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保險民法典

保險民法典

發布時間: 2021-01-04 11:02:04

A. 明年民法典生效後,工傷保險條例會改嗎

不會修改
民法來典規定的內容不包括工源傷保險的相關內容
工傷保險條例屬於勞動部門法,屬於社會法
民法典屬於民事部門法
二者各自獨立,調整的范圍不同,互不影響
實踐中,當法律肯定不能適應社會生活,立法或者修改條件成熟時,就會創改廢
希望可以幫到你

B. 民法典成年子女是否有責任為離異父親買養老保險

民法典中成年子女不需要沒有責任為離異的父親的養老保險,但是對於父親是有贍養責任的,尤其是父親在60歲以上。

C. 民法典中保險公司不得破產在第幾條

你說的不是民法來典是保險法
也不是不源能破產,滿足條件是可以破產的
在保險法第89-94條有關於保險公司的一些破產解散等規定,你可以自己搜一搜就有了。同時保險公司是公司,也要遵循公司法,破產法。規定。保險法里就有引用公司法破產法。

D. 保險合同要遵循哪些解釋原則

合同解釋目的是通過闡明合同條款的含義,以探尋當事人的真意,從而明確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正確認定案件事實。因此,合同解釋過程也是一個探尋當事人真實意思的過程。但是究竟以什麼標准來判斷合同解釋的結果符合當事人真意呢?對於單方意思表示,人們不難確定當事人的真意。但是,訂立合同是雙方甚至多方的行為,每個人都有訂立合同的真實意思,而且可能他們的「真意」存在差別;如果以一方的真意為標准,那麼還存在對另一方信賴利益的保護問題。 因此,在合同解釋的標准問題上出現了主觀主義與客觀主義之爭。主觀主義堅持把探尋雙方當事人一致同意的意思放在首位。客觀主義則拒絕這樣做,而是以一個理性人在此情況下所用語言文字的含義為標准,即所謂合理的客觀標准。我們不妨先看看部分國家或地區立法採取的合同解釋標准。《法國民法典》第1165條規定:「解釋時,應探求當事人的意願,而不應拘泥於合同文字的字面意思」。《德國民法典》第133條規定:「解釋意思表示應探求其真意,不得拘泥於文詞」,第157條則規定:「解釋合同應按照誠實信用的原則及一般交易上的習慣解釋」中國台灣地區民法第98條規定:「解釋意思表示,應探求當事人真意,不得拘泥於所用之詞句。」《法國民法典》所採用的是主觀主義,把探求當事人意願放在第一位,而不應拘泥於合同文字的字面意思。《德國民法典》第133條採用的也是主觀主義,但是第157條進行了修正,還應按誠實信用及交易習慣進行解釋,即在某些情況下,合同的解釋不再限於探求當事人究竟如何思想,而是以某種客觀標准(誠實信用與交易習慣)去認定當事人應該如何考慮,意味著對當事人的意志進行了適當限制,加強了對交易安全及交易秩序的保護,採用的折衷立場。中國台灣地區民法第98條實際是由《德國民法典》第133條而來,但是從台灣地區「最高法院」的判例來看,運用誠實信用、交易習慣等進行合同解釋,因而實務上採用的也是折衷立場。

合同解釋

中國《合同法》第125條規定,當事人對合同條款的理解有爭議的,應當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詞句、合同的有關條款、合同的目的、交易習慣以及誠實信用原則,確定該條款的真實意思。從此規定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現行《合同法》採用的是折衷標准。但是二個標准並非並列,同等重要。筆者認為,合同解釋應首先探尋當事人的真意,在不能求得當事人真意,或依據一般解釋方法明顯不公平、不符合常理、違背誠實信用原則時,才可以運用誠實信用、交易習慣等方法解釋確定合同的含義。不能夠在當事人意圖已明確的情況下,以客觀標准來曲解當事人的意思,那樣會是對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干涉。


合同解釋的規則是指確定合同事實上或應該具有內容的標准、依據,以及合同解釋過程中必須綜合考慮的主客觀等各方面的具體情況。從合同解釋規則的含義可以看出,合同解釋的規則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

