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害人

司法害人

發布時間: 2021-01-03 14:32:11

A. 損害他人聲譽,在司法上如何解決請熟悉律法的工作者幫幫忙。

鑒於你提供的信息,目前為止分析是這樣的:因為乙也只是聽說甲有桃色事件,但專是並沒有證據,完屬全可能是別人捏造的。這樣就侵犯了甲的名譽權,甲有權提請法院,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賠禮道歉,賠償損失。因為實際操作中由損害名譽權帶來的經濟上的實際損失基本是沒有的,更多的只是會要求賠禮道歉和消除影響。別的沒什麼了

B. 刑事司法過程中,如何減少被 害人受到二次傷害

一、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立案要特殊對待
根據《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2012年)第175條規定,公安機關接受案件後經審查認為有犯罪事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且屬於自己管轄時,才予以立案。但未成年被害人由於缺乏認知能力和應對經驗,有時不知加害人實施的行為是犯罪,遭受侵害後也不能有效保存證據和及時報案。針對這一特點,公安機關應當採取積極作為,發現可能有未成年人被侵害或者接報相關線索的,無論案件是否屬於管轄范圍,都應當及時採取制止違法犯罪行為、保護被害人、保護現場等緊急措施;同時,優先處理侵害未成年人的案件,獲取案件線索後應該查明未成年被害人是否有不能告訴、不敢告訴的情形,並主動介入,在最大限度地幫助未成年被害人收集證據、提出控告。對於因取證困難等因素達不到立案標準的未成年被害人案件,可以建立未成年人被害案件線索檔案登記制度,安排專人進行跟蹤回訪,以及時發現和懲處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行為。
此外,檢察機關還應對公安機關辦理未成年人被害案件進行監督。當發現公安機關應當立案偵查而不立案偵查的,或者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提出異議的,檢察機關應當要求公安機關說明不立案的理由,不立案理由不成立的,應當通知並督促公安機關進行立案辦理。如果發現公安機關對未成年被害人、證人以誘騙等非法手段收集證據或者侵害未成年被害人、證人的人格尊嚴及隱私權等合法權益的,應當提出糾正意見,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二、未成年被害人參與詢問取證時要特殊對待
歐盟委員會《兒童保護——防止兒童和性侵害公約》第35條就規定,對受害兒童進行詢問,只要能滿足刑事審理相關要求,應盡量減少對受害兒童的詢問次數。我國在刑事訴訟法中規定了詢問未成年被害人的相關要求,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關於依法懲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見》又細化了對未成年被害人這方面的保護。綜合相關規定,相關司法人員在詢問未成年被害人時應當注意:
一是堅持不傷害原則。未成年人被害案件應由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點的司法人員負責辦理,被害人如果是女性,則應當由女性工作人員參與。公檢法機關和律師詢問未成年被害人時,應選擇未成年人住所或者其他讓未成年人心理上感到安全的場所進行,並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場;詢問應當考慮其身心特點,採取和緩的方式進行;對與犯罪有關的事實應當以一次詢問為原則進行全面詢問,對於性侵未成年人的犯罪可以採取「一站式調查取證」模式,並進行全程錄音錄像,相關視頻音頻資料可以作為證據在訴訟各環節中多次使用。
二是採取保護措施。偵查人員到未成年被害人所在學校、居住地調查取證時,應避免穿著制服、駕駛警車或採取其他可能暴露未成年被害人身份、影響被害人名譽、隱私的方式;指證環節可以用模具代替未成年人身體,盡量減少未成年人的被害回憶聯系。法院審理侵害未成年人案件時,可以通過播放未成年人陳述、證言視頻或計算機遠程手段進行作證,以減少未成年被害人出庭受質詢的情況,對於確有必要出庭的,應根據案件情況採取不暴露外貌、真實聲音等保護措施,避免未成年人與加害人直接接觸。
三、有關未成年被害案件的信息要特殊對待
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四條規定:「審判的時候被告人不滿十八周歲的案件,不公開審理。」之所以規定未成年刑事案件不公開審理,就是出於保護未成年人的目的。但是這種以犯罪人為標準的規定,直接把成人侵害未成年人的案件排除在外,顯然不利於對於未成年被害人這一更弱勢群體的保護。為彌補這一未成年被害人保護缺失,我國應當將未成年人被害的案件也納入不公開審理的范圍。
具體來說,對於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案件,一律不公開審理,其他案件也可以根據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申請而不公開審理。其中,不公開審理的案件,應當宣布不公開審理的理由,宣布時應注意保護未成年被害人的隱私。除了審理情況不應公開,有關未成年被害人的個人信息也不能公開。司法程序中,對於涉及未成年被害人的身份信息及可能推斷出其身份信息的資料和涉及犯罪侵害細節等內容,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律師及其他訴訟參與人應當予以保密。法院在對外公開訴訟文書時,也不得披露未成年被害人的身份信息及可能推斷出其身份信息的其他資料,未成年人被害的事實也應以適當的方式敘述。查閱、摘抄、復制的未成年人被害案件的案卷材料,不得公開和傳播

C. 什麼是「同時傷害」其中各致害人主觀過錯是否必須都是故意有相關的法律或司法解釋規定否有無案例

同時傷害,是指二人以上沒有意思聯絡而同時傷害他人的情形。 同時傷害,各致害人的主觀不要求必須全是故意,但應造成傷害的結果。 同時傷害不能認定為共同傷害。 目前沒有同時傷害的解釋,同時傷害應根據案情,按《刑法》第234條確定責任進行量刑。

