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宣傳的通知
1. 民法典正式實施,哪些政策事關民生
民法典的實施,是關乎我們每一個公民的大事情,可以說,無論是吃穿住行,還是生老病死,我們一生中各個階段,都與民法典息息相關,民法典的頒發是以人民為中心,在實施的過程當中就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的權利。
民法典與我們相關的內容實在是太多,比如說婚姻很神聖,保護更細致;房東突然賣房,租戶有權索賠;高空拋物一時爽,事後追責要補償;性騷擾非小事,單位應當處置;合同不是你想改,想改就能改;游戲裝備也是錢,賬戶被盜可維權;任性服務要不得,物業管理將講武德;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緊急救助免費保護……這些我們生活中的「小事」,現在都可以在民法典當中找到處理的方法,真正的有法可依。
民法典的實施,是適應新時代發展的需要,很好地補充了社會的需求。我們國家的民法典單獨設立人格權編,公民的隱私權、肖像權等重要權利將受到更大保護 ,相信民法典的實施,能夠滿足我們國家公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與嚮往,能夠將我們國家的執政能力帶上新的台階,人民的生活蒸蒸日上。
2. 根據民法典規定網路用戶利用網路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權利人有權通知什麼採取刪
根據民法典規定,網路用戶利用網路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權利人有權通知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五條 網路用戶利用網路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權利人有權通知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通知應當包括構成侵權的初步證據及權利人的真實身份信息。
網路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後,應當及時將該通知轉送相關網路用戶,並根據構成侵權的初步證據和服務類型採取必要措施;未及時採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
(2)民法典宣傳的通知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四條 網路用戶、網路服務提供者利用網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一千一百九十七條 網路服務提供者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網路用戶利用其網路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未採取必要措施的,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
3. 民法典正式施行了,今後你我生活將迎來哪些重要變化
《民法典》是在2021年1月日開始正式實行,實行之後,我們的衣食住行都會發生很多的變化,《民法典》將我們的衣食住行安排得明明白白。隨著社會不斷發展進步,我國相關法律也在不斷的完善,人們的財產、安全權益,都會得到不斷的保障。《民法典》包括很多方面的法律,例如:繼承法,婚姻法,收養法,物權法,合同法……,《民法典》實行之後,法學院的大學生又多了一部,需要背誦的書籍。總之,《民法典》包括了我們生活中各個方面,更能保障我們人民安全。
有很多到大城市打拚的人都有這樣的顧慮,房東突然將房收回去,並且租客還已經付了相應的房租。《民法典》規定,如果出租人想要買賣房子,應當在合理期限內通知租客,如果出租人未向租客通知,租客可以要求相應的賠償。
4. 通知報刊,書箱、網路或者普法宣傳欄等方式,收集一篇關門憲法、民主典等法治相
那越來越多的人把寵物當作家人,這是因為在飼養寵物的過程中人與動物也發生了感情,所以當作了親人。
5. 提存的程序
提存應按下列程序進行:
1.債務人應向清償地提存機關提交提存申請。該申請應載明:提存的原因,標的物及其種類、數量,標的物受領人的姓名、地址或者不知誰為受領人的理由等基本內容。此外,債務人應提交有關債務證據,以證明提存申請載明的提存物確系其所負債務的標的物,並還應提交有關債權人遲延或者無法向債權人清償的相關證據。對於債務人提交的提存申請及有關證據,提存機關應進行審查,以決定是否應予提存。
2.債務人提交提存物。對債務人的提存請求經審查符合提存條件的,債務人應向提存機關或指定的保管人提交提存標的物,提存機關應予接受並進行妥善保管。