7合同解釋的依據

合同解釋的依據是指確定合同事實上或應該具有內容的標准、依據。合同解釋的依據包括以下幾種:

當事人的共同意思表示。

合同解釋的目的,是為了探求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在當事人的意思表示能夠確認時,這種意思表示就成為解釋合同的首要依據。這種標准或依據在理論上是容易確定的,但是,在實踐中卻面臨著具體的困難。因為合同當事人之間一旦發生爭議,要證明一方當事人所主張的意思就是訂立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意思,是非常困難的。

一個通情達理人的理解。

如果依據有關證據不能證明當事人的共同意思,應當根據一個與各方當事人具有同等資格並且通情達理的人在同等情況下對該合同應有的理解來解釋,這實際上是確認了一個第三人的標准,該第三人是通情達理的,其運用合同語言的方式也是通常的方式。美國的司法實踐中,經常採用此種標准。

一般使用者的合理期望。

這是對格式合同或標准合同解釋的依據。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指一般人的平均理解,即對同一屬性的用戶、消費者以及其他締約人,應保持解釋的同一性。二是指符合一般人的合理預期,即符合一般締約人通過締結此類格式合同期望獲得的利益,並排除一般締約人所不期望的未經談判的不利的要求。中國合同法第39一41條對格式合同、格式條款作了規范性的規定。合同法第41條規定,「對格式條款的理解發生爭議的,應當按照通常的理解予以解釋。對格式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應當作出不利於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格式條款和非格式條款不一致的,應當採用非格式條款。」

由此可以看出,中國解釋格式合同的法定標准有三個:

(1)通常理解標准。所謂通常標准,是指一般人的合理預期,即最接近大眾化的合理解釋或者大眾化的常識,而不是專家的意見。

(2)對格式合同存在兩種以上解釋的,應當作出不利於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從實際情況來看,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一般是佔有優勢的一方當事人,其提供的格式條款除了具有操作方便和省錢以外,有時往往為劣勢一方設置了陷阱和圈套。因為格式條款一般是優勢者僱傭的法律專家制定出來的,即使有眾多解釋,處於劣勢的一方也難以逃離陷阱。法律規定應當作出不利於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是從公平和正義的觀念出發,對劣勢者提供最低的法律保護。

(3)格式條款與非格式條款不一致時,應當採用非格式條款。這表明,非格式條款的效力,高於格式條款的效力,充分體現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

8合同解釋的因素

合同解釋的因素,是指對合同進行解釋時,應考慮到的相關主客觀睛況。中國合同法第125條第一款規定:「當事人對合同條款的理解有爭議的,應當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詞句、合同的有關條款、合同的目的、交易習慣以及誠實信用的原則,確定條款的真實意思」。據此,合同解釋應考慮的因素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文義因素。

文義因素,是指合同解釋要考慮合同所使用的文字詞句的含義,即合同所使用的詞句在一般語言習慣上所具有的含義,從而探求合同所表達的當事人的真實意思。合同必須通過一定的文字來表達,合同解釋也就要首先考慮文義的因素。由於語言的多義性以及當事人的語言能力、意圖等因素的影響,合同解釋對文義因素的考慮容易受到所用文字的限制。所以,合同解釋考慮文義因素,不應當僅僅拘泥於文義因素,不能片面誇大文義因素的作用,應當結合具體的交易關系確定合同語句的含義。

有關條款因素。

合同的有關條款因素,是指合同爭議條款以外的、與爭議條款相關聯的合同條款。合同的條款不是孤立的,全部合同條款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在合同解釋時必須整體考慮。合同解釋時應考慮的有關條款因素,是指在對合同爭議條款進行解釋時,不應拘泥於個別文句,在個別條款有矛盾或不清時,應當綜合考慮合同的全部有關條款,根據前後文進行整體的解釋。

交易習慣因素。

交易習慣是指在交易產生和發展過程中所長期形成的、為大多數交易者所承認的習慣。交易習慣不屬於法律的范疇,並非強制性規范,當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決定是否採用交易習慣。但是,由於交易習慣為大多數交易者認可,在合同所使用的文字詞句有疑義或歧義時,應當參照當事人的交易習慣進行解釋。

