《物權法》第85條規定:對處理相鄰關系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法律、法規沒有規定的,可以按照當地習慣。」

Ⅸ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92條規定:「沒有合法根據,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的,應當將取得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92條規定:「沒有合法根據,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的,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損失的人。
一、不當得利是引起法定之債發生原因的一種,在性質上屬於民事法律事實中的事件。不當得利的構成要件是:
(1)一方獲得利益。獲得利益包括兩種情況:一是財產 的積極增加,即權利的增強或義務的消滅,使財產范圍擴大;二是財產消極的增加,指當事人的財產本應減少卻因一定事實而未減少。
(2)他方受到損失。損失, 包括現有財產利益的減少,即積極損失和財產利益應當增加而未增加,即消極損失。
(3)獲得利益與受損失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4)無合法根據。
二、具體而言,不當得利在民法中產生的情況有如下幾種:
(1)民事法律行為不成立、無效及被撤銷所產生的不當得利。
(2)履行不存在的債務所引起的不當得利。
(3)因合同解除產生的不當得利。
(4)基於受益人、受害人或第三人行為而產生 的不當得利。
(5)基於事件而產生的不當得利。
三、不當得利的效力,依受益人主觀心態為惡意或善意而有重大不同:
(1)受益人為善意的,返還義務以現存利益為限,對已不存在的利益不負返還責任。
(2)受益 人為惡意的,返還范圍應是取得利益時的數額,對已不存在的利益的返還義務並不免除。
(3)受益人先為善意,後為惡意的,返還范圍以惡意開始之時存在的利益 為准。

熱點內容
鄭州市勞動法實施細則 發布:2025-10-10 05:26:52 瀏覽:824
民法o 發布:2025-10-10 05:26:09 瀏覽:813
甘肅中天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10-10 05:21:40 瀏覽:792
社會與法何 發布:2025-10-10 05:20:45 瀏覽:683
船被法院查封如果要改封需要什麼 發布:2025-10-10 05:10:13 瀏覽:118
司考民法框架 發布:2025-10-10 05:02:56 瀏覽:873
嘉陵法院梁 發布:2025-10-10 04:49:15 瀏覽:575
武裝警察條例 發布:2025-10-10 04:32:47 瀏覽:634
三八節法律知識下鄉 發布:2025-10-10 04:31:07 瀏覽:162
擾亂社會治安是行政法范疇 發布:2025-10-10 04:15:13 瀏覽: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