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刑法定主義
⑴ 相對的罪刑法定主義
罪刑法定原則是中國刑法規定的一項基本原則。基本含義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專罪」和「法無明文規屬定不處罰」。即犯罪行為的界定、種類、構成條件和刑罰處罰的種類、幅度,均事先由法律加以規定,對於刑法分則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的行為,不得定罪處罰。
罪刑法定原則由兩個基本方面組成,其一是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其二是法律沒有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第一個方面可稱之為積極的罪刑法定原則;第
罪刑法定
二個方面,可稱之為消極的罪刑法定原則。積極的罪刑法定原則和消極的罪刑法定原則都有其各自的含義。積極的罪刑法定原則與消極的罪刑法定原則的統一,運用刑罰權,懲罰犯罪,保護人權與約束刑罰權,防止濫用,保障人權的統一,這就是罪刑法定原則的全面的正確的含義。罪刑法定原則的這兩個方面的含義集中到一點,就是對人權的維護,這是我國罪刑法定原則的真諦。
⑵ 如何理解罪刑法定原則
罪刑法定原則復的基本含義是法無明制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基本要求
(1)法定化,即犯罪和刑罰必須事先由法律作出明文規定,不允許法官隨意擅斷。(2)實定化,即對於什麼行為是犯罪和犯罪所產生的法律後果,都必須作出實體性的規定。(3)明確化,即刑法文字清晰,意思確切,不得含糊其詞或模稜兩可。
⑶ 什麼叫罪刑法定原則
該條規定:「凡是自由民除經其貴族依法判決或遵照國內法律之規定外,不得加以扣留、監禁、沒收其財產、褫奪其法律保護權,或加以放逐、傷害、搜索或逮捕。」到了17、18世紀,歐洲大陸啟蒙思想家針對封建刑法中罪刑擅斷、踐踏人權的黑暗現實,更加明確地提出了罪刑法定的主張,並以三權分立說和心理強制說作為其理論基礎,使罪刑法定的思想更為系統,內容更加豐富。法國大革命勝利後,罪刑法定這一思想由學說轉變為法律,在憲法和刑法中得到確認。1789年法國《人權宣言》第8條規定:「法律只應規定確實需要和顯然不可少的刑罰,而且除非根據在犯罪前已制定和公布的且系依法施行的法律以外,不得處罰任何人。」在《人權宣言》這一內容的指導下,1810年《法國刑法典》第4條首次以刑事立法的形式明確規定了罪刑法定原則。由於這一原則符合現代社會民主與法治的發展趨勢,至今已成為不同社會制度的世界各國刑法中最普遍、最重要的一項原則。 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要求是:(1)法定化,即犯罪和刑罰必須事先由法律作出明文規定,不允許法官隨意擅斷。(2)實定化,即對於什麼行為是犯罪和犯罪所產生的法律後果,都必須作出實體性的規定。(3)明確化,即刑法文字清晰,意思確切,不得含糊其詞或模稜兩可。罪刑法定原則從產生之日起發展演變到今天,已經歷了數百年的歷史。在這期間,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狀況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些變化必然反映在立法上,要求罪刑法定原則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正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罪刑法定原則發生了從絕對罪刑法定原則到相對罪刑法定原則的重大轉變。絕對的罪刑法定原則是一種嚴格的、不容變通的原則,它要求犯罪和刑罰的法律規定必須是絕對確定的。法官沒有任何自由裁量的權力。這一立法思想反映在刑法立法上就形成了絕對的罪刑法定原則,其基本內容是:(1)絕對禁止適用類推,但是不禁止擴大解釋,把刑法的明文規定作為定罪的唯一根據。對於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行為,不能通過類推或者類推解釋以犯罪論處。(2)絕對禁止適用習慣法,把成文法作為刑法的唯一淵源。對於刑法上沒有明文規定的行為,不允許通過適用習慣法定罪。(3)絕對禁止刑法溯及既往,把從舊原則作為解決刑法溯及力問題的唯一原則。對於行為的定罪量刑,只能以行為當時有效的法律為依據,行為後頒行的新法沒有溯及既往的效力。(4)絕對禁止法外刑和不定期刑,刑罰的名稱、種類和幅度,都必須由法律加以確定,並且刑期必須是絕對確定的,既不允許存在絕對的不定期刑,也不允許規定相對的不定期刑。相對的罪刑法定原則是對傳統的絕對罪刑法定原則的修正,其基本內容是:(1)在定罪的根據上,允許有條件地適用類推和嚴格限制的擴大解釋,即適用類推必須以法律明確規定類推制度為前提,以有利於被告人為原則,不允許不利於被告人的類推;進行擴大解釋必須以不超越解釋許可權為前提,以符合立法精神為原則,不允許越權解釋或違背立法本意作任意解釋。