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典與環境保護

民法典與環境保護

發布時間: 2020-12-30 07:52:17

民法和環境與資源保護法之間的關系.

第一,民法和環境保護法是不同的法律。具有不同的法律屬性。
民法屬於私法,針對的是民商是關系。而環境保護法若按傳統意義上的公法與私法的劃分時很難歸類的,因為環境必然涉及的是公共利益,而且裡面有很多行政法律方面的制度,但是也涉及了一些民事的范疇,例如因環境污染產生侵權的訴訟時效,從這個角度看又具有私法的內容。且就責任人而言,基友民事的侵權責任,也有行政責任。因此,若從公法或者私法的換分來看,很難給他一個界定,因此有人認為環境保護法、社會保證發等法律應劃為社會法的這一單獨的類型。就現在而言,環境保護法要麼放到經濟法忠,要麼放到獨立的位置來看。
第二,就民法與環境保護法重合的部分,即環境侵權的民事責任來看,環境保護法為民法的特別法。主要體在:1. 在訴訟時效制度中,應適用環境法第42條三年的訴訟時效這一特殊法。2. 環境侵權的責任使用嚴格責任(無過錯責任),切舉證責任倒置(主要是除原告對其所受損害即被告侵權承擔舉證責任,其他的包括因果關系在內的部分由被告舉證)。因此在侵權責任法和環境保護法都有規定的情形下,一般應使用環境保護法,如果無規定,適用侵權責任法或者民法的其他條款。
第三,立法目的不同,環境保護法更側重於公益性的方面,而民法則更側重於對於私權的保障。
因此,可以說民法與侵權責任法屬於不同范疇的法律,而且的立法目的有所不同,因此制度設計也不同,當然,二者在重合部分屬於一般法與特別法的關系。
為了方便,可以用一句話概括:二者系不同性質的法律,但就二者重合部分而言,又系一般於特別之關系。

②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對一些社會問題做了回應具體包括什麼

1、草案對於如何確認和保障個人信息權,公眾十分關心。目前,草案中有保護個人信息的專相關條文屬。

2、草案還對『』一老一少『』問題進行了回應。『』一老『』指老人問題。草案首設了『』成人監護制度『』,明確配偶、父母、子女等擔任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成年人的監護人,堪稱適應了老齡社會的現實需要。

3、『』一少『』指自然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年齡下限標准問題。專家們在討論時都支持將其從民法通則的10周歲調整為6周歲。

4、在財產權方面,草案第一次使用了「平等保護」表述,是對物權法的重大完善,彰顯了民事法律「私權平等」價值取向。

5、為應對知識經濟和網路時代發展需要,草案對知識產權客體進行了詳細列舉,擴大了知識產權保護范圍,同時還規定了對數據和網路虛擬財產保護。在互聯網大數據背景下,該規定有利於促進科技創新。

③ 環保法屬於是行政法、民法、刑法與環境的綜合繁衍法嗎

當代中國法律體系是在憲法的統領下,由三個結構要素(公法、私法和社會法)構成。劃分為若干個法律部門,主要包括政治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親屬法、經濟法、社會保障法、環境與資源法等。
環境保護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執行的關於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規范,調整的對象、方式與其他部門法有別,所以單獨歸為一類。
與行政法、民法、刑法是並列關系 非從屬關系 單獨適用

④ 民法通則 屬於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 是還是不是

不是。
從制定的主體來講,行政法規的制定主體是國務院。法律是由全國人大及其內常委會制定的。從內容容上來看,法律是對國家基本的法律制度進行規范,行政法規是國務院就法律的具體執行問題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民法通則針對我國基本的法律制度進行的規范。是由於制定民法典的時機不成熟,所以全國人大就基本的民法原則制定了一個民法通則,用於規范我國的民事法律關系。所以,民法通則絕對的屬於法律,不可能是行政法規。

⑤ 民法與環境法的區別

民法是研究平等主體之間的公民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而環境法是關注環境和人之間的關系

⑥ 我國有哪些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條文和政策法規

我國現行的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主要有:《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環境影響評價法》、《清潔生產促進法》等。