3.提存機關授予債務人提存證書。提存機關在收取提存申請及提存物後,應向債務人授予提存證書。提存證書與清償受領證書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4.通知債權人受領提存物。在提存時,債務人應附具提存通知書。在提存後,應將提存通知書送達債權人。至於通知的義務應由誰承擔,在立法上有不同的規定。各國及各地區立法通常規定由債務人通知債權人。如我國台灣地區「民法」第327條第2款規定:「提存人於提存後,應即通知債權人,如怠於通知,致生損害時,負賠償之責任。但不能通知者,不在此限.」《德國民法典》第374條第2款、《日本民法典》第495條第3款亦有類似規定。我國以往的做法是,提存發生後,提存機關負有將提存通知送達債權人的義務,如《提存公證規則》第18條規定,以清償為目的的提存,公證處有通知提存受領人的義務。我國《合同法》採取了國際通行的作法,將提存的通知義務規定由債務人承擔,該法第102條規定:「標的物提存後,除債權人下落不明的以外,債務人應當及時通知債權人或者債權人的繼承人、監護人.」這樣規定的合理之處在於:一是履行合同義務原本是債務人的義務,由債務人為提存通知是債務人向債權人表明自己已經履行合同義務的具體表現;二是由於提存不是向債權人直接為清償,債權人往往並不知情,法律規定債務人應當及時通知債權人,可以使其及時到提存機關領取提存標的物,減少不必要的費用和損失;三是債權人和債務人在交易過程中的相互接觸和聯系,使債務人對債權人的情況較之提存機關更為了解,由債務人履行通知義務更為合適。當然,《合同法》所規定的債務人的通知義務只限於債權人下落不明以外的情況,在債權人下落不明的情況下應如何通知以及由誰通知,《合同法》沒有明確規定。對此情況,國外立法一般都免除債務人的通知義務,如《德國民法典》第374條規定:「債務人應立即將提存通知債權人,如不可能為通知者,得免為通知。」在債權人下落不明的情況下,應由提存機關履行通知義務,提存機關可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有關送達之規定,採取適當的方式將提存通知送達債權人。《提存公證規則》第18條第2款規定:「提存受領人不清或者下落不明、地址不詳無法送達通知的,公證處應自提存之日起60日內,以公告方式通知。」該規定值得借鑒。
6. 怎樣給民法典起草機構投稿
目前,最方便是在人大網上進行投稿,也可以通過寫信郵寄的方式。
人大網網專址:網頁鏈接,進去後點擊立屬法工作關注什麼時候徵求意見收集稿件就可以了。
郵寄的話也是進入上面的網址看它的公告。
舉個例子,以下是2018年的《民法典(草案)》徵求意見通知:
2018-09-05 至 2018-11-03
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對《民法典各分編(草案)》進行了審議。現將《民法典各分編(草案)》在中國人大網公布,社會公眾可以直接登錄中國人大網(www.npc.gov.cn)提出意見,也可以將意見寄送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北京市西城區前門西大街1號,郵編:100805。信封上請註明民法典各分編草案徵求意見)。徵求意見截止日期:2018年11月03日。
7. 債權出質需要通知次債務人嗎
對是否以通知第三債務人為普通債權質押的成立要件,各國或地區的立法同樣存在不同的規定。依瑞士民法,通知債務人並非質權的成立要件,而《德國民法典》第1280條規定:「以有轉讓合同即可移轉的債權設質,只有在債權人將其通知債務人時,才是有效的。」可見,《德國民法典》規定以通知第三債務人為債權質權成立要件即生效要件;《日本民法典》第364條規定:「以指名債權為質權標的時,非依第467條的規定將質權的設定通知第三債務人或經第三債務人承諾,不得以之對抗第三債務人及其他第三人」,這表明日本民法未將通知第三債務人作為普通債權質權的生效要件,而是作為對抗第三人的要件即對抗要件。
我國《合同法》第八十條規定:「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普通債權入質是維護質權人的利益的一種擔保方式,具有物權的性質,其與出質人與其債務人之間的關系並不重要,第三債務人向誰履行義務,並不影響其自身利益。因此普通債權設質無須經債務人同意,不必以通知第三債務人為生效要件,這可以充分尊重債權人的自由處分權,有利於債權的流通。
質權人與出質人設定普通債權質押後,基於公平、誠實信用原則,應該通知第三債務人,以便其做好履行准備,否則第三債務人有權只向出質人履行義務,而無義務向質權人履行,這往往會影響到質權的實現,加大普通債權質押的風險,而通知第三債務人則可避免因第三債務人對債權質押毫不知情所遭受的損害。
綜上,普通債權設質時,對第三債務人的通知義務是對抗要件而非生效要件,即不通知第三債務人並不影響質押的效力,但對第三債務人無約束力,第三債務人有權對抗來自質權人的請求。因此,作為質權人為保證質權將來能有效實現,最好在質押合同中約定出質人對第三債務人的通知義務,如果出質人不履行該通知義務,質權人尚可追究出質人的違約責任。當然,質權人自行通知第三債務人也是有效的。
8. 債權轉讓通知由受讓人做出是否有效
根據該條規定,債權人在轉讓權利的時候,並不需要經過債務人的同意,而只需要通知債務人即可。應該說從《合同法》的規定來看,債權讓與的通知應當由債權人通知債務人。但在實務中對於通知的主體則有不同看法:如果債權人沒有通知債務人,而是由受讓人通知債務人,是否能對債務人發生效力呢?