D. 司法、刑法上的自首從輕發落是不是司法懶惰侵犯受害人合法權利的犯罪行為

已滿十四周來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源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過失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對於從犯,應當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對於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其中,犯罪較輕的,可以免除處罰。

E. 司法不公會給當事人帶來多大的損失和給整個社會造成多大的危害

司法不公對當事人的損害是直接且無法做出准確預設的(只能看實質上的危害和損失),對社會危害在於直接妨礙公平社會和誠信制度的建設,並對公眾價值取向的選擇上造成負面影響。

F. 法院委託的司法鑒定嚴重違反法律程序損害當事人巨大損失,投訴無門怎麼辦,每級法院審理都不承認有錯,包

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第一條對司法鑒定概念所作的規定:「司法鑒定是指在訴訟活動中鑒定人運用科學技術或者專門知識對訴訟涉及的專門性問題進行鑒別和判斷並提供鑒定意見的活動。」即鑒定人提供鑒定意見的活動是在訴訟活動中進行的。一般司法鑒定活動的開展是司法鑒定機構受人民法院的委託而進行的。在司法鑒定機構接受人民法院的委託後,司法鑒定機構再確定鑒定人對委託事項進行鑒定,鑒定人的行為代表的是接受委託的司法鑒定機構,司法鑒定行為實際上是一種履法院委託事項的行為。而人民法院委託的鑒定,不論鑒定機構的行為如何(如不接受鑒定委託、接受鑒定委託進行鑒定或鑒定結果如何),都不會給委託人(人民法院)造成損失,只有可能給沒有參加委託的當事人一方造成損失。所以,在人民法院委託司法鑒定機構鑒定的情況下,當事人要求司法鑒定機構承擔的不應是違約責任而只能是侵權責任。雖然司法部的規章規定在鑒定人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給他人造成損失的,鑒定人(或說鑒定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但是,它既未規定哪些屬於重大過失,也未規定哪些不屬於重大過失。根據2010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以下簡稱《侵權責任法》)第三條:「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和第六條第一款「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規定,只要侵權人有過錯,且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就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並未規定過錯的大小和程度。且《司法鑒定人登記管理辦法》明確規定鑒定人的侵權責任首先由司法鑒定人所在的司法鑒定機構承擔並享有追償的權利。所以,對於「幕牆有限公司」因「咨詢有限公司」的過錯給自己造成10多萬元損失提起的訴訟,法院應當受理。

G. 淘寶司法拍誰來保障競買人權益。淘寶司法拍賣就是騙子、有圖有真相、害人害己、公布是3月14日至4月7

315去投訴他們,這種行為太坑人了,他們以為湊錢容易么。。

H. 妨害司法秩序或者嚴重侵害他人合法權益包括哪些情形

妨害司法秩序罪包括以下幾項具體罪名,也即幾種情形:
一、【偽證罪】,是指在刑事訴訟中,證人、鑒定人、記錄人和翻譯人對與案件有重要關系的情節,故意作虛假證明、鑒定、記錄、翻譯,意圖陷害他人或者隱匿罪證的行為。
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毀滅證據、偽造證據、妨害作證罪】,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提供、出示、引用的證人證言或者其他證據失實,不是有意偽造的,不屬於偽造證據。
三、【妨害作證罪】,是指採用暴力、威脅、賄買等方法阻止證人作證或者指使他人
妨害司法罪(相關書籍)
作偽證的行為。
四、【幫助毀滅、偽造證據罪】,是指在訴訟活動中,唆使、協助當事人隱匿、毀滅、偽造證據,情節嚴重的行為。
五、【打擊報復證人罪】,是指對證人進行打擊報復的行為。
六、【擾亂法庭秩序罪】,是指在法庭開庭審理案件過程中,訴訟參與人或旁聽人員聚眾哄鬧、沖擊法庭,或者毆打司法工作人員,嚴重擾亂法庭秩序的行為。
七、【窩藏、包庇罪】,是指明知是犯罪的人而為其提供隱藏處所、財物,幫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證明包庇的行為。窩藏、包庇罪為選擇性罪名,具體包括窩藏罪和包庇罪。
八、【拒絕提供間諜犯罪證據罪】,是指明知他人有間諜犯罪行為,在國家安全機關向其調查有關情況、收集有關證據時,拒絕提供,情節嚴重的行為。
九、【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是指對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或者裁定有能力執行而拒不執行,情節嚴重的行為。

I. 通過司法考試的人厲害嗎

當然厲害,畢竟是中國最難的考試TOP1啊,能通關就非常棒了,而且數據統計,基本上全國的通關率在10%,想想吧有多難,能通關的都是人才啊。

J. 司法所長可以利用職權可以威脅我受害人,對受害人亂定罪拷人嗎

1 當然不可以威脅受害人
2 當然 可以論定罪受害人
可以像省市級黨委進行舉報

熱點內容
中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學 發布:2025-10-10 23:54:44 瀏覽:244
14年二建法規 發布:2025-10-10 23:45:38 瀏覽:332
酒店起火法律責任 發布:2025-10-10 23:41:07 瀏覽:111
以行政法規分為 發布:2025-10-10 23:03:03 瀏覽:499
唐帥律師 發布:2025-10-10 22:54:18 瀏覽:82
2018輕二經濟法誰 發布:2025-10-10 22:50:38 瀏覽:571
勞動法周末休息 發布:2025-10-10 22:10:51 瀏覽:245
沂南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10-10 22:10:42 瀏覽:380
名詞解釋管理道德 發布:2025-10-10 22:08:32 瀏覽:95
如何理解民事訴訟法第24條 發布:2025-10-10 22:01:28 瀏覽: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