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我國刑法構成要件

我國刑法構成要件

發布時間: 2021-01-05 03:56:18

① 我國刑法中的犯罪構成有哪些特徵

答:我國的犯罪構成具有以下特徵: (一)犯罪構成是主客觀要件的有機整體 犯罪構成由一系列主客觀要件所組成,其中的「要件」就是成立犯罪必須具備的條件(犯罪構成要件);各個要件之中又包含若 干要素(犯罪構成要件要素)。易言之,若干要素組成一個要件,若干要件組成一個犯罪構成。犯罪構成不是各個要件的簡單相加,而是各個要件的有機統一;各個要件按照犯罪構成的要求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協調一致,形成為一個整體。 (二)犯罪構成是犯罪的社會危害性的法律標志 首先,犯罪構成是刑法規定的。刑法總則與分則作為有機整體統一規定了犯罪構成,表現在總則規定了一切犯罪必須具備的要件,分則只規定具體犯罪所特別需要具備的要件。由於犯罪構成是刑法規定的,刑法規定犯罪構成的目的在於禁止符合犯罪構成的行為,因此,行為符合犯罪構成就表明其具有了刑法的禁止性(形式違法性)。 我國刑事法律沒有使用「犯罪構成」這一術語,理論上對犯罪構成尚存爭議,於是有人以此為由否認犯罪構成是法律規定,認為它只是一種理論學說。但是,刑法確實規定了構成各種犯罪必須具備的要件,刑法理論也正是將刑法的這種規定概括為犯罪構成。所以,刑法實際上規定了犯罪構成。 其次,犯罪構成並不是抽象的法律概念,而是犯罪的社會危害性的法律標志。犯罪的本質特徵是應受刑罰處罰程度的社會危害性,故認定犯罪的實質標准也應是行為具有應受刑罰處罰程度的社會危害性;但如果由司法工作人員直接根據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認定犯罪,必然陷入罪刑擅斷局面;因此,必須由立法者規定出犯罪的法律標志;犯罪構成要說明行為在何種條件下具有犯罪的社會危害性而成立犯罪,故必須以犯罪的社會危害性為實質依據。 大陸法系刑法理論雖然主張構成要件是違法類型,但仍然認為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行為符合構成要件卻阻卻違法性。在我國,犯罪構成是犯罪的社會危害性的法律標志,各個要件從不同角度說明社會危害性,因此不宜認為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行為符合犯罪構成。 (三)犯罪構成是認定犯罪的法律標准 由於犯罪構成是主客觀要件的有機整體,是犯罪的社會危害性的法律標志,因此,犯罪構成是認定犯罪的法律標准。任何行為,凡是符合某種犯罪構成的,就成立犯罪;凡是不符合犯罪構成的,就不成立犯罪。就認定犯罪的法律標准而言,除了犯罪構成之外沒有別的標准,也不能在犯罪構成之外附加其他任何條件,所以,犯罪構成是認定犯罪的唯一法律標准。

② 試述一下我國刑法中關於正當防衛的構成要件

淺析正當防衛的構成要件

我國刑法第二十條第一款規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這就明確的給出了正當防衛的概念:是指為了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對不法侵害者實施的制止其不法侵害且未明顯超過必要限度的損害行為。正當防衛制度的確立對完善社會主義法制、穩定社會秩序、打擊預防犯罪及保護合法權益上有重大意義。

(1)可以及時保障國家的、公共的、公民本人的和其他人的合法權益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

(2)法律不僅允許為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而進行正當防衛,還允許為保護國家、公共和他人合法權益而進行正當防衛。這就提高了每個公民都要樹立見義勇為、互相幫助的精神。

(3)有利於威懾犯罪分子,有效遏止、預防犯罪。公民在實施正當防衛時,在必要的時候可以對不法侵害人的人身、財產等利益造成一定的損害,甚至可以致傷或致死不法侵害人。這對不法侵害者和潛在的犯罪分子都是一種有效的威懾。 從這幾個方面出發,必須明確下面兩個問題:

第一、正當防衛情況下所實施的行為,從客觀上看它是制止不法侵害行為,使國家、公共利益、公民本人以及他人的合法利益免遭損害,這種行為對社會,對人民起的作用是有益的,因此它不僅不具有社會危害性,相反是有益於社會的,從主觀上看,行為人實施正當防衛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合法權益免受不法侵害,不具有違法犯罪的心理狀態。

