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典包含民法嗎

民法典包含民法嗎

發布時間: 2021-01-07 06:43:06

A. 民法典包含民事訴訟法

清華大學法學抄院教授張衛平在2016年第1期《法學研究》撰文指出:民法典作為一個非常龐大的規范體系,其中有許多部分與民事訴訟程序相關,且有的規范是以民事訴訟法的既有規定為前提的。正是由於民事訴訟法的某些規范對民法所具有的這種先決性或前提性,民法典也就必須將這些具有先決性、前提性的民事訴訟法規范及概念植入自身之中,彼此形成契合。

民法典的編纂作為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不僅涉及實體法內容,也將涉及民事訴訟法的內容。民法典的編纂必須注意民事訴訟法的發展、完善過程,不能將陳舊的、即將過時的民事訴訟法規范納入民法典之中。民法典編纂過程中也需要關注與民事訴訟法的對接、協調與統合,並從民事訴訟法發展、完善的角度思考民法典的相應規制,以便引導和支持民事訴訟法的修改和完善。民法典編纂過程中應當統一全盤考慮民法與民事訴訟法的概念統一問題,避免二者在制定和修改過程中出現彼此不予關照、不予統一的封閉現象。民法典與民事訴訟法在程序規范方面存在分工,原則上相對特殊的、具體的程序性規范應考慮規定在實體法中,而相對一般的、抽象的程序規范則規定在民事訴訟法中。

B. 《民法典》共包含幾個部分的內容

民法典是我國近期發布一部非常重磅的法律,民法典的內容是非常多的,落實執行民法典對保障我國公民民事權利是非常重要的,那麼民法典包括哪些內容?下面由華律網小編為讀者進行的解答,希望以下的知識對讀者有所幫助。
一、民法典包括什麼內容(《民法典》於2021年1月1日起生效)
民法典的內容是非常多的,包括七大篇章,分別是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和侵權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第三條 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第四條 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五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

二、公民民事權利內容
1、根據民事權利是否以財產利益為內容,民事權利可分為財產權和人身權。財產權,是指以財產利益為內容,直接體現財產利益的民事權利。財產權既包括物權、債權、繼承權,也包括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利。
人身權,是指不直接具有財產內容,與主體人身不可分離的權利。包括人格權和身份權。
2、根據權利的作用,民事權利可分為支配權、請求權、抗辯權和形成權。
支配權,是指主體對權利客體可直接加以支配並享受其利益的權利。物權、人身權、知識產權都屬於支配權。
請求權,是指請求他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
抗辯權,廣義上是指抗辯請求權或否認他人的權利主張的權利,有的稱為異議權;狹義上是指對抗請求權的權利。
形成權,是指權利人得以自己一方的意思表示而使法律關系發生變化的權利。
3、根據民事權利的效力范圍,民事權利可分為絕對權和相對權。
絕對權,又稱對世權,是指其效力及於一切人,即義務人為不特定的任何人的權利。物權、知識產權、人身權都為絕對權。
相對權,又稱對人權,是指其效力及於特定人的權利,即義務人為特定人的權利。債權為典型的相對權。
4、根據兩項相互關聯的權利之間的關系,民事權利可分為主權利與從權利。
主權利,是指兩項有關聯的權利中不依賴另一權利可獨立存在的權利。
從權利,是指兩項有關聯的權利中其效力受另一權利制約的權利。
5、根據相互間是否有派生關系,民事權利可分為原權利與救濟權。
原權利為基礎權利,是權利性民事法律關系中的權利。
救濟權是由原權派生的,為在原權受到侵害或有受侵害的現實危險而發生的權利,是保護性法律關系中的權利。
6、根據權利有無移轉性,民事權利可分為專屬權與非專屬權。
專屬權,是指無移轉性,權利人一般不能轉讓,也不能依繼承程序轉移的權利。人身權就屬於專屬權。
非專屬權,是指具有轉移性,權利人可以轉讓,也可依繼承程序移轉的權利。財產權多為非專屬權。
以上知識就是小編對相關法律問題進行的解答,民法典的內容是非常多的,包括七大篇章,分別是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和侵權責任。如果需要法律方面的幫助,讀者可以到華律網進行咨詢,華律網有專業的律師為你解答。
聲明:該作品系華律網平台整理,如有侵權,請聯系反饋。 【反饋通道】
引用法條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二條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三條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四條
大家感興趣的
侵權行為法在民法典中的地位
民法典婚姻編草案二審新變化
民法總則誕生,民法典時代即將到來
1反饋
分享到:

C. 民法典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回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體答系中居於基礎性地位,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