(2)在刑法的淵源上,允許習慣法成為刑法的間接淵源,但必須以確有必要或不得已而用之為前提。只有當構成犯罪的要件確定後,必須藉助習慣法加以說明時,習慣法才能成為對個案定性處理的依據。(3)在刑法的溯及力上,允許採用從舊兼從輕的原則,作為禁止刑法溯及既往的例外。新法對其頒布施行前的行為,原則上沒有追溯的效力。但是,當新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處罰較輕時,則可以適用新法。(4)在刑罰的種類上,允許採用相對的不定期刑,即刑法在對刑罰種類作出明文規定的前提下,可以規定出具有最高刑和最低刑的量刑幅度,法官有權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在法定的量刑幅度內選擇確定適當的刑種和刑度。 從當今世界各國的刑法立法和司法現狀來看,早期的絕對罪刑法定原則已受到嚴峻的挑戰,代之而起的相對罪刑法定原則,成為各國刑法改革的發展方向。
⑷ 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要求
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要求:
1、法定化。即犯罪和刑罰必須事先由法律作出明文規定,不允許法官隨意擅斷。
2、實定化。即對於什麼行為是犯罪和犯罪所產生的法律後果,都必須作出實體性的規定。
3、明確化,即刑法文字清晰,意思確切,不得含糊其辭或模稜兩可。
罪刑法定原則是中國刑法規定的一項基本原則。其基本含義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和「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即犯罪行為的界定、種類、構成條件和刑罰處罰的種類、幅度,均事先由法律加以規定,對於刑法條文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的行為,不得定罪處罰。
(4)罪刑法定主義擴展閱讀:
罪刑法定的相關要求規定:
1、罪刑法定原則由兩個基本方面組成,其一是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其二是法律沒有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第一個方面可稱之為積極的罪刑法定原則;第二個方面,可稱之為消極的罪刑法定原則。
2、罪刑法定的思想基礎傳統上認為是自然法理論、三權分立學說及心理強制說,但現在通說認為是民主主義與尊重人權思想,或者說是民主與自由。民主主義要求刑法法律主義,即刑罰必須由法律事先規定,不可濫刑。
3、罪刑法定原則不是一條法律標准,在刑法中確認下來就萬事大吉了。較之在刑法典中確立罪刑法定原則更為重要的是在司法實踐中貫徹罪刑法定原則。刑事立法上的罪刑法定原則要付諸實現,有賴於司法機關實際的執法活動。
⑸ 名詞解釋:罪刑法定原則
罪刑法定原則的抄基本含義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即犯罪行為的界定、種類、構成條件和刑罰處罰的種類、幅度,均事先由法律加以規定,對於刑法分則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的行為,不得定罪處罰。
(5)罪刑法定主義擴展閱讀:
在我國古代的封建君主專制社會中,並不存在罪刑法定這一原則,君主可以任意給人定罪處刑,這便造成了許多冤案和悲劇的發生。例如宋代名將岳飛,便因「莫須有」的罪名而被逮捕、處死。近現代以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法治水平的提高,許多國家紛紛確立了罪刑法定原則,我國亦不例外。
我國《刑法》第三條規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罪刑法定原則還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定罪的法定,二是量刑的法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罪刑法定原則
⑹ 罪刑法定原則的內容有哪些
罪刑法定原則,其基本內容是:
(1)絕對禁止適用類推,但是不禁止擴大解釋,把刑法的明文規定作為定罪的唯一根據。對於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行為,不能通過類推或者類推解釋以犯罪論處。
(2)絕對禁止適用習慣法,把成文法作為刑法的唯一淵源。對於刑法上沒有明文規定的行為,不允許通過適用習慣法定罪。