第二、刑法規定對不法侵害可以實行正當防衛,這是法律賦予我國公民的一種權利。正當防衛所以成為公民的一種權利,是基於這種行為產生的特殊背景,即行為本身發生在合法利益正在遭受不法侵害的緊急狀態下,而國家的公安、司法及有關機關在時間上又干預不及時,在這種場合下,提倡每一個公民起來積極實行自衛、勇於幫助他人、維護國家的利益、堅決同不法侵害作斗爭是十分必要的。

一、正當防衛的構成要件

(1)正當防衛的起因條件——必須有不法侵害行為的發生和存在。必須有不法侵害行為發生。對合法行為不能實施防衛。

(2)正當防衛的時間條件——不法侵害行為正在進行。

(3)正當防衛的主觀條件——必須是為了保護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合法權益,因而在實踐中,下列幾種情況不能認定為正當防衛:①防衛挑撥。②相互斗毆。③為保護非法利益。④偶然防衛。指行為人不知道他人正在進行不法侵害,而故意對其實施侵害行為,結果正好制止了他人的不法侵害,並且也沒有超過必要限度的情況。

(4)正當防衛的對象條件——只能針對不法侵害本人實施。

目前刑法學界對共同不法侵害中正當防衛對象的界定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認為對共同不法侵害中的任何一個不法侵害者都可以進行正當防衛;有的認為對共同不法侵害中的部分不法侵害者可以進行正當防衛。正當防衛強調侵害的緊迫性,所以在共同不法侵害中,只能針對那些對合法權益造成現實、直接損害或威脅的不法侵害者進行正當防衛。這就有可能包括共同侵害中的任何一個不法侵害者,也可能只包括部分的不法侵害者。

(5)正當防衛的限度條件——不能明顯超過必要限度且對不法侵害人造成重大損害。

「如果說正當防衛的前四個條件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反擊行為的性質,那麼防衛限度則是決定著反擊行為是否成立正當防衛的關鍵。」也就是說,反擊行為超過正當防衛的限度要求時,這種反擊就演變成了應當負刑事責任的犯罪行為了。

綜上所述,正當防衛由以上五個條件組成,上述條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前四個條件以正面肯定的形式表現出來,第五個條件則從反面以否定的形式表現出來,正反兩面結合共同構成了正當防衛成立的條件體系。

③ 我國刑法規定,犯罪構成的要素包括( )

(一)犯罪主體。是指實施犯罪行為的人。每一種犯罪,都必須有犯罪主體,有的犯罪是一個人實施的,犯罪主體就是一人,有的犯罪是數人實施的,犯罪主體就是數人。根據刑法規定,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犯罪的,構成單位犯罪,因此,單位也可以成為犯罪主體。
(二)犯罪的主觀方面。是指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犯罪行為及其結果所具有的心理狀態。犯罪主觀方面的心理狀態有兩種,即故意和過失。比如犯盜竊罪,犯罪人希望將他人財物竊為己有;犯故意傷害罪,犯罪人希望造成他人身體受到損傷的結果。有的犯罪是過失性質的,如失火罪,犯罪人就具有疏忽大意的心理狀態。在單位構成犯罪的情況下,該單位對犯罪行為負有責任的人員也同樣具有主觀心理狀態。
(三)犯罪的客觀方面。是指犯罪行為的具體表現。比如犯詐騙罪,犯罪人具有虛構事實、欺騙他人的行為,販毒罪具有販賣毒品的行為,等等。
( 四)犯罪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而被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犯罪客體和犯罪對象是不同的,犯罪對象是犯罪行為所直接針對的對象,如殺人罪、傷害罪,犯罪對象是具體的被害人,而犯罪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的公民人身權利不受非法侵害的這種社會關系。

④ 我國刑法規定的犯罪構成要件及犯罪的相關內容

犯罪的構成要件即犯罪的客體、犯罪的客觀方面、犯罪的主體、犯罪的主觀方面。

客體

是指犯罪行為侵犯的、中國刑事法律所保護的社會關系。任何犯罪都必然要侵犯某一客體,不侵犯客體的犯罪是不存在的。例如,銷售假葯罪,侵犯的客體是國家對葯品的監督管理制度以及公民的健康權利。如果侵犯的不是刑事法律所保護的社會關系如合同關系,就不構成犯罪。