D. 民法典包含訴訟法嗎

民法典包括訴訟法民法典。把很多法律合並到了一起從一個人的出生生老病死。一切的都歸到了民法典裡面。

E. 民法典包括哪些內容

民法典的內容是非常多的,包括七大篇章,分別是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和侵權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第三條 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第四條 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五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

二、公民民事權利內容

1、根據民事權利是否以財產利益為內容,民事權利可分為財產權和人身權。財產權,是指以財產利益為內容,直接體現財產利益的民事權利。財產權既包括物權、債權、繼承權,也包括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利。

人身權,是指不直接具有財產內容,與主體人身不可分離的權利。包括人格權和身份權。

2、根據權利的作用,民事權利可分為支配權、請求權、抗辯權和形成權。

支配權,是指主體對權利客體可直接加以支配並享受其利益的權利。物權、人身權、知識產權都屬於支配權。

請求權,是指請求他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

抗辯權,廣義上是指抗辯請求權或否認他人的權利主張的權利,有的稱為異議權;狹義上是指對抗請求權的權利。

形成權,是指權利人得以自己一方的意思表示而使法律關系發生變化的權利。

3、根據民事權利的效力范圍,民事權利可分為絕對權和相對權。

絕對權,又稱對世權,是指其效力及於一切人,即義務人為不特定的任何人的權利。物權、知識產權、人身權都為絕對權。

相對權,又稱對人權,是指其效力及於特定人的權利,即義務人為特定人的權利。債權為典型的相對權。

4、根據兩項相互關聯的權利之間的關系,民事權利可分為主權利與從權利。

主權利,是指兩項有關聯的權利中不依賴另一權利可獨立存在的權利。

從權利,是指兩項有關聯的權利中其效力受另一權利制約的權利。

5、根據相互間是否有派生關系,民事權利可分為原權利與救濟權。

原權利為基礎權利,是權利性民事法律關系中的權利。

救濟權是由原權派生的,為在原權受到侵害或有受侵害的現實危險而發生的權利,是保護性法律關系中的權利。

6、根據權利有無移轉性,民事權利可分為專屬權與非專屬權。

專屬權,是指無移轉性,權利人一般不能轉讓,也不能依繼承程序轉移的權利。人身權就屬於專屬權。

非專屬權,是指具有轉移性,權利人可以轉讓,也可依繼承程序移轉的權利。財產權多為非專屬權。

F. 民法典與民法通則有什麼區別

您好,《民法典》是指一個國家調整民事法律關系的所有法律的法典,具有綜合性與內體系性。容一部完整全面的民法法律,關於物權、債權、民事責任等民法上的重要規定都包含在其中。
相比而言, 《民法通則》是不太完善、不太全面的,只是關於民法適用的一些籠統的概括性的規定。在具體到調整每一個特定的民事法律關系時,還需要依據民法的其他部門法才能勝任。在《民法通則》、《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等一系列基本民事法律已經出台的情況下,民法典的編纂則比較有必要了。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G. 什麼是民法典它和民法通則有什麼區別和聯系嗎

