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征稅是民法

征稅是民法

發布時間: 2021-01-03 14:05:02

1. 稅法與民法有什麼關系

稅法作為新興部門法與民法的密切聯系主要表現在大量借用了民法的概念專、規則和原則。但是屬稅法與民法分別屬於公法和私法體系,其調整對象不同、法律關系建立及調整適用的原則不同、調整的程序和手段不同。

稅法是各種稅收法規的總稱。是稅收機關征稅和納稅人據以納稅的法律依據。稅法包括稅收法令、條例、稅則、施行細則、徵收辦法及其他有關稅收的規定。稅法由國家立法機關制定頒布,或由國家立法機關授權國家機關制定公布。



(1)征稅是民法擴展閱讀:

稅法與社會再生產,特別是物質資料再生產的全過程密切相連,不論是生產、交換、分配,還是消費,都有稅法參與調節,其聯系的深度和廣度是一般行政法所無法相比的。

稅法是一種義務性法規,並且是以貨幣收益轉移的數額作為納稅人所盡義務的基本度量,而行政法大多為授權性法規,少數義務性法規也不涉及貨幣收益的轉移。

2. 民法的基本原則最後一條,公序良俗原則:規避課稅屬於違背公序良俗,但繳納稅收不是不屬於民法調整范圍嗎

《民來法通則》第七條、《合同源法》第七條和《物權法》第七條關於社會公德、社會公共利益和社會經濟秩序的規定,通常被認為是承認了公序良俗原則。所謂公序,即社會一般利益,在我國現行法上包括國家利益、社會經濟秩序和社會公共利益。所謂良俗,即一般道德觀念或良好道德風尚,包括我國現行法上所稱的社會公德、商業道德和社會良好風尚。

3. 稅收民事司法應該怎樣理解

稅法與民法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公法與私法的關系。稅法作為一個新興的部門法大量借用了民法的概念、規則和原則,對稅收領域的各項活動都有著直接的影響。這不僅大量體現在稅收實體法制建設過程中,對稅收程序法也有越來越大的影響。由於稅收權力的債權性質,對各類稅收進行債權保護,需要在稅法上設定相關的民事司法保護制度予以救濟。其中稅收的優先權、代位權、撤銷權制度等,都是有關稅收債權的重要保護制度。
①稅收優先權
按照民法對優先權的定義,稅收優先權是指當國家征稅的權力與其他債權同時存在時,稅款的徵收原則上應優先於其他債權。《稅收征管法》第四十五條規定稅務機關徵收稅款,稅收優先於無擔保債權,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納稅人欠繳的稅款發生在納稅人以其財產設定抵押、質押或者納稅人的財產被留置之前的,稅收應當先於抵押權、質權和留置權執行。納稅人欠繳稅款,同時又被行政機關處以罰款、沒收非法所得的,稅收優先於罰款、沒收違法所得。」
②稅收代位權、撤銷權
稅收代位權是指欠繳稅款的納稅人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而對國家稅收即稅收債權造成損害時,由稅務機關以自己的名義代替納稅人行使其債權的權利。稅收撤銷權是指稅務機關對欠繳稅款的納稅人濫用財產處分權而對國家稅收造成損害的行為,請求法院予以撤銷的權利。目前我國的《稅收征管法》第五十條對稅收代位權、撤銷權作了框架性規定欠繳稅款的納稅人因怠於行使到期債權,或者放棄到期債權,或者無償轉讓財產,或者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而受讓人知道該情形,對國家稅收造成損害的,稅務機關可以依照該規定行使代位權、撤銷權的,不免除欠繳稅款的納稅人尚未履行的納稅義務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4. 征稅行為在法律上是民事行為還是行政行為