我國現行主要的環境保護法規、規章主要有:《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排污費徵收使用管理條例》、《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醫療廢物管理條例》、《.自然保護區條例》、《環境保護行政處罰辦法》等。

1、《環境保護法》

第二十二條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在污染物排放符合法定要求的基礎上,進一步減少污染物排放的,人民政府應當依法採取財政、稅收、價格、政府采購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予以鼓勵和支持。

第二十三條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為改善環境,依照有關規定轉產、搬遷、關閉的,人民政府應當予以支持。

2、《水污染防治法》

第十五條 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水污染防治的要求和國家或者地方的經濟、技術條件,適時修訂水環境質量標准和水污染物排放標准。

第十六條 防治水污染應當按流域或者按區域進行統一規劃。國家確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由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經濟綜合宏觀調控、水行政等部門和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編制,報國務院批准。

3、《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

第十四條 建設項目的環境雜訊污染防治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

建設項目在投入生產或者使用之前,其環境雜訊污染防治設施必須按照國家規定的標准和程序進行驗收;達不到國家規定要求的,該建設項目不得投入生產或者使用。

4、《排污費徵收使用管理條例》

第十四條 排污費數額確定後,由負責污染物排放核定工作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向排污者送達排污費繳納通知單。

排污者應當自接到排污費繳納通知單之日起7日內,到指定的商業銀行繳納排污費。商業銀行應當按照規定的比例將收到的排污費分別解繳中央國庫和地方國庫。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財政部門會同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制定。

5、《.自然保護區條例》

第十四條自然保護區的范圍和界線由批准建立自然保護區的人民政府確定,並標明區界,予以公告。

確定自然保護區的范圍和界線,應當兼顧保護對象的完整性和適度性,以及當地經濟建設和居民生產、生活的需要。

⑦ 民法上的物與環境保護法上的物的區別

民法上的物與環境保護法上的物的區別就是二者系不同性質的法律,就二者重合部分而言又系一般於特別之關系。具體是:
1、民法和環境保護法是不同的法律,具有不同的法律屬性。民法屬於私法,針對的是民商是關系。而環境保護法若按傳統意義上的公法與私法的劃分時很難歸類的,因為環境必然涉及的是公共利益,而且裡面有很多行政法律方面的制度,但是也涉及了一些民事的范疇,例如因環境污染產生侵權的訴訟時效,從這個角度看又具有私法的內容。且就責任人而言,基友民事的侵權責任,也有行政責任。因此,若從公法或者私法的換分來看,很難給他一個界定,因此有人認為環境保護法、社會保證發等法律應劃為社會法的這一單獨的類型。

2、民法與環境保護法重合的部分,即環境侵權的民事責任來看,環境保護法為民法的特別法。主要體在:一是在訴訟時效制度中,應適用環境法第42條三年的訴訟時效這一特殊法;二是環境侵權的責任使用嚴格責任(無過錯責任),切舉證責任倒置(主要是除原告對其所受損害即被告侵權承擔舉證責任,其他的包括因果關系在內的部分由被告舉證)。

3、立法目的不同。環境保護法更側重於公益性的方面,而民法則更側重於對於私權的保障。可以說民法與侵權責任法屬於不同范疇的法律,而且的立法目的有所不同,因此制度設計也不同,當然,二者在重合部分屬於一般法與特別法的關系。

熱點內容
鄭州市勞動法實施細則 發布:2025-10-10 05:26:52 瀏覽:824
民法o 發布:2025-10-10 05:26:09 瀏覽:813
甘肅中天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10-10 05:21:40 瀏覽:792
社會與法何 發布:2025-10-10 05:20:45 瀏覽:683
船被法院查封如果要改封需要什麼 發布:2025-10-10 05:10:13 瀏覽:118
司考民法框架 發布:2025-10-10 05:02:56 瀏覽:873
嘉陵法院梁 發布:2025-10-10 04:49:15 瀏覽:575
武裝警察條例 發布:2025-10-10 04:32:47 瀏覽:634
三八節法律知識下鄉 發布:2025-10-10 04:31:07 瀏覽:162
擾亂社會治安是行政法范疇 發布:2025-10-10 04:15:13 瀏覽: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