誠實信用因素。

誠實信用原則,簡稱誠信原則,是指當事人在進行民事活動時,應當以誠相待,講信譽,恪守諾言,具有良好的心理狀態,不施欺詐。該原則不但是民法的基本原則,也是合同解釋的基本方法。在合同解釋時考慮誠信因素,是推定當事人簽訂合同的內容應當符合誠實信用的原則。具體來說,在合同用語有復數解釋時,要依據誠實信用原則確定哪一解釋屬於當事人的真實意思,排除不符合誠實信用原則的解釋。在合同的約定有漏洞時,依據誠實信用的原則予以補充。

合同目的因素。

合同的目的,是指當事人希望通過訂立合同要達到的目標或結果。合同目的是雙方當事人簽訂合同的共同目的,而不是一方的目的,它是整個合同的立足點和出發點,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的所有條款,都要圍繞合同目的。合同的目的因素,是指在合同的文字或條款可能作出多種解釋時,應當採取適合於合同目的的解釋,這樣才能符合當事人的真實意思。

另外,中國合同法第125條第2款規定:「合同文本採用兩種以上文字訂立並約定具有同等效力的,對各文本使用的詞句推定具有相同的含義。各文本使用的詞句不一致的,應當根據合同的目的予以解釋。」從中國法律的這一規定可以看出,立法者已經充分注意到不同文字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因此,在約定不同文字具有同等效力的同時,對各個文本使用的詞句推定具有相同的含義。如果有分歧,也應按照合同的目的進行解釋。

9方法

法官在裁判過程中往往需要對下列內容進行確定:合同的性質、合同條款的准確含義、合同漏洞填補等。確定以上內容都屬於合同解釋的事情。要解決上述問題,需要運用多種合同解釋方法才能達到確定合同含義,明確當事人權利義務的目的。 中國《合同法》對合同解釋方法的規定有以下幾條:第四十一條、第六十一條、第六十二條、第一百二十五條。第四十一條是對格式合同的解釋規則,規定對格式條款的理解發生爭議的,應當按通常理解予以解釋。對格式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應當作出不利於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格式條款和非格式條款不一致的,應當採用非格式條款;第六十一、二條是規定在當事人沒有明確規定時,如何確定合同的內容,即合同漏洞的填補;第一百二十五條是合同解釋規則的一般性規定,即在當事人對合同條款的理解有爭議時,應當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詞句、合同的有關條款、合同的目的、交易習慣以及誠實信用原則,確定該條款的真實意思。從上述規定來看,立法者對合同的解釋是高度重視的,規定了較詳細、全面的合同解釋方法,要求法官在裁判過程中正確運用上述方法去解釋合同,裁判案件。

文義解釋

所謂文義解釋,指通過對合同所使用的文字詞句的含義的解釋,以探求合同所表達當事人的真實意思。因此進行文義解釋,應探求當事人共同的真實意思,不應僅滿足於對詞語含義的解釋,不應拘泥於所使用之不當詞句。德國合同解釋理論中有一個重要原則是:「誤載不害真意」,即解釋合同時應探尋當事人的真實含義的意思,不應拘泥當事人誤書。如當事人在協商合同的過程中,一直是討論買賣甲書。但是,在簽訂合同時,誤書為乙書。此時,法官應確定當事人約定標的是甲書。又如當事人在買賣合同中的付款條件中約定「貸到付款」。,而不是貨到了就付款。如果嚴格依照字面確定合同含義,認為付款的條件是貸到款了才付款,顯然是非常不合當事人真意的。這就需要法官在裁判的過程中,不拘泥於字句,以當事人的真意進行解釋,即貨到付款。

在訴訟中,當事人往往各執一詞;而且,有的當事人出於自身利益的需要,違背訂約時的真意為自己辯護。這為法官探尋真意增加了難度。需要法官在訴訟運用自己的智慧,綜合合同簽訂、履行等各方面情況確定當事人真意。在當事人存在分歧,難以確定當事人真意時,法官則應以合同所使用的語言、文字以一個「合理標准」(standardofreasonableness)確定合同內容,即運用客觀標准推定當事人的真實意思。