(3)絕對禁止刑法溯及既往,把從舊原則作為解決刑法溯及力問題的唯一原則。對於行為的定罪量刑,只能以行為當時有效的法律為依據,行為後頒行的新法沒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4)絕對禁止法外刑和不定期刑,刑罰的名稱、種類和幅度,都必須由法律加以確定,並且刑期必須是絕對確定的,既不允許存在絕對的不定期刑,也不允許規定相對的不定期刑。
(6)罪刑法定主義擴展閱讀
基本要求
(1)法定化,即犯罪和刑罰必須事先由法律作出明文規定,不允許法官隨意擅斷。
(2)實定化,即對於什麼行為是犯罪和犯罪所產生的法律後果,都必須作出實體性的規定。
(3)明確化,即刑法文字清晰,意思確切,不得含糊其詞或模稜兩可。
罪刑法定原則從產生之日起發展演變到今天,已經歷了數百年的歷史。在這期間,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狀況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些變化必然反映在立法上,要求罪刑法定原則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正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罪刑法定原則發生了從絕對罪刑法定原則到相對罪刑法定原則的重大轉變。
⑺ 罪刑法定主義什麼意思
不是罪刑法定主義,抄是罪刑法襲定原則。是我國刑法基本原則之一。基本含義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和「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即犯罪行為的界定、種類、構成條件和刑罰處罰的種類、幅度,均事先由法律加以規定,對於刑法分則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的行為,不得定罪處罰。
⑻ 罪刑法定原則和司法解釋的關系
三、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內容罪刑法定原則的具體內容分為「形式的側面」與「實質的側面」。(一)形式的側面法律主義、禁止事後法、禁止類推解釋、禁止不定(期)刑,是傳統的罪刑法定原則的內容,被稱為「形式的側面」。形式的側面源於三權分立與心理強制說兩個思想淵源,這兩個思想淵源基本上主張議會至上。雖然「在一個自由的國家裡,每個人都被認為具有自由的精神,都應該由自己來統治自己,所以立法權應該由人民集體享有。然而這在大國是不可能的,在小國也有許多不便,因此人民必須通過他們的代表來做一切他們自己所不能做的事情。」[11]也正因為如此,議會主權、議會至上得以推崇。於是,人們信任立法權,只是不信任司法權與行政權;又由於三權分立以及罪刑由司法權管轄,故罪刑法定原則起先所提出的原則均為形式的側面,旨在限制司法權。即只要法院嚴格執行議會制定的法律,人們的自由就有了保障。這正是形式法治的觀點。形式側面並未過時,相反仍顯重要;而罪刑法定原則的思想淵源不再具有現實意義,故現在支撐形式側面的思想基礎主要是尊重人權主義:要使國民對自己的行為具有預測可能性,必須有事先明文規定的法律,而且不得對法律作類推解釋。1.法律主義罪刑法定主義所要求的法律主義,是指規定犯罪與刑罰的法律必須是成文的法律;法官只能根據成文法律定罪量刑。其具體要求是:規定犯罪與刑罰的法律只能是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故行政規章不能制定刑法;規定犯罪與刑罰的法律必須由本國通用的文字表述;習慣法不得作為刑法的淵源;判例也不得作為刑法的淵源。這幾點密切聯系,雖易於理解,也存在疑問。2.禁止事後法(禁止溯及既往)禁止事後法原則源於法律的本質。法律一方面具有安定的機能,另一方面又具有推動或塑造的機能。即法律在保障社會生活的延續,保障人民的權利和正當期盼的同時,能夠使所建立的秩序與社會演變相適應,甚至在特定意義上來促進這種演變。法律首先是一種裁判規范,但人民透過裁判規范,可以認識其行為規范的一面。國民相信法律規范的真實性,並將其生活計劃置於刑法中,實施法律所允許實施的行為,不實施法律所禁止實施的行為;於是,法律規范起到了指引、促進或者決定人們行為的作用。顯然,法律規范不可能在其付諸生效之前指引、指示人們的行為。如果法律規范溯及既往,人們對法律規范的正當期盼的失落,會導致對法律規范失去信心,進而摧毀法的社會機能。禁止事後法是保障國民自由的要求。因為國民總是根據現行有效的法律計劃和實施自己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國民之所以是自由的,是因為現行有效的法律可以預見,人們完全可以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自由行事。國民決不可能預見到立法機關在其行為後會制定何種法律,故不可能根據行為後的法律安排現在的行為。如果現在的合法行為,會被將來的法律宣告為非法,進而給予制裁,國民就沒有絲毫自由可言。