由誰進行通知,世界上大致有三種立法例。
其一,由受讓人通知,如《法國民法典》及《義大利民法典》(《法國民法典》第1690條;《義大利民法典》1539條);
其二,由讓與人通知,采此做法者如日本民法(第467條);
其三,由讓與人或受讓人通知,采此做法的如瑞士債務法(《瑞士債務法)第167條)及台灣民法典(第297條)。
一般認為,我國《合同法》限定只能由債權人通知的是過於狹隘了,構成了法律漏洞,可以通過目的性擴張予以填補,允許受讓人也作為通知的主體,從而有利於靈活解決實際中的問題。但從保護債務人履行安全的角度考慮,受讓人為讓與通知時,必須提出取得債權的證據。(參見韓世遠《合同法總論》第3版P475-476)。
與此同時,根據法釋【2001】12號第六條規定,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受讓國有銀行債權後,原債權銀行在全國或者省級以上有影響的報紙上發布債權轉讓公告或者通知,也是有效的通知辦法。
另外,如果受讓人和債權人訴訟前均未通知債務人,而只是受讓人在訴訟中通過起訴狀的方式或者出示證據的方式向債務人主張債權,是否能達到通知的效果呢?應當認為,只要債務人尚未清償債務,受讓人通過起訴狀的方式通知到了債務人,或者在庭審中通過出示取得債權的證據等方式主張債權的,均可以達到通知的效果(實務中有少數判例認為不可以,但也有相反的判例)。
以上觀點,以台灣民法典為例:
第 297 條 債權之讓與,非經讓與人或受讓人通知債務人,對於債務人不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者,不在此限。
受讓人將讓與人所立之讓與字據提示於債務人者,與通知有同一之效力。
在實務中,有不少法院的觀點認同債權人和受讓人均可以做出有效通知,但也有少部分法院持相反觀點。以下摘錄幾個案例以資參考。
一.法院認為受讓人無權通知
(2006)鄭民四初字第74號(本案後被(2006)豫法民二終字第232號改判,見下文)
本案中各方爭議的焦點一是債權轉讓的通知應由轉讓人通知債務人還是由受讓人通知債務人,二是債權轉讓協議是否可以解除。《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八十條規定: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債權人轉讓權利的通知不得撤銷,但經受讓人同意的除外。根據該條的規定,債權人轉讓債權的通知義務應由債權人履行,受讓人無權通知。(註:值得注意的是,該觀點後來被二審更正,下文將引述二審觀點)
二.法院認為應當允許受讓人作為通知主體
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09)一中民終字第14660號
《合同法》第八十條第一款規定,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根據該條法律規定,債權轉讓只要通知債務人,該轉讓對債務人就產生法律效力,並且法律並沒有限定通知的主體,因此債權的受讓人通知債務人也是不違反法律規定的。本案中,焦建立雖稱沒有接到過債權轉讓的通知,但全品公司就債務履行問題起訴焦建立的行為本身就可以視為合同法意義上的「通知」,並且全品公司在原審過程中也提交了其與全品文化公司簽訂的《債權轉讓協議》,因此全品公司已經履行了通知債務人焦建立有關債權轉讓事宜的法定義務,該債權轉讓行為對焦建立具有法律效力,焦建立理應向全品公司支付其拖欠的購書款。(註:該觀點與台灣民法典第297條第2款一致:受讓人將讓與人所立之讓與字據提示於債務人者,與通知有同一之效力。但在實務中,亦有法院認為訴訟中的提示系舉證行為,沒有通知的效果)
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法院(2011)徐民二(商)初字第1215號
法院認為,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債權讓與應由債權人通知債務人,但也可允許受讓人作為讓與通知的主體。為保護債務人履行安全,在受讓人通知的場合,單純的口頭形式尚不為足,受讓人必須提出取得債權的書面證據,如債權轉讓協議、讓與公證書等,否則債務人可以拒絕履行。
(2006)豫法民二終字第232號(本案改判(2006)鄭民四初字第74號判決,見上文)
根據《合同法》第八十條的規定,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債權人轉讓權利的通知不得撤回,但經受讓人同意的除外。由於債權轉讓的內容是債權,必然涉及到債務人向誰履行債務的問題,為便於債務人適當履行債務,債權轉讓的事實是否及時通知債務人,直接影響受讓人的利益,故雖沒有為受讓債權人設定通知義務,受讓人主動進行通知並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債權受讓人通知到債務人後,該債權的轉讓應對債務人發生法律效力。
(2010)豫法民一終字第40號