整體解釋

整體解釋,是指根據條款在整個合同中的位置與其他條款的關聯確定各個條款在整個合同中所具有的正確意思。一個合同是一個整體,要理解其整體意思必須准確理解其各個部分的意思;反之,要理解各個條款的意思,也必須將各個條款置於合同整體之中,使其相互協調,才可能理解各個條款的正確意思。如果將某個條款單獨解釋,或許存在不同的意思,難以確定哪一個意思是當事人的真意,但只要將該條款與其他條款相聯系,相互解釋,相互補充,即不難確定當事人的真實意思。例如合同質量條款約定不明,解釋時應當參考價格條款,如果約定的是上等價格,則應當解釋為上等質量;約定的是中等價格,則應當解釋為中等質量。同樣,如果價格條款約定不明,也應當參考質量條款解釋。

目的解釋

所謂目的解釋,指解釋合同時,如果合同所使用的文字或某個條款可能作兩種解釋時,應採取最適合於合同目的的解釋。當事人訂立合同必有其目的,該目的是當事人真意所在,為決定合同內容之指針。因此,解釋合同自應符合當事人所欲達成之目的。如當事人意思表示的內容前後矛盾或曖昧不明,應通過解釋使之明確,以符合當事人之目的。合同所使用的文字或某個條款有兩種相反的意思,自應採取其中最適合於當事人目的的意思。惟應注意,此所謂當事人目的,乃指雙方當事人共同目的或者至少是為對方當事人已知或應知的一方當事人目的。若屬於對方不可能得知的一方當事人目的,自不得作為解釋之依據。

如早些年經常出現的名為投資實為借貸的合同糾紛,需要法官根據當事人真實目的對合同性質進行解釋,確定其為借貸合同。又如:甲公司與員工乙簽訂集資購房合同,合同中約定「乙須為甲服務十年,否則,甲有權解除購房合同,收回房屋」。合同簽訂二年後,乙失蹤四年。甲起訴要求解除合同收回房屋。法院以甲解除與乙勞動合同的通知沒有送達乙,沒有產生勞動合同解除的效力,當事人仍然存在勞動合同為由,駁回了原告的訴訟請求。筆者認為,本案法院判決是值得商榷的。從合同條款我們可以看出,當事人的真實目的是,以乙方為甲方提供服務為條件,甲方賣給乙方集資優惠房。現乙失蹤已達四年之久,即乙方沒有為甲方服務達四年,致使合同目的不能達到,顯然已達到解除合同的條件。當然該合同條款解釋還有一個問題,即「服務十年」究系連續十年或總年限達十年?依據生活經驗,應認為除非甲方同意,否則應是連續服務十年。

習慣解釋

交易習慣,是指在交易中大家普遍接受的,長期、反復實踐的行為規則。所謂習慣解釋,指合同所使用的文字詞句有疑義時,應參照的習慣解釋。習慣有以下幾種地域習慣、行業習慣及當事人以前交易的習慣,這些習慣如不違反法律強行性規定和公序良俗,即可作為解釋當事人真實意思的依據。需要注意,采為解釋依據的習慣,應是當事人雙方共同遵守的習慣,如果僅為一方的習慣,除非訂立合同時已將該習慣告知對方並獲得對方認可,否則不應采為解釋的依據。如當事人約定購買10車沙子,在履行過程中對是什麼車產生了爭議。在解釋是可根據以下習慣確定車的類型:當地沙石場一般是什麼車在運輸,當事人以前交易的車是什麼類型等。還可以看當事人約定的價格是多少,而當地這樣的價格一般是什麼樣的車來確定。