正因為禁止事後法是為了保障國民自由,所以,禁止事後法只是禁止不利於被告人的溯及既往,如果新法有利於被告人,則可以溯及既往適用新法。更有甚者,在新法處罰較輕或者不處罰的情況下,對原來根據舊法所作的判決也必須改判為較輕的刑罰或者宣告無罪。[23]這是為了使刑罰的處罰范圍降低到最低限度,從而擴大國民的自由。禁止溯及既往既是司法原則,也是立法原則。因為刑法適用上的溯及既往與刑事立法上的溯及既往都會損害國民的預測可能性、侵犯國民自由;即使一般來說,新法優於舊法,但是,在修改舊法、制定新法之前,舊法也是適應當時社會的法律,不可認為新法能適應以往時代的需要。根據預測可能性的原理,下列做法違反禁止事後法的原則:(1)對行為時並未禁止的行為科處刑罰;(2)對行為時雖有法律禁止但並未以刑罰禁止(未規定法定刑)的行為科處刑罰;(3)事後減少犯罪構成要件而增加犯罪可能性;(4)事後提高法定刑;(5)改變刑事證據規則,事後允許以較少或較簡單的證據作為定罪根據。3.禁止類推解釋多數學者認為,禁止類推解釋是罪刑法定原則的一個內容。類推解釋是指,需要判斷的具體事實與法律規定的構成要件基本相似時,將後者的法律效果適用於前者,,形式側面的禁止類推解釋,是禁止一切類推解釋。因為類推解釋導致刑法的規定適用刁:相似的情況,「相似就是客觀事物存在的同與變異矛盾的統一」[24],兩種現象之間只要存在相同之處,人們就可以說它們具有相似性。這樣一來,任何行為都可能與刑法規定的行為相似,都有被科處刑罰的危險。禁止類推解釋既可以由民主主義解釋,也可以由預測可能性解釋。立法機關通過文字表述其立法意圖,因此,在解釋刑法時,只能在立法文字可能具有的含義內進行解釋;同時,由於刑法本身有自己的體系,故在確定文字含義時,應當在維持刑法整體含義的前提下進行解釋。如果可以類推解釋,則意味著成文刑法喪失了意義。刑法通過其文字形成規范從而指引、指示人們的行為;或者說,國民通過刑法用語了解刑法禁止什麼行為。在了解的過程中,國民當然會想到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因此,在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內做出解釋,就不會損害其預測可能性;如果將國民根據刑法用語所預想不到的事項解釋為刑法用語所包含的事項,就超出了國民的預測可能性,從而導致國民實施原本不認為是犯罪的行為卻受到了刑罰處罰。所以,類推解釋的結論,必然導致國民不能預測自己的行為性質後果,要麼造成行為的萎縮,要麼造成國民在不能預見的情況下受刑罰處罰。禁止類推解釋原本只是從形式側面提出的要求,意在禁止對刑法做出任何類推解釋,,但是,如果同時從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出發,對類推解釋應當作兩個方面的補充與發展。其一,不僅應禁止類推解釋,而且應禁止一切違反民主主義、違反預測可能性的不合理解釋。因為,一方面,在許多情況下,即使是限制解釋也可能違反罪刑法定原則的思想基礎。另一方面,即使不是類推解釋,而只是擴大解釋,但如果超出了國民的預測可能性,也會違反罪刑法定原則;甚至在應當作限制解釋而不作限制解釋的情況下,也會損害國民的預測可能性。解釋方法無窮無盡,但可以肯定的是,類推解釋從方法上來說,就是應當禁止的,而其他解釋方法只有從解釋理由與結論上才能判斷出是否違反罪刑法定原則。其二,類推解釋的要求經歷了由禁止一切類推解釋到只是禁止不利於被告人的類推解釋的過程。之所以允許有利於被告人的類推,是因為刑法中存在一些有利於被告人的規定;而這些規定因為文字表述以及立法疏漏的緣故,按照其文字含義適用時會造成不公平現象。所以,允許有利於被告人的類推解釋,正是為了克服形式側面的缺陷,實現刑法的正義。一般認為,罪刑法定原則並不禁止擴大解釋,但如何釐定擴大解釋與類推解釋的界限,則是一個難題。從形式上說,擴大解釋所得出的結論,沒有超出刑法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即在刑法文義的「射程」之內進行解釋;而類推解釋所得出的結論,超出了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即在刑法文義的「射程」之外進行解釋。「可能具有的含義」,是指依一般語言用法,或者立法者標準的語言用法,該用語還能夠指稱的意義。[25],從著重點上說,擴大解釋著眼於刑法規範本身,仍然是對規范的邏輯解釋;類推解釋著眼於刑法規范之外的事實,是對事實的比較。從論理方法上說,擴大解釋是擴張性地劃定刑法的某個概念,使應受處罰的行為包含在該概念中;類推解釋則是認識到某行為不是刑法處罰的對象,而以該行為與刑法規定的相似行為具有同等的惡害性為由,將其作為處罰對象。從實質上而言,擴大解釋的結論在公民預測可能性之內;類推解釋則超出了公民預測可能性的范圍。盡管如此,類推解釋與擴大解釋的界限仍然是不確定的。同一種解釋,有人覺得是類推解釋,有人則認為是擴大解釋。例如,將刑法第259條的「同居」概念,解釋為包括長期通姦或導致嚴重後果的通姦,既可能被人們認定為類推解釋,也可能被人們認定為擴大解釋。