根據《合同法》規定,債權人轉讓權利應當通知債務人,雖然宋賢林作為受讓人在原審庭審中向亞鴻公司、萬科公司送達了債權轉讓通知在形式上有瑕疵,但是合同法規定債權轉讓應通知債務人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告知債務人應以受讓人為債權人,並不得再向原債權人清償,避免債務人錯誤清償,至於原債權人通知還是由債權受讓人通知均不損害債務人的利益。且本案二審審理過程中,孫志會、許允奇以特快專遞的方式向亞鴻公司、萬科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李增軍送達了債權轉讓通知書,所以本案債權轉讓對亞鴻公司、萬科公司具有法律效力。亞鴻公司 、萬科公司上訴稱本案債權轉讓對亞鴻公司、萬科公司不生效的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予採信。
9. 民法典(草案)亮點:年利率超過多少的高利貸不受法律保護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第六百八十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施行時間:2020年8月20日)第二十六條等法律、司法解釋規定,禁止高利放貸,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規定。2020年11月份的民間借貸司法保護利率為15.4%利率。
2020年10月20日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為:1年期LPR為3.85%×4=15.4%。也就是說1萬元的一年利率為1,540.00元人民幣。超過該利率的不受法律的保護。
參考資料內容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第六百八十條 禁止高利放貸,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規定。
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沒有約定的,視為沒有利息。
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約定不明確,當事人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按照當地或者當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習慣、市場利率等因素確定利息;自然人之間借款的,視為沒有利息。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2021年1月1日起,廢止)第二百一十一條 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視為不支付利息。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約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限制借款利率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法釋〔2020〕6號)第二十六條 出借人請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約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但是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合同成立時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四倍的除外。
前款所稱「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是指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自2019年8月20日起每月發布的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
《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取締地下錢庄及打擊高利貸行為的通知》(銀發[2002]30號)第二條 嚴格規范民間借貸行為。民間個人借貸活動必須嚴格遵守國家法律、行政法規的有關規定,遵循自願互助、誠實信用的原則。民間個人借貸中,出借人的資金必須是屬於其合法收入的自有貨幣資金,禁止吸收他人資金轉手放款。民間個人借貸利率由借貸雙方協商確定,但雙方協商的利率不得超過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金融機構同期、同檔次貸款利率(不含浮動)的4倍。超過上述標準的,應界定為高利借貸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