是行政行為,並且是屬於具體行政行為,具有可訴性。如果納稅人、單位對征稅范圍、對象、稅率等等有異議,應先進行復議,然後訴訟。而民事行為是約束的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活動。我國的稅務機關是行政機關、征稅行為是法定的具有強制性的行政行為。而且我國法律賦予了稅務機關一定的強制執行力。
第八條 復議機關受理申請人對下列具體行政行為不服提出的行政復議申請:
(一)稅務機關作出的征稅行為,包括確認納稅主體、征稅對象、征稅范圍、減稅、免稅及退稅、適用稅率、計稅依據、納稅環節、納稅期限、納稅地點以及稅款徵收方式等具體行政行為和徵收稅款、加收滯納金及扣繳義務人、受稅務機關委託徵收的單位作出的代扣代繳、代收代繳行為。
(二)稅務機關作出的稅收保全措施:
1.書面通知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凍結存款;
2.扣押、查封商品、貨物或者其他財產。
(三)稅務機關未及時解除保全措施,使納稅人及其他當事人合法權益遭受損失的行為。
(四)稅務機關作出的強制執行措施:
1.書面通知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從其存款中扣繳稅款;
2.變賣、拍賣扣押、查封的商品、貨物或者其他財產。
(五)稅務機關作出的行政處罰行為:
1.罰款;
2.沒收財物和違法所得;
3.停止出口退稅權。
(六)稅務機關不予依法辦理或者答復的行為:
1.不予審批減免稅或者出口退稅;
2.不予抵扣稅款;
3.不予退還稅款;
4.不予頒發稅務登記證、發售發票;
5.不予開具完稅憑證和出具票據;
6.不予認定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
7.不予核准延期申報、批准延期繳納稅款。
(七)稅務機關作出的取消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資格的行為。
(八)收繳發票、停止發售發票。
(九)稅務機關責令納稅人提供納稅擔保或者不依法確認納稅擔保有效的行為。
(十)稅務機關不依法給予舉報獎勵的行為。
(十一)稅務機關作出的通知出境管理機關阻止出境行為。
(十二)稅務機關作出的其他具體行政行為。
第十四條 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及納稅擔保人對本規則第八條第(一)項和第(六)項第1、2、3目行為不服的,應當先向復議機關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可以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5. 什麼是國家征稅的法律依據a經濟法規b稅法c刑法d民法

稅法是國家征稅的法律依據a經濟法規b稅法c刑法d民法

6. 律師:欠繳的稅款是民法意義上的「債務」嗎

一、債的保全措施是否改變欠稅款的性質

根據《稅收徵收管理法》第2條,稅收的開征、停徵以及減稅、免稅、退稅、補稅,應依照法律的規定執行。稅務機關徵收各種稅收的管理應以《稅收徵收管理法》為據。稅務機關作為行政主體行使征稅的權力,其權力的存在應有法律依據,權力的行使也應按法定的程序進行。

為加強稅收征管,《稅收徵收管理法》第50條規定了稅務機關可以依照《合同法》第73條和第74條行使代位權和撤銷權,即稅務機關在法定情形下對納稅人享有民法上債的保全的權利。因此,是否可以擴大理解為欠繳稅款是民法上的債務?非也。

首先,民事法律關系是民法所調整的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在法律上的表現。稅收徵收是行政行為,具有強制性、命令性和執行性的特點。稅收征納雙方在法律地位上不平等,不具有民法上主體地位平等的特點。稅務機關根據《稅收徵收管理法》行使合同法規定的代位權和撤銷權,是稅務機關依授權行使民法上債的保全行為,體現了行政主體的依法行政。

其次,民法上債的發生原因包括合同、締約過失、單獨行為、侵權行為、無因管理、不當得利等,納稅人欠繳國家稅款並非是民法上債發生的原因。《稅收徵收管理法》賦予稅務機關行使代位權和撤銷權目的是在欠繳稅款的納稅人怠於行使到期債權、放棄到期債權、無償轉讓財產、以不合理低價轉讓財產且受讓人知道該情形時,稅務機關有與合同法債權人相同的權利。稅務機關通過行使代位權和撤銷權,使國家稅款的徵收有法律的保障。但是,我們並不能因稅務機關採取了民法債的保全措施而認為通過該措施收繳的稅款是民法上的債的實現。

二、參加破產分配是否改變欠稅款的性質

如果稅務機關行使代位權和撤銷權未改變欠稅款的性質,在企業破產清算程序中,《企業破產法》第113條將債務人所欠稅款作為清償的債權之一,是否可以認為欠繳稅款是民法上的債務?

《企業破產法》第113條秉承了《稅收徵收管理法》保障稅務機關有效征稅的精神,特別規定了稅款清償順序優於普通債權。同時,《企業破產法》第82條規定債務人所欠稅款是破產清償范圍的債權之一。因此,是否該債權是破產債權,是民法意義上的債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破產企業拖欠稅金是否受破產法規定的破產債權申報期限限制問題的答復》中規定,破產企業所欠稅款不屬於破產債權。由此可見,稅務機關不是破產債權的債權人,稅務機關也無法按《企業破產法》第7條的規定申請債務人破產。

鑒於此,欠稅款性質並未因稅務機關參加破產分配程序而改變。類似地,破產費用按《企業破產法》規定優先清償,破產費用屬於政府規費並未因此而改變。

結論:在判斷欠繳稅款是否屬於民法上的債務時,僅依照《稅收徵收管理法》中稅務機關行使《合同法》中的代位權和撤銷權和《企業破產法》中稅務機關參加破產分配即認為欠繳稅款是民法上的債務是片面的。欠繳的稅款並非民法意義上的債務。