即使一些習以為常的解釋,仔細思索後也會發現問題。例如,舊中國與國外刑法都將非法侵入住宅罪的構成要件規定為,「無故侵入他人住宅或者經要求退出但仍不退出」。我國的新舊刑法均只有「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表述,但刑法理論千篇一律地將本罪定義為「未經允許非法進入他人住宅或者經要求退出無故拒不退出的行為」,人們卻習以為常而沒有異議。然而,「侵入」一詞究竟能否包含「不退出」的行為,或者說,上述定義是否類推解釋,還是存在疑問的。不難發現,這里存在解釋者的前理解、一般人的接受程度等問題。盡管類推解釋與擴大解釋的區別還存在難題,但不能因此否認二者的界限,也不能因此否定擴大解釋本身。4.禁止絕對不定(期)刑法定刑必須有特定的刑種與刑度。如果刑法對某種行為沒有規定刑罰,那麼,根據「沒有法定的刑罰就沒有犯罪」(Nullum crimen sine poena legali.)的原則,該行為便不是犯罪。[26]同樣,如果刑法只是規定對某種行為追究刑事責任,但沒有規定特定的刑種與刑度,司法機關因為沒有適用刑罰的標准,事實上也不可能追究刑事責任。所以,不同時代的刑法通常都對犯罪規定了特定的刑種與刑度。所不同的是,在一段時間內,西方一些國家的刑法(如1791年的《法國刑法典》)規定了絕對確定的法定刑,使法官沒有裁量的餘地。從表面上看,刑法規定絕對確定的法定刑,有利於保障人權。但事實上,任何一種具體的犯罪都可能具有不同的情節、不同的危害程度以及不同的人身危險性,而絕對確定的法定刑只能以該種犯罪的平均程度的危害性為根據予以確定,故反而侵害那些情節輕微、人身危險性較輕的部分犯罪人的自由。所以,現代各國的刑法都規定了相對確定的法定刑。由於刑法規定了相對確定的法定刑,法官不僅應當以相對確定刑為依據裁量刑罰,而且必須做出具體的裁量,即必須宣告具體的刑罰,而不能宣告不定期刑。相對確定的法定刑,一方面限制了法官自由裁量的權力,另一方面也有利於實現罪刑的均衡,因而符合法治的要求
⑼ 簡述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內容
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含義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罪刑法定原版則可以分為絕權對罪刑法定與相對罪刑法定。絕對罪刑法定是完全排斥法官的自由裁量的,認為法官應當逐字地適用刑法。而相對罪刑法定則並不排斥法官的自由裁量,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容納司法裁量。我國刑法實行的是相對罪刑法定,因而給法官的司法裁量留下了廣闊的空間。尤其是在空白罪狀和概括條款的情況下,法官能夠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加以裁量。當然,在罪刑法定原則下,法官的自由裁量是有限度的,應當將司法裁量許可權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圍之內。只有這樣,罪刑法定原則才有可能真正實現。
⑽ 罪刑法定原則的定義
罪刑法定原則是我國刑法的基本原則之一,簡單說來就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即「罪要法定,刑也要法定」。由此派生出以下幾個原則:成文法主義;排斥習慣法;排斥絕對不定期刑;禁止重法溯及既往。
罪刑法定主義是現代社會保障人權的要求和體現。刑法的機能,站在國家的角度要打擊犯罪,保護公眾;站在公眾的角度要限制國家權力,保障人權。罪刑法定主義,一方面,法律規定為犯罪的,必須要依照法律定罪處罰,體現了國家對公民權利的保障;另一方面,對於法律沒有規定為犯罪的,不得定罪處罰,這體現了對國家權力的限制和對人權的保障。所以說,罪刑法定主義是刑法機能的有機結合,它最終的落腳點是要保障人權
罪刑法定原則,要求執法機關、執法人員在確認犯罪時要依客觀存在的事實,認真把握犯罪的特徵、構成犯罪的具體要件,嚴格區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界線,做到定罪准確、不枉不縱、於情於理、有法有據,所判決結果經得起客觀事實和時間的考驗;罪刑法定原則,排斥了辦案、審案、判案的習慣性和類推性,要求辦案、審案、判案人員要嚴格以事實為依據,以法案為准繩,不超越許可權,不按個人理解和意識辦案、審案、判案,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不折不扣地按「法律明文規定的犯罪行為,依照法律定罪判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罰」的法律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