公平解釋

所謂公平解釋,指解釋合同應當遵循公平的原則,兼顧當事人雙方的利益。根據公平解釋原則作出法律解釋規定是《合同法》第四十一條關於格式條款的解釋。對於格式合同或附合契約,如出現兩種以上含義時,應採取不利於單方面決定合同內容一方當事人的含義。這樣解釋,是出於對經濟上的弱者予特殊保護的考慮。依公平解釋合同時,因合同有償或無償而有所不同。若是無償合同,應按對債務人義務較輕的含義解釋;若是有償合同,則應按對雙方均較公平的含義解釋。

誠信解釋

誠實信用原則為現代民法上指導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之基本原則,也是指導法官正確解釋合同的基本原則。中國《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誠實信用為一切民事活動所應遵循之基本原則,合同之解釋當然應包括在內。運用誠實信用原則進行合同解釋時,法官實際上站在一個「誠實商人」和「誠實勞動者」的立場上去解釋合同條款的內容。誠信解釋有三方面的內容:1、當運用其他解釋方法得出兩種或以上含義,不能確定合同內容時,則先假定采第一種解釋並據以作出判決,再假定采第二種解釋並據以作出判決,然後比較兩種判決的結果,以所得出判決結果使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利害關系大體平衡的解釋,為符合誠實信用原則的正確解釋;2、當然運用其他解釋方法得出結論明顯不符合誠實信用原則時,則應當運用誠信解釋方法對其他解釋方法得出的結論進行修正;3、當合同出現漏洞時,可以運用誠信解釋對合同進行漏洞填補。

如下面房屋租賃合同糾紛,甲出租商鋪給乙,在合同中約定:「甲方提供場地證明給乙方辦理該樓裝修及經營報批手續」。在合同履行過程中,甲方因無房產證及有關消防手續,給乙方出具了以下證明:「房屋租給乙使用,房產證正在辦理之中」。甲在糾紛中認為,其已履行了出具場地證明的手續。根據合同目的解釋,雙方約定甲方提供場地證明中的證明顯然是辦理經營手續的有效證明,而不是甲方出具的所謂的場地證明,甲方曲解合同也是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

合同漏洞填補

合同漏洞填補屬於廣義的合同解釋范疇,是指當事人本應在合同中約定的內容,由於疏忽或其他原因,沒有約定,法官依職權對其進行解釋補充的過程。進行填補漏洞的前提是本應約定而沒有約定。如果根本就不必要約定的內容,就不需要法官對其進行補充。否則無端增加合同內容,是對當事人意思自治嚴重干涉。

當合同出現漏洞時,確定內容首先要尊重當事人意願。依據合同法第六十一條之規定:「合同生效後,當事人就質量、價款或者報酬、履行地點等內容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可以協議補充;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按照合同有關條款或者交易習慣確定。」因此,法官首先應動員當事人就漏洞達成補充協議。在當事人不能達成補充協議時,法官則應根據合同法第六十二條之規定確定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依前兩項方法仍不能確定時,就需要法官站在一個合理交易人的角度,依據當事人目的、合同性質、交易習慣、誠實信用等方法去填補合同漏洞。

如在一小鎮上僅有一家摩托車維修店,甲店主將摩托車維修店設備及店鋪轉讓給乙。乙開業不久後,發現甲又在小鎮上以更好的設備開了另一家摩托車維修店。乙起訴至法院請求禁止甲營業。在轉讓合同中沒有關於是否禁止甲再在小鎮經營摩托車維修業務的約定,因此屬於合同漏洞。筆者認為,甲、乙二人轉讓摩托車維修店設備、店鋪的行為並非單純的財產轉讓行為,實際上還含有將經營摩托車維修業務轉讓與乙的目的。該目的還含有另一意思,即甲不得在同一區域經營同一業務,否則對乙是不公平的。甲利用轉讓資金重新開另一家設備更好的摩托車維修店,是違背誠實信用原則損害乙利益的行為。乙無權禁止第三人經營同一業務,但是,乙基於與甲之間的法律關系,有權禁止甲經營同一業務。因此,法官在本案中應運用合同漏洞填補規則,推定轉讓合同中有禁止甲經營同一業務的約定,從而支持乙的訴訟請求。


