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傾向犯
Ⅰ 在刑警隊作假筆錄觸犯法律哪條刑法
應該屬於作偽證的行為。
Ⅱ 刑法中的「傾向犯」是否能作為犯罪構成的要件
可以,按照日本山口厚教授的結果無價值論的觀點,「傾向犯」中回的「傾向」,「表現答犯」中的「表現」,目的犯中的目的都是構成要件要素;但是張明楷教授的「徹底的結果無價值論「的觀點認為,(違法性)構成要件,只能是純粹客觀的要件,現在大家批判他的這種觀點的比較多(特別是他認為偶然防衛也是正當防衛)。你可以看看劉艷紅教授的一些論文,她是結果無價值的觀點,很正確!
Ⅲ 十二歲少年殺人法律如何判
不滿14周歲的人殺人是不構成犯罪的。不認定是犯罪,其成年後同樣的也不能被追究其刑事責任,不會被判刑。其民事責任應該由其監護人承擔。《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規定:「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人民檢察院在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時,也向來秉承「教育、感化、挽救」和「懲罰為輔,教育為主」的特殊方針政策,理論界和司法實務界對未成年人的犯罪都是採取了一種非常寬容的一種政策。所以許多未成年人犯罪他會有模仿作用。
根據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下簡稱「《刑法》」)第17條規定:「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3)刑法傾向犯擴展閱讀:
對於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該如何處理,現行《刑法》第17條只是簡短的規定:「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根據1995年出台的《公安機關辦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案件的規定》:「未成年人違法犯罪需要送收容教養的,應當從嚴控制,凡是可以由其家長負責管教的,一律不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