7. 稅收法律的標志是什麼

(一)稅收法律主義
稅收法律主義也稱稅收法定主義、法定性原則。簡單地說,它是指所有稅收活動必須依照法律的規定進行。這種法定性的要求是雙向的,一方面要求納稅人必須依法納稅;另一方面,課稅只能在法律的授權下進行,超越法律的課稅是違法的、無效的。稅收法律主義的內涵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課稅要素法定原則。即課稅要素如納稅人、征稅對象、稅率、稅收優惠、征稅基本程序、稅務爭議的解決方法等等,必須由法律直接規定。
第二,課稅要素明確原則。即在稅法體系中,有關課稅要素、稅款徵收等方面的規定必須明確,不出現歧義和矛盾,在基本內容上不出現漏空,從立法技術上保證課稅要素的法定性。當然,該原則並不排斥稅務執法機關為區別不同情況、實現公平稅負的需要,而保存一定的自由裁量權。
第三,依法稽徵原則。即稅務行政機關必須嚴格依據法律的規定稽核徵收,無權變動法定課稅要素和法定徵收程序。征稅機關和納稅人都無權自行確定開征、停徵、減免稅、退補稅及延期納稅等項事宜。
(二)稅收公平主義
稅收公平主義的基本含義是,稅收負擔必須依據納稅人的負擔能力分配,負擔能力相等者稅負相同,負擔能力不等者稅負不同。當納稅人的負擔能力(納稅能力)相等時,是以納稅人獲得收入(取得所得)的能力,為確定負擔能力的基本標准,但當所得指標不完備時,財產或消費水平可作為補充指標;當納稅人的負擔能力不等時,應當根據其從政府活動中期望得到的利益大小繳稅或使社會犧牲最小。
(三)稅收合作信賴主義
稅收合作信賴主義,也稱公眾信任原則。它是民法「誠信原則」在稅收法律關系中的引用。它的含義是,一方面,納稅人應按照稅務機關的決定及時繳納稅款,稅務機關有責任向納稅人提供完整的稅收信息資料,征納雙方應建立起密切的稅收信息聯系和溝通渠道。即使稅務機關用行政處罰手段強制征稅,也是基於雙方合作關系,目的是提醒納稅人與稅務機關合作,自覺納稅。
另一方面,沒有充足的依據,稅務機關不能提出對納稅人是否依法納稅有所懷疑,納稅人有權利要求稅務機關予以信任;納稅人應信賴稅務機關的決定是公正和准確的,稅務機關作出的法律解釋和事先裁定,可以作為納稅人繳稅的根據,當這種解釋或裁定存在錯誤時,納稅人並不承擔法律責任。
(四)實質課稅原則
實質課稅原則,是指應根據納稅人的真實負擔能力決定納稅人的稅負,不能僅考核其表面上是否符合課稅要件。這是因為納稅人是否滿足課稅要件,其外在形式和內在真實之間,往往因一些客觀因素或納稅人的刻意偽裝而產生差異。例如,納稅人借轉讓定價而減少計稅所得,按其確定的價格計稅則不能反映其真實所得。稅務機關根據實質課稅原則,有權重新估定計稅價格,並據以計算應納稅額。
稅法的適用原則,是指稅務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運用稅收法律規范解決具體問題所必須遵循的准則。稅法適用原則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稅法的立法原則,但相比之下,稅法適用原則含有更多的法律技術性准則,更為具體化。
(一)法律優位原則
法律優位原則也稱行政立法不得抵觸法律原則,其基本含意是,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立法的效力。法律優位原則在稅法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處理不同等級稅法的關繫上。法律優位原則明確了稅收法律的效力高於稅收行政法規的效力,對此,還可以進一步推論為憲法的效力優於稅收法律的效力,稅收法律的效力優於稅收行政法規的效力,稅收行政法規的效力優於稅收行政規章的效力。
(二)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
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是絕大多數國家所遵循的法律程序技術原則。其基本含意是,一部新稅法實施後,對新稅法實施之前人們的行為不得適用新法,而只能延用舊法。該原則的出發點在於維護稅法的穩定性和可預測性。在實際運用該原則時,也有一些國家從稅收合作信賴主義出發,採取「有利溯及原則」,對納稅人有利的予以承認,對納稅人不利的,則不予承認。
(三)新法優於舊法原則
新法優於舊法原則也稱後法優於先法原則。其含意是,當新法、舊法對同一事項有不同規定時,新法的效力優於舊法。其作用是避免因法律修訂帶來了新法、舊法對同一事項有不同的規定而給法律適用帶來混亂,為法律的更新與完善提供法律適用上的保障。新法優於舊法原則的適用以新法生效實施為標志,新法生效實施以後准用新法,新法實施以前包括新法公布以後尚未實施這段時間,仍延用舊法,新法不發生效力。
(四)特別法優於普通法原則
特別法優於普通法原則,其含意是對同一事項兩部法律分別有一般和特別規定時,特別規定的效力高於一般規定的效力。當對某些稅收問題需要作出特殊規定,而又不便普遍修訂稅法時,即可通過特別法的形式予以規范。凡是特別法中作出規定的,即排斥普通法的適用。不過這種排斥僅就特別法中的具體規定而言,並不是說隨著特別法的出現,原有的普通法即告廢止。
(五)實體從舊、程序從新原則
實體從舊、程序從新原則提供了處理新法和舊法關系的原則。其含意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實體稅法不具備溯及力,新稅法與舊稅法的界限仍是新稅法的實施日期,在此之前發生的納稅義務,當時有效的舊稅法仍具有支配力;二是程序性稅法在特定條件下具備一定的追溯力;二是程序性稅法在特定條件下具備一定的追溯力,即對於新稅法公布實施以前發生的納稅義務在新稅法公布實施以後進入稅款徵收程序的,原則上新稅法具有約束力。