《保險法》第十條規定:「保險合同是投保人與保險人約定保險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保險合同的當事人是投保人和保險人;保險合同的內容是保險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保險合同屬於民商合同的一種,其設立、變更或終止時具有保險內容的民事法律關系。因此,保險合同不僅適用保險法,也適用合同法和民法通則等。保險合同雖屬民事法律關系范疇,但它的客體不是保險標的本身,而是投保人或者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認的利益,即保險利益。保險合同不僅受保險法的調整,還應當受民法和合同法的調整,所以,保險合同的成立一定要符合民事法律行為的要件和合同的成立要件。





E. 民法典中關於保險單詐騙的解釋

中關於保險單詐騙的解釋,如果是乍現保險單,可以起訴告他,你有有憑證就行了

F. 新民法典對社會養老保險有什麼影響

民法典對以房養老保險業務的影響

民法典物權編在用益物權部分新增居住權。從保險角度,居住權的設立,對以房養老相關保險業務的開展產生積極影響。民法典正式出台以後,居住權即變為一項法定權利,老年人可通過在其擁有的房屋上依法設置居住權後進行出售,老年人通過該方式可以在充分保障其居住權益的前提下換取更多的養老金,提升其生活質量。

對於保險公司而言,一方面保險公司無須受制於反向抵押方式開展以房養老,居住權的設立可能影響後續以房養老相關保險產品及方案的設計;另一方面由於老年人出售房屋所有權後,即可享有更多的養老金,保險公司可針對該等老年消費群體,積極開展相關保險產品,拓展相關保險業務。

具體到保險上來講,購買萬能險,年金險、投資連接險等等也是一種投資行為。年金險的類型非常復雜,既包括現價增值又包括分紅,還有保險理賠的生存金,有的產品還附加了一個萬能賬戶,萬能賬戶還有投資收益。這么多的部分內容混在一起,它的財產屬性比較復雜,但可以明確的一點是,現金價值的增長和保單分紅都屬於民法典所規定的投資性收益屬於夫妻共同財產。
民法典中的繼承編將如何影響保險業

民法典繼承編修訂了現行繼承法的部分規則,對整個保險業影響很大。

民法典改變了遺產的定義,現行的繼承法第3條列舉了7種遺產形態,而民法典第1122條直接就是一句話「遺產是自然人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也就是說,凡是合法的,法律不禁止繼承的財產都是遺產,都可以繼承。

民法典對具體繼承規則也有許多改變,比如刪除了公正遺囑的優先效率,擴大了代位繼承的范圍,因為人壽保單是財富傳承的工具,而法律變更了財富傳承的基本規則,所以相應的也會對人壽保障有所影響。

如果被繼承人的兄弟姐妹先於繼承人死亡之後,由該兄弟姐妹的子女實現代位繼承,人身保險金能否列入被保人的遺產,取決於被保險人是否指定的受益人。指定了受益人的被保險人死亡後,其人身保險金應給付給受益人,未指定受益人的被保險人死亡後,其人身保險金應作為遺產處理。可以用來清償債務或賠償,因此如投保人在投保時未明確指定受益人,投保人或被保險人身故之後人身保險金作為遺產進行分配,被繼承人兄弟姐妹的子女已有可能領取保險金。

因此為防止理賠過程出現爭爭議或糾紛,保險公司應明晰人身保險金及理賠金等財產性權益的界定。民法典對電銷、互聯網保險業務的影響

在隱私權方面,民法典規定未經權利人明確同意,任何人不得以電話,簡訊,電子郵件等方式侵擾他人的私人生活而言,這些都將對電網銷產生重大影響。為確保互聯網業務開展的合法合規性,保險公司應在徵得投保人被保險人同意的前提下,合理使用其個人信息

G. 民法典保險一方為父母買商業保險離婚時是共同財產嗎

這位朋友你好,首先為父母買的保險,是一種孝敬父母的舉動。在法律方面的,這叫贈與。所以這個不能作為共同財產來分割。

H. 德國保險法是單行本還是民法典的一部分

應該是單行本
參考http://www.qinquan.info/826v9.html
《德國道路交通法》第7條規定,車輛一方在使用車輛過程中造回成他人損害的,對答損害負賠償責任,但損害是由不可抗力造成的除外。