客觀方面

是指刑法所規定的犯罪活動的客觀事實特徵,包括危害社會的行為、危害後果及其因果關系等。危害社會的行為包括作為和不作為。作為是指不當為而為的積極行為,即實施法律所禁止的行為,如殺人。不作為是指當為而不為的消極行為,是指行為人有條件、有義務實施某些行為而不實施,以至於使刑法所保護的客體受到嚴重危害的行為,如玩忽職守。

主體

是指實施犯罪行為依法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自然人或者單位。第一,關於自然人,刑法規定只有達到一定年齡並且精神正常的人,才能成為犯罪的主體。第二,關於單位犯罪主體,是指為牟取單位的非法利益,由單位負責人或者經單位集體討論決定,實施了《刑法》明文規定的單位犯罪的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其中包括法人單位和非法人單位。《刑法》對單位犯罪基本上實行兩罰制,既處罰單位,比如判處罰金,又處罰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只有法律有明文規定的,才實行單罰制。

主觀方面

是指《刑法》規定的成立犯罪必須具備的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危害行為及其危害後果所持的心理態度。包括犯罪的故意、犯罪的過失、犯罪的目的和動機。犯罪的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犯罪的過失是指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度,分為疏忽大意的過失和過於自信的過失。

⑤ 簡述刑法的犯罪構成

一、 犯罪構成是指依照中國刑法規定,決定某一具體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為該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觀和主觀要件的有機統一,是使行為人承擔刑事責任的根據。任何一種犯罪的成立都必須具備四個方面的構成要件,即犯罪主體、犯罪主觀方面、犯罪客體和犯罪客觀方面。
二、包括四個方面:
1、犯罪客體,是指我國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犯的社會關系。
2、犯罪客觀方面是指《刑法》規定的,說明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而為成立犯罪所必須具備的客觀事實特徵。它包括危害行為和危害結果,犯罪的時間,地點。方法(手段)也是少數犯罪的必備條件。
3、犯罪主體是指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依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自然人和單位。
4、犯罪主觀方面,亦稱犯罪主觀要件或者罪過,是指行為人對自己的危害社會的行為及其危害社會的結果所持的故意或者過失的心理態度。人在實施犯罪時的心理狀態是十分復雜的,概括起來有故意和過失這兩種基本形式,以及犯罪目的和犯罪動機這兩種心理要素。
三、犯罪構成作為認定具體犯罪的標准和規格,無論對司法實踐還是刑法理論,都具有重大意義。
1.犯罪構成是定罪量刑的法律標准;
2.行為符合犯罪構成是負刑事責任的根據;
3.犯罪構成所我國刑法理論的基礎和核心。