▲《民法典》是用來做什麼的?本質是什麼?
民法的根在私權,是私權法。民法反映的是一種穩定的社會關系:讓老百姓對生活有預期,長期保護他們的利益。以前的經濟制度,使財富不斷高度集中於國家之手,私有財產不斷減少,而且認為公有制是越大越好,將「私」空間不斷壓縮。改革開放的趨勢是讓人民自己成為經濟生活的主體,利益多元化,權利多元化,主體多元化。市場經濟是民商法經濟,老百姓是平等性的主體,從事經濟生活。這種平等主體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就成了我們社會生活的基礎關系。這就要求民法來調整這個關系。
▲中國有沒有民法的法統?
中華文明5000年歷史,但大部分是一個權力社會,從來沒有權利的概念。老百姓也有民事生活,主要用習慣法調節,用的是「禮」,貫徹儒家思想。中國人沒有民法觀念,沒有民法理論,沒有民法制度,沒有民法原則。統治者並不關心人民自己的生活關系,認為草民關系不是國家大事。在制定法中,像《唐律》、《宋律》、《明律》都有一些關於民事糾紛的規定,規定在《雜律》中,有《婚律》也有繼承也有親子關系。但處理則是用刑法,也就是懲罰的方式。民法與刑法不同,民法講的是「同質救濟」,比如打碎你一個盆賠你一個盆,不必坐牢。基本形式不是「罰」,而是「救濟」——用你的財產賠償別人的損失。所以老百姓對「法」是很畏懼的,「法」沒有親和力,認為「法」是壓迫他的東西。不願打官司,因為打官司很可能要坐牢。中國也最終沒有資產階級革命,相應的權利意識也沒有。
到了清末改良派開始搞《大清民律草案》。還沒有實施,清朝滅亡了。北洋軍閥時期,起草了《民律二草》,也沒有頒布。到了國民黨時代,在1929~1930年,公布了一個《中華民國國民法》:五編1225條。參照的是《德國民法典》,但這個法律也沒有起作用。
▲建國後我們也曾幾次制定民法,直到現在討論的《民法典》過程是怎樣的?
1949年新中國成立,就把國民黨的六法全書都廢除了。我們成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當時制定了《土地改革法大綱》,它也不是民法而是分土地的方法。1954年制定《憲法》,當年就開始制定民法草案,到1957年反右停止了。1962~1965年又制定了一次民法,出了個草案。但由於文化大革命,也中止了。50~80年代民法處於相對真空狀態,民法就是《婚姻法》始終在起作用,也有《繼承法》,但是沒有財產呀,繼承什麼?主要問題都沒有涉及,比如所有權問題、他物權問題、債權、知識產權。所有權只是說國家所有權神聖不可侵犯,沒說老百姓的所有權怎麼辦。在計劃體制下,民法制度社會不需要,生產都是執行任務。
1979~1982年又開始制定民法,但由於體制改革剛興起,條件不成熟,只搞出了草案沒實行。後來出了一批民事單行法比如《涉外合同法》、《技術合同法》、《專利法》、《商標法》、《涉外企業法》等一系列的法律,但是群龍無首,沒有總的統帥性的法律,於是1986年出了一個《民法通則》。但我們的法律體系沒有整合好,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後來把三個合同法合並為一個《合同法》,另外《知識產權法》也不斷修改,《公司法》、《票據法》、《證券法》也制定出來。20年改革開放,我們走上了市場經濟的軌道,對法律研究也有了相當的積累,在這種形勢下想制定一個《民法典》。我們的民事生活需要制度支撐。
▲幾次起草《民法典》,爭論與分歧主要是什麼?
50年代起草民法,是全盤學蘇聯,擺脫不了計劃經濟。1962~1965年,暫時困難剛過,想解決兩個問題,財產所有問題和財產流轉問題。財產方面,生產資料都是公有了,老百姓只有生活資料的所有權,然後規定了國家和集體所有權。當時財產流轉是講合同問題。於是制定這樣的法律:國家、集體控制財產,在計劃控制下流轉財產。1979~1982年再次立法。我們爭論的主要是要不要「物權」,要不要「債」。沒有用物權,說是西方法的概念很難懂;也沒有用「債」的概念,說債不通俗,一說債就想到「黃世仁逼債」,用的是合同的概念。沒有用物權概念,但是關於他物權也作了一些規定,以所有權、合同為中心。1979~1982年的立法已工作了四個稿,我們講「民法四稿」,在這個基礎上完成了《民法通則》。《民法通則》的初衷是想搞一個《民法總則》,為了解決很多單行法沒有龍頭法的矛盾,感到有些權利不規定也不行,把民法分則上的一些權利規定上去了,像所有權、他物權、債權、知識產權、繼承、人身權。這樣它的內容遠遠超出了民法總則的內容,但又不是民法典,就叫《民法通則》。
▲70年代末曾經有一次非常激烈的民法與經濟法之爭,這場討論的背景與實質是什麼?
經濟法這個概念是從蘇聯移來的。蘇聯的經濟法是縱向關系和橫向關系都調整,叫縱橫統一說;縱是國家計劃,橫是執行國家計劃相互間簽的合同。合同都是從國家計劃來的,縱的統治橫的。國家計劃靠合同執行,合同必須依賴國家計劃。縱的是權力關系,橫的是平等關系。縱橫統一,就是權力和權利交合在一塊,統一於一個法來調整,這就叫經濟法。它是一個計劃經濟的產物,這是蘇聯的學者為他們的計劃經濟尋找的理論依據。中國在改革初期思想變不過來,還是需要國家權力干預。經濟法是國家干預法。我參加了1962~1965年和1979~1982年的立法工作。1982年我提出了一個民法調整對象的理論——民法調整平等主體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最後寫入《民法通則》。當時少有人支持,說我拿主體立法,我說我是拿社會關系的性質立法。西方法律沒有民法調整對象這一條,在西方,民法就是私法。蘇聯說法很復雜:民法是調整一定范圍的財產關系和與人身相聯系的人身非財產關系。它說「一定范圍」是什麼范圍?搞不清楚,其中還有很多排除性的條款,還是沒有抽象出來。