I. 在我國,保險法是 商法典一部分 還是民法一部分

指所有調整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民事法律規范的總稱,它包括民法典、其他民事法律、法規形式意義上的民法,專指系統編纂的民事立法,即民法典。所以保險法屬於 民法的一部分。

J. 民法典里包括保險法嗎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打開網路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三條規定:「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屬於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先由承保機動車強制保險的保險人在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部分,由承保機動車商業保險的保險人按照保險合同的約定予以賠償;仍然不足或者沒有投保機動車商業保險的,由侵權人賠償。」
按民法典該條規定,機動車發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受害人損害的賠償順序是:首先,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限額內對受害人進行賠償;其次,交強險不足部分,由保險公司在商業保險限額內對受害人進行賠償;其三,交強險、商業險不足部分,由侵權人賠償。

《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六十五條規定:「保險人對責任保險的被保險人給第三者造成的損害,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或者合同的約定,直接向該第三者賠償保險金。
責任保險的被保險人給第三者造成損害,被保險人對第三者應負的賠償責任確定的,根據被保險人的請求,保險人應當直接向該第三者賠償保險金。被保險人怠於請求的,第三者有權就其應獲賠償部分直接向保險人請求賠償保險金。
責任保險的被保險人給第三者造成損害,被保險人未向該第三者賠償的,保險人不得向被保險人賠償保險金。」
該條中的「可以」在法律規范中屬於授權性規范,可以也意味著不可以,即保險公司可以對受害第三者直接賠償保險金,也可以不直接向受害第三者賠償保險金。「被保險人對第三者應負的賠償責任確定的,根據被保險人的請求,保險人應當直接向該第三者賠償保險金。」該條規定中的「賠償責任確定」如何認定,受害第三者和被保險人認為賠償責任是確定的,而保險公司認為不是確定的,保險公司就不會向受害第三者支付保險金。實踐中保險公司確定的賠償責任與受害第三者和被保險人確定的賠償責任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當受害第三者與被保險人認可保險公司確定的責任時,保險公司才會向受害第三者支付保險金。該條「被保險人怠於請求的,第三者有權就其應獲賠償部分直接向保險人請求賠償保險金」中的「被保險人怠於請求」如何認定,保險公司與受害第三者、被保險人對「怠於請求」的認識並不一致,所以,保險公司一般也不會以「被保險人怠於請求」,向受害第三者支付保險金。

從保險法與民法典的規定上看,民法典中保險公司對受害第三者有直接支付交強險、商業險的義務,比保險法更有利於受害人。
如果保險公司認為保險公司與受害第三者、被保險人的關系處理適用保險法的規定,而受害第三者和被保險人認為應當適用民法典的規定,法律如何適用呢?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七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第九十二條規定:「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不一致的,適用特別規定;新的規定與舊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新的規定。」
按立法法的上述規定,民法典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基本法律,保險法是全國人大委員會制定的法律,從效力層次上看,民法典的效力高於保險法的效力,當兩者規定沖突時,適用民法典的規定。從法律制定的先後順序看,保險法制定在前,民法典制定在後,適用民法典的規定。

熱點內容
廈門勞動法對孕婦的保障 發布:2025-10-12 06:48:18 瀏覽:150
高等教育法規試題下載 發布:2025-10-12 06:47:38 瀏覽:691
經濟法廣東葯學院 發布:2025-10-12 06:42:52 瀏覽:874
勞動法中的標准工資 發布:2025-10-12 06:34:55 瀏覽:936
原始點療法治療糖尿病 發布:2025-10-12 06:25:20 瀏覽:42
注冊公司監事法律責任 發布:2025-10-12 06:21:09 瀏覽:192
道德觀古詩 發布:2025-10-12 05:51:21 瀏覽:199
鄉鎮法律服務所屬事業單位嗎 發布:2025-10-12 05:48:41 瀏覽:614
行政復議知識框架經濟法 發布:2025-10-12 05:39:58 瀏覽:915
工傷保險支付條例 發布:2025-10-12 05:32:14 瀏覽: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