⑥ 我國刑法犯罪構成理論

在我國,「犯罪構成」實際上是指犯罪成立要件。傳統刑法理論,在犯罪概念之後論述犯罪構成,認為犯罪構成是成立犯罪必須具備的主客觀要件的有機整體,由四個方面組成:(1)犯罪客體,指我國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犯的社會主義關系;(2)犯罪客觀方面,指犯罪活動在客觀上的外在表現,其中主要包括危害行為和危害結果;(3)犯罪主體,指達到責任年齡、具有責任能力,實施危害社會行為的人,單位也可以成為部分犯罪的主體;(4)犯罪主觀方面,指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危害行為及傷害結果所抱的心理態度。這就是在我國刑法理論中,占支配地位的犯罪構成學說,是我國傳統的犯罪構成理論——即犯罪構成四要件說。該學說形成於建國初期,直接脫胎於前蘇聯的犯罪構成理論。多年來,該學說為我國的刑事法制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特別是我國刑法理論研究的逐步深入,傳統的占支配地位的犯罪構成理論的不足逐漸暴露出來。於是,刑法學界不少學者開始對傳統犯罪構成理論進行批判與反思。綜合目前的情況,可以初步得出結論:在中青年刑法學者的視野中,傳統的犯罪構成理論已經被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改造;傳統的犯罪構成四要件說已經開始了新的脫胎換骨。在傳統犯罪構成理論終將「舊貌換新顏」的現實命運面前,對各種批判與反思進行回顧與總結,有助於我們將對此的批判與總結深入下去。
我國刑法認定犯罪成立的規格和標準是犯罪構成。而犯罪構成是指我國刑法規定的,決定某一具體行為成立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觀和客觀要件的總和。因此,在我國刑法中,「犯罪構成」、「構成要件」或「犯罪構成要件」三個概念之間常常互換使用,並無嚴格的區分。這樣,無論我國刑法使用「犯罪構成」還是「構成要件」抑或「犯罪構成要件」的概念時,其內涵與外延都與大陸法系犯罪論體系中所說的「 構成要件該當性」之「構成要件」不同:前者是對犯罪成立的所有要件的概括性稱謂,後者則只是指犯罪成立三要件中的一個要件——構成要件該當性而言的;前者包括了一定行為刑罰之法律效果的一切法律要件,因而是犯罪成立的充分條件;後者只是犯罪成立的所有條件中的一個,具體說,是三要件中的一個,是一定行為構成刑罰之法律效果的前提而非充足條件。只有在符合了構成要件該當性的前提之下,經過違法性與有責性的補充判斷並得出肯定結論之後,才能認定犯罪成立。
我國在犯罪構成方面的所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關於犯罪構成要件的數量
關於犯罪構成究竟包括幾個要件,除了犯罪構成四要件說外,還有以下幾種觀點:否定說、二要件說、三要件說、五要件說。
所謂否定說,認為只存在具體的犯罪構成要件,而不存在一般的犯罪構成要件。所謂二要件說,即認為犯罪構成要件只包括犯罪的客觀要件和犯罪的主觀要件兩大要件。如陳興良教授認為犯罪的構成要件包括罪體和罪責。 曲新久教授認為「犯罪由一系列法定要件所組成,是一系列法定構成要件的整體,組成這一整體的各種各樣的具體犯罪構成要件,可以抽象為兩個基本方面——客觀事實要件和主觀心理要件,這是所有犯罪不可缺少的兩個方面。」所謂三要件說,又包括兩種具體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犯罪的主觀方面和犯罪的客觀方面本來是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如果拋開危害行為中包含著行為人的主觀罪過這一特殊性,就無法正確解決刑法因果關系問題,因此主張將二者合並為一個要件,即「危害社會行為」。另一種觀點為張明楷教授所力倡。張教授認為,所謂犯罪客體,即法益,根本不應成為犯罪構成要件。張明楷教授最早在其碩士論文《論我國刑法中的犯罪構成》和著作《犯罪論原理》中論證了犯罪客體不應成為犯罪構成要件的理由。後來,在《刑法學(上)》及《法益初論》兩部著作中對自己的觀點再次做了進一步的論證和解說。張明楷教授認為,犯罪客體是指為我國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犯的法益。犯罪客體的意義已經被包含在犯罪的一般概念中。我國刑法的有關條文,正是在犯罪概念中說明犯罪客體的。行為符合犯罪客觀要件、主體要件和主觀要件,不僅表明行為侵犯了一定的法益,而且表明行為侵犯了什麼樣的法益。將法益作為犯罪構成要件,實際上否定了我國刑法規定的犯罪客觀要件、主體要件與主觀要件的實質內容,似乎犯罪的社會危害性只是由犯罪客體決定的。主張犯罪客體不是構成要件,並不會給犯罪的認定帶來困難。一個犯罪行為侵犯了什麼法益,是由犯罪客觀要件、主體要件、與主觀要件以及符合這些要件的事實綜合決定的;區分此罪與彼罪,關鍵在於分析犯罪主客觀方面的特徵。如果離開主客觀方面的特徵,僅僅憑借犯罪客體認定犯罪的性質,是會碰壁的。所謂五要件說,即認為犯罪構成包括犯罪行為、犯罪客體、犯罪的客觀方面、犯罪的主體、犯罪的主觀方面五個要件。這種觀點實際上是認為犯罪行為應單獨成為構成要件之一,犯罪客觀方面只包括犯罪結果及其與犯罪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望採納,望採納。

⑦ 我國刑法犯罪構成理論(論述)