▲《民法典》與《民法通則》的區別是什麼?與單行法的關系是什麼?
《民法典》中每一項具體權利都是詳細規定的:所有權、債權、知識產權、人身權、繼承權、親權,人身權與財產權都是完備的,體系化的。體系化與科學性,內部把各種關系理順了,科學和諧的法律整體。《民法典》是二級法,叫基本法,僅次於《憲法》。我們的法學體系,有一個母法——《憲法》,下面六個大法:民法、民事訴訟法、刑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行政訴訟法。再往下就是單行法和特別法。有些單行法會沒有,比如《婚姻法》就要納入《民法典》。單行法是《民法典》中的基本制度,是《民法典》的一部分。另外還有特別法,指民法制度中有一些特別規律,比如《民法典》中的法人制度,《公司法》就是特別法。還有一些《著作權法》、《商標法》納入法典的話都是其中一部分。獨立出來就是特別法。
▲《民法典》需要著重強調的權利是什麼?
先說《民法典》的主要涉及的權利有兩大類:人身權和財產權。人身權又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叫人格權,一部分叫身份權,人格權包括:物質性的人格權(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和精神性的人格權(包括表徵性的姓名權、肖像權,自由性的名譽權、隱私權、榮譽權、內心自由權等很多,這都屬於身上的權利)。身份權主要指親權。
財產權很多,第一是物權,包括自物權(這是指所有權)、他物權(又分為兩部分,用益物權、擔保物權)。新的民法典中的用益物權規定得很多:居住權、采礦權、探礦權。財產權的第二部分是債權,按照德國法的體系,他有合同之債、侵權之債、無因管理引起的債權、不當得利引起的債權、締約過失引起的債權。合同之債叫約定債權或法定債權。知識產權和財產繼承權也是財產權。
《民法典》要說出具體的人格權,而不是在用司法解釋。在財產所有權方面,我們的立法要肯定,人們的生產資料所有權。另外多元化的收益在法律中也不明確,比如股票收益,各種投資的收益,這種合法的非勞動也要在民法確立地位,加以保護,防止吃大戶。還有關於土地的權利,比如農村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等。以前有些不明確,有些是債權關系,現在把它們變成物權關系。以前很多土地權規定為合同引起的債權,合同終止就結束了,這是很不穩定的,在土地上設立他物權,使土地成為私權客體。
這一點很重要。土地就不僅是國家所有權、集體所有權的客體了。這就解決了公共財產作為私權客體進入市場的難題。特別重要在意義在於,土地可以成為農民的財產,可以流通、抵押和轉讓。
▲在社會轉型中,公權與私權如何界定?私權從哪裡來?《民法典》如何還權於民?
私權又叫私權利,是人們處理私生活的權利。公權有兩個概念,一個是公權利,是公民在憲法上的權利,參加國家管理之權。在這個意義上,公權與私權是一個公民兩種不同法律狀態上的權利。公權利的行使是通過代表制度,通過憲法代表大會組成政府,行使過程中就產生了國家權力——公權力,這是公權第二個概念。公共權力是一個有組織有系統的暴力,軍隊、警察、法院、行政系統。為什麼會有公權力,是因為主體多元化、利益多元化,大家只能在一起協商,討論私事怎麼管、私事關系怎麼處理。不能說誰的力量大誰說了算。我們最早的公權力是皇權,現在的權力是人民給的權力。公權利是建立在私權利的基礎上的。《憲法》是大家制定的。私權發生了糾紛就需要公權力來救濟。簡單地說,公權力(國家權力)就是公權利和私權利的看門人、守夜人,《民法典》就是要解決公有制財產如何進入市場。民法的根在私權,是私權法。

H. 四大民法典包含什麼

中國現在還是法律作為支撐,還沒有法典,民法典在運作中,尚未面世。

熱點內容
業務員合同期內曠工法律責任 發布:2025-10-12 16:44:30 瀏覽:688
刑辯律師價格 發布:2025-10-12 16:44:21 瀏覽:865
反恐怖法之法律責任 發布:2025-10-12 16:36:01 瀏覽:484
2018與2016刑事訴訟法的區別 發布:2025-10-12 16:21:24 瀏覽:124
行政法是各種行政法規的總稱 發布:2025-10-12 16:16:33 瀏覽:278
江蘇法律服務機構人員 發布:2025-10-12 16:16:27 瀏覽:921
中央巡視條例最新 發布:2025-10-12 16:13:00 瀏覽:13
合夥建房協議法律效力 發布:2025-10-12 16:06:05 瀏覽:255
刑法一百六十四 發布:2025-10-12 16:04:20 瀏覽:697
刑事訴訟法111 發布:2025-10-12 16:00:25 瀏覽:323