8. 專家請問 稅收關系 屬於民事法律關系嗎

絕對不是民來事法律關系,稅務機關源是行政機關,納稅人是公民,如果納稅人偷逃稅款,稅務機關當然依據職權對納稅人進行行政處罰。民法的當事人是平等的,不存在一方當事人對另外一方當事人的職權。

稅法究竟是屬於行政法還是經濟法,始終是法學理論界爭論的重要課題。應當說,稅法的絕大部分屬於經濟法的范圍,即國家協調經濟運行過程中所發生的經濟關系;而稅法的形式則更多地體現行政法的特徵,如主體一方必是行政主體(稅務機關)、法律與國家行使權力直接相關(征稅權)、當事人不能將權利和義務自由處分等。因此,簡單地將稅法歸於經濟法或行政法都不準確。

9. 稅收徵收的法律關系是用民法來調整的嗎

稅收徵收的法律關系不是用民法來調整的。應適用行政法規來調整。

10. 民法的調整對象的是

不屬於民法的調整對象的是B

民法調整對象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法律關系主體「地位」不平等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一般不屬於民法的調整對象。

如,國家(稅務機關)對納稅人征稅屬於財產關系,但不由民法調整,而由稅收征管法規(屬於經濟法部門)調整,再例如,行政政機關對行政相對人的行政獎勵,行政賠償(包括國家賠償)、補償,罰款、沒收財產等行政處罰均蘊含財產關系,但由行政法等調整。

本題中,工商行政主體與李某簽訂買賣合同並非履行行政管理職能,而是作為市場主體充當民事權利義務人,而稅務機關征稅則是履行稅收征管的行政職能,屬於行政行為。

(10)征稅是民法擴展閱讀:

人身關系,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人身屬性、與主體的人身不可分離的、不是以經濟利益而是以特定精神利益為內容的社會關系。

(一)主體的地位平等

民法所調整的人身關系的主體地位是平等的,主體相互間沒有管理和被管理、命令和被命令、領導和被領導的關系,任何一方都不能支配另一方,而應平等相待,互不幹涉。凡是主體地位不平等、相互間一方可支配另一方的人身關系,不由民法調整。

(二)與民事權力的享受和行使有關

人身關系,有的與民事權利的享受與行使有關;有的與政治權利的享受與行使有關,而與民事權利的享受和行使無關。民法只調整前者而不調整後者。

例如,基於自然人的身體、健康、姓名、名譽而發生的人身關系,與自然人享受和行使民事權利有關,屬於民法調整的人身關系;而基於選民身分或者基於某一黨團成員身分而發生的人身關系,與民事權利的享受與行使無關,則不屬於民法的調整對象。

(三)與主體的人身不可分離並不具有經濟內容

所謂人身,是指主體的自身。因此,人身關系是基於體現自身屬性的價格和身份而發生的社會關系,與主體的人身是不可分離的。這類社會關系不具有經濟內容而是以特定的精神利益為內容的。當然,這並不是說民法所調整的人身關系無任何內容。

有的人身關系與財產關系無直接的聯系,卻是主體存在的條件,是主體取得財產利益的前提,如自然人的生命健康關系;有的人身關系是與財產關系有直接聯系的,如基於自然人的發明、發現而發生的人身關系

熱點內容
中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學 發布:2025-10-10 23:54:44 瀏覽:244
14年二建法規 發布:2025-10-10 23:45:38 瀏覽:332
酒店起火法律責任 發布:2025-10-10 23:41:07 瀏覽:111
以行政法規分為 發布:2025-10-10 23:03:03 瀏覽:499
唐帥律師 發布:2025-10-10 22:54:18 瀏覽:82
2018輕二經濟法誰 發布:2025-10-10 22:50:38 瀏覽:571
勞動法周末休息 發布:2025-10-10 22:10:51 瀏覽:245
沂南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10-10 22:10:42 瀏覽:380
名詞解釋管理道德 發布:2025-10-10 22:08:32 瀏覽:95
如何理解民事訴訟法第24條 發布:2025-10-10 22:01:28 瀏覽: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