犯罪構成是指依照中國刑法規定,決定某一具體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為該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觀和主觀要件的有機統一,是使行為人承擔刑事責任的根據。任何一種犯罪的成立都必須具備四個方面的構成要件,即犯罪主體、犯罪主觀方面、犯罪客體和犯罪客觀方面。犯罪構成,是指依照我國刑法規定,決定某一具體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為該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觀和主觀要件的有機統一,是使行為人承擔刑事責任的根據。任何一種犯罪的成立都必須具備四個方面的構成要件,即犯罪主體、犯罪主觀方面、犯罪客體和犯罪客觀方面。其中,犯罪主體是指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依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自然人或單位。犯罪主觀方面是指犯罪主體對自己危害行為及其危害結果所持的心理態度。行為人的罪過(包括故意和過失)是一切犯罪構成都必須具備的主觀方面要件,有些犯罪的構成還要求行為人主觀上具有特定的犯罪目的。犯罪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所侵犯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犯罪客觀方面是指犯罪活動的客觀外在表現,包括危害行為、危害結果。某些特定犯罪的構成還要求行為人的行為發生在特定的時間、地點或者損害特定的對象等。犯罪構成有助於區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對准確、合法、及時地同犯罪作斗爭,切實有效地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保障無罪者不受非法追究,具有重要意義。

⑧ 我國刑法中構成犯罪的四要件

1、犯罪主體,指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實施危害社會行為的人,單位也可以成為部分犯罪的主體。

2、犯罪客體,指我國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

3、犯罪的主觀方面,指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危害行為及危害結果所抱得心理態度,包括犯罪目的和主觀罪過等要素。

4、犯罪客觀方面,指犯罪活動在客觀上的外在表現,包括危害行為、危害結果、因果關系等要素。

四要件說認為符合上述四個條件可認定行為構成犯罪,而犯罪成立後也可因為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原因而對犯罪認定進行排除。

(8)我國刑法構成要件擴展閱讀

四要件說中,主觀判斷和客觀評價同時地、一次性地完成。客觀判斷涉及危害社會的行為(作為及不作為)、危害社會的結果及犯罪的時間、地點、犯罪所使用的工具等附隨情況。主觀判斷涉及罪過,即故意、過失。

存在主觀和客觀的關系不清晰、犯罪主體與犯罪構成要件的關系糾纏不清這些問題。缺乏評價的層次性,主觀要件和客觀要件同等重要,在平面式結構中看不出哪一個要件需要優先評價,也就無法防止人們先判斷主觀要件符合性是否存在。

這種理論構架的直接後果就是人們在考慮主觀要件之後才考慮客觀要件,容易將沒有法益侵害但行為人主觀上有惡性的身體動靜(但不是實行行為)認定為犯罪,從而人為擴大未遂犯的成立範圍,刑法就可能在某些問題上無可避免地陷入主觀主義的陷阱之中。

⑨ 試述我國刑法犯罪構成的基本理論。

1、刑來法犯罪構成,即是構成自犯罪的各種要素。凡是符合犯罪構成的,就是犯罪;凡是不符合犯罪構成要件的,根據罪刑法定原則,不是犯罪。
2、我國的犯罪構成理論基礎是四要件說,即將犯罪行為的構成分為主體要件、主觀方面要件、客體要件、客觀方面要件。
3、分論四要件。
4、意義,對於推行罪刑法定原則、罪行相適應原則以及判斷一行為是否是犯罪具有重要理論意義。

熱點內容
自行委託鑒定法律效力 發布:2025-10-12 23:00:44 瀏覽:992
勞動法適應公務員么 發布:2025-10-12 22:57:43 瀏覽:503
刑法關於醉酒 發布:2025-10-12 22:36:57 瀏覽:2
西安有名氣的離婚律師 發布:2025-10-12 22:12:56 瀏覽:763
財務公司前台管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10-12 22:07:31 瀏覽:897
勞動法第三十八條第二項 發布:2025-10-12 21:46:25 瀏覽:104
行政法規全國人大備案 發布:2025-10-12 21:37:14 瀏覽:411
司法鑒定案號 發布:2025-10-12 21:34:47 瀏覽:34
經濟法托運單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10-12 21:19:22 瀏覽:37
經濟法結算卡 發布:2025-10-12 21:16:52 瀏覽: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